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洛

寇洛(487~539年),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重要將領。 世為將官,生於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初隨爾朱榮、賀拔岳等人。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岳遇害後,聯合趙貴等人商議,迎接宇文泰,拜為右大都督。跟隨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拜涇州刺史。北魏孝武帝西遷後,以迎立之功,封臨邑縣伯,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京兆郡公。大統三年(537年),聯合獨孤信收復洛陽。大統四年(538年),參加河橋之戰,擊敗東魏軍隊,拜東雍州刺史。 大統五年(539年),去世,時年五十三,追贈使持節、侍中、太尉、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都督雍華豳涇原三秦二岐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諡號為武。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屢戰立功

寇洛原籍上谷昌平,家族世代擔任將官。寇洛的父親寇延壽,在北魏和平年間(460年―465年),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鎮守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並在武川安家。

寇洛為人明辨道理,不拘泥於小節。正光(520年—525年)末年,由於北部邊境盜賊作亂,寇洛率領鄉親避居於并州、肆州之間,因此隨從爾朱榮征戰。賀拔岳西征時,寇洛因與他是同鄉,就應募隨從入函谷關。擊敗赤水蜀人後,以戰功被任命為中堅將軍、屯騎校尉、別將,封爵臨邑縣男,食邑二百戶。寇洛又跟隨賀拔岳在渭水活捉賊帥尉遲菩薩,在百里細川擊敗侯伏侯元進,在長坑活捉万俟醜奴。寇洛每次都奮力作戰,皆立下戰功。加龍驤將軍、都督銜,晉爵安鄉縣子。此後歷任征北將軍、衛將軍。賀拔岳在平涼擔任大行台,任命寇洛為右都督。

投宇文泰

永熙三年(534年),侯莫陳悅殺害賀拔岳,想吞併賀拔岳的部屬。當時賀拔岳剛死,軍中人心惶惶,在諸將之中,寇洛資歷最高,歷來被眾人信服,於是收集將士,志在復仇,互相聯絡,使賀拔岳的軍隊全部返回。抵達原州後,眾將都推舉寇洛為盟主,統領賀拔岳部屬。寇洛認為自己沒有才能,堅決推辭,與趙貴等人商議,迎接宇文泰。北魏孝武帝元修由於寇洛有保全軍隊之功,任命他為武衛將軍。宇文泰抵達平涼,任命寇洛為右大都督。同年四月,寇洛跟從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將其平定,因功被任命為涇州刺史。孝武帝西遷後,晉封寇洛的爵位為臨邑縣伯,食邑五百戶。隨即又升任寇洛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晉封公爵,食邑增加五百戶。

褒獎去世

大統初年(535年),西魏文帝元寶炬下詔褒獎寇洛,說寇洛忠誠自立,臨危受命,推舉賢能並全力擁戴,加授他為開府,晉爵京兆郡公,封寇洛的母親宋氏為襄城郡君。不久又轉任領軍將軍。

大統三年(537年),寇洛出任華州刺史,加侍中銜。寇洛與獨孤信收復洛陽,將治所移至弘農。大統四年(538年),寇洛跟隨宇文泰在河橋與東魏軍隊作戰。撤軍之後,寇洛率領部屬鎮守東雍州。

大統五年(539年),寇洛在鎮所去世,時年五十三歲。追贈使持節,侍中,都督雍、華、豳、涇、原、三秦、二岐十州諸軍事,太尉,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諡號武。

歷史評價

元寶炬:“寇洛,忠款自心,勛誠早立”

令狐德棻《周書》:①“洛撫緝散亂,抗禦仇讎。全師而還,敵人絕覬覦之望;度德而處,霸王建匡合之謀。此功故不細也。”;②“洛性明辨,不拘小節。”

李延壽《北史》:“寇洛撫循散亂,抗禦仇讎,全師而還,敵人絕覬覦之望;度德而處,霸王建匡合之謀。” 

司馬光《資治通鑑》:“寇洛素無威略,不能齊眾”

史籍記載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

《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寇延壽,和平年間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鎮守武川。

母親:宋氏,封襄城郡君。

弟弟

寇紹,官至上柱國,封北平郡公。

兒子

寇和,開府儀同三司、賓部中大夫,襲爵京兆郡公,改封松陽郡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