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

小品文

小品文是種散文的流派,其內容經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經過省思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內容題材不限,所傳達的道理或想法也沒有限制。散文品種之一。短小靈活,簡練雋永,具有議論、抒情、敘事的多重功能,偏重於即興抒寫零碎的感想、片斷的見聞和點滴的體會,是一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林語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閒適小品文,把小品文視為個人獨抒性靈、消閒自娛的形式。魯迅等人強調小品文的現實戰鬥性和審美愉悅感的統一,倡導生活速寫、諷刺小品文、科學小品文和歷史小品文,堅持和發展了現代小品文的現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後,閒適性小品文趨於衰落,敏銳感應社會現實的小品文獲得很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小品文的類別和風格日趨多樣化。

基本信息

簡介

小品文
小品文
小品文是種散文的流派,其內容經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經過反省思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內容題材不限,所傳達的道理或想法也沒有限制。

小品文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多種樣式。古代許多帶有強烈感情色彩、語言優美生動的序、跋、記傳、書信等等,都可以算做小品文。

概念

小品的名稱並不始於明清。小品一詞,來自佛學,本指的是佛經的節本。小品是相對於大品而言的,是篇幅上的區分,而不是題材或體裁的區分。小品一詞後來運用到文學領域,同樣也沒有嚴格的明確的定義,凡是短篇雜記一類的文章,均可稱之為小品。題材的包容和體裁的自由,可以說是小品文的主要特點。尺牘、遊記、日記、序跋、辭賦、小說等文體都可以是小品。小品文作為文體的興盛是在明清時期,主要在晚明階段。而小品文的淵源則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晚明小品文的興盛是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社會風尚和思潮影響分不開的。

詳細

散文品種之一。短小靈活,簡練雋永,具有議論、抒情、敘事的多重功能,偏重於即興抒寫零碎的感想、片斷的見聞和點滴的體會,是一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在中國盛行於明清。在現代中國,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統稱,與美文、隨筆、雜感、絮語散文大體相當。30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極一時,多樣競榮,並出現對立的創作傾向和思想論爭。林語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閒適小品文,把小品文視為個人獨抒性靈、消閒自娛的形式。魯迅等人強調小品文的現實戰鬥性和審美愉悅感的統一,倡導生活速寫、諷刺小品文科學小品文和歷史小品文,堅持和發展了現代小品文的現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後,閒適性小品文趨於衰落,敏銳感應社會現實的小品文獲得很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小品文的類別和風格日趨多樣化。

特點

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內容,議論較少,敘述、描寫或抒情成分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活潑、輕鬆的語言,給人一種揭露性的笑,並使人在笑過之後,看到問題的實質,發人深思。

分類

因內容不同,一般有諷刺小品,時事小品,歷史小品和科學小品之分。

  • 晚明時的袁宏道的《西湖雜記》一書收錄的作品初至西湖記晚游六橋待月記雨後游六橋記等,張岱陶庵夢憶一書與《湖心亭看雪》等
  • 清時的夏丏尊鄭燮板橋題畫一書 民國初年徐志摩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一書,梁實秋飲冰室文集現代陳之藩余光中琦君余秋雨侯文詠蔡康永

    明朝前概況

    小品文源遠流長,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幾度興盛,明代是小品文觀念的成熟期,也是創作的旺盛期。明人的小品文觀念奠定了後代小品文觀念的基礎,其創作風格也深刻地影響著後人。小品文從無一席之地到受到人們的追捧,是明代文學先驅們賦予小品文以精神魂魄,使其名正言順,並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代有更替,人們對小品文這種特殊的文學樣式,一直青睞有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林語堂、周作人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作家,高舉“閒適”文學的大旗,對明代小品文推崇備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探索和發展,小品文再度興盛。至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文學審美觀念的成熟,小品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越發引人重視,小品文再掀熱潮。一種文學樣式的興盛,必然會令人反思。之前學人有對小品文的名稱、特點作探討的,而對小品文的流變作探討的文章則顯得不足;對現當代的小品文發展有梳理,而對明代以前的小品文流變史則少探討。文學的發展有著歷史繼承性,本文通過對明人與後人小品文觀念的對比,重新界定“小文”、“小說”與小品文的區別,對後人過於寬泛的小品文概念作辨析,更加明確小品文的概念,以此探討其源頭,並對其流變史作一分析總結,希冀對當代研究有所裨益。
    據專家考證,“小品”一詞,晉代已經出現。《世說新語·文學》中有:“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劉孝標註雲:“釋氏《辨空經》,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又有人認為後秦高僧鳩摩羅什對《般若經》的翻譯,即這類佛經的簡本通常稱為“小品。”到晚明後期“小品”一詞開始普遍地套用於文學,專指某種類型的作品,有用以名集者,如《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陳繼儒)、《無夢集園小品》(陳仁錫)、《文飯小品》(王思任);亦有用以名各種選本的,如《蘇長公小品》、《閒情小品》、《皇明十六家小品》。
    小品文的體裁多種多樣,有遊記、速寫、隨筆、雜感(或稱雜文),寓言、序、尺牘等。這些文體在古人看來,與詩文正統文學相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故在古代分類的文體論中,不見有單獨的“小品文”一類。我國的文體論,發軔於魏晉,盛於齊梁以後。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把文分為奏議、書論、銘誄;陸機的《文賦》將文體分為九類,即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屬於“文”的有六種;晉·摯虞的《文章流別論》中也把文分為九類:詩、頌、賦、七、箴、銘、誄、哀、碑,屬於文的有五種。至南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了著名的文、筆說,“無韻者筆也”,筆指各種散體文,他所列的二十種文體中,屬於無韻文的有十種,還出現了“雜文”這一名稱(不過它屬於韻文),就是還沒有“小品文”。梁·昭明太子的《文選》將詩文分為三十八類,屬於散文的有二十一種;到了明代吳訥的《文章辨體》和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入選的文體更廣泛,分類更細密,前者共分文體五十九類,後者搜羅文體一百二十七類,還是沒有提及“小品文”這一名稱。
    人們不禁要問:明代小品文如此興盛,名稱的套用如此普遍,為什麼出現在明代的二部分類書卻沒有“小品文”的一席之地呢?分析原因:大約有三:
    首先是諸家進行文體分類時,多以文章用途為依據,而小品文並非指專用的某一類文體,故無法單列。
    其次,“小品文”一詞的概念,外延模糊,從邏輯上講,它與許多文體有交叉關係,與某些文體又多重合,比如劉基的《賣相者言》,既可歸之於寓言或雜文一類,也可歸之為小品文。
    其三,“小品文”在正統文人看來“既不宜說理,也不易傳道”,以致於“體裁與風趣,殊纖纖不足道”(陳鍊青《論個人筆調的小品文》),故只能是小技、小道。傳統的文學觀念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應把明道宗經放首位,如《顏氏家訓·文章篇》所言:“朝廷憲章,軍旅誓誥,敷顯仁義,發明功德,牧民建國,施用多途。至於陶冶性靈,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行有餘力,則可習之。”小品文是屬於“行有餘力”而可為之的文字;再與正宗的高文大冊(如策論、碑傳)以宏正典則為宗、高古渾樸的風格相比,小品文以隨意抒發感情為目的,風格比較自由活潑,因此顯得不夠莊重、嚴肅,且明代的小品文作家,大多思想離經叛道,自創一種適性任情的文章風格,逸出封建正統文學的常規。而且小品文裡面頗有帶刺成分,正人君子又多有瘡疤,唯恐被刺到痛處,所以小品文從內容到形式都為“正統文人”所不齒,所痛惡,斥之為“濫調浮辭,卑不足道”,所以“小品文”終究難登文章的大雅之堂了。
    從上文我們知道,“小品”一詞始見於晉代,作為一種文體,它興盛於明代,但它不是無源之水,它的源頭在哪裡呢?它從源頭流到明代已經過了怎樣的發展呢?要探討它的流變,我們必須先給小品文作個界說。
    明代小品文最盛,作家對小品文的看法,代表了當時人的觀念,如袁中道對小品文特點的闡說,他在《答蔡觀察之履》中自述:
    生少也賤,倖免為世法應酬之文,惟模寫山情水態以自賞適,終難列作者之林,……近閱《陶周望祭酒集》,選家以文家三尺繩之,皆其莊嚴整栗之撰,而盡去其有風韻者。不知率爾無意之作,更是神情所寄,往往可傳者。托不傳者以傳,以不必傳者易於取姿,炙人口而快人目。班、馬作文,妙得此法。今東坡可愛者,多在小文小說,其高丈大冊,人固不愛也。使盡去之,而獨存其高文大冊,豈復有坡公哉!
    這裡的小文即指小品文,小說指一則則小故事,多詼諧幽默,富有趣味,由此可見,小文與小說還是有區別的。明代袁宏道的好友江盈科也有《雪濤小說》,但他講一則則小故事總是有寓意的,有明顯的議論文字,與純粹說小故事的“小說”有所不同,所以還是能歸入小品文一類。
    從上面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小品文的特點:第一、為文的目,是自賞自適,第二、為文的態度,不是莊嚴整栗之撰,而是率真無意之作;第三、從題材來看,托不必傳者以傳,即不是靠寫重大事件以取得其傳世資格,而是通過模寫山情水態等日常題材,以其固有的藝術價值以傳世;第四、從藝術特徵來看,要有風韻、神情所寄,可炙人口、快人目。在這裡雖沒有小品一詞,但袁中道對小品文已作了明確界說,以後的作家對小品文的論述多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發揮。
    陸雲龍在《敘袁中郎小品》一文中,正式提出“小品”一詞,對小品文的藝術特徵有進一步的闡發:“率真則性靈現,性靈現則趣生。……然趣近於諧,諧則韻欲其遠,致欲其逸,意欲其妍,語不欲其拖沓,故予更有取於小品。”他認為小品文重要的是“獨抒性靈”,而率真是性靈的前提,只有性靈,才可能使文章趣味橫生,而趣又容易近於諧,所以要求做到韻遠、致逸,意妍,語不拖沓,這四點正是小品文的特徵。在別處他還從另一角度來論述小品文的特徵:要小中見大,能斂奇、斂銳、斂巧、斂廣,當如一泓之水,涓涓而味大海。(《翠娛閣評選小札簡小引》)
    以上是明人對小品文所作的界說,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現代名家是如何給小品下定義的。
    “小品文乃是短小精悍的文字,題材比較寬廣,體裁比較自由,表現著個人的作風和情調……”(李素伯《小品文研究》)
    “從外形的長短上說,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內的短文稱為小品。長文與小品只是由外形而定,因此小品文的內容性質,全然自由,可以敘事,可以議論,可以抒情,可以寫景,毫不受何等的限制。”(夏丏尊《文章作法》)
    比較一下現代名家與明人對小品文的觀點,可見現代名家的小品文概念範圍比明人擴大了,明人對“小文”與“小說”還是有所區別的,再現代名家以為長文與小品只是由外形長短而定。因為持這種觀點,所以像《歷代小品大觀》的編者將《列異傳》中的《定伯賣鬼》、乾寶《搜神記》中的《範式張劭》、《韓憑夫婦》等篇,列入小品文。筆者以為這些篇目已具有比較詳細、完整的故事情節,而且是純粹說故事性質,它們已超出散文的範圍,既不屬於散文,當然也就不屬於小品文了。因此筆者覺得這些篇目雖然形式短小,但還是不要列入小品文為好,如果講故事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有自己的一通見解,這樣的文章還可列入小品文。
    綜合前人的觀點,筆者認為小品文的定義可概括為:它是一種篇幅短小、獨抒性靈的散文,其題材寬廣,體裁、手法自由多樣,風格隨意變化,講究諧趣、風韻,以自身的藝術價值而贏得讀者的青睞。
    明確了小品文的定義(界說)後,我們可以對小品的流變作一探討。雖然小品文作為一種文體,它興盛於明代,但它的出現,有人以為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學史的源頭,認為我國古代的神話,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這些短小而富有情趣的小文,已具小品文的雛形,但筆者以為這些神話故事與後來強調獨抒性靈的小品文還是有較大差別的,故還不能視作小品文的源頭。到了先秦諸子散文,也有人以為《孟子》一些篇章中的寓言故事可歸入小品文,如“齊人有一妻一妾”,就可視作一篇“優秀的諷刺小品”,至於《莊子》,現代作家鍾敬文說:“如果《莊子》不儘是偽書的話,戰國時,已頗有些美麗的小品文出來……”鍾敬文所指的也是文中個別的諷刺寓言。這種從《孟子》、《莊子》的長篇文章中截取一個片斷作為小品的提法也是欠妥的。筆者以為《論語》和《老子》才可以作為小品文的源頭,它們採用語錄體或格言的形式,記錄了孔子、老子富有智慧、哲理的言辭,字裡行間有他們的性靈之光在耀動,開了晚明清言小品的先河。到漢魏以後,尤其是正始以後,小品文中的山水遊記和筆記散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許多篇目)、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都是我國早期極優美的山水遊記小品。筆記散文集《世說新語》,篇幅短小、信筆抒寫、不拘一格,讀來饒有情趣。它記言“玄遠冷俊”,記行“高簡瑰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其前後》)成為我國“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
    六朝小品中著名篇章最多的應推陶淵明,他的《五柳先生傳》、《與子嚴等疏》都是絕妙好辭,前者詼諧風趣的自畫對明代文人的自傳文、自為墓誌氣在風格、手法上的影響很大,後者是一份給五個兒子的疏札,這篇文字雖有訓戒、遺囑的莊重色彩,但讀來如敘家常,甚覺親切。這種如敘家常的筆調對明人特別是歸有光潛移默化的影響或多或少總是有的。其他如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雜貼》,陶淵明的《閒情序》、《游斜川序》,謝靈遠的《山居賦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等等,都是六朝有名的小品文。
    到了唐宋時代,小品文更趨豐富多彩,由於“古文”運動的開展,作家對散文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小品文的樣式也趨於多樣化,其中雜記、序跋這二種文體最多。雜記中有相當大部分是記游抒情之作,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蘇軾的《記游定惠院》等,其他的寫景狀物著名者如王禹偁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蘇舜欽的《滄浪亭記》。這類作品對晚明的山水遊記小品的影響很大,無論從思想情調上來看,還是從表現手法上來看。另外還有一些雜記小品,涉及題材更廣,如韓愈的《藍田縣丞廳壁記》,是一篇揭露官場怪謬現象的諷刺小品,歐陽修的《養魚記》、曾鞏的《墨池記》都是各有所寄託的雜記小品。序跋一類的文字,宋代比唐代更多,蘇軾、黃庭堅、秦觀、陸游、楊萬里都是寫序跋的高手。晚明人也特別欣賞這類文字,而蘇軾更是他們崇拜的作家,如他的《跋文與可墨竹》、《書摩詰藍田煙雨圖》、《書淵明飲酒詩後》等等,都是信筆揮灑、富有性靈之作。
    還有一類雜說體,帶有雜感、雜文性質,如韓愈的《馬說》,蘇軾的《日喻說》、《稼說》,周敦頤的《愛蓮說》等,作者就某一事物發表一己獨特的見解、感觸,因小見大,寓意深長,且富有情趣。而晚唐羅隱、皮日休、陸龜蒙帶有雜文性質的小品文風格與之迥異,在他們的雜文集《讒書》、《皮於文藪》、《笠澤叢書》中有許多冷嘲熱諷、筆鋒犀利的小品文,文中充滿了抗爭和激憤之談,時有憤世嫉俗、離經叛道之辭,有時又不乏幽默、詼諧之情趣,魯迅稱道他們“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塌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明代中葉李贄的《焚書》中一些雜文體小品,風格倒與之極相似。
    這時的寓言小品,單獨成篇,可以說是後代寓言小品的源頭,柳宗元的《蝜記》、《羆說》、《罵屍蟲文》、《三戒》等一批寓言小品都是針砭時弊、極富諷刺意味的作品。其遣詞犀利凝練,寓意奇警深刻,是寓言小品創作中的一座高峰。
    唐宋兩代的小品文從其對晚明小品的影響來看還有深淺程度的不同。柳宗元的寓言體小品和唐末的諷刺小品,對晚明的一些小品文影響不是很大,但仍有一定的影響。魯迅說過晚明的小品文“雖然比較的頹放,卻並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小品文的危機》)。如劉元卿的《賢奕編·應諧》中的名篇《盲苦》、《貓號》,《劉聘君全集》中的《兩瞽》、《猱》,江盈科的《雪濤小說》中的《甘利》、《妄心》、《任事》,《雪濤閣集》中的《催科》,《雪濤諧史》中的《王見之》、《博士家風》、《虎駭化緣》,還有像趙南星的集子《笑贊》、馮夢龍的《雅謔》、《古今譚概》中有許多小品是寓莊於諧,幽默、諷刺兼有的佳作,這些作品總的看來不像唐末的小品文鋒芒畢露,但有些作品抨擊現實也夠直截了當的,如《催科》由庸醫治駝(背),“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引發出“嗚呼!世之為令,但管錢糧完,不管百姓死,何以異於此也哉”的憤怒呼聲。
    除了一部分人受寓言小品和唐末諷刺小品的影響外,晚明多數作家更欣賞宋人閒適輕快的筆調,文中所表達的豁達開朗的處世態度,並多加以仿效。蘇軾可以說是明人最喜愛的作家,像袁宏道還專門編一本《蘇長公小品》,李贄把蘇軾作為他最推崇的三人物之一,在思想上他與蘇軾最親近,嘗稱:“心實愛此公,是以開卷便如與之面敘也”,(《與焦弱侯》)並自認別有會心,另編選《坡仙集》四卷,“俱世人所未取”。(《復焦弱侯》)又說:“世人所取者,世人所知耳,亦長公俯就世人而作也。至其真洪鐘大呂,大扣大鳴,小扣小應,俱系精神髓骨所在,弟今盡數錄出,時一批閱,心事宛然,如對長公披襟而語。”(同上)
    唐宋兩代的小品文可以說形成了後代小品文的兩種傳統:一種是諷刺、抨擊現實,似匕首、投槍具有戰鬥性的小品文;一種是以閒適輕快為基調的小品文。

    明朝時期

    小品文的發展到明代,明初是以宋濂、劉基為代表,宋濂的《龍門子凝道記》、《燕書》和劉基的《郁離子》繼承了柳宗元寓言小品的傳統,針砭時弊,揭露黑暗,鋒利遒勁而又蘊含深沉,但他們這些作品大都是元末寫的,明代開國以後就很少寫“光芒卒不可掩”的寓言作品了。明初寫寓言小品的作家還有貝瓊、方孝孺、薛瑄等,但因明初屢興文字獄,寓言小品文也失去了它應有的銳利鋒芒。到明代中期,歸有光如敘家常的小品對明代中後期的小品作家影響匪淺,但當時小品文還沒形成氣候,像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人只是偶而為之,並非自覺創作。到明代後期隨著文學解放思潮的蓬勃興起,晚明的小品文也形成了浩大的聲勢,文學先驅們有意創導,有理論指導,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作家隊伍,有李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徐渭、張岱、屠隆、湯顯著、陳繼儒、趙南星、李日華,鍾惺、王思任、馮夢龍等等,他們的小品文風格各異、體裁多樣,在小品文這塊藝苑中競相爭奇吐艷,並帶動了整個文壇風氣的改變。

    晚明學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詞命名篇幅短小的藝術性散文,他們不僅在小品文的創作上取得了傑出成就,將其發展為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的明代文學成就的標誌,且總結出小品文與正統文學在寫作動機上的“一餉之歡”與“千秋之志”的區別,在創作目的上“自娛娛人”與“明教載道”的不同,並指出其小中見大、寸瑜勝尺瑕的審美特點。

    清代時期 

    晚明時的袁宏道的[西湖雜記]一書收錄的作品初至西湖記、晚游六橋待月記、雨後游六橋記等,張岱的陶庵夢憶一書與[湖心亭看雪]等清時的鄭燮(鄭板橋)的板橋題畫一書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周作人夏丏尊,徐志摩,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一書,梁實秋的《雅舍小品》

    現代

    現代陳之藩,余光中,琦君,余秋雨,侯文詠,蔡康永等

    散文品種之一。“小品”一詞在中國始於晉代﹐稱佛經譯本中的簡本為“小品”﹐詳本為“大品”。後遂以“小品”統稱那些抒寫自由﹑篇幅簡短的雜記隨筆文字。20年代所謂“小品文”﹐又稱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系泛指文學體裁中與詩歌﹑戲劇﹑小說並舉的散文。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極一時﹐報紙副刊紛紛開闢專欄﹐1932年9月林語堂創辦的《論語》半月刊﹐是最早專門刊登小品文的雜誌。當時﹐對小品文的範圍﹐看法不盡相同。有的仍指包容各種體式的文學散文﹐有的側重於指夾敘夾議的雜感隨筆﹐還有的偏重於指抒情散文或指速寫之類的敘事散文。一般來說﹐此時和以後所謂“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潑﹑內容多樣﹑篇幅短小的雜感文字﹐它夾敘夾議地講一些道理或生動精練地敘述一件事情﹐其特點是深入淺出﹐言近旨遠﹐講究情趣﹐並往往有幽默感和諷刺力量。

    當代

    1934年以後﹐《人間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語林》半月刊以及《文飯小品》月刊﹑《芒種》半月刊﹑《西北風》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為主的刊物競相出現﹐同時出現了“科學小品”﹑“歷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諷刺小品”等名目﹐以至人們稱1934年為“小品文年”或“小品文雜誌年”﹐圍繞什麼是小品文﹐小品文的內容﹑寫法和價值﹑傾向等﹐展開了熱烈討論﹐林語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人間世〉發刊詞》)﹐林語堂﹑周作人寫的那些閒適淡遠的小品文即其代表。這種主張受到許多人的批評﹐魯迅等人反對把小品文當作“小擺設”﹐強調它對社會現實的迅速反應和作為“匕首”﹑“投槍”的社會功能(魯迅﹕《小品文的危機》)﹐魯迅雜文中的許多篇章便是富有社會意義的小品文典範。

    科學小品文

    1. 什麼是科學小品文

    科學小品文也稱知識小品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即藉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

    科學小品文用文學筆法來寫,寓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使讀者在文學欣賞中獲得科學知識。

    特點

    科學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讀這類文章能活躍思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很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社會意義

    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科技知識的普及,科學性小品文的社會需要日益增大,社會效益也日益顯著,科學小品文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寫作、閱讀的內容。近幾年來,在各類考試中,說明文選材中,科學小品文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無論從內容、形式到命題的設計都有新的嘗試和創新。因此,在說明文學習中不能忽視科學小品文存在的價值,應倍加引起我們的關注。

    2. 科學小品文的主要特點

    A. 內容的科學性
    科學小品的科學性非常重要,內容必須合乎科學,引用的資料必須可靠,數據必須準確。寫科學小品的目的就是為了向人們普及科學知識,如果介紹的知識不合乎科學,不僅達不到寫作目的,還會造成很壞的影響。比如,有科學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內過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間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內過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實上,每300平方米葉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當於一個人的呼出量。可見,幾盆花放在室內過夜,不會影響人的健康。
    B.文筆的生動性。
    文筆的生動性是科學小品區別一般說明文的主要標誌。

    怎樣才能使科學小品文的文筆生動呢?

    一是要善於記敘和描寫。比如《死海不死》中關於一段神話故事就用了記敘的寫法,而《奇峰異洞話桂林》就有許多精彩的描寫。

    二是要善於穿插趣聞。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話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敘述得形象生動,從側面說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學道理。又如在《人類的語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國小時大師兄作文中兩句話的情景,都使得文筆輕鬆活潑。

    三是要善於運用修辭。仔細閱讀二、七兩個單元的說明文,有意識地把文中運用的修辭方法找出來,品味其語言特徵。因為有些科學知識不太好懂,善於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可以使科學原理通俗易懂,便於介紹、普及科學知識。
    C.內容的通俗性
    科學小品文不是為專業科研服務的,它以普及科學知識為己任,所以它必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釋、介紹、表現科學內容。比如《人類的語言》、《話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內容通俗易懂的特點。

    3. 科學小品的形式。

    隨著科學小品內容的廣泛性,從肉眼看不見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陽;無論是工業、農業方面,還是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學小品的題材。所以小品的表現形式必然是多種多樣,靈活自如。但歸納起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A.描述式
    描,指描寫;述,指敘述。這類小品文想像豐富、語言優美、既有形象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敘述;具有文藝性散文的風格,都以介紹科學知識為目的。比如《奇峰異洞話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證之一。這種描述式便於說古到今,旁徵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讀者。
    B.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紹的科學知識,用第一人稱的擬人化的手法,賦於人的思想、感情、語言、動作,讓被說明的事物站出來作自我介紹。比如《灰塵的自述》、《我是電》等題目就是自述式的。
    C.故事式
    將要介紹的科學知識,編成生動有趣的故事,使人們在讀故事或聽故事時獲得科學知識,這種表達形式稱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稱;相同的是,大多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採用這種形式,既要使故事情節能引人入勝,又要注意其合理性。既稱故事,就應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就是將所述的事物人格化,還要有情節;在表達方式上,一般兼有敘述和描寫,語言形象、生動。當然不能強調了故事而忽視了科學知識,喧賓奪主就失去了寫作的意義。
    D.談話式
    談話式也稱對話式,就是以問答、對話的方式進行說明。這種方式給人一種親切、真實的感覺,容易和讀者溝通,產生共鳴。同時,這種寫法文字更易精練。

    談話式一般分為三種:一問一答式、甲乙對話式、文中對話式。前兩種比較常見,也容易把握,後一種是把人物對話組織到具體故事當中去,故事情節的發展主要是由對話內容的變化而推進,對話是文章的主體。總之,無論採用哪種形式,要依據內容而定,要突出以說明為主線,集敘述、描寫、抒情甚至議論為一體,看似散文,實為說明,用文學筆法的感染作用,達到說明的目的,可讀性更強。

    在第四冊二、七兩個單元中所選的幾篇課文,儘管文學筆調都比較濃,但形式比較單一,《死海不死》可歸為故事式,其餘幾篇都是描述式。尚沒有對話、自述等形式。還需要在今後的閱讀中積累文章,豐富閱讀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