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曉月

天津曉月

天津曉月,是洛陽八大景的第五景。

簡介

天津曉月天津曉月

天津曉月洛陽八景之一。天津橋初建於隋大業三年,原是一座浮橋,是洛陽南北交通的要衝。唐時改為石橋,又稱洛陽橋。北與皇城南門端門相應,南與定鼎門大街相接,橋上原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市集,行人車馬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拂曉,漫步橋上,舉首可見一輪彎月垂掛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而又傳來洪亮悠揚的鐘聲。清雅幽靜的意境使“天津曉月”成為著名景觀。可惜自以後,戰火連綿,建築物大多被毀,天津橋亦未倖免。民國年間在附近建一碑亭,佇立於洛河中央,其西今又建兩座大橋,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憑弔。

典故

隋煬帝大業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強行把他父親的龍椅塞到自己的屁股底下,並遷都洛陽。那時的洛陽,樓閣雖然破舊,榆柳雖然蕭疏,卻不失帝都的氣派,悠悠洛水穿城過,襟懷之內有人煙。

為重建洛陽,隋煬帝在漢魏故城以西9公里處重新選址,每月役使200萬工匠晝夜施工,短短10個月就建起了洛陽新城。新城南跨洛河,面朝伊闕,西臨澗水,巨大的身軀安臥在邙山腳下。為了區別西京長安,洛陽新城故稱“東京”,很快又改為“東都”。

設計新城的楊素宇文愷,在進行設計的時候特別注意洛河點綴城區的作用,認為洛水就像天上的銀河,而洛陽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宮”,這樣,就必須在洛河上再架一座“天津橋”,因為“天津”的原意就是“銀河”。

那時的洛水,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河上已經有了大大小小几座橋,隋煬帝來了,要再架一座橋,而且是一座別致的大橋,洛陽人自然是歡迎的,就紛紛前來觀看。

只見那大橋是大船一字排開、直達對岸,船與船之間用鐵鎖鏈縛連,橋面平整,橋身穩當。橋建成之後,過客穿梭,遊客徜徉,好不熱鬧。

可惜好景不長,過了12年,李密率領瓦崗軍攻打洛陽城,天津橋附近是主戰場之一。隋將王世充慌忙迎戰李密,大戰三場,先勝後敗,守城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洛水。打了勝仗的李密乾脆再下狠手,最後一把火燒了天津橋。當夜月色月朦朧,冤魂飄逸,天津橋上的月亮,第一次看到了王朝角逐所帶來的慘烈景象。

這座用大船連成的浮橋,全長500米,是我國最早的大型浮橋,為使形體高大的樓船能順利通過,橋體還可以自由開合,這在我國古代建橋史上是個了不起的創舉。橋北端,正好與皇城的端門相對應;橋南端,與長達5公里的定鼎門大街(當時定鼎門在安樂窩之南)相連,南北通衢,一橋相牽,好不氣派。

隋朝命短,不到40年便玩兒完了。大唐盛世,自然要為天津橋“再塑金身”。這次重修,沒再採用浮橋的形式,而是在原址上建起了石基橋,稱天津橋,又稱洛陽橋。橋長三百步,寬二十多步,橋上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從早到晚,人來車往,熙熙攘攘,至凌晨,曉月當空,成為一景。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景點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