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人》

《玉米人》

介紹國家著名玉米育種科學家程相文的傳奇人生。這是一本把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頂尖科研人員個人命運、科研與國家命運有機結合的文學紀實大書。 本書主人公為鶴壁市農業科學院程相文,他主持完成的“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套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創造縣級科研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紀錄,國家總理溫家寶親臨考察並給予高度讚揚。本書通過對程相文突出事跡的描寫,把一位痴迷玉米育種研究科學家坎坷豐富的人生,故事性一一展現:他出生地特定的環境文化,他走上育種道路的偶然與必然,他醉心於植物生命同時,與人物世界發生的和諧、矛盾、愛情、親情,讓程相文不圖名利、不計得失,從事玉米育種50年的內在動力和高尚情懷,中國知識分子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忠貞不渝的熱愛,真實動人的得以展現。同時,重大科研項目的專業難度,也通過這些故事,通俗明白的走進讀者視野。 該書的另一特色,是大膽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法,將一位農業科學家的所作所為,與當時中國最權威經濟學者的思考憂患置於同一時空,讓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最重要的跨世紀30年融入書頁,凸顯出糧食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終極命題,在中國有著怎樣的實踐和探索。這本書因此平添沉甸甸分量的同時,主人公的名字也煥發出魅力和光彩。文學語言,紀實風格,兼具思想性、知識性、可讀性應該是這本長篇紀實文學的顯著特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

書名:玉米人

作者: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

譯者:劉習良 / 筍季英

類別:小說

頁數:380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6

裝幀:精裝

內容梗概

伊龍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鬱,莽莽蒼蒼。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著幾十戶拉迪諾人(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種人)。他們計畫放火燒山,種植玉米。出售玉米。這完全違反了印第安人的傳統觀念。當地印第安人認為,人是玉米做的,賣玉米就是出賣自己的子孫。印第安人部落酋長、勇武的加斯巴爾·伊龍在黃毛兔子的保護下,率眾奮力阻止拉迪諾人燒荒。嚇得拉迪諾人不敢出村。在岡薩洛·戈多伊上校率領下,騎警隊開進村子,準備消滅印第安人。托馬斯先生本是印第安部落的成員,後來和綽號叫“狐狸精”的瓦卡·瑪努埃拉結了婚,搬到拉迪諾人村子裡。戈多伊上校知道他們和加斯巴爾·伊龍關係密切,偷偷把一瓶毒藥交給瓦卡·瑪努埃拉,要她找機會毒死加斯巴爾。剛好在伊龍酋長的領地上舉行一次盛大的野宴。托馬斯先生和瓦卡·瑪努埃拉應邀赴宴。這個陰險的女人把毒藥放到酒里,騙得加斯巴爾喝下藥酒。緊接著,藥性發作,加斯巴爾五內如焚。他連忙跳進大河,痛飲河水,洗淨腸胃。騎警隊乘機襲擊了印第安人,把他們消滅得一乾二淨。加斯巴爾·伊龍從水中出來後,看見自己的部下慘遭屠戮,再次投入河水。加斯巴爾死後,部落的螢火法師登上伊龍群山,發出咒語,誓報血海深仇。托馬斯先生的獨生子馬丘洪外出求親。一天傍晚,在途中遭到螢火蟲的襲擊。成千上萬隻螢火蟲撲到他身上,撲到他的坐騎上,用冷火連人帶馬倫作永遠賓士不息的“光明之神”。托馬斯先生得知兒子失蹤的訊息,心中不住地滴血。種玉米的人再次進山毀林開荒。為了多開一些荒地,他們欺騙托馬斯先生說,馬丘洪滿身金煌煌的出現在大火之中。托馬斯先生於是同意他們燒毀大片山林,但他始終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幾個月後,玉米快結棒了。托馬斯先生在一天夜裡打扮成兒子的模樣,騎馬進入玉米地,他在玉米地里放了一把火,燒著了玉米,也燒著了自己。大火迅速蔓延開來,把種玉米的人辛勤勞動的成果全部燒毀。騎警隊趕來時,大火已無法撲滅。他們和村民一言不和,發生械鬥,雙方死傷數人。瓦卡·瑪努埃拉也身陷火海。第一次復仇成功了。在特朗希托斯村,住著十幾家姓特貢的人家。其中婭卡大媽同幾個兒子住在一起。婭卡大媽身染重病,兒子們焦急萬分。巫師庫蘭德羅告訴他們,想治好老太太的病,就要砍下薩卡通全家人的腦袋,幾個兄弟就殺死了薩卡通一家老小八口人,老太太的病也痊癒了。原來正是薩卡通出售了殺害加斯巴爾的毒藥,螢火法師通過婭卡大媽的兒子之手實現了第二次復仇。在得知特朗希托斯村出了人命案以後,戈多伊上校帶領人馬趕去處理。夜行山路,氣氛十分恐怖。返回時,路經陰森可怖的騰夫拉德羅谷。突然在戈多伊上校頭頂上出現了三道包圍圈。第一道是成千上萬隻夜貓子的的眼睛;第二道是成千上萬顆巫師的腦袋;第三道是數不清的絲蘭花。三道包圍圈緊緊困住戈多伊上校和他手下的人。突然,火光一亮,騰夫拉德羅山谷里升起一片大火,把戈多伊上校等人活活燒死,僥倖逃出的人又被特貢兄弟開槍打死。第三次復仇終於成功了。在薩卡通全家遇害的時候,只有一個小女孩兒躲在床下,幸免於難。瞎子戈約·伊克把孩子救出,給她起名叫瑪麗婭·特貢。過了些年,瑪麗婭·特貢長大了,嫁給了戈約·伊克,為他生下兩個孩子。一天,瑪麗婭·特貢帶著兩個孩子不辭而別。瞎子沿街乞討,尋找妻兒,吃盡了苦頭。最後,遇上江湖醫生庫萊夫洛大夫。大夫用刀子為戈約·伊克刮眼,使他重見天日。戈約·伊克扮成小販模樣,走街串巷,繼續尋找妻兒。有一次,他喝醉了,被人錯當成私酒販子。草草審訊後,被押送到靠近大西洋沿岸的一個孤島上的普埃托古堡去服勞役。話分兩頭。在聖·米格爾·阿卡坦鎮上有一個名叫尼丘·阿吉諾的郵差。此人忠於職守,送信特別快當。據說,他離開小鎮後,就變成一隻野狼。尼丘也碰上了同樣的事情。他的妻子恰圭塔也是不辭而別。聽人說,當時正在流行一種怪病,叫“蜘蛛狂”。染上這種病的婦女全都棄家出走。尼丘為尋妻子東奔西走。路上遇見一個老頭兒,說知道他妻子在哪裡。尼丘跟老頭兒走了,把要送的信件全部遺失。此事在小鎮上引起一場軒然大波。腳夫伊拉里奧·索卡雍奉命尋找尼丘。在經過陰氣森森的瑪麗婭、特貢峰的時候,他仿佛看見了化作野狼的尼丘先生,但他未向任何人透露。尼丘雖然忽而是人,忽而是狼,但他還是不顧艱險地尋找妻子。一天,他遇上了一個滿頭藍發、滿手螢光的人。此人自稱是螢火法師,願幫他尋找妻子。尼丘隨螢火法師走過“五彩堂”,地下洞,經受了三次極其嚴酷的磨練,還見到了加斯巴爾·伊龍。螢火法師給他講述了當年在伊龍大地發生的事情,並說加斯巴爾不但沒死,反而成為“無敵勇士”。尼丘最後來到一家破破爛爛的旅店,為老闆娘做工。他的工作是向孤島上的普埃托古堡送貸。古堡里囚著120名犯人,其中就有戈約·伊克。日月流逝,戈約·伊克服刑期將滿的時候,瑪麗婭·特貢和她的兒子找到古堡,找到戈約·伊克。最後,尼丘繼承下旅店的產業。戈約·伊克和瑪麗婭·特貢回到皮希古伊利托村,繼續種植玉米。

點評賞析

瓜地馬拉是古代瑪雅·基切人的故鄉。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瓜地馬拉以後,土著印第安人一直遭受殘酷的剝削和奴役。為受壓迫的印第安人鳴不平,是許多拉美進步作家作品的主題。阿斯圖里亞斯十分熟悉印第安人的歷史、文化、習俗和生活狀況,對印第安人寄予滿腔同情。作為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偉大作家,他急切地希望社會正義得以伸張,使土著居民儘快擺脫悲慘的處境。書中在描述以加斯巴爾·伊龍為首的印第安部落和以岡薩涪·戈多伊上校為首的騎警隊之間的壁壘分明的鬥爭時,作者是站在印第安人一邊的。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歷史還沒有提供實踐的答案。阿斯圖里亞斯的答案是:反抗精神不死,堅持不懈地反抗下去終究會戰勝壓迫者。這個答案顯得空泛、抽象,但比起某些土著主義印第安文學作品來,還是積極、樂觀的。作者沒有把他的筆觸局限於描寫印第安人的生活和鬥爭,而是從山區寫到平原,從鄉村寫到集鎮、城市,在讀者面前生動具體地展現了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瓜地馬拉城鄉社會風貌和各階層人物的真實面目。小說一開頭,阿斯圖里亞斯就描寫了一個似夢非夢、亦夢亦真的場面,一下子把讀者帶進一片迷離恍惚的氣氛中。接下來,作者採用虛實交錯的筆法,把現實、夢境、神話、幻覺熔為一爐,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實實在在或離奇古怪的故事。在結尾處,作者一方面感情真摯地敘述戈約·伊克歷盡艱辛終於合家團聚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插入尼丘忽而是人、忽而是狼的荒唐情節。這樣,首尾呼應,通體和諧,全書籠罩著一片或隱或現的“魔幻”迷霧。這套寫法顯得相當怪誕。有的地方神神鬼鬼,純屬虛構,有的地方撲朔迷離,晦澀難懂。究其原因,首先是作者青年時代受到法國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把這一文學流派關於寫潛意識、寫夢幻、寫事物的巧合的主張運用到他的創作中去。其次,作者並沒有停留在超現實主義的框框之內,而是追求反映和表現自己國家的現實。拉丁美洲這塊大陸具有非常突出的特點。自然現象、歷史社會現象都很奇特,其中就有一些難以解釋的謎。古代印第安人流傳下許多神話傳說,不少傳統的思維方式還保留在現代的印第安人群落中。阿斯圖里亞斯除了以普通人的思維反映和表現一般易於理解的現實之外,還從印第安人特殊的視角觀察現實,描寫現實。例如,印第安人認為人神相通,夢幻和現實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作者把印第安人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稱為“二元觀”);再如,印第安人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保護他的動物,每個人可以變化成保護自己的動物,這種動物叫“納華爾”,這種主張叫“納華爾主義”。阿斯圖里亞斯不一定信仰印第安人的這類觀念,但是他喜愛這種原始的、質樸的觀念以及印第安人祖輩流傳的美麗的神話——例如,人是玉米做的、瑪麗婭·特貢峰的神秘莫測,等等,並把它們巧妙地、圓熟地運用到《玉米人》的創作中去。作者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大大提高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描寫迷茫、恐怖、肅殺、神秘這類場面時,十分得心應手。例如,第八章描寫查洛·戈多伊上校和塞昆迪諾·穆蘇斯少尉夜走山路,作者把現實與幻覺、景物與神話、生物與無生物交插在一起,渲染出一片恐怖的氣氛。此外,作者還使用了許多新奇別致的比喻,把松林比作木囚籠,把月光下的林間小路比作閃閃發光的蟒蛇的鱗皮,把照在行人手上的亮光和暗影比作爬動的蜘蛛,從而把人的恐怖感完全具體化了。

出自瑪雅人的傳說

世上本無人,只是依賴造物主三次施為。

第一次挑的是泥,泥塑脆弱而呆板,故而生命被壓去,形體遭搗碎。

第二次拈的是木,木雕口齒伶俐,但竟牙類嘴俐腹中空,了無心肝,不曉得對造物主報恩蒙等待,故而愛洪水壓頂。

第三次選的是玉米,“人之胳膊與腿皆賴玉米糰面制,唯有玉米進入我們祖宗之肌體。”於是乎造物主滿意,金盆洗賓,終以創造生命而非毀滅生命的形象而流傳萬世。

上面是瑪雅人古籍《波波爾》上所載的傳說。瑪雅人的確將玉米視作生命,而且澄黃的棒子已經是瑪雅人民族遵嚴和民族存亡的裁體,

作者簡介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所獲獎項: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瓜地馬拉著名詩人、小說家。他一生寫了十部小說、四部詩集和幾個劇本,在瓜地馬拉以至拉丁美洲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99年,阿斯圖里亞斯出生在瓜地馬拉城。在內地土生土長的印第安居民當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後來,回到首都,攻讀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後擔任律師。1923年,因受反動政府迫害,流亡歐洲,在法國僑居多年,和超現實主義流派的作家有著廣泛的接觸。他在深入研究瑪雅·基切文化的基礎上,於1930年寫出第一部小說《瓜地馬拉的傳說》。在歐洲文壇上引起強烈反響。從1925年到1932年,作者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總統先生》的書稿。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

1933年,回到祖國,繼續參加政治活動。在瓜地馬拉十年民主時期(1944—1954),阿斯圖里亞斯的文學創作活動達於高潮,先後發表了《總統先生》、《玉米人》、《疾風》、《綠色教皇》四部長篇小說和《雲雀的鬢角》、《賀拉斯主題習作》兩部詩集。1954年6月,美國策動反革命政變,阿斯圖里亞斯再度流亡國外,在阿根廷僑居八年。這期間,除了從事文學創作外,還參加世界和平運動。1956年,曾應邀來中國參加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大會。1966年,受瓜地馬拉獨裁政府的任命,出任駐法國大使。1974年6月9日,阿斯圖里亞斯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一家診所里與世長辭,終年75歲。其他重要作品有《瓜地馬拉的周末》、《混血姑娘》、《多洛雷斯的星期五》等。1965年,阿斯圖里亞斯榮獲前蘇聯列寧和平獎金;兩年後,即1967年,又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從而成為世界文壇上遐邇聞名的作家。

簡介

本書是反映本土天主教文化和馬雅文化混合氛圍下的農民生活,以《玉米人》(1949)為代表作.

編輯推薦

《玉米人》這是一本把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頂尖科研人員個人命運、科研與國家命運有機結合的文學紀實大書。

目錄

第一章天地的和聲

申報

答辯

獲獎

第二章走出去依然種田

畢業

求良種

第三章把生命寄託天涯

下海南

挑大糞

阿婆

海嘯

第四章走進綠色深處

扶苗

濬縣農科所

三個大學生

再招聘

第五章信仰的力量

標兵

黨課

入黨

第六章搏擊市場大潮

集資

租地

搶種子

第七章胸懷像大海那樣

遇刺

上訪

第八章伴我在天堂育種

發筷子

送親人

亡妻

第九章陽光下的溫柔

想家

看美女

履行承諾

第十章不盡天涯路

李潮海

分子育種

尾聲

序言

萬物生長(自序)

十冬臘月,從冰封的中原大地飛往三亞,雖然不是第一次,但巨大的反差,依然令人驚愕,引人遐想。

薄衣單衫替代厚重的保暖衣物,金子般的陽光撥去已經凝固在眼中的北方陰冷,那迎面而來的濃綠淺翠,大紅粉藍,細草闊葉,高樹矮藤,不可抗拒地撲進眼帘。同樣是樹,這裡的直插雲端;同樣是葉,這裡的肥厚油亮,大如扇面。更不用說那些果實,長的、圓的,紅的、黃的,占據了枝枝權權,又從樹幹中膨出,展示著肥碩和飽滿。

宇宙天地之間怎樣的造化,給予這方土地用之不竭的精華,讓萬物在春夏秋冬365天永無止境地生長,生長!

如今,就在我的視野里,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這片唯一的神奇生長,以另外一種方式,在960萬平方公里陸地上催生著能量——

這是浚單一號玉米良種培育基地,簡陋的宿舍被大片土地包圍,登上屋頂平台,平展的大地頓時又有了拓寬延伸,沒有任何標示,育種專家程相文卻了如指掌:“這片是中科院的,那片是中國農業大學的,那塊是新疆建設兵團的,這塊是黑龍江農墾場的……”

收回目光,由遠至近,會清晰看見這分屬於不同省份的土壤,被深耕細作,侍弄成尺子量出似的規整田壟,細如粉末的黃色土壤,被一塊塊高矮不同的綠色占據,有剛剛鑽出地面,支棱著幾片嫩葉的,有蓬勃抽葉、莖稈已經粗壯挺拔的,還有頂部已經抽花的……玉米,是不同生長期的玉米,與我們司空見慣的北方田野上整齊的青紗帳不同,這裡是玉米的大家庭,兒童、少年、成年的它們,在這裡同時蓬勃著無盡生機。

是的,北方每年生長一季的玉米,在這裡卻可以成長兩季、三季,植物生命中漫長的優勝劣汰、繁育精選過程,在這裡可以大大縮短。過去育種專家要用畢生等待才能得到的優良的種子,現在幾年間便可躍然而出,化為華夏大地上的金色收穫,村村寨寨的糧倉,千家萬戶灶台上的清香……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對於崇拜土地、嚮往穩定的中華民族,來自土地的五穀雜糧,已經成為繁衍生息的生命能量。而在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中,近年來,玉米已經成為增量最大的作物。有統計表明,2004—2012年,玉米面積增加1.63億畝,增長45.2%,占糧食麵積增量的91.6%;玉米產量占糧食增量的58.1%,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糧食品種。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時下,大房、豪車、權力、地位已經成為部分人追求的所謂人生價值的時候,一日三餐似乎已經不被國人稱為問題,然而事實上,誰也不能否認糧食曾經、也會永遠是歷史的助推器。人類進化自不必說,中國封建社會的朝代更替,由於財產、糧食集中於貴族,農民起義、“草根”造反,直接原因都是迫於食不果腹,甚至形成300年一個輪迴的發展規律。而糧食問題上的發展變化,直接成為社會發展推手的例子,更是有據可查。就在幾年前,2008年4月,海地因鬧糧荒,總理雅克·愛德華遭參議院罷免,再次為世界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2013年10月,聯合國糧食機構發布的最新年度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報告表明,全球仍有約1/8人口處於長期飢餓,2011年至2013年間,占全球人口總數12%的8.42億人口長期遭受飢餓。

糧食,依然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必要保障1

500多年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起源於美洲大陸的玉米,得以傳人中國,大量種植收穫的那個時間節點上,同時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從西漢末年到明朝中期,中國一直處於5000萬人口的穩定人口模式開始變化,從此開啟中國人口猛增的序幕,由明末到鴉片戰爭,增長到4億人口僅僅用了約300年!

正如馬克思在《政治動態——歐洲缺糧》一文中所說:“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發達的未開化民族一樣,必須先保證自己有食物,然後才能去照顧其他事情;財富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通常都與生產食品所需要的勞動和費用的減少成相等的比例。”

在中國,與小麥、水稻被稱作三大主糧的玉米,漸漸從人們的餐桌淡出,曾經占據人類主要口糧的玉米,在人們的生活中似乎變得無足輕重了。但事實上,玉米仍然是全球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而近年來中國的玉米產量,也成為三大主糧中增量最大的作物。同時,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與消費國。

曾經局限於食物和飼料消費的玉米,如今有了更寬泛的用途,除了穩步增長的飼料消費外,玉米的深加工業也進入了高速成長期,在食品、醫藥、造紙、化工、紡織等領域廣泛套用,有著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如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生產的酒精,作為綠色燃料有望在21世紀取代傳統燃料。

在寶馬香車、高樓大廈、廠房林立的巨大景象背後,是當今中國的決策者們構築起保障糧食安全的三大屏障: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改善品種,用科技提高產量;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其中最直接、最有潛力的是第二項。於是,在三亞勞作的育種專家程相文,得到了他應有的獎賞:獲得中國科技的最高獎勵;國務院總理三次到他工作的地方,直接為他的良種起名“永優”……

我們追尋程相文的腳步,從他的出生地邙山腳下,到他求學的中牟,再到他育種的新疆、甘肅、海南……這位當今育種界權威的專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都是大家乾的。”在聚集著全國一流育種專家的三亞,我們理解了這句話,在程相文傾注心血的一粒粒清香的種子裡,我們放大了這句話:程相文投入的,是誰來養活中國的重大課題,和他一起勞作的,是領袖,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水利專家。

當程相文在烈日下為玉米授粉的時候,著名學者鄧英淘跋涉在湘西調查的山間小路上;當程相文在風雨中托起幼苗的時候,從牛津大學講學歸來的王小強在他曾經下鄉插隊的農村回訪;當程相文在實驗室分析種子成分時,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的小會議室里,郭凡生帶領的西部開發調研組成員們,剛剛從南疆歸來,一個最佳土地使用方案正在醞釀……

1972年12月30日,交售1包淨重59斤的高粱;1972年12月30日,交售1包淨重53斤的小麥;1973年1月2日,交售1包淨重5斤的小麻。這3張被收藏愛好者從廢品收購站淘到的糧站收購單第一聯的存根上,“交售單位或個人”一欄中填的名字,都是“習近平”。這位當年下鄉插隊在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勞作的知識青年,2013年新春,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份,簽署了這一年的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我們盡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裡,一位從首都撲向黃土高原的年輕人,怎樣從土裡刨食開始,認識了中國社會,認識了中國發展的基礎所在。上溯至改革開放大潮初起的20世紀80年代,每年中央的一號檔案都與農村、與糧食直接相關,而30多年來,我們的國家從“摸著石頭過河”開始,穩步繁榮發展,讓世界為之讚嘆!

也許,今生今世,程相文與鄧英淘、與王小強、與郭凡生們永遠不會謀面,他拋灑汗水的天涯海角,與中南海永遠相隔萬水千山,然而,在歷史的坐標系裡,他們奮鬥的經緯方向,會永遠聚集在一個交叉點:糧食!糧食!

就像玉米成長過程中,水分、陽光、肥料一個都不能少一樣,有了合力,才有成長,才有收穫。程相文的研究,其重大意義就在於整個社會的合力投入於此,千百萬人的智慧、精力傾注於此。

於是,在每個章節前,我們都把其他領域專家學者的研究軌跡摘要,放進程相文的育種時空,我們發現:驚天的浪濤,在大海的映襯下顯出壯美;金色的陽光,在蒼穹之下尤為耀眼!

希望從一個人看到一個時代,祈盼從一項創造了解一個社會,成全作者願望的,應該也只能是讀者。

我期待著。

劉先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