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塔岩

五塔岩

五塔岩,原名靈水岩,又名靈水寺,始建於北宋,到了南宋時,因寺前興建五座石塔,便稱為五塔岩。

地理位置

五塔岩,原名靈水岩,又名靈水寺,位於紫帽山的西北麓。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因而遐邇聞名。

歷史概況

五塔岩始建於北宋,到了南宋時,因寺前興建五座石塔,便稱為五塔岩。五塔岩寺前的五座石塔,為宋堵婆式石構塔。塔高6米,基座四方形,塔身作3層,一層六角形,刻有文字,二、三層為鼓形,三層浮雕佛像,塔剎作葫蘆狀。五塔成群,一字排開,各塔之間相距2米,列於寺前板壁間,地勢險要,居高臨下,自下看上去頗為雄偉壯觀。五塔岩寺宇建築,依山就勢,利用上下二個天然石洞,建造龍水禪樓和定光道場,猶如空中樓閣,別有風景。

五塔岩五塔岩

五塔岩三峰聳秀,峰岩奇異多姿,景色迷人,山與石構成自然景物,有一段順口溜為證:三獅相戲跑,石虎咧嘴口,和尚九十九,石人鎮水口。絕頂三石列崎,稱三公石。西為定光岩,中為中州岩,猶如天然石佛,東為靈水岩,岩下有一小井,名叫“潮汐井”,四時不涸。傳說宋時楊文廣率軍入閩,曾駐營附近的關刀寨,成千上萬兵士飲用此泉,取之不竭,飲之不盡。現井邊刻有“鄭公泉”三字,傳說當年鄭成功起兵也駐過此地,飲用此泉鐫刻的。

五塔岩石奇洞多,自成天然。據《南安縣誌》載稱:“靈水岩峰戀聳秀,中多石洞。”現在尚有五大石洞,虎空洞最大,洞內可容納200多人,其他也可容納數十人。岩洞四周,有石人、石馬、石龜、石牛、石仙鶴、石佛、石香爐、石鐘、石鼓、雷劈石、石巷、石桌、石椅等眾多因石而異的景物。摩崖石刻有“第一山”、“靈水古禪”、“佛”、“盤古洞”等諸多因石而意的文字。

泉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