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隋代造橋匠師]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台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但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之一。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樑專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春李春
李春是中國隋代時代著名的橋樑工匠,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開創了中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為中國橋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史書缺乏記載,李春的生平、籍貫及生卒年月已無法得知。僅能根據唐·張嘉貞《安濟橋銘》記載:“趙郡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後人據此多以趙州橋乃李春作品,可是當地人民卻寧願相信此橋為神仙下凡的魯班爺所造,故另有一番傳說,《小放牛》這樣唱道:“趙州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關於李春,除了上述一個“匠”字,從史書上再也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了,很難斷定他究竟是什麼人。

現在河北趙縣趙州橋之側公園內有一尊李春像,中年學士打扮,文質彬彬,左手持一捲圖紙,玉樹臨風。隋朝雖然短暫,但是李春在科學技術方面卻有不少卓越的成就。李春作為一代橋樑專家,趙州橋作為一座歷史名橋將永載祖國史冊,為後人所牢記。

與趙州橋

趙州橋建於隋代,隋朝統一中國後,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分裂、兵戈相見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時的趙縣是南北交通必經之路,從這裡北上可抵重鎮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達京都洛陽,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交通要道卻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斷,影響了人們來往,每當洪水季節甚至不能通行,為此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決定在洨河上建設一座大型石橋以結束長期以來交通不便的狀況。李春受命負責設計和大橋的施工。李春率領其他工匠一起來到這裡,對洨河及兩岸地質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同時認真總結了前人的建橋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按照設計方案精心細緻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橋任務。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淨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

主要功績

設計

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一改傳統的多孔形式,毅然採取單孔長跨石拱型式,在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三十七米多。採用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把中國古代的建橋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在拱的形式上,李春採用了扁弧形,沒有採用常見的半圓拱。並和工匠們創造性地改用平拱形式,把橋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拱矢)降到七·二三米,拱高和跨度大約是一和五的比例。這樣,橋面坡度平緩,便於車馬行人往來,而且在建築上還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橋身強度和穩定性等優點。

古代洨河每逢夏秋汛季,水勢很大。為增加泄洪能力,李春獨具匠心,在大拱券兩肩上各設兩個小拱。這種大拱上加小拱的布局(近代稱為“敞肩型”)有下列優點:一是節省石料,減輕橋身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二百六十立方米左右,減輕橋身自重七百噸);二是增加洪汛季節的過水麵積(四個小拱可以增加過水麵積大約百分之一六·五);三是均衡對稱,造型優美,體現了建築和藝術的完美統一;四是符合結構力學的理論。

選址

李春根據多年實踐經驗,經過周密勘查,選定洨河邊一片密實的粗砂層作為大石橋的天然地基,上面覆壓五層石料,砌成橋台,拱石就砌在橋台上面。根據現代驗算,密實粗砂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四·五到六·六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是每平方厘米五到六公斤。因為大橋建築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儘管地基很淺,構造也很簡單,仍然能夠承受住大橋載荷。據測量,自建橋到現在,大橋橋基僅下沉了五厘米。這說明橋址選擇是非常符合科學原理。其次,趙州橋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就地取才。 第三,趙州橋結構緊湊,措施周密。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繫,防止兩側拱石向外傾倒,李春採用了多種措施,使整個大橋成為一個牢固的整體,充分表現了古代橋工的無窮智慧。

人物紀念幣

李春李春
李春紀念硬幣上的圖示是李春的設計建築——趙州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橋樑設計家,李春在橋樑的兩側留出缺口,這不僅節約了材料,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使橋身在水位很高時更堅固,因為這樣水可以通過兩側的缺口處流走。 現在,有很多遊客去參觀趙州橋,這些足以證明李春的傑出的建築成就。李春紀念幣於1987年鑄造。

人物評價

關於趙州橋的建造者李春,可惜史書上對他並沒有什麼記載。雖然人們已無從了解他的生平事跡,但是人們可以斷定,他既是心靈手巧、不畏辛勞的工匠,也是一位才智出眾、富於創造精神的建築大師。他默默地勞動一生,沒有人知道他的歷史;但他的勞動成果卻在中國的建築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千千萬萬人所津津樂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