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

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套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洛陽橋洛陽橋

洛陽橋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東約10公里、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上。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是一座梁式石橋。由於橋坐落在古時萬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工程歷時七年。橋原長1200多米,寬約5米,有46座橋墩,500個扶欄,28個石獅,7座石亭,9座石塔,規模宏大,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

橋由當時的郡守蔡襄主持興建,工程十分艱難。造橋基時,先沿橋樑的中線拋置大量的石塊,在江底形成了一道矮石堤,然後再於上面建造橋墩,並在橋下種植了大量牡蠣,使得橋基和橋墩石之間膠結牢固,這種方法稱為“種蠣固基法”,堪稱獨具匠心,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科學創新。

洛陽橋的中亭附近立有許多歷代的碑刻,其中以宋代石刻“萬古安瀾”最為有名。另有石塔、武士石像等石雕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廟等廟宇的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立有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碑刻文字精煉,書法遒勁有力,刻工精緻,世稱“三絕”之碑。碑有兩通,一通是原碑,一通是解放後摹刻的。

洛陽橋曾經歷過多次重修。其中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的重修、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重修和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車而添架鋼筋水泥橋面三次工程,是歷次重修中規模較大的。

歷史發展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處於泉州鯉城區與惠安縣交界處,橫跨洛陽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粵、閩北上京城的陸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當時的勞動人民首創“筏型基礎”來建造橋墩,並發明了“殖蠣固基”。遊客可以參觀“蔡襄祠”欣賞橋上石碑、石塔和石將軍。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隻,石亭7座,石塔5座,規模宏偉,工藝卓越。
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模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1427年)郡人李俊育(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延鍇重修增高,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現存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31座。石亭二,一為中亭;一為“泉南佛國”亭。明清重修碑記12座,崖刻“萬安橋”三字和幾座石像石塔。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祠內有一文兩方石碑,是蔡襄撰文書寫的,文簡義精,書法遒麗,工刻細緻,世稱三絕。該文原露天崖刻於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後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於祠內。橋北有昭惠祠,奉祀護橋海神,有真身廟,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現在為保護古橋,在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並在附近規劃建設遊樂區。國家文物局還組織專家勘察古橋於1993年春動工,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復古橋舊貌。

史跡與傳說

洛陽橋上建於宋代的月光菩薩塔洛陽橋上建於宋代的月光菩薩塔
洛陽橋洛陽橋
蔡襄於宋至和、嘉祜年間,目即元1055年和1058年。兩度出任泉州知府,為泉州、為福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而建造洛陽橋是最重要的政績之一,橋的宏偉與造橋的艱巨留下千古美名,也留下許多動情的故事。

一、建造洛陽橋

洛陽橋在今泉州市與惠安縣的交界處洛陽江。古代,這裡是福建與廣東北上的陸路交通要道,現在仍然是福州、泉州、廈門往來的必經之地。江面水闊流急,沒有建橋以前,過路人必須乘坐渡船過江。這裡的大浪滔天,過往渡船沉溺的事故經常發生。古人為表達他們能萬無一失地安全過渡的祈願,特意取名“萬安渡”,後來橋建成了就稱“萬安橋”。

北宋慶曆(:1041—1048年)年間,有個叫李寵的泉州人。為了民眾過方便,在江中築造幾個石墩,架上木板。作為浮橋,但遇到水急潮湧,浮橋常被沖走,不能解決問題。人們接受教訓,幾年以後泉州人王實進一步倡建,把浮橋改造為固定的石橋。北宋皇祜五年,蔡襄蒞臨泉州府,為排除人民渡江困難,發展交通事業,他決心建造大橋。然而要在這“洛陽江深無底”、急流浪大的地方建造大橋,比登天還難。但一心為民的蔡襄迎難而上,他到泉州蒞任伊始,就親自到萬安渡勘查地形。觀察水勢,探訪民意,請教民師巧匠,通過深入調查,了解地形水勢,

選擇在萬安渡為建橋地點。同年四月,蔡襄母舅盧錫,郡人王實等一道來協助建橋。並廣泛宣傳,發動民眾捐工捐資。在蔡襄的主持下,集思廣益,就地取材,開採沿江山上巨石。鑿成長l0米左右,寬70厘米。重約10多噸的巨石板,然後用巧妙 的 辦法:即利用漲潮浮舟功能,立石為梁。橋墩全部利用巨大條石錯壘砌而成。橋墩兩端均作尖形來分水,墩面兩層石條向左右挑出。增強橋面承受力。橋面全用石條板鋪就。經過六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施工,終於在嘉祐(1059)十二 月 ,完成了這一宏偉的工程,太守蔡襄親自主持竣工儀式並書寫萬安渡石橋.

在主持建橋過程中,蔡襄受盡艱辛,頂住了喪子亡妻的痛苦,克服了種種困難,建成了這座49孔,長3600尺.寬15尺的“畫海長虹”,天塹變坦途,溝通了福建的海上交通,南按漳廣,北通江浙,陸路運輸暢通無阻,大大促進了福建泉州海上交通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使泉州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洛陽橋是我國最早的一座海港大石橋。它的建成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中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建成以後。500多名建橋技工,在閩南各地興起一股建橋熱潮,延續了150多年,在閩南、閩中建起幾十座沿海大石橋,改變了閩中南沿海交通阻塞現象。南宋孝宗乾道年間,泉州知府王十朋詠詩讚目:

北望中原萬里遙 。

南來喜見洛陽橋。

人行跨海金龜背 。

亭壓空間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

患宜預備有風潮 。

蔡公力量真剮者 。

遺愛勝於郟國橋。

漫漫歲月,滄桑變換,近千年來,洛陽橋經過了18次整修。尤其是1993年,國家文物局撥 700萬元巨資,進行全面復修。把30年代在古橋上建起的一座鋼筋混凝土橋全面改觀 , 恢復900年前的石橋雄資。

二、洛陽橋上“三絕”

洛陽橋建成後,人們給它總結了三個絕妙的特點.稱為“三絕”,一是工程艱苦浩大;二是《萬安橋記》簡潔;三是碑石、碑字藝術精雕。

洛陽橋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岩築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不僅首創“筏型基礎”建橋墩,而且因地制宜種植海蠣固橋墩,既科學又經濟,是我國古代遣橋工程的重要發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運按梁橋的“浮運法”,到今天還沿用。洛陽橋有橋墩46座,橋長360丈,闊1.5丈。橋的兩側有500欄柱。均有石雕,用於保護行人。橋的兩測建置石塔9座,用以鎮風 , 橋上築石亭7座,供率騎休息。橋身及其附屬建築物,有許多藝術石碉,造型美觀,-有昂首挺拔的石,有口含石球的獅子。整座橋樑規模宏大,樣式美觀,花費14000多兩銀子,全是人民自動捐獻的。蔡襄也賣了家裡160多畝地,捐獻洛陽橋。

蔡襄書寫的《萬安橋記》全 文 僅153字,碑文極其簡潔。記述了建橋始起時間、意義、資金來源,及其主要職員和竣工通行時間,郡民歡樂情況,碑文洗鍊粹美,是篇絕妙好詞。碑文日:

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於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來訖功。累趾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靡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廬錫、王實、許忠、浮圖義陂,善宗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之合樂宴飲而落之,明年秋,蒙召還京,道由是出,因紀所作,勒於岸左。

全文不贅一詞,不脫一意,精簡凝鍊,抑楊鏗鏘,充分體現了蔡襄文風上要言不繁的特點。碑文分別刻在兩塊石碑上,每方碑高2.98米,寬1.64米,厚0.30米,碑字六行,除一行10字外,其餘均為13字,每字1.5×1.8公寸

蔡襄書寫碑文時,表現十分謙虛的品格,碑文一點也不吹虞自己的功勞.碑文是書法的精湛。蔡襄是宋四大書法法家之一。此碑文是他傑出之作。其書法渾宏道勁,刻工精細傳神。手藝高超,冠弱一時。歷史上評價極高,<皇宋書錄)說:“蔡公萬安橋記,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說:“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著 , 宜為本朝第一。洛陽橋上皆入書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貞說:“萬安橋天下第一橋,君謨此書雄偉遒麗.當與橋爭勝。”

三、洛陽橋故事傳說

洛陽橋是中國歷史上一座最偉大的石橋,這么巨大的建築工程,牽動了千千萬萬過往行人的感情,對倡導修橋的郡守蔡襄無不產生敬仰之情,歷代人們竟相歌頌、讚美。一些建橋時的佳話、事跡、逐漸被加工為優美而神奇的神話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

傳說當年萬安渡口,常有風浪和水怪作祟。每年沉舟很多 , 溺死人無數。這一年娘家惠安的蔡襄母親盧氏,在臨盆前從娘家回來,路過萬安古渡。這時,天已是傍晚了,最後一趟渡船已離岸向江心划去,盧氏急忙大聲招呼:船夫聽到岸上有婦人呼叫。就把船掉頭岸,讓婦人上船。之後船又駛至江心,這時忽然風

緊浪急,渡船在江心顛簸得厲害,乘客個個嚇得臉色蒼白.眼看要翻船了,忽然空中傳來一聲呼喊:“蔡學士在此。水怪不得無禮”。剎時。風平浪靜,渡船沖開波浪向對岸划去。全船人都感到慶幸,知道這是托蔡學士的福,但當船主問遍船所有的人竟無一人姓蔡的,只有一個懷胎的婦女夫家姓蔡,大家認為該夫人腹中之兒,將來也許就是蔡學士。盧氏笑著許願:“如果將來真的生男,長大後官居學士,一定叫他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橋 , 以保萬代平安。”她回到楓亭婆家不久,果然生下一男,取名蔡襄。

蔡襄自幼聰明靈利,七、八歲就能熟讀五經。有一天深夜。蔡襄正在書房內讀書,突然天上傳來陣陣雷聲,令人恐懼。當蔡襄推開窗戶向外觀看時,只見雲中有一個人身雞公頭的巨人 , 一手握斧頭,一手捏盤子,不時用斧頭敲擊鑿子,發出震雷的聲音。他正看得入神忽見一粒米不知從那裡飛到書桌上,他揀起那顆米,突然那顆米對他講起話來了:“蔡學士,快救救我。”原來他是八仙之一的呂洞濱,因犯了天條,玉皇大帝大怒,派遣雷公來打死他,因此變成一粒米,逃到蔡襄的書房中來了。雷公知道蔡襄將來是學士,擔心打了呂洞濱,會傷蔡襄,掉頭便回天庭復命去了。呂洞濱見雷公去了,就現出原形,感謝蔡襄救命之恩,並贈送一付筆墨給蔡襄,叮囑如遇困難,可用這付筆墨寫字,自會逢凶化青,得心應手。

大約十年後,蔡襄入京應試,登進士甲科,宋仁宗皇帝見他才華橫溢,又有一手好筆法,便留他在宮中,封他為端明殿學士,委託他教授太子。蔡襄從老家接來父母,有一次他見母親盧氏流淚,便忙跪在母親膝前問原因,盧氏把20多年前在萬安古渡許下心愿未酬之事說明。蔡襄答應她一定在皇帝面前請求,到泉州做官,然後籌建那座橋。可是皇帝很器重他,不肯輕易讓他離京,太子見他悶悶不樂,神色憔悴,就送一罐蜂蜜給他調養,並在御花園設宴解愁。蔡襄看到螞蟻在爬,靈機一動,借詞支開太子,他用毛筆蘸著蜂蜜,在皇帝經常來往的御花園路邊一顆芭蕉葉上寫了“蔡襄、蔡襄,本府作官”八個大字。不久芭蕉葉上蘸蜜的地方爬滿螞蟻,組成了八個字。後來皇帝走過來,蔡襄忙轉入蕉樹後,仁宗皇帝見芭蕉葉上螞蟻組成字,感到驚異,不禁脫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褒連忙閃出來,跪在皇帝面前說:“謝旨隆恩”。仁宗皇帝一時弄不清是怎樣一回事,蔡襄便把母親20多年前的許下的心愿,奏稟聖上,仁宗很受感動。且已開了金口不便挽留,只好命令蔡襄到泉州當知府。

蔡襄到泉州上任後,便親自到萬安古渡視察,又貼出興建洛陽橋的告示,不久,就有數千人趕來建橋,橋工們努力了幾個月,只因風緊浪急,海潮洶猛,橋基建不起來,蔡襄為此坐立不安。一天他伏在公堂上發愁,忽然想到呂洞濱,於是用呂洞濱送給他的筆墨,寫成一封給海神的公文,要求海神幫助擇定下

基 的日子興造橋基,他打算差一個人前往海神處投納公文,要求回復。於是召集衙門裡的差役,問誰能下得海?其中有個姓夏名得海的公差,吃酒醉了,迷糊中聽不清事情的要領。以為是叫他的名字,就冒冒失失地回答說:“小人夏得海。”蔡襄即把此事交給他去辦,等到夏得海酒醒,才知惹了大禍,茫茫遠海,人神鼻途,向哪裡去找海神呢?無法子,上官已命,不敢違抗,只得硬著頭皮,與老婆孩子訣別,買酒狂飲,身帶公文醉臥在海灘之上,準備潮至時被淹死。不料一覺醒來,潮巴退去,摸身邊的公文,竟變換為另一個信套,就胡弄地帶著此信向蔡襄交帳.蔡襄打開一看,裡面只有一“醋”字,別無他話,蔡襄領會到“醋”字的啟示:選擇在廿一日酉時下石奠基。屆時果然海水晝夜不漲,橋基就此建成。可是調來的七省錢糧早已花完了,蔡襄便召集四方的鄉紳,要他們募捐,但這些守財奴,誰願拿出來捐獻呢?

蔡襄為民造橋一片赤誠的心,感動了南海觀世音菩薩,她騰雲駕霧來到萬安渡相助.觀音菩薩變成一位艷麗非凡的姑娘,坐在一隻*岸的船頭上,宣稱誰能用錢擲到她身上,她就願意嫁給他。那些財主們見到這位美貌絕倫的女子,都垂涎三丈。紛紛叫家丁們抬著金銀來到江邊。只見一塊塊金銀象雪片一般飛向船上,一連三天,卻沒有人能把金銀擲到那位姑娘身上。觀世音菩薩看到滿船的金銀已夠建橋用了,便叫人把這些金銀送到知府蔡襄處。不多久,浩大工程的洛陽橋順利竣工了。

歷史

洛陽橋洛陽橋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臥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公元一0一一—一0六七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與蔡京是兄弟,也是著名書法家。當地羞於說蔡京,避諱不談,而崇拜蔡襄,家喻戶曉。橋頭建了蔡襄祠,改朝換代,歷經戰亂,保存完好如初。祠柱上有楹聯一副:架橋天地老,留筆鬼神驚。稱讚這洛陽橋是驚天動地的大手。橋頭還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 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老大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冑,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梯航萬國”的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車橋頭”、“風檣林立”、“舶貨山積”的繁榮景象。

洛陽橋又名為“萬安橋”,後來真與萬姓發生了關係,紀念抗倭名將萬民英。萬民英是保定易州人,海防守將,組織人民抵禦日本海盜,屢建奇功,保衛了洛陽橋,保衛了泉州。人們在蔡公祠後又建了萬公祠,祠碑曰:亘海長虹,萬古安瀾。

建造結構

洛陽橋洛陽橋
洛陽橋址位於福建省江海匯合處,江潮洶湧,浪濤搏擊。近千年前的中國橋樑工程師們,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首創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樑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後在堤上建橋墩。 洛陽橋的橋墩形式也別具一格,值得一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衝擊。為了鞏固基石,勞動人民還首創了“種蠣固基法”,即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套用於橋樑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們仍可以從那些綴滿白色蠣房痕跡的橋墩石 ,窺探它當年的模樣。 洛陽橋的建造,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它為南宋時期泉州出現的大規模造橋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順濟橋等,都是仿造洛陽橋而建造起來的。它成了我國造橋史上的一座豐碑,成為人們千古傳誦的佳話。

建築特點

洛陽橋洛陽橋
早在北宋,人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套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中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蔡襄祠
蔡襄祠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中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附屬文物

洛陽橋洛陽橋上的宋代石塔
洛陽橋附屬文物很多,現存的有2座、2座亭子、3個祠廟、4 尊武士石像、 20方歷代碑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橋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這是北宋時為紀念蔡襄的功勞而建造的。祠中有兩塊大石碑,刻著大書法家蔡襄所撰的《萬安橋記 》 ,記述建橋過程。此碑文章精煉,書法之遒麗,刻功之生動,世稱“三絕”。
洛陽潮聲”,歷來是泉州的十景之一。遊客佇立橋上,在松蔭下看“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 解放後,洛陽橋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舊橋,60年代於舊橋西面又架了一座新橋,供機動車輛行駛以減少舊橋的壓力。近年,政府又撥巨資重修洛陽橋,氣派非凡。如今新舊橋並駕江上,連同新建的鐵路橋,如三虹臥波,連峰齊美 ,十分壯觀。

導遊詞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裡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洛陽橋洛陽橋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9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套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接著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複,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中國古橋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涓涓細流到浩浩巨浸,川流縱橫,世世代代生活於此的華夏民族創建了風姿萬千的橋樑。現在就讓我們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些橋樑吧!

福建古建築特色

閩贛邊陲,有著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境內許多古建築等文化遺址富有特色和歷史價值。其中九關十三隘、篷橋、名人故居、古街等古建築,名聞八閩。

各國著名橋樑

泉州旅遊景點

中國四大古橋

廣濟橋又名湘子橋,坐落在廣東潮州城東,橫跨韓江,全長500多米,因傳有韓愈的侄孫韓湘子手書“洪水止此”的石碣豎於橋畔,故名。湘子橋始建於南宋,歷時57年建成,東西兩段共18墩,橋墩用花崗岩塊鉚榫砌成。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石拱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南的洨河上,為隋代開皇大業年間(公元589一618年)李春創建。橋樑全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跨徑37.4米,拱圈矢高7.23米,由28條並列的石條組成,弧形平緩,上設四個小拱。新中國建立後按最初橋樣進行了全面的修繕。
盧溝橋
又稱稱“蘆溝橋”,位於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與永定河的交匯處,始建於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該橋全長265米,寬約8米,由11孔石拱組成。橋旁建有石欄,其上共有精刻石獅485個。“盧溝曉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又以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地而載於史冊。
洛陽橋
又稱稱“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約10公里的洛陽萬安渡口,為著名的梁式古石橋,始建於北宋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歷時六年零八個月,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橋原字長約1200米,寬約5米(現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扶欄500個,欄上精鏤石獅28米,有石亭7座:石塔9座(現存石亭1座、石塔3座),其規模宏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