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奧多爾·蒙森

特奧多爾·蒙森

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語: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特奧多爾·蒙森 特奧多爾·蒙森

特奧多爾·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德國歷史學家,生於德國的的席萊蘇維格(當時屬於丹麥)的伽爾丁。父親是鄉村牧師,母親是教師。在家庭的影響下,蒙森自小便喜歡和熟悉古羅馬史。1838年考入丹麥的基爾大學法律系。1842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1843年,蒙森接受丹麥國王的獎學金,前往義大利,從事古羅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1847年返回祖國,應聘到萊比錫大學任法學教授,後因發表攻擊俾斯麥的演說,1850年被解聘。兩年後,蒙森不得不辭職,因為他參加起義的薩克森州。在1852年他被任命為法律教授在蘇黎世大學。他是法學教授的布雷斯勞(1854年至1858年),然後他成為教授的古代歷史在柏林直到去世。他於1854年結婚的瑪麗雷默,女兒的書;他們最終有16個子女。1858年擔任柏林大學古代史教授,並應柏林皇家學院之聘,主編期刊《文典》。他擔任成員的進步黨在州議會的普魯士1863年至1866年,並再次1873年至1879年。1874年,再次被聘為萊比錫大學教授。1873至1882年,任德意志帝國國會議員,在議會中,他以自由派領袖的身份經常發表演說,抨擊俾斯麥的國內政策,曾因“誹謗罪”受到司法機關傳訊。蒙森為表示抗議,憤然退出議會。統一後的德國,蒙森坐在德國帝國議會。在1882年他被審判和被宣告無罪的負責污衊總理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至1898年)在一次選舉中講話。俾斯麥認為,“只有一個完全就緒狀態可以允許奢侈的一個自由的政府。”

特奧多爾·蒙森 特奧多爾·蒙森

蒙森要結合民族團結與自由(電影合成馮統一和自由)。他曾積極支持統一進程,但不接受其副作用,官僚主義民主集中制和盲目服從,在'德國的奴隸心態。蒙森還攻擊了反猶太主義,他發現他的很多同事。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學者和新聞記者海因里希馮螟於1879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反猶太主義運動,並維護自然排斥反應-固有的德國國家心靈-外國的影響。1880年蒙森超過70有影響力的人物抗議反猶太主義煽動行為。他寫道,猶太人是德國和種族仇恨將結束遲早-不僅是宗教寬容將恢復正常,但會有真正的尊重獨特的猶太文化。

蒙森和卡爾和埃米爾雅各布斯發表了大量的文本-有超過1000個條目的書目著作彙編的在1905年。蒙森用於科學研究和他的淵博知識的輔助科學的歷史研究是獨一無二的。他編輯了巨大的語料庫,幫助修改華裔,從1873年至1895年他被常任秘書學院。1903年11月1日蒙森與夏洛特逝世。

特奧多爾·蒙森 特奧多爾·蒙森

蒙森的第一三卷歷史的羅馬,寫的充滿活力和活潑的風格,橫跨羅馬共和國從它的起源到46年的工作帶來了蒙森好評整個歐洲,但他還指責的“新聞”:把真實情況內政倒。在此和其他工程蒙森大膽提請相似之處當今時代和古羅馬。埃貢Friedell認為,在他的模具文化史之新時代(1927年至1931年),在蒙森的手克拉蘇成為投機者的方式路易菲力普,格拉古兄弟是社會主義領袖,格拉古是印度人,等等蒙森從未出版的第四部分,部分原因是他不能寫的故事,人類的帝國當局,這是外國人對他“自由共和的情緒。”並已表示,關鍵問題是他負面可能關係到基督教。然而,作為其部分教學責任在柏林大學,他給了一些講座的歷史,羅馬的皇帝。這份手稿的最後數量,是被燒毀於1880年。債券由兩個蒙森的學生對他的演講和1863年之間,後來1886年收集的歷史根據羅馬帝王,給蒙森解釋的帝國時代。這本書,出版於1992年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發現。蒙森欽佩長臂猿的豐富多彩的衰亡的羅馬帝國,但他的辦法是不同的時期-個性確實有一個中心位置在他的思想。除了少數例外,所有的皇帝是無效的和極其平庸的維斯帕先以戴克里先。

個人作品

特奧多爾·蒙森 特奧多爾·蒙森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對古代羅馬歷史的研究。五卷本《羅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是他積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學巨著。淵博的學識和民主主義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輝燭照這個兩千多年的古代社會。他熱烈讚揚富於民主精神、獎掖科學、藝術的凱撒,而把龐掊只看作一個善於練兵的低級軍官。在展示古羅馬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風俗習慣方面,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書般的廣度。作品文筆洗鍊,敘事生動,富於戲劇性,人特形象鮮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羅馬史》的巨大成就,為作者贏得極高聲譽,俾斯麥曾手持這部書對作者說:“尊著《羅馬史》我拜讀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羅馬史》(1854—1885)這部著作是蒙森於1854年至1886年在德國三所大學任教期間歷30餘年的艱辛寫成的,原計畫寫5卷,但第5卷未能完成,實際上只有4卷。它描述了古代羅馬的全部歷史發展進程,為這個歷時1000多年的古代文明大國注入了新的生命。該書準確系統的敘述使這部巨著在涉及這一古代時期的各個領域都達到了百科全書式的廣度,體現了在羅馬史研究中運用的新史學方法。前3卷詳細地敘述自遠古至共和國末期的羅馬歷史,第4卷記述帝國時期羅馬各行省的歷史。書中貶抑龐培,讚揚愷撒,視其為完人,意在以古喻今,說明德意志的統一也需要一位像愷撒那樣的偉人來完成。《羅馬史》的宏大氣魄和作者精湛的學識甚至使他的政敵俾斯麥也曾當面向他表示欽佩。此書取材廣泛而嚴謹,繁簡適當,文筆洗鍊而華美,擅長刻畫人物,敘事亦生動形象,富於戲劇性,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蒙森的重要著述還有:《義大利南方方言》(1850)、《羅馬編年史》(1859)、《羅馬鑄幣史》(1860)、《民法集》(1866-1870)、《羅馬公法》(1888)、《羅馬刑法》(1899)等,由他主持編纂的《拉丁銘文大全》(16卷,1867-1959)不僅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為此書所寫的序文被公認為現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1902,由於他是“現存的最偉大的歷史寫作藝術大師,特別要提及他的里程碑著作《羅馬史》”,蒙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認為,《羅馬史》“既有完整而廣泛的學術價值,又有生動有力的文學風格……他的直覺能力與創作能力,溝通了史學家與詩人之間的鴻溝。”蒙森對羅馬史的研究非常深入,且有許多重要發現,例如,他以自己蒐集到的原始材料為依據,指出羅馬史上的大英雄龐培,其實僅僅是一個善於練兵的下級軍官,並不具有特別大的歷史功績,這為我們客觀認識歷史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蒙森給予愷撒大帝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完人,因為他為人寬厚,有著濃厚的民主意識,對科學也很推崇,熱衷藝術,這樣一位民主政治家的形象是很符合現代人心目當中明君形象的,也與我們現代人的意識形態最為貼近。

蒙森孜孜不倦、筆耕不輟,從事羅馬史的研究長達三十多年,於1885年完成了他的五卷本《羅馬史》的編著。這個時候他已近古稀之年。在這一著作當中,蒙森將一支如椽史筆直接指向了當時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通過對愷撒大帝的高度讚揚,來抨擊俾斯麥當時的暴政,以愷撒的民主形象與俾斯麥的專制進行鮮明的對比。《羅馬史》這本書既是一部歷史巨著,又是一部文學巨著,因之,蒙森被譽為"現存的最偉大的歷史寫作藝術大師",1902年,諾貝爾基金會認為《羅馬史》是"寫出有理想傾向的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此,授予蒙森文學獎。

人物思想

他非常關心的問題的學術和教育政策,並舉行了國家的立場。失望的政治德意志帝國,關於他的未來相當悲觀,最後他建議自由黨之間的協作和社會民主黨。蒙森堅決不同意奧托·馮·俾斯麥的社會政策,於1881年,用強有力的語言和勉強避免起訴。

1879年,他的同事海因里希馮螟(即所謂的柏林)開始了一個政治運動對猶太人。蒙森強烈反對反猶太主義和寫了嚴厲的小冊子,他在信中譴責馮螟的意見。蒙森認為解決的反猶太主義在自願的文化同化,這表明猶太人可以效仿人民的荷斯坦奶牛,漢諾瓦和德國其他各州,這放棄了一些特殊的海關時,將在普魯士。蒙森是一個暴力的支持者德國的民族主義,保持了激進的態度斯拉夫國家。

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作者及獲獎作品

年份(公元)獲獎作者
國籍
獲獎作品
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詩人法國《孤獨與深思》
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歷史學家德國《羅馬風雲》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戲劇家、詩人、小說家挪威《挑戰的手套》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1830~1914),詩人。法國《金島》

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戲劇家、詩人西班牙《偉大的牽線人》
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小說家波蘭《你往何處去》
1906年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詩人、文藝批評家義大利《青春詩》
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小說家、詩人英國《老虎!老虎!》
1908年魯道爾夫·歐肯(1846~1926),哲學家德國《精神生活漫筆》
1909年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瑞典《騎鵝旅行記》
1910年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作家德國《特雷庇姑娘》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劇作家、詩人、散文家。比利時《花的智慧》
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劇作家、詩人德國《群鼠》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詩人、社會活動家印度《吉檀枷利—飢餓石頭》
1915年羅曼·羅蘭(1866~1944)作家、音樂評論家法國《約翰·克利斯朵夫》
1916年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詩人、小說家瑞典《朝聖年代》
1917年卡爾·耶勒魯普,作家。丹麥《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說家丹麥《天國》
1919年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詩人、小說家。瑞士《奧林匹亞的春天》
1920年克努特·漢姆生(1859~1952)小說家、戲劇家、詩人挪威《大地碩果—畜牧曲》
1921年阿納托爾·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法國《苔依絲》
1922年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1866~1954),作家西班牙《不吉利的姑娘》
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詩人、劇作家愛爾蘭《麗達與天鵝》
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8~1925),作家波蘭《福地》
1925年喬治·蕭伯納(1856~1950),戲劇家愛爾蘭《聖女貞德》
1926年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作家。義大利《邪惡之路》
1927年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學家法國《創造進化論》
1928年西格里德·溫塞特(女)(1882~1949),作家挪威《新娘—主人—十字架》
1929年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作家德國《魔山》
1930年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作家美國《巴比特》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詩人瑞典《荒原和愛情》
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小說家、劇作家英國《有產者》
1933年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作家俄國《米佳的愛》
1934年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小說家、戲劇家義大利《尋找自我》
1936年尤金·奧尼爾(1888~1953)劇作家美國《天邊外》
1937年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小說家法國《蒂伯—家》
1938年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美國《大地》
1939年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作家芬蘭《少女西麗亞》
1944年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小說家、詩人丹麥《漫長的旅行》
1945年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詩人智利《柔情》
1946年赫爾曼·黑塞(1877~1962)作家德國《荒原狼》
1947年安德烈·紀德(1869~1951)作家、評論家法國《田園交響曲》
1948年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詩人、劇作家、批評家英國
《四個四重奏》
1949年威廉·福克納(1897~1962)作家美國《我彌留之際》
1950年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數學家、哲學家英國《哲學—數學—文學》
1951年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詩人、戲劇家、小說家瑞典《大盜巴拉巴》
1952年莫里亞克 作家法國《愛的荒漠》
1953年溫斯頓·邱吉爾(1874~1965)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英國《不需要的戰爭》
1954年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美國《老人與海》
1955年赫爾多爾·奇里揚·拉克斯內斯斯(1902~)作家冰島《漁家女》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詩人西班牙《悲哀的詠嘆調》
1957年阿爾貝·加繆(1913~1960)作家法國《局外人》《鼠疫》
1958年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詩人、小說家蘇聯《日瓦戈醫生》
1959年薩瓦多爾·夸西莫多(1901~1968)詩人義大利《水與土》
1960年聖.瓊.佩斯,作家法國《藍色戀歌》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說家南斯拉夫《橋·小姐》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作家美國《人鼠之間》
1963年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詩人希臘《“畫眉鳥”號》
1964年讓·保爾·薩特(1905~1980)猶太人,哲學家、作家法國《蒼蠅》
1965年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前蘇聯《靜靜的頓河》
1966年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猶太人,作家以色列《行為之書》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詩人瑞典《逃亡》
1967年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詩人、小說家瓜地馬拉《玉米人》
1968年川端康成(1899~1972)小說家日本《雪國》
1969年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作家法國《等待戈多》
1970年亞歷山大·索忍尼辛(1918~2008)作家俄羅斯《癌病房
1971年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詩人智利《情詩·哀詩·贊詩》
1972年海因里希·伯爾(1917~1985)作家德國《女士及眾生相》
1973年派屈克·懷特(1912~1990)小說家、劇作家澳大利亞《風暴眼》
1974年埃溫特·詹森(1900~1976)作家瑞典《烏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詩人瑞典《露珠里的世界》
1975年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詩人義大利《生活之惡》
1976年索爾·貝婁,作家美國《赫索格》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詩人西班牙《天堂的影子》
1978年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作家美國《魔術師·原野王》
1979年奧德修斯·埃里蒂斯,詩人希臘《英雄輓歌》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詩人波蘭《拆散的筆記簿》
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德語作家英國《迷惘》
1982年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猶太人,記者、作家哥倫比亞《百年孤獨》
1983年威廉·戈爾丁(1911~1994)作家英國《蠅王》《金字塔》
1984年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詩人捷克《紫羅蘭》
1985年克洛德·西蒙(1913)小說家法國《弗蘭德公路》《農事詩》
1986年沃萊·索因卡(1934~)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奈及利亞《雄獅與寶石》
1987年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美國《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
1988年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作家埃及《街魂》
1989年塞拉 CamiloJoseCela 作家西班牙《為亡靈彈奏》
1990年奧克塔維奧·帕斯,詩人墨西哥《太陽石》
1991年內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南非《七月的人民》
1992年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詩人聖露西亞《西印度群島》
1993年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美國《所羅門之歌》
1994年大江健三郎(1935~)小說家日本《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1995年希尼(1939~)詩人愛爾蘭
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女),詩人波蘭
1997年達里奧·福,諷刺劇作家義大利《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
1998年若澤·薩拉馬戈,記者、作家葡萄牙《盲目》
1999年君特·格拉斯,作家德國《遼闊的原野》
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法國
《靈山》
2001年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英國《到來之謎》
2002年凱爾泰斯·伊姆雷,作家匈牙利《無形的命運》
2003年庫切(1940~)作家南非《恥》
2004年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女作家奧地利《鋼琴教師》
2005年哈羅德·品特(1930~2008),猶太人,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英國《看房者》
2006年奧爾罕·帕慕克(1952~),作家土耳其《伊斯坦堡》
2007年多麗絲·萊辛(DorisLessing,1919—),女作家英國《金色筆記》
2008年勒•克萊齊奧(Jean-MarieGustaveLeClézio,1940—),“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國《烏拉尼亞》
2009年赫塔·米勒(又譯作赫塔·繆勒、赫塔·穆勒),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德國
2010年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秘魯作家秘魯《世界末日之戰》
2011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瑞典詩人瑞典
2012年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當代著名作家。中國《紅高粱家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