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第

觀察第

即是土木建築史上罕見的、建築風格獨特典雅的客家圍龍屋建築.一般東西對稱,背山面田,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規整,風格獨特,集中體現了圍屋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充分顯示了客家人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在土木建築史上有重要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

簡介

觀察第觀察第

明洪武年間始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274平方米,原為時任觀察使許天相之府第。後改為許氏支祠,天相為遺腹子,其母篤志守節,不曾跨家門一步,茹苦含辛,撫育天相成人,故又稱“牆裡門”。1997年,其裔孫許靖華院士(現定居瑞士)捐資1萬美金,由縣政府修繕並闢為“許村歷史博物館”。

連城觀察第

坐落在連城縣城區團結巷,占地十畝余,為清嘉慶元年(1796年)進士謝凝道和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進士謝邦基父子府第。該屋主房以中軸對稱式結構,三進廳堂,附房設計複雜,布局精巧,講究工藝構築,內屋樑,布局精巧,講究工藝構築,內屋樑、窗、屏、扇雕刻精美,整體建築豪華龐大,有“二十二廳二十八井”之稱,被譽為“中國客家官宅建築的典範”。現基本保存完好。

建築特色

屋脊屋脊

《中國文物地圖集》記述為3200平方米),由1座背台山、4個雨坪、6排橫屋等組成,前後3進,共22廳28井,建築全為青磚外牆、木料內屋和三合土地面結構,建築裝飾集木雕、石刻、鑲嵌、泥塑、堆疊於一體,是一處保存比較完整的閩西官宦宅第。當年謝凝道、謝邦基父子在雲南、兩廣為官親民,政績顯赫,受朝廷賜封為名宦,民眾為紀念他們修建了7處崇祀和1座碑亭。紀曉嵐為謝家族譜撰寫序言,林則徐為謝氏書院題寫匾額,為謝邦基親撰“墓志銘”,現墓志銘尚存,墓被公布為連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觀察第正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正在實施拓建的“蓮中路”將從觀察第古建築群中間穿過。連城縣城市總體規劃於1998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後連城縣又根據總體規劃編制了詳規。2002年12月31日“蓮中路”的拓建被列入縣政府批准的城市總體規劃,按照規劃,拓寬40米後的道路將從觀察第中間穿過。2003年2月,觀察第後裔謝仁健等32名代表曾向連城縣政府、縣政協、縣人大呈送《請求保護先賢古蹟遺產“觀察第”的報告》,未得回應。2003年初,福建省文化廳會同5、6位專家專程到觀察第考察,多次強調“觀察第不能拆”。今年初,連城412位熱心民眾向福建省人民政府、省人大、省政協及省文化廳、省文物局上書,呼籲保護觀察第古建築。6月,福建省文化廳有關領導及專家再次到觀察第實地調查,認為觀察第是連城縣僅存之規模較大的古建築,建議對觀察第實施原地保護,道路至此往兩側繞過,或對規劃作適當調整,參照泰寧尚書第的模式,將這一區域規劃建設成文化旅遊區。

由於觀察第沒有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它的保護一直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至今民眾的呼籲和文物部門的介入仍沒有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認同。但因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觀察第已被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福建分冊》,編號為61—C16,屬於經政府文物管理部門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觀察第的拆除或遷移異地保護,應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梅州觀察第

位於蕉嶺縣南石祭鎮南石祭村,已成為“申遺”候選單體項目位於蕉嶺縣南石祭鎮南石祭村,已成為“申遺”候選單體項目

位於蕉嶺縣南石祭鎮南石祭村南三,由原國民黨陸軍上將黃延楨第十五世祖瓊石公(號作楫公)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至清雍正年間建成,歷時30餘年,故當地俗稱“晚成堂”。

建築特色

該堂占地面積6536平方米,建築面積4560平方米,共163間,16個天井,門口有一池塘,座西南向東北,是一幢四橫四進(堂)兩廡三門樓的前後圍圍龍屋。正堂內置穿花屏風,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第二進為卷棚頂,穿斗式3架梁,花胎正中有一棵蒼翠古柏樹,後圍與行屋間用巷道隔開,左右兩側建築獨立分層設私廳,共有4門樓(現存3個)。正堂前面為一層圍屋,為雜屋、廁所、畜棚等,後面一圍分上下兩層,下層住人,上層堆放糧食等,遇到洪水時也可搬到上層居住,前後圍實現人畜分離。觀察第為黃氏後裔居住、祭的場所,現有30多人在此居住。

觀察第東西對稱,背山面田,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規整,風格獨特,集中體現了圍屋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充分顯示了客家人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在土木建築史上有重要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2002年,村民集資重修觀察第,保存現狀較好。

福建古建築特色

閩贛邊陲,有著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境內許多古建築等文化遺址富有特色和歷史價值。其中九關十三隘、篷橋、名人故居、古街等古建築,名聞八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