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鴻舞[唐代舞蹈]

驚鴻舞[唐代舞蹈]
驚鴻舞[唐代舞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驚鴻舞是唐代宮廷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柔美。 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基本信息

詩詞記載

唐代詩人李群玉有詩《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贊曰:

江采萍(梅妃)的《驚鴻舞》 江采萍(梅妃)的《驚鴻舞》

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

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

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

越艷罷前溪,吳姬停白紵。

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

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

墜珥時流盻,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

相關考證

據王克芬《梅妃與驚鴻舞》一文考證,《驚鴻舞》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我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唐代詩人劉禹錫《泰娘歌並引》詩中,描寫歌舞伎泰娘云:“長鬢如雲衣似霧,錦茵羅薦承輕步。舞學驚鴻水榭春,歌傳上客蘭堂暮。”看來《驚鴻舞》在當時廣為流傳。唐代人常以“驚鴻”來形容舞態優美輕盈,作為舞蹈美的審美特徵。唐代詩人李群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詩云:
“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墜耳時流盼,修據欲溯空,唯愁提不住,飛去逐驚鴻。”由此觀之,《驚鴻舞》一定是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的輕盈、飄逸、柔美、自如,人們可以想像而知。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圖,題為《驚鴻舞》,描繪梅妃身穿長袖舞衣,長裙曳地,肩披長巾,正在做縱身飛舞動作,猶如驚飛的鴻雁,這就是明代畫家想像中的《驚鴻舞》。

影視形象

驚鴻舞曾在《甄嬛傳》中的第13集出現。後來在安嬪做冰嬉一舞時,也略有提到。

當時劇中說,驚鴻舞相傳為梅妃所作,後經純元皇后編排,純元皇后曾經憑藉“驚鴻舞”一舞動天下,現為莞貴人甄嬛所舞。

劇中,甄嬛(莞貴人)隨著沈眉莊(惠貴人)的琴聲,安陵容(安答應)的歌聲翩翩起舞,不料卻被旁人說成“美則美矣,毫無新意。”正在甄嬛因“驚鴻舞”而冥思苦想時,允禮(果郡王)悠揚的笛聲傳來,給甄嬛帶來了靈感。甄嬛隨著果郡王的歌聲繼續跳著,舞曲結束,皇上龍顏大悅。

後來,甄嬛因為果郡王的死而受傷,甄嬛心涼,再也不能為心愛之人“驚鴻一舞”。

“驚鴻舞”是本劇的一大看點,也是甄嬛與允禮愛情的開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