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樓鎮

范樓鎮

豐縣范樓鎮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稱。豐徐南線橫貫該鎮境內,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工業集聚區位於公路兩側。園區距京珠、京滬、連霍高速入口僅20分鐘路程。

基本信息

經濟狀況

全鎮面積128平方公里,人口8萬人,轄31個行政村,林業面積3.8萬畝,年產木材10萬餘立方。全鎮共有私營企業107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65家。2004年GDP18億元,財政收2468萬元。全縣從事木業加工經營人員12萬人,其中有5萬多人分布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進行木線條等木製品的加工經營,木線條加工銷售總量居全國市場第一位。豐縣還是國內較大的楊木板皮、工藝畫框、桐木板材的加工出口基地。木業產業已成為豐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特色產業

范樓鎮肉鴿
肉鴿飼養

豐縣范樓鎮越來越多的農戶瞄準肉鴿飼養的巨大市場需求空間,飼養肉鴿漸成規模。目前,該鎮規模飼養50對以上的農戶已達50餘戶,規模飼養總量近3000對。該鎮是傳統養殖大鎮,在豬、羊等大宗畜禽產品價格下滑的情況下,該鎮一些飼養大戶在外出行銷畜禽產品的同時,考察到肉鴿飼養前景廣闊,國內國外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抓住這一信息後,該鎮飼養大戶汪永先、宗培華、王守華、喬培軍從1999年開始,從上海、南京購置白羽王鴿摸索飼養,每對種鴿進價30元左右,一年孵化雛鴿6對,每對雛鴿售價40元左右,一對種鴿一年靠出售雛鴿收入就在200元左右。可觀的經濟效益帶動和促進了白羽王鴿在該鎮的規模飼養。該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抽調一名副鎮長專職負責肉鴿的飼養。協調成立肉鴿養殖協會,從種苗引進、原料配備、飼養技術、市場銷售等方面進行全程跟蹤服務,有效的促進了肉鴿養殖的規模發展。

范樓鎮無公害蔬菜
無公害蔬菜

豐縣范樓鎮農民瞄準無公害蔬菜生產新技術,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衝破了國際市場的“綠色壁壘”。該鎮今春引種的新品蘿蔔目前已喜獲豐收,經權威質量認定部門檢測,新品蘿蔔的農藥殘留量為零,完全符合最為嚴格的國際市場農產品進品標準,倍受海外客商的青睞。現在全鎮每周外銷蘿蔔35萬公斤。僅此一項,范樓鎮農民可增收1200萬元。豐縣范樓鎮是全國聞名的特種蔬菜生產基地,種植的牛蒡山藥等一直是豐縣農產品出口的“王牌”。入世後,許多國家制訂了嚴格甚至是苛刻的農產品進品標準,至使我縣許多農產品在出口時,屢屢遭“綠色壁壘”的困擾,農產品出品量急劇下滑。為此,范樓鎮黨委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民,推廣環保型無公害蔬菜生產新技術,籌建了千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另一方面,利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強勢帶動作用,讓企業與農戶簽定內涵更為豐富的“訂單”,從供種、技術到銷售由企業為農民提供“一條龍”服務,從而增強范樓農產品的競爭能力。在該鎮出口龍頭企業――徐州農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指導下,全鎮引種夏白蘿蔔1000畝。這種蘿蔔色澤晶瑩、清脆可口,生長50天即可上市,畝產可達4000公斤,在東南亞國家頗受青睞。為了保證蘿蔔的品質,由農甲公司統一提供技術服務,農民按公司標準嚴格生產,不施化肥,不噴農藥,僅用無污染的有機肥料。目前,該鎮夏白蘿蔔除出口外,在國內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市也暢銷不衰,

村屯建設

范樓鎮范樓鎮
“整村推進”項目建設

2007年省級財政扶貧“整村推進”項目,是省委省政府加大對省定經濟薄弱村整體幫扶的重大舉措。范樓鎮有魯套村、齊莊村、徐樓村等6個村實施“整村推進”,“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必將大大改善經濟薄弱村的經濟發展情況,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是一項利民工程,為此,范樓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採取措施,全力加快“整村推進”項目建設進度。一是成立組織,加強領導。該鎮專門成立了“整村推進”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二是規範方案,細化責任。“整村推進”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化項目兩大內容,為此該鎮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了項目實施責任人,實施內容、建設時間等。三是加強監督,確保質量和進度。該鎮成立監督小組,同時項目實施村組織人員24小時現場跟蹤監督,嚴格把好施工關、進料關和時間關,確保各項工作符合標書規定。目前,該鎮6個村的“整村推進”項目正在有條不紊的施工中。

范樓鎮花卉
特種花卉引領民眾致富

豐縣范樓鎮徐樓村設施大棚,遍地盛開的鮮花嬌艷欲滴,一束束鮮花綑紮成團,雪白的花朵堆成了花的海洋。徐樓村花農劉士俠高興說:這種花叫神馬白菊,是一種殯葬用花,全部出口到日本,她種了兩個棚,現在已經收入3萬元了,到下茬預計還要收入3萬多!這都是鎮領導替咱老百姓想得周到,幫她脫貧致富!范樓鎮是農業大鎮,該鎮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種植特種蔬菜牛蒡的基礎上,2006年從日本引進“神馬白菊”試種成功。每個設施大棚占地0.7畝,一年種兩茬,可生產80000餘株標準花,每株0.4元,每棚效益可達3萬餘元。2007年先期發展50個大棚,到年底發展到200個以上,使200戶農戶實現當年致富。

范樓鎮范樓鎮
“雙強”型村官舞活農村經濟

不能帶頭富,不配當幹部;不帶領民眾富,不是好乾部”已成為范樓鎮黨委的用人導向。目前,在范樓鎮自身致富能力強、帶領民眾致富能力同樣強的“雙強”型村幹部已達90餘人,占全鎮農村幹部的70%以上。針對民眾致富願望強,而部分村幹部帶頭致富能力弱這一實際,該鎮黨委把培養“雙強”型村幹部作為加快農村級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對在經濟建設中湧現出的“鄉土能人”納入村級幹部重點培養對象。2006年的村兩委換屆中,積極引導黨員和民眾把致富能力強、民眾威信高的“鄉土能人”選進村班子。同時,該鎮還注重組織農村幹部進行科技培訓,提高他們帶領民眾致富的能力。先後聘請山東壽光農技專家蔣景武、縣農技專家毛成西等傳授種植、養殖、加工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培養出了一批“科技型”村幹部,讓他們帶領民眾上項目奔小康。該鎮馬莊村黨支部書記耿家順在本村黨員幹部學用科技示範基地種植了7個設施大棚,預計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在他的帶動下,該村已發展成全縣聞名的設施菜專業村,僅此一項,全村戶均增收可達10000元。

旅遊資源

范樓鎮虺城
虺城

虺城為范樓鎮的一個自然村,普普通通,不見任何超凡脫俗之處。然而在三千多年前的虺城,儼然是一座絢麗繁華的都市,富麗堂皇的王城。它集南北建築之大成,容東西景致於一體,為豐縣這塊古老的土地點綴了一顆璀燦的明珠。商湯時代,左相仲虺受封,建城於此,人稱為“虺王城”。按傳統說法,虺城占地五公頃,城內有亭台樓閣,水榭洞天;寺院神塔,幽雅庭院;五行八業齊備,遊樂場所俱全。虺城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們集會、交際、貿易的場所。明人的懷古詩讚美虺城的盛景:“夢醒高樓夜氣清,隔簾明月映寒更。知非楊柳關山影,忽入梨花院落明。北里不聞羌笛韻,西林頻傳寺鐘聲。當年作誥人何在,一片餘輝照古城。”幾千年來,朝代更迭,兵燹水患,使虺城的昔日風光早已不復存在,瓊樓玉閣、梨花雅院亦只在美好的傳說之中。現今人們能說道的也只有虺王墓、虺王廟、月照井、飲馬槽等殘垣剩跡。

虺王墓。虺王薨後,葬於虺城西南四里。三千多年間,其墓曾經多次修復,使之不泯。最近一次修復為1915年。墓高15米,占地500平方米,高大巍峨,形如土山。墓碑高9米,雕二龍戲珠,玲瓏剔透,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上鐫“虺王之墓”。“文革”中,蔣灣國小學生扒墓,用幾天時間將墳剷平。墓內呈現散碎的朽木朽骨,墓室的整體形狀和廓牆尚清晰可尋,四面有門,前後門各寬1米,左右門寬0.6米,前門外有1.5米的甬道,砌造形狀具古陵墓之風。當時無人進行考古研究。

虺王廟,重建於1940年,占地500平方米,大殿三間,並有配房。磚木結構。廟內塑虺王坐像,高0.5米,由黃楊木雕成。虺王頭帶王冠,身穿蟒袍,五綹長髯,神采奕奕。兩名神甲護衛,高0.45米。手執兵刃,狀貌威武。神像經各種顏料的渲染,看了令人有再生之感。大殿門前,兩側各立一石碑,一則記敘虺王的功德,一則記述建廟意義。寺廟大門向西,有高大的院牆,院內廣植花木,布局頗具園林風格。並有配房三間。上世紀五十年代廟堂被拆除,寺內雕像失蹤。

月照井,又名夜月井、映月井,是虺城的一大奇觀。月照井的遺址在今虺城村的東北隅,傳說每花甲一周(60年),月光便可直射井底一次。另有傳說,每當月光直射井底之時,便有一火球自井中騰空而起,飄向西南,落於虺王墓而熄,蔚為奇觀。清代沛人呂椒曾寫詩讚美“虺城夜月”的勝景:“一輪皓月貯銀盤,左相城邊夜未闌。不是平分秋色里,如何遠上暮雲端。郭門灩灩千家照,關樹沉沉萬影寒。傅作列星虺作月,光留宇宙任人看。”“虺城夜月照平疇”的萬千景像,給人們留下無盡的遐想。虺城村的望族丁氏家族,特將本姓堂號命為“月照堂”。該地曾稱為“月照鄉”。這都是人們紀念虺王和留戀“虺城夜月”的緣故。飲馬槽,是一青石石槽,長1.5米,寬0.7米,深0.3米,相傳是當年虺王府中的飲馬槽,代代相傳,保留至今。由於年深日久,長期風化剝蝕,已找不出完好的平面,呈現出溝溝壑壑的破爛形象。時光易逝,歷史難泯,虺城的這些歷史遺蹟,已匯入古老的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