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見了為名,要進城搜查。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信息

概述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名稱:中國抗日戰爭
時間: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地點:中國
參與者:中國日本
導火索:九·一八事變
結束標誌:日本簽字投降
性質:反侵略戰爭

盧溝橋事變

戰火戰火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見了為名,要進城搜查。29軍不準,日軍就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
中國共產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挽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並就此同國民党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

作戰經過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

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台兒莊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儘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民眾的全面抗戰的路線。1937年8月下旬,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八路軍全軍共四萬六千人,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師,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第一二零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第一二九師,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開赴華中前線。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1938年6月蔣介石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此舉雖然暫時阻擋了日軍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黃河下游的大規模水災,造成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饑荒而死,造成當地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
第二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占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黃土嶺戰鬥中八路軍利用大兵團伏擊的戰術與日軍第二混成旅作戰,擊斃日軍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
張學良張學良

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國民政府組織的三次長沙會戰和1940年底的百團大戰對日軍造成重大打擊,1940年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殲滅日偽軍4萬多人,其中日軍傷亡2萬多人;1940年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率部血戰到底,不幸犧牲。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些大捷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一些不受兩黨直接指揮的民兵組織(如蒙古抗日游擊隊等)也開始逐步壯大。至1940年7月,第18集團軍已發展至近40餘萬人,並擁有約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近200萬的民兵組織。成為華北方面日本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百團大戰後,侵華日軍將視線轉移至它們的後方——共產黨控制的華北地區。開始將前線作戰的日軍抽調至華北,以維護對美、對華戰爭物資的流通,1941年底,華北日軍兵力達到47萬,並集中了傀儡政權中投入戰場的全部偽軍。為應對共產黨方面的游擊戰術,採用了“保甲制度”來斷絕共產黨軍隊與當地民兵的接觸,設立無人區,進行三光政策來壓制八路軍的活動空間。為達到這個目的,日本軍隊希望利用屠殺來震懾抗日力量,在華北進行了大量的屠殺慘案。並使用了違反國際法的生化武器來作戰。其中1942年的冀中“五一大掃蕩”,八路軍和冀中根據地遭到最嚴重的損失,八路軍傷亡1萬多人,日軍也傷亡2萬人之多,有1萬多青壯年被日軍抓走充當苦力,戰後八路軍主力被迫撤離冀中,日軍暫時控制了冀中平原。1942年太行區反掃蕩中,八路軍司令部遭到巨大損失,副參謀長左權犧牲,副總司令彭德懷驚險突圍。中國政府根據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應英國政府請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軍,共十萬餘人組成遠征軍。由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於1942年2月先後入緬作戰。
另一方面,國民黨的反共傾向也日漸增長,蔣介石採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共產黨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一面抗擊日偽軍的“大掃蕩”,一面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豫湘桂戰役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豫湘桂潰敗的同時,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發起了滇西緬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衝、龍陵,收復西南失地,將日軍逐出國門。由史迪威和鄭洞國指揮的中國駐印軍也在緬甸北部發起了反攻。中國駐印軍先後在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取得大捷,全殲日軍名震東南亞的第18師團,戰果輝煌。1945年1月23日,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中國軍隊收復滇西失地,打通中印公路,取得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正式向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核子彈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籤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余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余縣市,面積600余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余億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通告,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審判戰犯戰後,盟國在東京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但由於日本跟美國的政治協商成功,所以只對東條英機為首的28名日本甲級戰犯宣判有罪,而不少真正犯下戰爭罪行的戰犯卻無罪釋放(當時日本天皇甚至不需要上庭作供或辯護)。中國戰區則成立南京軍事法庭對日本乙級戰犯和漢奸進行了審判。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對關押在太原和撫順的一千餘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無一人被判處死刑。最終於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所有戰犯釋放回國,開創了處置二戰戰犯的先例,為日本右翼勢力復興埋下了隱患
中日和約
1951年美國主導並邀請52個國家召開舊金山和會。和會的結果是48個戰勝國與戰敗國日本於1951年9月8日簽訂的對日《舊金山和約》,但與會的越南朝鮮蒙古宣布不承認該條約。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也不承認《舊金山和約》的合法性。
直到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和日本建交,於是建交時聲明放棄向日本提出戰爭賠款要求(當時毛澤東與黑田壽男的對話:“日本的南鄉三郎見我時,一見面就說:日本侵略了中國,對不住你們。我對他說:我們不這樣看,是日本軍閥占領了大半箇中國,因此教育了中國人民,不然中國人民不會覺悟,不會團結,那末我們到現在也還在山上,不能到北京來看京戲。就是因為日本“皇軍”占領了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別無出路,才覺悟起來,才武裝起來進行鬥爭,建立了許多抗日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所以日本軍閥、壟斷資本幹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謝的話,我寧願感謝日本軍閥。”。至此,這場中日戰爭在法律形式上結束。

歷史意義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特殊

要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戰爭,中國近代有多次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像抗日戰爭這樣的規模、性質和勝利結局的戰爭,確實為前所未有。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中國人民力量的空前壯大,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原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民族的勝利,人民的勝利。50年以後回顧那場偉大的戰爭,我們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樣轉換祖國命運的,並增進對它與現實生活聯繫的認識。
關於抗日戰爭的性質
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日本對中國的民族壓迫,從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到“九一八”占領中國東北,這裡不去細說。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謂“東亞新秩序”,在中國實現“王道樂土”,也就是滅亡中國,把中國變為它的附屬國、殖民地。抗戰八年中,大半箇中國土地遭到日軍占領踐踏。中華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續絕的關頭。抗日戰爭就是中國人民用民族戰爭來掙脫日本施加的民族壓迫,收復中國領土主權,恢復自己的民族尊嚴。這是全中國人民的神聖事業。中國屬於反抗侵略的正義的一方,日本屬於施加侵略的非正義的一方。這個性質不僅僅是用種種文字、圖像記錄下來的,也是用中國人民流成河的血記錄下來的。這個性質不僅僅記載在中日雙方的文字、圖像中,也記載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為全世界所普遍承認的《聯合國憲章》中,記載在遵循聯合國大會批准的國際法原則的東京國際法庭材料中。“侵略”這個詞人們可以改成別的什麼,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事實卻永世也無法改變。
人們也許要問,國際和日本歷史學者怎么看。抗日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國際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稱為“主流派”的歷史學者的大量著作都是這么寫的。日本少數人宣傳“大東亞戰爭肯定論”、“皇國史觀”,學術界不認為那是嚴肅的科學性研究。
事實上,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根本不需要那段歷史過去以後才能作出判斷。這裡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戰爭進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員是怎么說的。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宮崇仁擔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幕僚,在中國戰地廣泛考察以後,有感於需要對派遣軍總司令部的佐、尉級軍官進行教育所寫的題為《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文中說:“明治維新以來,伴隨歐美文化的輸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權主義的侵略壓榨思想,並與歐美諸國一起,對中國實施此等行徑,如“二十一條要求”。“甲午戰爭以後滋長了侮華思想”。“滿洲獨立後,日本又對華北懷有野心”。“中國事變爆發以後,日本軍隊的殘暴行為又給中國的抗日宣傳提供了事實根據。如掠奪,強姦,殺害平民,放火等等。”“大東亞戰爭開始以後,把中國看成,‘日本的軍事基地’,在中樞決策機構內還有人認為,戰爭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須戰勝,所以日本必須榨取中國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論,而現在的日本是無所不取,掠奪殆盡。這還成什麼事體!”“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顧以前高喊‘聖戰’、‘正義’云云,叫喊的聲音越高,事實越近於相反”。三笠宮至今健在。這份文書當時被沒收,後來偶然發現。他在回答《讀賣新聞》編輯部負責人採訪的提問中,接著又講了許多親眼目睹的駭人聽聞的事實。對於日本從“九一八”占領中國東北以後的所作所為,他的斷語足:“連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構成非法侵占罪,更何況侵占他國的領土,這能說不是侵略嗎?”
抗日戰爭50年以後的今天,日本政界一些人極力否認中國抗日戰爭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極力給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翻案。他們揚言日本侵略中國、侵略亞洲鄰國不但無罪,而是有大功。這個大功是把中國和亞洲國家從英美統治下“解放出來”了,促進了亞洲國家今天的經濟發展。那些人並非不知道聯合國憲章精神、東京審判材料,不知道日本和國際上一切嚴肅歷史學者的看法,不知道《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那類檔案上記述的基本事實。但是他們仍然無止無休地顛倒黑白,這表明日本至今仍潛在著一股軍國主義勢力,表明日本社會中至今仍有那么一批蔑視、輕侮中國的人,盼望有朝一日重溫“大東亞戰爭”、“皇軍赫赫戰果”的舊夢。6月間,日本國會通過的《戰後50年國會決議》,受到東京各家大報猛烈譴責,認為“可恥,可悲,難以容忍”。這些言論鮮明地反映了廣大知識界、大多數日本人的良知,和他們要求保持民族榮音的情感,是應該受到尊敬的。但《戰後決議》大耍花招,顛倒原則,暗藏蒺藜,甚至有一天可能成為想要復活軍國主義勢力的所謂“法律根據”。中國人民有充分理由對此感到憤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慨。日本政界一些人將把2l世紀的日本,把中日關係引向何處去,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民族解放鬥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係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覆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準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鬥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湧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參戰方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國民黨
其他愛國黨派和組織
援華軍隊
蘇聯航空志願隊(1937-41)
美國航空志願隊(1941-42)
美國空軍(1942-45)
日本
日本及其扶植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蒙疆聯盟自治政府
北京臨時政府
南京維新政府
汪精衛政權

領導者

毛澤東毛澤東
中國
蔣介石
毛澤東
何應欽
閻錫山
李宗仁
馮玉祥
陳誠
顧祝同
衛立煌
薛岳
白崇禧
張發奎
孫連仲
朱德
彭德懷
約瑟夫·史迪威
陳納德
魏德邁
日本
昭和天皇
近衛文麿
東條英機
松井石根
杉山元
岡村寧次
南次郎
寺內壽一
西尾壽造
梅津美治郎

兵力

中國
5,600,000人(最高時)
700+架戰機
日本
4,100,000人(最高時)

傷亡損失

中國
中國軍隊傷亡380萬餘人,其中陣亡約148萬人;中國軍民傷亡總計約3600萬人。[2]
日本
不包含大量依附日軍的中國偽軍等等,純日軍傷亡為約81萬8,074人,約315,861人陣亡
502,213人受傷

著名戰役

淞滬會戰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后,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藉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入,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入。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鬥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入,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後,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臨陣脫逃,致使黃河防線失守,山東大部失陷,交通要點僅剩魯南的滕縣、台兒莊。1938年1月14日,經國民政府法院將其判處死刑,之後遭到槍決。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國民政府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3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令川軍王銘章所部防守滕縣,因無援兵,滕縣失守,王銘章師長戰死殉國。李宗仁隊以西北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在徐州以北的台兒莊與日軍反覆爭奪,以西北軍張自忠部五十九軍和龐炳勛軍團掩護台兒莊的右翼臨沂戰場,以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卷擊台兒莊日軍側背,最終取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以斃傷日軍一萬多人的戰果成為近代日本第一次軍事挫敗。1938,日軍第10師團與第5師團攻勢遭到滯遲。但日軍仍持續自南北兩線對徐州戰場進行包圍,中國軍隊為避免遭到圍殲退出徐州。5月19日日軍占領徐州,6月6日占領河南省會開封。6月9日,蔣中正命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岸大壩。雖然洪水暫時阻擋日軍南下,但是造成黃河下游大規模水災,使得上百萬民眾直接死亡或間接因饑荒而死,因此造成部份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參與會戰的中國軍隊分路撤退粉碎日軍合圍企圖,至此徐州會戰結束。會戰後,部分國軍留在魯南蘇北敵後戰場,蔣中正下令組建蘇魯戰區,以東北軍于學忠為戰區司令並堅持到1943年,在日偽軍隊壓迫下,被迫退出魯南蘇北。華北日軍除以主力進攻山東津浦線方向外,還以一部向河北平漢線追擊,宋哲元率部抵抗最後退至黃河以北的豫北地區。
忻口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百團大戰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鬥,預定計畫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樑、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裡,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鬥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畫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蕩。在這段時間裡,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蕩。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總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樑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崑崙關大捷:1939年12月18日,中國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指揮下,向被日軍占領的位於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處的崑崙關發起攻擊,到12月31日,崑崙關戰役勝利結束。此役沉重打擊了日軍中素稱精銳的第五師團。崑崙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罕見的一場成功的正面攻擊戰。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有11000人負傷,5500人為國捐軀。
常德會戰:1943年秋,日軍集中8萬餘人的兵力和130餘架飛機,對常德地區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集中28個師約19.4萬人、飛機100餘架,進行防禦。1943年11月2日,會戰打響。常德會戰歷時65天,這在抗戰相持階段是少見的。戰鬥激烈、傷亡慘重。日軍傷亡4萬餘人,戰死3名聯隊長;中國軍隊死傷5萬餘人,3名師長陣亡。中國軍隊不僅頂住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將日軍趕出了常德,保住了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常德會戰被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

戰爭統計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日軍投降時的總數達到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占15%;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占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占76%。日本陸軍二戰中有四大戰略集團:在日本本土的“國內軍”(含駐台灣朝鮮的日軍)、太平洋戰場的“南方軍”,以及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關內的“中國派遣軍”。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關東軍73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居第一;“南方軍”40萬人,精銳程度僅次於關東軍;“國內軍”38萬人;“中國派遣軍”有62萬人。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其他精銳主要是為美國所消滅。美軍在太平洋上擊斃日軍120萬,而且大多為精銳。日本陸軍有五大主力師團,即近衛師團和第1、2、5、6師團。第1師團作為關東軍核心主力,最後在菲律賓萊特島被美軍全殲;第2師團以日俄戰爭時夜襲弓長嶺著名,“九一八”事變時幾乎以自己一個師團之力攻占全東北(也有東北軍不抵抗因素),號稱不敗的常勝師團,1942年投入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時被美軍殲滅;第5師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了進攻新加坡的戰役,隨後駐守印尼直至戰爭結束;第6師團因由谷壽夫指揮參加南京大屠殺而為中國人民熟知並痛恨,該師團戰鬥力排名日本陸軍第一,最後在索羅門群島的布乾維爾島上精銳喪盡。近衛師團長期駐守皇宮。“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的16個師團也為“皇軍之花”,大部覆滅於太平洋戰場。1944年2月,關東軍第一個調出的精銳師團是第29師團,在馬里亞納群島的關島上全軍覆滅;還有第24師團覆沒於沖繩島。整個軍被全殲的,有馬里亞納群島的31軍,沖繩島上的32軍10萬人也全被擊斃。菲律賓有以第14方面軍為骨幹的63萬日軍,指揮官是著名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結果有52萬人戰死(對比一下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40萬人!)。其中萊特島的第35軍7萬人全軍覆沒,除上述第1師團外,還包括南京大屠殺另一元兇第16師團。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軍隊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38931次。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中國軍隊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海軍艦艇全部損失、損失戰機2468架。讓日軍陣亡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其中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占區進行游擊戰。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共作戰125165次,斃傷日軍52萬0463人、偽軍49萬0130人,俘虜日軍6213人、偽軍51萬2933人,日軍投誠746人、偽軍反正18萬3632人。擊落飛機約42架,繳獲長短槍68萬2831支、輕重機槍1萬1895挺、各種炮1852門。

戰爭階段

第一階段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台兒莊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儘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民眾的全面抗戰的路線。1937年8月下旬,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開赴華中前線。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第二階段
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占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同時,國民黨的反共傾向也日漸增長,蔣介石採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共產黨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一面抗擊日偽軍的“大掃蕩”,一面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第三階段
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正式向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核子彈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籤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