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濟橋

安濟橋

中國隋代敞肩式單孔並列券石拱橋。在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凌跨洨河之上。趙縣古稱趙州,故又名趙州橋,俗稱大石橋。據唐中書令張嘉貞撰寫的《石橋銘序》“趙州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得知,該橋創建於隋朝開皇至大業初(595~616),歷代曾多次修葺,是現存最古老的單跨石拱橋,在中外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中國隋代敞肩式單孔並列券石拱橋。在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凌跨洨河之上。趙縣古稱趙州,故又名趙州橋,俗稱大石橋。據唐中書令張嘉貞撰寫的《石橋銘序》 “趙州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得知,該橋創建於隋朝開皇至大業初(595~616),歷代曾多次修葺,是現存最古老的單跨石拱橋,在中外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濟橋安濟橋
安濟橋全長為64.4米,橋寬9米,兩端寬9.6米,主拱淨跨37.02米,拱矢7.23米。主拱的兩端各有兩個小拱,小拱淨跨今量為2.85米和3.81米,主拱結合小拱的設計構造,既滿足了荷載要求,又增大了泄洪能力。主拱採用“切弧”原理,擴大了通水面積,降低了橋面坡度。橋體由28道並列券拱砌築,並用勾石、收分、蜂腰、伏石“腰鐵”連結加固,提高了整體性。橋面兩側有42塊欄板和望柱,雕刻極為精美,尤其欄板上雕的“斗子卷葉”和“行龍”,比例適度,線條流暢,雖是半圓雕刻,但其藝術效果勝似透雕,其神態躍出欄板之外,是隋代石雕之精品。
安濟橋安濟橋

安濟橋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安濟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蹟”銅牌紀念碑。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

安濟橋安濟橋
安濟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裡有40多公里,這裡也有四點幾級地震,安濟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安濟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安濟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安濟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安濟橋,上世紀末在安濟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樑,其結構還是沿襲安濟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設計創新

安濟橋安濟橋
(1)採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美、完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於跨度比較小的橋樑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樑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性地採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淨跨度為37.O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採用敝肩。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把以往橋樑建築中採用的實肩拱改為敝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淨跨為3.8米,另一拱的淨跨為2.8米。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優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由於水量增加而產生的洪水對橋的衝擊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勢較大,對橋的泄洪能力是個考驗,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據計算四個小拱可增加過水麵積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影響,提高大橋的安全性。其次敝肩拱比實肩拱可節省大量土石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700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台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樑的穩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優美,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與小拱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顯得更加輕巧秀麗,體現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第四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敝肩拱式結構在承載時使橋樑處於有利的狀況,可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了橋樑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安濟橋安濟橋
(3)單孔。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築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樑往往採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於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洩;橋墩長期受水流衝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因此,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採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樑史上的空前創舉。

建造技術創造性

安濟橋安濟橋
(1)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固牢靠。

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了佼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裡的地層是由河水沖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沖涮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裡的地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後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台,自建橋到現在,橋基僅下沉了5厘米,說明這裡的地層非常適合於建橋。

(2)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採用了縱(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1.0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後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點,它既可以節省製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同時又利於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安濟橋安濟橋
(3)在保持大橋穩定性方面採取了許多嚴密措施。

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繫,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線緊密牢固,李春採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l)每一拱券採用了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繫,以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採用了少量“收分”的辦法,就是從橋的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寬度,從最寬9.6米收縮到9米,以加強大橋的穩定性。2)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定了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繫。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3)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線牢固。4)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線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而且每塊拱石的側面都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繫。這些措施的採取使整個大橋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4)趙州橋的橋台獨具特色。

安濟橋安濟橋
橋台是整座大橋的基礎,必須能承受大橋主拱圈(橋身主體)軸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趙州橋的橋台具有下述特點:l)低拱腳:拱腳在河床下僅半米左右;2)淺橋基:橋基底面在拱腳下1.7米左右;3)短橋台:由上至下,用逐漸略有加厚的石條砌成5米長、6.7米寬、9.6米高的橋台。這是一個既經濟又簡單實用的橋台。為了保障橋台的可靠性,李春採取了許多相應的固基措施。為了減少橋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李春採取了在橋台邊打入許多木樁的措施,以此來加強橋台的基礎;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廠房、橋樑的建造上也經常採用。為了減少橋台的水平移動(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台後移),李春採用了延伸橋台后座的辦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橋台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定了一道金剛牆,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另一方面金剛牆和橋基、橋台連成一體,增加了橋台的穩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證了大橋具有堅固的橋台,提高了大橋的堅實程度。

安濟三絕

(1) “券”小於半圓。我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安濟橋安濟橋
(2) “撞”空而不實。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衝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3)洞砌並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並列成9.6米寬的大券。可是用並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繫,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局,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傳說

趙州橋上的仙跡,主要指傳說中張果老倒騎毛驢在橋上走留下的驢蹄子印;柴王爺推車過橋軋下的車道溝印和膝蓋跪下的膝蓋印;魯班為救石橋躍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頂石橋的手掌印,這些仙跡常常成為遊人津津樂道的最有趣內容之一,來到趙州橋也都要首先尋覓看個究竟。這是關於趙州橋的一段最有名的傳說。

安濟橋安濟橋
相傳從前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名叫洨河。洨河發源於河北西部的井陘山。在古代,它的水勢很大,每逢夏秋兩季,大雨來臨,雨水和山泉一併順流而下,沿途又匯合幾條河水,形成了洶湧的洪流。因此,洨河兩岸的居民和來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趙縣人民的這個困難,被著名的工匠祖師魯班知道了。他特地遠道趕來,施展出卓越的技術,在一夜之間就造好這座趙州大石橋。

趙州橋造好的訊息,很快地傳遍了四方。遠近居民都懷著驚喜的心情,爭先恐後地前來參觀。這個奇蹟甚至驚動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驢背的褡褳里一邊裝上了“太陽”,一邊又裝上了“月亮”,要在橋上走過。這還不算,張果老存心要和魯班開個玩笑,他又約了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獨輪車,一道來到橋頭,開口便問這橋能不能讓他們兩人同時行走。這時,魯班剛把大橋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為然地說:“這么堅固的石橋,還經不起你們兩人走么?”不料他們上橋以後,把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一看情況不妙,趕忙跳下橋去,用手使勁托住橋身東側,才使這兩位仙人帶著日月和五嶽名山順利通過。從此,橋上留下了幾處人們津津樂道的“仙跡”;張果老的驢蹄印和斗笠顛落壓成的圓坑;柴榮因推車力過猛,一膝著地壓成的膝蓋印和車道溝;還有魯班托橋的手印。後來,除了因為東側一度塌毀,手印已經不見,其餘的仙跡“都留存下來。 《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這一段生動的傳說。

原理

 

安濟橋魯班
安濟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由於沒有橋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來,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採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兩腳連線至拱頂的高度)只有7.23。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比5。可見橋高比拱弧的半徑要小得多,整個橋身只是圓弧的一段。這樣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橋的坡度,方便往來的馬行人。而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其優越性在於:第一、減輕橋體的重量,節省填腹的材料。經計算,四個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減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噸。這不但省工省料,還減輕橋身淨重的15.3%,從而降低了石橋對兩岸地基的壓力,相應增加了橋樑的安全係數11.4%,延長了橋樑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對大拱所產生的“被動壓力”,從而大大增強了橋樑的穩定性。第二、四個小拱留下的四個空洞,增加排水面積16.5%,在洪汛季節。橋下過水麵積增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第三、大拱之上加兩對小拱,均衡、對稱,給人一種輕盈的美感。這個精巧的造型,使得安濟橋更加壯麗多姿。
安濟橋安濟橋
再其次,安濟橋的施工方案極為科學巧妙。砌築拱洞有兩種砌築法,一是橫向聯式砌築法,另一是縱向並列式砌築法。橫向聯式砌築的拱洞是一個整體,比較結實,但這種砌築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須整個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較長。縱向並列砌築法是把整個大橋沿寬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並列組合起來。每道拱券單獨砌築,合龍後自成一體。這樣砌完一道拱後,移動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鄰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築。這種砌築法優點是,既節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於移動木架分別施工,並且以後容易維修。因為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承受重壓,28個拱券拼成一個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損壞了,可以部分施工維修,不影響整個橋身安全。但是,縱向並列砌築法,並列的拱券之間缺乏聯繫,整體結構並不結實。李春建造安濟橋的時候,所以大膽採用縱向並列砌築法是由於他充分考慮到洨河水文情況和施工進度的矛盾。在當時的生產水平條件下,建造這座大石橋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冬枯夏漲,如果採取橫向聯式砌築法,工程進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沖毀,可是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會太受影響,李春為了克服縱向並聯砌築法整體結為不結實的缺點,先用9條兩端帶帽頭的鐵梁橫貫拱背,串連住28道拱券,加強橫向聯繫,再對兩塊毗鄰的拱石,用雙銀錠形的腰鐵卡住,然後在橋的兩側各有長1.8米,外頭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鉤石六塊,勾住主拱券,拱券外還有護拱石,這樣,整個橋身結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腳比拱頂寬0.6米的少量“收分”來防止拱券傾斜。經過1350多年的考驗,證明這種施工方案是極其科學,極有成效的。
安濟橋安濟橋
安濟橋的故事非常感人可是橋身上為什麼會鑿上這些痕跡呢?據現代橋樑專家羅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測,這些痕跡是行車指標和工程指標。由於安濟橋是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修建的,兩邊如行重車,橋就容易損傷。橋麵廠的驢蹄印都在東側1/3的位置。這就是說,重載過橋如果太靠邊,石拱券容易變型外傾發生危險,應當走中間。橋腹上的手掌印應當是一種工程指標,表示萬一橋發生裂痕,可在手掌印處暫時支撐,以免立刻坍圮,可以從容維修。

總之,安濟橋處處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象安濟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裡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安濟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人貢獻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又名趙州橋

安濟橋又名趙州橋,坐落在石家莊東南45公里趙縣城南蟤河之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俗稱大石橋。建於隋代開皇至大業年間(595年~605年),由匠師李春監造。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古人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橋全長64.4米,寬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對獨立的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它“敞肩拱”的創舉。在大拱兩肩,砌了四個並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減輕橋身重量,節省石料,又增強了橋身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趙州橋在1400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衝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仍挺立在之上。關於趙州橋的建造,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昔日蟤河水泛濫,百姓只木船擺渡。木匠祖師魯班一夜之間把羊群化成石頭建起大橋。張果老和柴王爺一同來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褡褳里裝著日、月;柴王爺推小車,運載著五嶽名山。行於橋中心,將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不妙,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石橋安然無恙。至今橋上面還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和膝蓋印;橋底保留著魯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衡水安濟橋

安濟橋,橫跨滏陽河兩岸,石砌七孔拱橋,橋長116米,面寬7‘5米,橋兩側各有60個石柱,上雕石獅,石獅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每尊石獅下還雕有1——2隻小獅,獅下有蓮花座,通獅柱高1’62米、寬0‘32米,橋欄板浮雕捲雲紋,欄板高0.84米、寬1.55米、2.11米不等。橋墩分水口月台用石塊堆砌,橋孔雕有水龍頭,整個建築,渾然一體,即雄偉壯觀,又精巧玲瓏。

安濟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乾隆皇帝賜名“安濟”,故名安濟橋。1937年發大水,被日寇炸毀中孔,1956年用木材銜接修復。1982年4月,由地區公路工程隊動工,用鋼筋水泥修繕石橋中孔,水泥鋪面。1989年5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石家莊市的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既有秀美的自然風光,也有珍貴的文物古蹟,已形成了紅色旅遊、綠色旅遊、古文化旅遊、新都市旅遊四大系列旅遊特色產品,全市現有對外開放且具規模的景區(點)50餘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6處,國家3A級景區3處,國家2A級景區2處。
景點隆興寺;開元寺鐘樓;孔廟大成殿;中山國都城遺址;毗盧寺;陀羅尼經幢;柏林禪寺;革命聖地西柏坡;蒼岩山;安濟橋;正定;天桂山;嶂石岩;駝梁;五嶽寨;抱犢寨;封龍山;清涼山;仙台山;蟠龍湖;龍泉寺;平山溫泉;秦皇古道;石頭村;伏羲台;趙州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