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塔[宜昌天然塔]

天然塔[宜昌天然塔]

天然塔,塔名。天然塔的修建,與陰陽先生的相度不無關係。建塔之地被認為地勢低下,壘建塔台以期改變山川形勢,給當地帶來興旺。然而又認為一地興廢,因果何繁,豈是人力能輕易改變,建塔之舉,不免有使強之嫌。所以琢磨出個自然塔的名字,以表示建塔乃順勢作為,天然趣事耳。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天然塔位於湖北省宜昌城東南長江北岸,據1999年版的《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載:“天然塔位於宜昌城東南長江北岸,相傳為晉代郭璞僑居夷陵時所建,明廢。”郭璞字景純,晉代河東聞喜(今山西)人,是著名的文學家訓詁學家。正因是名人效應,所以天然塔也逐漸成為夷陵古城的城標。

歷史傳說

天然塔的傳說,《晉書》有載,郭璞善於五行、天文、卜筮之術。他看風水、卜凶吉,在當時是一個頗有聲名的“陰陽先生”。相傳郭璞來夷陵後,曾察看夷陵地形,發現夷陵地勢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車運來中州的土,再對照陰陽的向背角度,壘建了兩個土台子,藉以抵消山川與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並藉土而祭月,使之配合得宜。《宜昌府志》中是這樣載述的:“爾雅台在城西北隅所堂街。《圖經》雲,晉郭璞注爾雅處,旁有明月台,前有明月池。故老僉雲,峽州舊城為璞流寓時所相度,就山川形勢,分配五行,獨中央地勢卑下,於土德為弱,因自中州輦土至峽,相陰陽向背之宜,特建二台鎮之。”這就是後世取意“爾雅明月”的由來,並成為“夷陵八景”之一。

始建和重修

天然塔天然塔
明代崇禎末年,大學士文安之(夷陵人,1582-1659)認為原塔塔體低卑,塔寶狹窄,且年久失修,願慷慨捐資,把原來小塔拆掉,建一座高大宏偉的天然塔。在一切準備就緒,即將動工興建時,崇禎帝自縊與李闖王兵敗,清兵驥臨宜昌外圍,文安之無奈只好將建塔事宜停止,急離宜昌赴廣西川東及鄂西各地從事反清復明活動,最後兵敗流亡他鄉,未能實現修建巨塔的願望。
時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東湖縣(今宜昌市)的士民們曾經捐資在原塔基處重建天然塔。然而,由於資金短缺,工匠技術有限,屢建屢垮,最後僅建好塔基二級。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才由東湖縣當時的士紳徐經業、王永言盧鴻儒覃永泰、張文學等10餘人捐資重建天然塔。由於徐經業對於明清建築的營造知識頗有研究,又奔走各地聘請修塔設計施工技術人員,並親臨現場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在廣大士民的積極支持下,天然塔在修建期間共投入土木磚石各種建築師和工匠100餘名,歷時3年,終於建成。現存的天然塔便是清乾隆時這次重建的古建築。
三游洞管理處在其網站上用這樣一段生動的文字介紹天然塔。磚石疊砌,八棱七層,高約42米,層層出檐,其下皆有斗拱裝飾。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剛負塔,形象生動。底層塔門西向大江,石額刻“天然塔”三字,框線飾二龍戲珠及雲紋圖案;門楹刻:“玉柱聳江乾,巍鎮荊門十二;文峰凌漢表,雄當蜀道三千。”塔內有145級石梯盤鏇至頂。登臨塔頂,俯瞰宜昌港,舳艫相接,帆桅如林;對江五龍山,五峰連峙,蒼翠欲滴,狀若五龍蜿蜒臨江。每當朝陽初起時,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一條巨型鋼鞭,壓在五龍之上,因而又有“鞭打五龍”之稱。

興盛和衰敗

天然塔天然塔
在徐經業等人建塔期間,東湖縣的佛教居士和僧侶向徐經業等提出在塔旁修建寺廟的請求,得到許可後在天然塔旁修建了寺院。院內設有禪堂齋房僧舌、會客室等與亭、榭多座,還有花園、場坪,占地面積達30餘畝,其中僅塔與殿堂及附屬房屋占地達10餘畝,命名為“天然塔廟”。廟門朝東北,修有一條寬近10米、長30餘米的廣闊通道。通道兩旁植有松柏樟桐等各種樹木,院內花園內植有各種花卉。
時任清東湖知縣的明佩有此云:“越葵醜初夏而塔以成……又構剎其旁,一切禪堂佛座之莊嚴,亭、榭、花木之壯麗,凡來登眺者,鹹稱為勝地。”
天然塔自建成之後,成為了宜昌的重要名勝古蹟和旅遊勝地。除此之外,天然塔也是長江三峽的重要古航標,夜間,七樓上還有為航行船舶點的指路明燈。一位熟知天然塔的市民告訴記者,天然塔建造的地理位置非常奇特,無論是在上游還是在下游乘船,都可以看到這座寶塔。然而,在解放前夕,天然塔卻遭受了日軍和國民黨的破壞,並逐漸沒落。1940年,宜昌淪陷後,天然塔廟及其園林遭到日軍的嚴重破壞。到1945年宜昌光復時,殘存有廟宇2棟,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和田園20餘畝,由宜昌佛教會僧人耕作管理。
1947年,國民黨派學兵派占據部分廟宇,將場坪作為練兵場,隨意摧毀林木花卉;又因主持僧吸鴉片,懶於勞作和管理,使天然塔的遊客銳減,直至衰落。
至解放前夕,天然塔處僧去廟毀,成為廢墟,田園荒蕪,野草叢生,呈現出一片淒涼景象,僅餘天然塔仍然屹立在長江邊,安然無恙。一位長期居住在天然塔附近的市民告訴記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幼的他便與兒時的玩伴經常來“寶塔”玩,當時還可以看到塔基上有許多各種形象的石雕羅漢,背負著“寶塔”,塔頂上還有一座銅人,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珍貴的文物都被破壞。

修繕開發

天然塔天然塔
1996年,省、縣有關部門和人氏出資修繕。其規模略小於天然塔,結構大致相同,差異在於塔頂裝飾。天然塔沿用佛教相輪飾頂,秀峰塔則飾之以斗筆,有“彩筆乾霄氣象”。金城認為:“縣學之脈發自歷山,少聳拔之勢,雖東有迎龍寺,北有天然塔”,“若南關當學宮之巽再峙一峰”,就可以“增補文樞,更添秀氣”。建成後取名“秀峰塔”。塔下設有秀峰書院,日久見廢。東流雙塔不是佛教意義上的浮圖,而是形名家的風水之塔。原來,東流自古地僻民貧,文風不振,迄建塔為止,明清兩朝科舉只考中了三名進士,真是寥若晨星。於是風水先生便訴諸陰陽,硬說其原因在於縣城周圍的山不高,都是培婁小丘,《左傳》雲“部婁(培婁)無松柏”,哪有文風,人才可言?因而,須建建塔改良風水,以振文風。東流雙塔就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產生的,雖說是荒誕不經,卻也不無渴望早出人才,以興家邦的良好心愿。

2006年8月,啟動天然塔景區綠化工程。天然塔景區是宜昌市濱江公園延伸段7個節點景觀的核心景觀,面積約4萬平方米,規劃有星辰廣場、林蔭大道、休閒亭等景觀功能設施。總計完成大規格喬木503株,草坪29000平方米,地被及色葉植物2700平方米,各類灌木239株,土石方挖填4萬多立方米,廣場鋪裝完成約6100多平方米,道路形成約2000米,修建有廁所、茶吧石雕欄桿和組合亭,建築面積約790平方米。

壁畫

五隴煙收五隴煙收

2009年3月,宜昌天然塔塔底改建為鮑翅酒店,書畫家舉水何東為酒店繪製宜昌八景。

[三游雨霽]

三游洞,位於宜昌市城北7公里西陵山的峭壁中腰。唐元和十四年,文學家白居易與其弟白行簡、詩人元稹同游此洞,因此得名。

[東山圖畫]

東山,位於宜昌市東5公里,山勢蜿蜒為宜昌屏障。山上,古代建有東山寺(明、清重修),寶塔河覽勝樓。可惜山上古蹟解放前大都慘遭破壞,蕩然無存。現在這裡已成了“東山經濟開發區”。

[爾雅明月]

爾雅書院,在今宜昌市爾雅街,為清代重修。相傳為晉代文學家郭璞(字景純)流寓夷陵,注《爾雅》的著書處。

[五隴煙收]

五隴山,位於宜昌市東南大江南岸。五峰連峙、蜿蜒起伏,如游龍飛騰雲霧之中。現在這裡已是廠房林立、柑桔滿坡了。

黃牛棹歌黃牛棹歌

[西陵形勝]

西陵山,位於宜昌市西北南津關的西陵峽口。江水於重巒迭嶂之中,直瀉峽口,破門而出,至西陵山下水勢轉平,豁然開闊,呈現險夷交替之奇觀。是古夷陵的門戶,楚蜀之要塞,至今山頂上尚有張飛擂鼓台等遺址。

[赤磯釣艇]

在宜昌市西北三江入江口的河道中,古代有一小島呈赤色日“赤磯”。傳說中的赤磯,曾是人們停舟垂釣的遊樂處,如今不過是供人指點的陳跡而已。 

[黃牛棹歌]

黃牛峽位於三峽工程大壩下游、宜昌縣三斗坪鎮境內,西距宜昌40公里,以有黃牛岩而得名。古歌謠“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就指的是這裡。

[靈洞假湫]

靈洞,又名龍洞和石門洞,位於宜昌市江南,洞室開闊,有清泉自石罅中流出,湫而如潭,冬溫夏涼。其石勢蜿蜒如龍伏而昂首出於洞之頂。洞外奇峰絕壑,翠屏壁立,山花爛漫,風景如畫。

相關信息

天然塔天然塔

2008年9月,歷時近一年修繕的天然塔重綻雄姿,由政府投巨資建設、占地4萬平方米的天然塔公園正式向宜昌市民開放,古塔神韻·金色海岸新年民族音樂會在此隆重舉行。

天然塔是宜昌城區僅存的一座七層仿樓閣式磚石塔,相傳始建於晉代。現保存的天然塔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宜昌城區唯一留存的地標性古建築。1992年,天然塔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23日,天然塔修繕工程正式開工,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不改變其原有風貌和結構,對已殘破損壞的構件進行了更換。天然塔經過修繕,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天然塔景區也成為沿江大道延伸段一道靚麗的風景。

2008年9月1日,新年民族音樂會在此舉行,擔任音樂會演出的是中國頂級民族樂團中國東方樂團,該樂團是中國獨有的專業樂團,由箏家族取代了西方交響樂團的提琴家族,曾受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派遣,代表國家先後出訪了德國法國匈牙利、愛爾蘭、古巴、奧地利等30多個國家。樂團的演奏家們為宜昌市民帶來了一場藝術盛宴,新箏、古箏演奏令觀眾如痴如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