Bach

Bach

bach通常電影、文章中提到時,指的就是音樂家巴赫。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時間。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JohannSebastian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德國人,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音樂家之一。
“他不是小溪(Bach),而是大海”。——貝多芬

家族淵源

 Bach Bach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的愛森納赫。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城鎮,可市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並且中世紀的吟歌者經常手執豎琴,在這裡吟唱詩歌並舉行歌唱比賽。華格納曾據此寫了著名歌劇《唐·豪塞》。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將《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儘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划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離家出走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聖·米歇爾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裡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就業成名

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乾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創作風格

主題風格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的音樂體現了生活在18世紀德國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著生活給他帶來的痛苦,有豐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雖然他消極、屈服,但也還沒存看到改變生活的途徑。他覺得一個人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犧牲的精神。達就是巴赫在他的藝術中所反映的主要內容。他的作品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紀德國市民之間的這種人文主義的思想。
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讚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讚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通過鏇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巴赫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學倫理的意義,但他的表現形式卻不是抽象的、教條的。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哲學倫理思想是和抒情、寫景密團結合的‘,他雖然不像亨德爾那樣大量運用造型手法,但是為了烘托一定的內心情緒,巴赫也不避免藉助於自然景物的描繪(如風吹、河流)。巴赫的音樂內容的艦極性決定了他的音樂風格的版活性和綜合性。巴赫的聲樂風格和器樂風格之間沒有截然的區別,他創造了聲樂器樂綜合的新風格。

聲樂作品

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巴赫的聲樂作品中以康塔塔最為豐富多采。巴赫的康塔塔一方面繼承了接近歌劇的世俗“康路塔”的傳統,另一方面繼承了接近復調合唱的宗教康塔塔的傳統,創造出一種聲樂器樂綜合的新型的康塔塔。它無論在內容上和風格上都比舊的康塔塔要深刻、豐富多了。
巴赫的康塔塔也有世俗與宗教之分。他的世俗康塔塔大半是為官場應酬的需要而寫的,歌詞大半是一些惜古希臘神話小人物來對貴族歌功頌德的無聊詞句。但巴赫常常超越出歌詞酌範圍之外,或抓住個別不主要的字句,借題發揮,寫成一首生動有趣的音樂作品,例如《農民康塔塔》。這首康塔塔由兩個農民用撒克遜地方方言互相唱答,帶著很濃厚的民間談話的風趣。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是他長期經常寫作的體裁,數量很多,幾乎占他全部音樂作品的半效。這些曲子的內容深刻而豐富,表現方法亦非常多樣,而且不斷演變。最初巴赫以合唱式的康塔塔開始,後來他把康塔塔的範圍擴大了,寫了一些室內性的獨唱康塔路也寫了各種不同形式康塔塔,純粹合唱的康塔塔反而寫得少。巴赫在他的宗教康塔塔中所用的形式也很多民他的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都有他自己獨創的特點。康塔塔是器樂和聲樂綜合的體氯器樂部分不是伴奏器樂部分用小合奏、大合奏或其他不同的樂器組織。
和康塔塔一樣,巴赫的受難樂也是器樂聲樂的綜合體裁;巴赫根據表現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的需免自由運用了聲樂和器樂酌各種不同的形式。巴赫利用彌撒的形式發展音樂概括的思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形象,表達丁深刻酌思想感情。在這一點上他和亨德爾相似,他們都遠遠擺脫了當時歌劇藝術的局限性,但他們又返回了宗教音樂。這雖然是具體歷史條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這種矛盾在巴赫的彌撒曲中表現得尤為嚴重。

器樂作品

巴赫的器樂以鋼琴音樂為最重要。他的鋼琴作品比起前人的以及他的同代人的作品來,在內容、體裁和風格上都要豐富得多。巴赫在創作鋼琴音樂的過程中,借鑑各方面的經驗來豐富鋼琴音樂的內容、體裁和風格;例如他從風琴音樂中吸取了它的即興性和悲壯氣概,他又把來源於風琴古樂的復調形式在鋼琴的特點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他吸取了法國鋼琴家的經驗,寫丁舞曲組成的組曲;學習了義大利小提琴音樂風格和多·斯卡拉蒂的鋼琴音樂風格,這種影響在他的變奏曲和《c小調幻想EQ》中最為顯著。
巴赫的舞曲源自日常生活和歷史傳統,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後世影響

巴赫是16世紀以來集尼德蘭義大利和法國音樂之大成的最偉大的作曲家,被尊為近代“音樂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邏輯性,結構嚴密,又具有內在的哲理性,深刻雋永。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馮蘭認為巴赫是世界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最偉大的作曲家。
首先,巴赫把音樂從以聲樂為主體,發展為以器樂為主體,並使器樂演奏技巧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巴赫以前,音樂以聲樂為主體,難得用樂器作為伴奏,器樂沒有獨立的地位。巴赫充分發揮古鋼琴的演奏技巧,發明了五指並用的彈鍵盤指法。在巴赫以前,彈風琴和古鋼琴的鍵盤不用拇指,僅用四指運指法。巴赫發明了拇指運指法,奠定了今日的鋼琴指法。這種新式的運指法發明以後,使鍵盤樂器的技巧非常發達。純正的“音樂”,是“音”的藝術,與文詞詩歌無關,當然不能用聲樂演“唱”,而必須用器樂演“奏”。所以,器樂的發達,意味著純正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巴赫發展了器樂,使器樂發展成為全新的、獨立的藝術形式,使音樂擺脫別的藝術束縛,而解放為自由獨立的藝術,巴赫因而在西方被譽為“音樂之父”。
其次,巴赫在作曲上最初套用十二平均率音階。“十二平均率音階”就是把一音階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為半音,二分為全音。這樂理是法國音樂理論家拉摩所倡導的。但它只是一種理論,未曾實行。巴赫是最初套用這種樂理於作曲,並收到滿意效果的人。平均率的使用,使轉調(固定某調子的作曲,在途中轉變為別的調子)非常自由,復調音樂的賦格,因而非常發達。賦格通常包括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部分。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然後進入以主題中的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後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宜至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並常以尾聲結束。賦格的發達對於後來的奏鳴曲式的發達有很大的影響。平均率的運用,還導致音樂家可以非常自由地利用半音階的和聲,使和聲的效果更為新奇和豐富。巴赫本人就曾套用半音音階的和聲,作了《半音音階幻想曲》。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价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嘆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孟德爾頌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復活了。蕭邦在舉行他的音樂會之前練習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風琴作品改編為鋼琴曲,舒曼是巴赫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組織承擔了出版這位大師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務。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人物評價

卡拉揚曾經說過:“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清泉流淌經過心靈的音樂有助於我校正聽力。”誠然,巴赫的音樂聽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樂愛好者的話,不聽巴赫的音樂就好像錯過了整個巴洛克。
巴赫的音樂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調總是含蓄地表達感情,當你在仔細分析其樂式時,感情也許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已經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樂創作更是為後人做了鋪墊,就好像哲學家或數學家一般。當貝多芬第一次聽到巴赫的音樂時,他說:“這哪是小溪(Bach)啊,這明明是大海呀!”
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範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準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慮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樸了!”
歌德有段對巴赫音樂的評論十分精闢:“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里。”

名人談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柏遼茲
“音樂歸功於巴赫的東西,就像宗教歸功於創教者的一樣多。”——舒曼
“如果巴赫時代以來所有寫出的音樂作品都喪失了,也可以在巴赫奠定的基礎上重建。” ——古諾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勃拉姆斯
“啊,北方快樂的孩子們,你們能汲取巴赫的營養,我是多么羨慕你們。”——威爾第
“巴赫是一切時代的音樂中最偉大的奇蹟!”——華格納
“他的名字不是小溪,是大海!”(Bach德文意為小溪)——貝多芬
“巴赫用一個簡單的主題,呼喚出了整個世界!”——施威策爾
“如果像山巒一樣列舉偉大作曲家們的名字,那么位於其頂峰的無疑是巴赫”。——高爾基
“巴赫是能給予你投資最大回報的音樂家,大師將親自告訴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富,如何使它增長,直到有一天,突然間你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了一個世界上任何人都奪不走的寶藏,那就是—對巴赫音樂的理解和熱愛。”——房龍(美國傳記作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