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秦]

永陵[秦]

秦永陵 - 秦悼武烈王的陵寢。周文王陵實為秦永陵,位於鹹陽塬上的“周陵”,一直相傳南陵為周文王陵,北陵為周武王陵,而史學界關於“周陵”的時代究竟為西周、戰國秦還是西漢,一直在爭論之中,這一謎底昨日得以揭曉。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焦南峰在陝西省2007年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說,經過考古發掘初步判斷,所謂的“周陵”既非周王陵,也非西漢墓,應為戰國晚期某代的秦王陵墓。

基本簡介

(圖)永陵[秦]永陵[秦]

誤傳“周陵”為周文王、武王墓自宋始:“周陵”位於鹹陽市城北6公里渭城區周陵鎮周陵中學旁,屬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直以來,人們都傳說周陵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稱。現在墓有南北兩座,相距百米,均呈覆斗形,南為周文王之陵,北為周武王之陵。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間畢沅立的石碑以及明清兩朝所立石碑四十餘座。有專家根據清代《皇清經解》引孫星衍《畢陌畢原考》云:“畢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鹹陽之陵,先諸書甚明,其誤自宋人始。”可見,鹹陽塬上之陵,非周陵,傳為周文王、武王陵墓自宋朝就開始。對周陵屬於何朝代,長久以來,專家們一直爭論不休。專家們分別持有:應為西周王陵、戰國秦君墓、西漢君王墓三種推斷。

(圖)永陵[秦]永陵[秦]

發現兩墓葬形制均為“亞”字形:焦南峰說,去年,省考古研究院和鹹陽市考古研究所對周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探,探明了周陵外園牆,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園園牆以及兩陵各自的墓道,並發現了6處建築遺址、27座外藏坑、161座陪葬墓。考古發現,周陵的外陵園園牆由牆垣和外圍溝兩部分組成。南陵外形為截錐體(即“覆斗狀”),平面基本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為145.8米,外形基本為截錐體,方錐體略圓,平面基本為方形略圓。兩座墓葬形制均為“亞”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條,平面均為梯形。另外,在陵園內地表散落有大量的殘磚塊、瓦片,殘瓦片外表有粗繩紋、細繩紋、籃紋以及素麵。素麵圓瓦當在戰國早期還有一些,戰國中晚期已甚少。其中葵紋瓦當同於秦鹹陽遺址所發現的紋樣。

墓地考察

(圖)永陵[秦]永陵[秦]

走進陝西渭河北的鹹陽塬上,在這片自古就是皇家陵園的區域,可見古墓密布,冢墳森森。周、秦、漢、唐等歷代墓葬雜沓錯置,歷盡千載滄桑。瞭望新聞周刊獲悉,當考古學家近年開始對西漢帝陵進行勘探調查時,在“西周王陵”附近意外地發現了秦國王陵才存在的典型特徵——環繞陵園的壕溝。於是,傳說中的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的面紗被揭開:這是建都鹹陽後的秦國君王的陵園

西周王陵外突現“圍溝”:2003年12月,在修建通過周陵至西安鹹陽機場的迎賓大道時,考古人員在周陵圍牆外西部的路基上,鑽探發現了一道長達數百米的南北向壕溝,考古發掘表明這是一處戰國至秦時的壕溝,這預示著在“西周王陵”的附近竟然出現了秦國王陵才具備的墓葬特徵。2004年以來,考古學家又多次組織人力對這處陵墓進行了鑽探,結果顯示,所謂的“周文王和武王陵”的封土四周皆有壕溝即圍溝環繞。圍溝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630米,方向南偏東11度。西圍溝開口距地表近2米,上口寬近15米,底部寬近4米,距地表深7米多。東圍溝的走向同周陵東圍牆相交,寬11至15米,兩壁較為垂直。南圍溝絕大部分被今周陵鎮現代建築物所覆壓,無法鑽探。除具備秦陵的圍溝特徵之外,考古人員還發現這兩座大型陵墓的封土在圍溝中部呈南北向排列。南邊的一座封土呈覆斗形,底邊長98米,頂部各邊長40米左右;封土四面底邊中部朝外各伸出一條墓道;北部的一座封土則呈圓丘形,底徑67米左右,高近18米;封土四面也各發現墓道一條。

考古鑑別

(圖)永陵[秦]永陵[秦]

哪位秦公陵墓選址鹹陽:陵園以圍溝環繞,中部兩座墓葬南北排列,規模宏大,四條墓道呈現的“亞”字形墓……種種跡象表明,所謂“周陵”絕非一般意義上的西周王陵,尤其是陵墓周圍繞以圍溝的做法與鳳翔秦公陵園的隍壕(即圍溝)極為相似。它們既然屬於秦國君王一級的陵墓,那它們是秦國哪位君王的陵墓呢?在《史記秦本紀》中有兩條有關秦陵的記載:一、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葬公陵。生悼武王。正義《括地誌》云:“秦惠文王陵在雍州鹹陽縣西北一十四里。”二、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正義《括地誌》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鹹陽縣西十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 然而,北宋的宋敏求著《長安志》卷十三記載:“周文王陵在縣北一十五里畢原上,武王陵在文王陵北。”這意味著,自宋代以來所謂的“西周王陵”就被認為是周文王和武王的陵墓,清代畢沅還特於其前立碑標誌,直至現在仍然被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所認同。 懷疑之聲則是時代愈近,學界的音量愈大。清代《皇清經解》引孫星衍《畢陌畢原考》:“畢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鹹陽之陵,先諸書甚明,其誤自宋人始。” 學術界多傾向於其為秦陵,有認為是秦惠文王陵和悼武王陵的,也有認為是秦惠文王與惠文后的合葬陵園的,總之對其是一位秦公還是兩位秦公有爭議。長期致力於鹹陽考古的鹹陽文物考古所所長岳起說,人們認為所謂的“周陵”實際上是秦悼武王及其夫人的“永陵”,南面的封土是悼武王的陵墓,北面的則是其夫人的陵墓。

證據論證

(圖)永陵[秦]永陵[秦]

證據論證為秦王墓焦南峰說,結合以往考古發掘資料與文獻記載以及此次考古調查勘探成果等,他們初步判斷所謂的“周陵”其時代應為戰國晚期某代秦王陵墓,而非傳說中的周王陵。

證據一:根據《集解》引《皇覽》曰:“秦武王冢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冢是也。人以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義》引《括地誌》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鹹陽縣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經解》引孫星衍《畢陌畢原考》云:“畢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鹹陽之陵,先諸書甚明,其誤自宋人始。”

證據二:陵園的布局為南北方向,而墓為東西方向,東西方向的“亞”字形符合戰國晚期秦王墓的特點。

證據三:根據陪葬坑內排列比較混亂等原因判斷,應該不是西漢時期的,重要的是在考古中發現了一些青銅器,根據其紋路等特徵應為戰國晚秦時期。

焦南峰推斷說,周陵應該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

考古價值

(圖)永陵[秦]永陵[秦]

發現秦永陵的考古價值:戰國時期流行君王級夫婦異穴合葬的形式,它們多數有高大的封土,一般情況下,秦國的王陵(夫陵)封土呈覆斗形,後陵(婦陵)封土為圓丘形。秦永陵的兩座墓葬理應也採用這一模式。同鳳翔雍城的秦公陵相比,秦漢帝陵專家劉衛鵬認為秦永陵具有顯著特點:一是永陵陵園平面呈南北向的長方形,陵墓位於陵園的中央,南北向排列。而鳳翔秦公陵園除了南北向的長方形外,東西向的長方形、梯形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陵墓大多數位於陵園的南半部,均為東西向排列。二是永陵有高大的封土,鳳翔秦公陵園未發現封土。三是永陵陵園內的兩個墓都是帶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墓,鳳翔秦公陵基本是帶有東、西墓道的“中”字形墓。不難看出,永陵在規模和建制上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較突出的是高大封土的出現和四條墓道的設定,秦王的威儀和氣勢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體現。岳起說,這種夫婦共用一個陵園異穴合葬的做法一直延續到西漢,西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以及劉邦之父太上皇萬年陵均採用這一做法。這一“西周王陵”變身為秦陵的考古新發現,對解決困擾學界多年的鹹陽塬上的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周文王陵

(圖)永陵[秦]永陵[秦]

傳說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現在陝西省鹹陽市的原坂上。周文王姬昌,曾被紂王封為西伯侯,在位期間,圖志改革,國勢強盛。周武王姬發是 文王之子,繼承父王滅商的事業,建立了西周王朝。相傳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鄰,形狀類似山丘。陵上草木叢生,陵園周圍綠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著歷代碑石,大多為祭告之文。歷來人們都把奮發圖強、開基立國的周文王周武王的業績和鹹陽原上那高高聳立的陵冢聯繫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並且留下了種種神話般的傳說。兩周時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來的形制。戰國時期的陵墓多在墓內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濕,保護墓室。西周已經存在夫妻合葬。陝西寶雞西周中期的魚伯墓和河南濬縣西周晚期的衛侯墓,都發現了夫妻"異穴合葬"的現象,即夫妻分別葬在兩個相互緊靠的墓穴中。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趨普遍。由於中國古代統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作為隨葬品被埋進了墳墓。兩周時期諸侯王墓的隨葬品仍然延續商代,以各種青銅器為主,包括酒器、樂器、飲食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配備成套種類齊全。其中鼎和簋最為重要,其數量、組合是當時貴族身份的標誌。戰國時期隨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顯著增加。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後殺殉逐漸減少,但直到戰國初期的一些貴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戰國中期以後這中殘酷的殺殉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殉人減少,並出現了用木俑和陶俑來替代人殉隨葬。秦國在獻公時廢除了人殉制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