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廣濟橋

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是一座美輪美奐、活色生香的文化古橋。

基本信息

簡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閩粵交通要津。以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著名古橋。古人有“到潮不到橋,枉向潮州走一遭”之說。橋樑專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廣濟橋“中有一段,用船隻連為浮橋,可以解開,讓出航道,成為可分可合的活動橋,是我國橋樑史上的一個特例。”橋上形式各異的亭台樓閣是該橋的一大奇觀,因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台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

歷史文化

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後多次修建。2003年,廣濟橋全面維修,2007年竣工。“廣川利涉開新運,傑閣重樓見舊儀。”(饒宗頤先生聯語)修復後的廣濟橋,梁舟結合,聯閣重瓴,宛若長龍嬉水,復道行空。其獨特之風姿與高雅之造型藝術,令人嘆為觀止。而橋上琳琅滿目的楹聯亭匾,更讓人恍若置身於詩文書法的藝術長廊中。

歷史沿革

公元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隻,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名曰“康濟橋”。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甲午夏,韓江水漲,康濟橋橋舟漂沒者半,知州常禕修之,增橋舟為一百零六隻,以其餘資,創傑閣於岸右,名之曰“仰韓閣”,以為臨之觀所。
公元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知州朱江建“登瀛門”,左掖曰“三己亥堂”,右掖曰“南州奇觀”。增石洲二,與舊為三,築亭其上,東曰“冰壺”,西曰“玉鑑”,中曰“小蓬萊”。
公元1180年,南宋淳熙七年,通判王正公,復增一洲,距西岸數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是始無衝突浮梁之虞。
公元1189年,南宋紹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為八,亘以堅木,覆以華屋,曰“丁侯橋”。
公元1196年,南宋慶元二年,知州事漳州陳宏規,益東岸洲二,結架如丁侯橋,而增廣之,曰“濟川橋”。更挹秀曰“濟川亭”,以止過客。亭之後曰“見思庵”。
公元1198年,南宋慶元四年,知州林漂,衍濟川橋而袤之,增以四洲,雄麗過於西橋。又漳潮界上,道路磽確。捐金砌石,以便往來。
公元1203年,南宋嘉泰三年冬,濟川橋火,為亭若庵,一夕俱盡。知州趙師會,亟與通判馬承規,增崇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磚瓮其下,面橋為亭,名悉仍舊。大書題扁,侍郎陳讜筆也。
公元1206年,南宋開禧二年,知州福州林會,接濟川橋之西,增築石洲五,修其舊者一,亦屋覆而磚瓮之。扁曰“小蓬萊”,因朱侯命名之舊。
公元1228年,南宋紹定元年,知州龍溪孫叔謹,復接丁侯橋之東,增築二石洲。
公元1234年,南宋端平初,知州葉觀,以橋屢經溪洪風颶之餘,亭屋俱弊,命判官趙汝禹督工,悉整而新之,中扁“玉鑑”,與“小蓬萊”對。仍辟二亭,面北曰“飛躍”,為祝聖放生之所;面南曰“盍簪”,為禮賢實踐之所。
公元1233年,浮橋舊以鐵纜,紹定六年,梅寇衝突,倉卒銷纜為兵置,而易之籐,隨成輒壞。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知州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遂可永久。
公元1262年,南宋景定三年颶風之厄,舟與亭屋,俄頃而盡。知州游義肅重建,址之欹者改築,材之蠹者更新,橋成極其壯觀。邦人即濟川橋建游侯生祠。
公元1298年,元大德二年,總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橋亭,尋復為洪流所壞。
公元1306年,元大德十年,總管常元德,復碑石,洲高三丈余,重修梁亭。
公元1326年,元泰定三年,判官買住(蒙古人),易以石版,僅成四間,創新補舊,亭屋俱備,忽一夜第一間石版自折。
公元1332年,元至順三年,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本路(元制稱潮州為潮州路)同知喑都剌哈蠻(蒙古人),惻然捐俸,鳩合眾力,重跨木樑,添創亭屋,往來者遂無戰兢之恐。
公元1344年,元至正四年,府判喬賢修橋,築亭橋上者,為楹二十有四,為閣於橋之西,名之曰“仰韓閣”。
公元1435年,明宣德十年,龍巖王源為潮州知府,主持了廣濟橋規模空前的重修。“凡墩之頹毀者,用堅磐以補之,石樑中斷者,用梗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瀾觸齧,不能為梁者,仍設以浮舫,縶以鐵纜,無陷溺之憂。橋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屋之下,梁之上,鏝以厚板,板上側臥二層甓,用灰彌縫之,以蔽風雨寒暑,以防回祿之虞。”(明姚友直《廣濟橋記》)橋上亭屋間還建起12座高摟,以壯遊觀。江心一段,仍用24艘船聯成浮橋。橋成之後,極為富麗堂皇,其規模之宏偉,形制之代表性,都達到了廣濟橋歷史上的高峰。橋成,更名“廣濟橋”。
公元1470年,明成化六年,知府謝光,重修廣濟橋亭屋,賣蒙山、寶定二廢庵田產,入寧波寺為修橋費。
公元1497年,明弘治十年,同知車份,重修石洲三而梁之,建亭屋二十間。
公元1510年,明正德五年,知府鄭良佐,去亭屋,易梁以石,工未就,以憂去,知府談倫,續修如制。
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知府邱其仁,立橋東西二亭,以息過客,而橋南北,皆瓮以灰石欄。殺浮梁四之一,歲僉橋夫四十四名,渡夫十名司守,每名納銀五錢,儲於帑,為補置費。“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從此形成。自創設以來,共歷時359年。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浮梁壞,知府郭春震重修。又明萬曆間,廣東巡按蔡夢悅,造廣濟橋石樑,民德之,立蔡公祠之左。
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鄭成功圍潮州城,久攻不下,廣濟橋毀於兵火。總兵蔡元修復。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潮鎮郝尚久,反清歸明,清將耿繼茂率滿漢兵十萬圍潮州城,廣濟橋復遭兵毀,蔡元又修復之。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提學道遲煊,知府宋徵璧修橋。康熙十二年,八月,颶雨毀屋,廣濟橋圮。康熙十六年,八月廿四夜,西岸橋下吼聲如牛,石墩忽倒其一,知府林杭學修橋。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總督吳興祚,捐萬金,重修廣濟橋。
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知府張自謙,倡縉紳士庶,修石墩一。鑄鉎牛二,列東西岸,以鎮水患。
公元1728年,清雍正六年,知府胡恂,修橋墩一。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水,東岸石墩圮者六,損者二,壞者一。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橋樑,損失殆盡。鉎牛失其一。
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知府覺羅諭官紳捐款修橋,成西岸三墩,復造浮梁船四十二,合原設浮梁十八,直接東岸。
公元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嘉應鹽商邱慎猷捐千金,募閩人,成東岸墩一。於是知府吳均捐廉,續修石墩三。其餘五墩:布商朱莆瑞等捐修一墩。米商林資福等捐修一墩。嘉應、平遠、鎮平諸鹽商捐修一墩。潮橋海運鹽戶共修一墩。郡紳設局勸捐共修一墩。並與饒平楊鍾等,次第捐辦木樑,統歸邱慎猷經理。吳均去任,知府劉潯捐金足之。以二十九年五月橋成。
公元1871年,清同治十年,大水,東岸橋墩復圮其一,總兵方耀率紳耆捐修。墩成,欲易木以石,以墩高水深而止。
公元1929年,民國十八年,曾取消浮橋,改用懸索吊橋,但通車一次即廢。
隨著歷史變遷,至解放初,廣濟橋的橋墩已減少為二十座,十九孔,全橋長:517.95米,計東岸橋墩十二座加橋台一座,十二孔,長283.4米,西岸橋墩八座七孔,長173.3米,橋寬5米,中間97.3米,仍以十八木船連線。
1958年,人民政府大修廣濟橋,原有梭船撤去,建成雙柱式(高椿承台)橋墩二座,架以鋼樑,鋪設路面,接通東西二橋。原有舊石墩,全部整治後留用,在舊石樑上,加鋪鋼筋路面。路面原為寬五公尺,擴闊而為七公尺,兩旁加設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欄桿及燈柱。至是全東西橋為一,汽車由橋上通過,直達閩浙各地,行旅稱便。
1977年,又一次進行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行車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鑒於廣濟橋具有極大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因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廣濟橋下游一公里處建成現代化的韓江大橋,從而結束了廣濟橋作為交通紐帶的歷史使命,並為其全面修復提供了先決條件
1990年,國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開了“潮州廣濟橋修復論證會”,揭開了修復古橋之序幕。
2001年7月,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上報《潮州廣濟橋維修方案》。同年12月,獲文物局正式批覆。
2002年4月,潮州市政府決定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籌修橋事宜,並聘請全國文物古建專家和海內外德高望重的潮籍鄉親為顧問。羅哲文、楊玉柱、吳慶洲以及李嘉誠、饒宗頤、陳偉南諸先生欣然接受聘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準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2007年9月20日,全面維修後的廣濟橋正式對遊客開放。

傳說典故

湘子橋第一張照片的故事

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潮州湘子橋(其他三座為趙州橋、蘆溝橋、洛陽橋),不但歷史悠久,建築壯觀,而且洲梁與浮梁相結合,橋道和橋市相結合,具有獨特的功能與風貌。從宋代初建時起,著名詩人楊萬里便有“玉壺冰底臥青龍,海外三山墮眼中”的題詠。明代潮州知府王源大規模重修該橋,架亭屋126間,橋樓24座,會稽王友直撰碑記稱“四方來觀者鹹曰:斯橋實為江南第一。”清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對湘子橋橋市也有生動描述,民間則流傳著:“踏上湘橋不知橋,疑是身在鬧市中。”“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的民謠民諺。也就是說,這座古橋,歷來文獻記載與口碑資料不少,只是形象化的圖象、照片、模型之類卻不多。文博部門收集到的都是些較晚的東西。唯一一幅古城圖(國畫)也沒有早於本世紀初。保留下來的十八梭船照片是1958年湘橋改建前夕拍攝的。對於這么一座名聞遐邇、眷滿古今的名橋,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人們不相信其圖像資料就這么貧乏,這么難尋覓。果然,今年5月,一個偶然機會,韓山師專的外籍教師朱麗•希金爾女士從澳大利亞寄來一張照片複印件──潮州湘橋的最早照片。該照片攝於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距今已有124年。照片標名雖有“福建”兩字,但經鑑定,確屬潮州湘子橋無疑。有關部門長時期“踏破鐵鞋無覓處”,至此“得來正逢需要時”。目前,一批專家為修復湘橋舊貌而多方考察論證,正苦於資料不足。這張照片的到來,對湘橋景觀的設計和布置,無疑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湘子橋的第一張照片湘子橋的第一張照片

攝影師歷險記
照片的作者名叫約翰•湯姆遜,英國人,是個攝影家,尤擅長於拍攝建築物。他隨著外國教士、官員首次來到潮汕地區。由於職業的本能和行家的眼光,使他對湘子橋深感興趣。若在今天那就再便當不過的事:只要舉起相機,選好角度,調好焦距,咔嚓一下就完事了。可在100多年前,在攝影機面世不久,又是在清帝國南方風氣未開的府城,辦這事不僅不輕鬆,還會有“風險”。請聽:湯姆遜先生自己的敘述吧:“……拍攝韓江橋的工作是艱辛的。拍攝時,為了避開喧鬧的不友好的人群,我一清早就開始工作。但人們還是騷動起來。當他們看到我那槍炮般的攝影傢伙對準他們那高懸橋外搖搖晃晃的住處時,他們認定我是在耍外國巫術,加害於古橋及上面的居民。於是乎他們丟下店鋪攤擋不管,由一個‘勇敢分子’糾集一批擅長於投擲的無賴,與其他市民一起,齊心協力,準備好泥巴瓦片等投擲物。沒多久,這些東西便雨點般落在我的身旁和頭上。我躍入水中,狼狽不堪地向停靠附近的蓬船撤退,登船躲避。當人群中一個‘無賴漢子’不顧一切繼續進逼,欲毀我攝影機時,我不得已操起尖利的三腳架當作武器把他擊退。對於我來說,損失並不大。說真的,古橋的照片還是在三腳架上拍攝到的。”
湯姆遜先生的敘述在今天聽起來的確有點不可思議,但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則完全可以理解。就在他拍此照片的10年前,湯姆遜的祖國英國與法國一道用大炮轟開北京紫禁城門,脅迫清朝簽署《天津條約》其中有開放潮州的條款(後改汕頭),從而引發了潮州人民的“反入城鬥爭”。在湯先生來潮前二年(1866年),“英領事進城後,商人罷市表示反對。英領事在城內停留三天后被護送出城。百姓沿街擁塞拋丟石塊(《潮州二千年》)。當時普通中國人對“洋鬼子”是懷有戒心的,加上長時期封建統治所造成的閉塞和落後,對剛出現不久的攝像技術也無所知,以致誤以為外國巫術,那就不足為奇了。連當年皇太后(慈禧),不也是堅決拒絕外國人為她拍攝“玉照”,害怕被勾走魂魄嗎?
名橋的不同命運
若問湯姆遜為什麼要冒著性命危險來拍攝湘橋照片呢?他是這樣說的:“潮州韓江橋也許是中國的一條最值得提的橋樑。它和倫敦老橋一樣,它們都為城市提供了一個可供居民做生意的地方。”原來他的著眼點在“橋市”。湘子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橋市確實堪稱中國第一,也是世界所罕見的。上面已提到,明宣德期間王源在橋上建造的126亭屋和24座橋樓,不可能只是單純為了點綴景觀和遮蔽風雨,而是當時的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已經有了最新的萌芽。潮州人利用橋屋來做生意也許比大街通藺更有利於招徠和流通。到了清代,商品物資交流更是進一步活躍。潮州府城人口稠密,士商富足,湘橋橋市更為繁榮。丘逢甲在《廣濟橋》(即湘子橋)詩中便寫出了“五州魚菜行官帖,兩岸鶯花集妓蓬”、“漲痕雨急三門信,夾道風喧百果香”的情景。五州是指潮州、嘉應州、汀州、贛州、寧州,這么廣闊地區的食鹽、魚鹽均由橋市發運,稱為“橋鹽”,一年稅額高達16萬兩白銀。至於“百果香”一句,丘氏自注說“賣果者千筐萬簍畢集於橋”。看來橋市有向專業化市場發展的趨勢。當時,不但橋面上熙熙攘攘,油欄畫檻,橋下江湄,還有成列的“花艇”,稱為“六篷船”,(趙翼《詹曝雜記》寫作綠逢船)。有的船布置清雅,蛋家姑才貌出眾,竟可與珠江花艇媲美。真是“春水三篙湘子渡,紅欄一曲女兒花。”(《韓江記》)。這也是當年橋市生活繁華的一個側面寫照。
湯姆遜先生將湘子橋與倫敦橋相提並論自有他的見地和道理的。除了橋上做生意這一點相似外,倫敦橋也是舉世聞名的古橋。其前身木橋比湘子橋還古老。公元1176年開始改建成石橋有條有理,這又與湘橋初建石洲大致同時。石橋時代,上面建有房舍和教堂,後來陸續拆除。至19世紀,改建成一座五拱花崗岩大石橋,長度約為湘橋三分之二,寬度則超過湘橋石洲。這就是湯姆遜所指的此名橋“提供了可供市民做生意的地方”。它也是泰晤士河第一橋。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到了1968年,“橋上做生意”竟變為“做橋的生意”。倫敦橋被作價賣給美國阿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城,全部被拆御裝運出國。恐怕這是湯姆遜先生做夢也想不到的。同樣是他所始料不到的是他當年冒著風險拍攝下來的湘橋照片,今天卻成為潮州人修復湘橋舊景觀的難得參證。這豈非“橋”的命運,也與世人一樣,有衰旺窮通之別么。筆者以為這也許給人們一點什麼啟示吧!

醉仙騎牛

相傳,古時有一個醉漢,天天拎著酒壺到廣濟橋十八梭船上獨飲。他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時而騎上鉎牛背,時而臥倒鉎牛旁,時而吟唱,時而哭泣,狂態百出。
一日,他大醉後爬上牛背,倒騎鉎牛,大聲吟唱道:“騎馬不及騎牛好,陸馬難追水牛走。湘子橋頭水牛生,騎牛翻身朝北斗。”話音剛過,就看見韓江上游有隻大水牛緩緩游到醉漢身邊,他翻身騎上牛背,往鳳凰山頂飄然飛去。人們這才知道,他竟是一位神仙。
因為這個傳說,大詩人丘逢甲作了這樣的詩句:“何處騎牛尋醉漢,鳳凰山上日雲煙。”

湘橋仙魚

橋墩下的洞穴橋墩下的洞穴
相傳,在湘子橋東段的第三個橋墩下面有個洞穴,裡面住著一條仙魚。每逢雨後水漲,仙魚就從洞穴里悠哉悠哉地游出來,在岸上只能見到它的尾巴,足足有一尺多長。仙魚出出沒沒,擺弄波心。常常有人撒網想捕捉它,但是明明見它已經入網,一拉上來網裡卻空空如也。所以,人們視此為仙跡。

仙佛造橋

相傳,韓愈被貶潮州之後,喜歡登上筆架山飽覽勝境,他站在筆架山頂峰,遙望東門外的惡溪,只見江水洶湧,百姓駕舟渡江,那一葉葉扁舟被急流沖得顛簸打鏇,險象環生,稍有不慎,便可能連舟帶人被江水吞噬。韓愈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他決心要在這惡溪上面建造一座大橋,方便百姓往來東、西兩岸。
但是,惡溪的水流這么湍急,要在上面建橋是極為困難的,誰能擔此重任呢?韓愈在心中不停地琢磨這個問題,最後決定叫自己的侄子——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和自己的好朋友——發力無邊的廣濟和尚來幫忙。這是為百姓做好事啊,韓湘子和廣濟和尚當然很樂意,韓湘子還把其餘七個仙人業一併邀請過來。這樣,就出現了仙佛合力造橋的動人場面。
廣濟橋廣濟橋

事不宜遲,仙佛們說乾就乾。經過協商,八仙負責東段工程,廣濟和尚負責西段工程。兩邊各施發力,大顯神通。
廣濟和尚穿過潮州城,出了西門,來到桑浦山下。他看到山上滿是石頭,便點點頭,口中念著符咒,用手一指,霎時間風起雲湧,草木飄搖,只見山上的石頭紛紛滾落山下,變成一隻只溫順的羔羊。羔羊跟在廣濟和尚後面朝著潮州城行進。同一時間,東岸那邊八仙也在到處尋找建橋的材料。他們來到鳳凰山麓,一齊施展發力,把山上的石頭變成豬群,然後趕著豬群浩浩蕩蕩地奔向工地。
人多好辦事,八仙每人各趕一群豬。鐵拐李因為瘸腿,拄著拐杖,走路很慢,沒過多久,便被眾人拋在後面。這時,從路旁的山坡上傳來一陣悽厲的啼哭聲。他循聲望去,只見一個身穿白衣、頭扎白帶的婦女在墳地里哭泣。他立刻感到事情不妙,喊道“不好!”正想把豬群趕開,但為時已晚,豬群化作石頭堆成了一座山。這座山九時後人所說的“豬山”。原來,仙法如果被喪氣一衝,便會失靈!鐵拐李無奈,只好獨自回到工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大家。
那邊,廣濟和尚也碰上了麻煩。他興高采烈地把羊群趕回潮州城,清點了一下卻發現少了兩隻,於是趕緊回頭去尋找。這兩隻迷途的羔羊在半路上找到了,正要把它們趕回羊群時,忽然,路旁竄出一個人來,厲聲吼道:“你這個和尚,竟然偷我家的羔羊!”廣濟和尚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個貪財的地主,便耐心地向他解釋道:“你認錯了,這不是你家的羔羊。”但貪財的地主聽不進去,硬把羊拖走了。拖到自己的田裡時,羊怎么也不肯走了。地主氣急敗壞地在羊身上抽了一鞭。怎知這一鞭下去,忽然天昏地暗,雷聲轟隆,四野一片蒼茫。等到天空恢復明朗時,那兩隻羔羊已經變成兩座小山,把地主連同他的田地都壓在山下。這兩座山就被後人叫做“烏洋山”。
因為少了八仙的一群豬和廣濟和尚的兩隻羊,橋建到江心,石料便沒有了。這可急壞了鐵拐李,他氣得重重跺了一腳,結果把東端近江心的橋墩跺閃了一角。
眼見江水滔滔,大橋連線不起來,怎么辦呢?大家正手足無措時,聰明的何仙姑心生一計,只見她把手中的寶蓮花拋下,花瓣在江心散開來,變成十八條梭船。只是這些梭船在江面上打鏇,無法連線起來。廣濟和尚見狀,立即拋下自己手中的禪杖,禪杖畫成一根大籐,把十八條梭船系住,成為浮橋。這樣,整座大橋便連線起來了。
橋建成後,潮州老百姓為了紀念韓湘子他們八位仙人和廣濟和尚的功績,就給橋起了兩個名字,一個叫“湘子橋”,一個叫“廣濟橋”。

吳府公祭水

吳府公是清代道鹹年間的潮州知府吳均。
某年韓江水大漲,淹上城牆,潮城告急。吳府公為拯救全城百姓,登上東門樓祭水,祈求水退,但水始終沒退。於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於水中,表示與城共存亡。說也奇怪,此時洪水竟就退了。此後,老百姓為了頌揚他的功績,在東門樓設了他的神像祭祀,並在湘子橋的東橋建了“民不能忘”牌坊。

王源除怪石

王源,福建龍巖人,字啟澤,號葦庵,明永樂甲申科進士。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他到潮州任知府。
當時,在潮州,橫跨韓江的廣濟橋已頹敗不堪,過江只能靠擺渡。地主豪紳卻霸占渡口,借渡斂財。王源見狀,決心修復廣濟橋。那時,西湖山上有兩塊怪石,大數十圍,高數丈,因形狀酷似蟾蜍而得名“蟾蜍石”。這兩塊怪石朝城區方向傾斜,潮人皆說這是“白虎瞰城”,潮州因此常鬧火災,百姓多訴訟。王源暗自思量:修橋正需要石料,不如將此二石除去,一則助修橋,二則為民除害。主意既定,他就命令李通、陸雄率領一幫民工到西湖山除石。收慣了渡船錢的豪紳們聽說要除石修橋,斷了他們的財路,立即散布謠言,說誰動了怪石,便惹了災禍,潮郡人將要大難臨頭。一時間風聲鶴唳,民工們誰也不敢動手。
王源知道有人在背後搗鬼,便親自拿著鐵鎬,在怪石旁說道:“韓愈在潮州能驅走鱷魚,我王源也要除此怪石!若招來禍災,概由本官擔待!”說罷,猛向石頭揮去。“轟”的一聲,火花四濺,怪石已缺了一片。民工們見知府自己動手,也紛紛揮動鐵鎬。沒多久,兩塊怪石已碎成數段,推倒在地上。除了怪石,經過石工的加工,大的拿去作橋樑,小的拿去砌橋墩。廣濟橋修成了,而潮州的火災及訴訟自此也少了許多。百姓們無不拍手稱快。但被斷了財路的豪紳們以王源造橋為自己樹碑立傳,掛自己肖像於亭中為藉口誣告他,王源因此被捕坐牢。幸好潮州父老派代表上京請願,他才得以平反冤獄,官復原職。
王源在潮州時,為民做了許多好事,後人曾在廣濟橋頭興建“王公祠”來紀念他。

橋腳鯉

從前,有個富家子弟叫鄭福祿,聽說潮州城湘子橋下的鯉魚結實、鮮美、清甜,格外好吃,遠近聞名,那年恰逢他到潮州城考秀才,特地帶了一個廚子,想一飽口福,嘗嘗橋腳鯉的美味。
到了城裡,鄭福祿每日叫廚子專門買橋腳鯉做菜吃。因為害怕鯉魚是用人糞作餌釣的,所以每逢廚子買魚回來,都要特別交代他宰魚時要洗乾淨,特別是魚喉要多洗幾遍,不能有半點雜味。搞得廚子提心弔膽,每次宰魚足足要洗去半井水。可是到了吃魚的時候,鄭福祿卻狼吞虎咽,自己吃得乾乾淨淨,半口也沒有留給廚子吃。
廚子很惱火,就想捉弄鄭福祿一下。有一日,他把買來的鯉魚洗乾淨後,偷偷地把半截香蕉塞到魚喉里。煮熟之後,捧到主人面前,鄭福祿照例舉起筷子先挑鯉魚喉頭檢查,沒料到魚喉里黃澄澄、粘乎乎的。啊!這不是人糞嗎?他臉色驟變,但沒呵斥廚子,一陣冷笑過後,問:“你今天的魚洗得乾淨嗎?”廚子回答說:“少爺,今天的魚,我洗得格外乾淨。”鄭福祿說:“那好吧,今天的魚就賞你吃。”廚子裝作消受不了的樣子說:“不、不、不,您是主,我是仆,您的東西我哪有福氣吃呀!”鄭福祿一聽,火冒三丈說:“叫你吃,你就得吃!”廚子說:“好,好,我吃,我吃!”說完舉起筷子,左右開弓,不一會,就把一條香噴噴的橋腳鯉吃得精光。

二隻鉎牛一隻溜

清雍正年間,韓江一次發大水,把湘子橋的十八梭船沖得無影無蹤,潮州城的老百姓進城進不去,出城出不來,叫苦連天。
湘子橋鉎牛遺蹟湘子橋鉎牛遺蹟

知府張自謙說:“當年韓文公造湘子橋時,曾和龍王打過招呼,潮州不能發洪水,不能讓百姓吃苦,還寫了“洪水止此”四字,刻成石碑立在橋腳,時刻提醒龍王不要忘了這事,時長日久,石碑不知跑到哪裡去了,還是再刻塊石碑吧!”
於是,就在城裡發動各家商號捐款,湊足了錢銀,擇了個黃道吉日,叫來道士念經降亂,請在天的韓文公重寫“洪水止此”四字,還在橋上修了韓湘子廟。張知府覺得還不夠,就鑄了兩隻鉎牛分置東西兩段鎮橋御水,果然自此潮州平安無事。起初,那二隻鉎牛倒是挺神氣,也守本分,天天站在橋上。怎料日子一長,覺得枯燥無味,就學調皮了。開始,也不外是趁夜深人靜溜到江里洗澡,以後又跑到山林田園戲耍,撞折了樹木,踩壞了莊稼,弄得四鄰的鄉民意見紛紛,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有一夜,它倆索性打起架來,還把東津堤撞破了個大洞,結果洪水淹了城裡的房屋,死了不少人和牲口,鉎牛知道闖了禍,其中一隻偷偷溜之大吉,這件事鬧到了天上,雷公跑去報告玉帝,要求抓拿鉎牛問罪,玉帝就派雷公懲罰它們,雷公性情火爆,一個霹雷打下來,那隻沒有跑的鉎牛就被打掉了左耳和左角,嚇得夠嗆。從此老實安分了,再也不敢亂來。

釘木猴

湘子橋上的木猴湘子橋上的木猴
相傳,舊時潮州府前有個賣豆湯的小販,有一天在府樓上仰臥歇息,昏昏欲睡、半夢半醒之間,忽然聽到耳邊有人談話,其中一人說:“明日午刻,湘子橋第三個橋墩,一定會有乞仙出現”,另一個說:“乞仙既然來到,我們便可與他同游”。他驟然驚醒,但看四下無人,只有兩隻木猴在樓檻上相對而蹲。此人知有異,隔天豆湯也不賣,跑到湘子橋第三個橋墩,果然見到一乞兒,知道他便是神仙,於是跪下求其超度。乞兒說:你怎么知道我是神仙?他如實相告。乞兒拿出一包檳榔說:“既是木猴教你,你應該用檳榔答謝它們,去把這些檳榔放在猴頭上,然後回來見我,我再度你”。此人不知是計,按照乞仙的意思把檳榔放到猴頭上。回到橋上時乞仙已不知所蹤。再折回府樓,發現猴頭上的檳榔已經全部化成鐵釘,把木猴死死釘住。這就是泄露仙蹤的報應!所以潮州俗語有“府樓猴,無變走(潮音,意為走不了)”,比喻陷入困境,無法脫身。

“三斗漢”力挽巨石

相傳,古時候廣東有個流浪漢,每頓飯得吃三斗米才能飽,所以人們叫他“三斗漢”。此人身高一丈,腰粗得雙手抱不攏,黝黑的臉龐上長滿蜷曲的鬍鬚。他終日在街市里乞食,但因為食量太大,乞討所得很難填飽肚子,常常挨餓。
有一天,“三斗漢”來到惠州,在提督衙門外戲耍,一時興起還把門外那對石獅子提走了。提督知道後叫人把他召來,他回來時雙手仍然提著那對石獅子。提督想試試他的力氣到底有多大,於是安排五頭牛在前面拖一根橫木,“三斗漢”則在後面拉住橫木,然後用鞭子抽牛,使它們發了瘋似地想往前沖。但那五頭牛始終敵不過“三斗漢”的神力,根本無法移動分毫。
提督認為他是可造之才,十分賞識他,給了他一些糧食,還讓他參軍習武。他跪求提督說:“我一頓飯得吃三斗米才能飽,請大人給我加倍的糧食。”提督答應了他的請求。
“三斗漢”在軍中習武,因為只有蠻力,悟性不高,操練時不是騎馬常墜馬,就是射箭難中靶的。無奈改當步兵,但仍無多大起色,鬱郁不得志,最終只能退出軍隊而繼續流浪。
這一天,他來到潮州東門外,正巧碰上湘子橋在進行維修。橋的石樑長三丈多,寬、厚都是五尺。工人們搭起天架,幾十個人一起牽挽石樑,卻怎么也挽不動。“三斗漢”見狀就在旁嘲笑他們說:“這么多人,弄得面紅耳赤,汗流浹背,還不能把一根石樑升上去!”眾人聽後很生氣,覺得他太狂妄了,讓他自己來試試看。沒想到他獨自登上架子,雙手一發力就把一根石樑挽了上去。眾人看得目瞪口呆,無不折服。主持工程的官員見他有如此本領,不但可以提高效率,還能節省費用,就命令他把餘下的石樑全部挽完,然後賞了錢給他。
他拿著賞錢到處吃喝,不到一個月就把錢花光了,於是他離開了潮州城,從此不知所蹤。後來也有人傳說,他餓死在一個叫做澄江的地方。

古橋新暉

廣濟橋,是充分顯示潮州人意志毅力、聰明才智的名橋,它集梁橋、拱橋、啟閉式浮橋於一身,是中國橋樑史上的特例。自古以來,廣濟橋一直是溝通閩粵的鎖鑰。隨著韓江大橋、金山大橋的闢建,廣濟橋已完成歷史所賦予的交通使命。從今以後,它將以超越前人的科學、藝術、文化內涵彰顯於人間。
廣濟橋維修工程開工典禮廣濟橋維修工程開工典禮

修復後的廣濟橋,梁舟結合,聯閣重瓴,宛若長龍嬉水,復道行空。其獨特之風姿與高雅之造型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廣川利涉開新運,傑閣重樓見舊儀。”(饒宗頤先生聯語)如今的廣濟橋既重現了明代風貌,又匯集著現代造橋科學的精華。古今結合,相得益彰。而橋上琳琅滿目的楹聯亭匾,更讓人恍若置身於詩文書法的藝術長廊中。廣濟橋,是一座美輪美奐、活色生香的文化橋。
“魄到中天滿,光分萬里同”(明賀一宏聯語)廣濟橋,是潮人心目中的驕傲,是維繫海內外潮籍鄉親的精神紐帶,是一座長志氣、凝僑心、順民意的金橋。
古橋煥彩,名城增輝。廣濟橋,必以其獨特的魅力,譜寫時代的新篇章。

重修廣濟橋碑記

前代流傳諺有雲“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者,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廣東潮州廣濟橋也。橋自南宋乾道七年初創,至明嘉靖九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綿歷達三百五十九年。百折不撓,前仆後繼,潮人堅韌不拔之毅力精神,可以概見。是橋合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且浮橋可開可合,橋面樓台毗接,洵為宇內名橋中之特例,宜其佳話之迭興而卓譽之廣被也。然創辟八百餘年來,古橋頻受雷轟電擊,浪齧沙淘;更遭地震風災,洪峰兵燹,頹殘破損之狀,令人怵目驚心。是以起廢振頹,眾所厚望。
修復後的廣濟橋修復後的廣濟橋
一九九○年初,國家文物局主持召開“潮州廣濟橋修復論證會”,修復古橋序幕由是揭開。復經充分籌措,至二○○一年制訂維修方案並呈國家文物局核准。翌年四月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攬全局,維修工程乃於二○○三年十月正式興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準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先後完成固墩清基、鋼橋拆卸、梭船架接、橋面敷鋪、亭台築砌等分項,至二○○七年六月而竣事。總投資人民幣九千八百萬元,其中上級撥款三千八百萬元,海內外捐款三千七百萬元。赤子摯誠,良可嘉焉。是役既成,萬眾歡抃:喜風華之重睹,慶梓里之奮揚。傑閣雲連,炫江山之妍麗;長虹波漾,利來者之觀瞻。從茲而後,文物獲妥善呵護,名城展獨特風姿,此固吾潮之榮光,亦民族文化之福祉也。因泐石志其顛末,以垂久遠。

盛世之舉

1989年11月,潮州市政府在廣濟橋下游一公里處建成現代化的韓江大橋,為保護、修復廣濟橋提供了先決條件。
1990年,國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開了“潮州廣濟橋修復論證會”,從而揭開了修復古橋之序幕。
2001年3月,潮州市政府決定成立“廣濟橋修繕工程領導小組”,由市政府領導掛帥,市各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共同參與謀劃,積極開展廣濟橋修繕工程的各項前期工作。
廣濟橋新貌廣濟橋新貌

2001年7月,潮州市政府正式向廣東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上報《潮州廣濟橋維修方案》。8月,在全國重點文物修繕項目審核年度會議後,由國家文物局副司長晉宏逵、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文物局原副局長謝辰生、文物局文保司處長柴曉明等人員組成的專家組蒞潮,召開廣濟橋維修方案現場評審會。會議就廣濟橋維修的原則、項目、步驟等問題統一了意見。12月,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正式批覆。
2002年4月,潮州市政府決定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籌修橋事宜,並聘請全國文物古建專家和海內外德高望重的潮籍鄉親為顧問,羅哲文、楊玉柱、吳慶洲以及李嘉誠、饒宗頤、陳偉南諸先生欣然接受聘請。2003年10月工程正式動工。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準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
2007年6月,廣濟橋維修主體工程基本完成。18日,潮州市政府隆重舉行廣濟橋修復慶典儀式,作為潮州市第二屆文化旅遊節的重頭戲。

機構

廣濟橋文管所簡介

廣濟橋文物管理所廣濟橋文物管理所
潮州廣濟橋文物管理所是潮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潮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屬下的正科級事業單位。負責廣濟橋、廣濟門城樓的日常保護和管理,以及對外開放的各項業務活動。管理所內設綜合股及業務股。

聯繫方式

潮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負責人:肖逸生
地址:潮州市義安路鐵巷2號
聯繫電話:0768-2228224
潮州廣濟橋文物管理所
負責人:余小潔
地址:潮州市廣濟門城樓三樓
聯繫電話:0768-2222682

景區交通

自由行到達景區的公共運輸指南

1.公車線路:3路
目的地站點:下水門站
票價:2元/人
班次:10分鐘/班
首/末班車時間:06:00/18:30
下車後如何到景區:向北走約160米到廣濟橋
2.公車線路:10路
目的地站點:韓文公祠站
票價:2元/人
班次:10分鐘/班
首/末班車時間:06:40/18:30
下車後如何到景區:向南走約20米到廣濟橋

自駕車到達景區的交通指南

1.途徑:汕頭--潮汕路--楓春路--潮州大道--南堤路--環城東路
需時:1-2小時
2.途徑:汕頭--324國道--G15瀋海高速--335省道--東興南路--東興南路--臥石路
需時:1-2小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