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文學

口頭文學

口頭文學是口口相傳的文學作品,是民間文學的主要流傳方式,其內容可以包括詩歌、故事等。在民間口頭文學中,打油詩、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是數量最多的三類。例如,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等就是由口頭文學慢慢成型的。口頭文學中也有數量較多的黃色故事和鬼故事。

簡介

口頭文學口頭文學
口頭文學創作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口頭文學是民間文學的一部分,且是最主要最原始的部分。是最早期的民間文學,是後期書本民間文學的源泉。

口頭文學是與正統文學相對的一個的概念,歷來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然而正是因為它的這一特點,所以都是真正屬於普通民眾的文學。口頭文學一般很難確定其具體作者,絕大部分為民眾集體創作。它主要依靠人們的口頭相傳,大多不入文學典籍,也很少有評論家參與評論。在流傳的過程中,隨意性很強,內容及形式經常發生一些變化,甚至衍生出許多版本。

口頭文學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產生於民間,流傳於民間,發揚於民間。它是民眾最真實的生命體驗,屬於“原生態​”的文學樣式,毫不矯揉造作;它直抒厚重胸臆,活潑生動,老少鹹宜,往往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揭示最深刻的內容。

起源

儘管口頭文學在文學大家庭的地位並不顯赫,甚至略顯卑微,但文學最早的樣式其實就是口頭文學。因為上古時期,在文學產生之前,人們想表達自己的感情,只能通過口頭的交流。久而久之,一些簡單的文學樣式就隨之慢慢產生。

文字出現後,上古口頭文學的一部分逐漸固化為書面文學,口頭文學開始分化,有些仍流傳於民間,有些就開始變為形式各異的書面文學。在正統文學產生後,口頭文學漸漸遭受冷落,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文學功用。然而,躲進文學世界一隅的口頭文學,並沒有因為正統文人的不屑而消亡,而深深植根於老百姓的心口上,因擁有最為寬廣肥沃的文學土壤,而不斷發展、流傳和繁榮。

形式

打油詩對聯繞口令諺語謎語歇後語、民歌、民謠、笑話等。

每種文學樣式都有各自的藝術特點與內涵,都是民俗文化應了解的內容。

內容

早期的詩文作者的出現,使口頭文學日益書面化,如牛郎織女傳說孟姜女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等,越到後來越和“原始文學”的傳統(口頭性等)距離遠了。但是在上層階級的專業或半專業的書面文學產生、發展的同時,廣大的下層人民,主要是農民,還有工匠等,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被剝奪了文字的使用權,他們基本上仍然沿用著以口頭語言為表現和傳播工具的傳統,並且隨著社會生活的前進,或大或小地變化著。從個別作品或體裁說,還有著新生和死亡的現象,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現在。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兩者又互相影響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間口頭文學作品,例如漢魏、六朝的民歌及古代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包括寓言、笑話),被記錄下來而成為書面文學,成為這方面文學的一部分;而且,不少書面文學的詩歌、故事和傳奇、筆記小說等體裁,往往也是由民間口頭文學發展而成的。

中國近年陸續發現、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詩,不但數量很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內容的壯闊(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等),是使世人驚異的。數量算不清的愛情敘事詩和各種抒情歌謠,包括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及兩性生活的歌謠,在表現人民怨憤、愛戀、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們作家的同類作品,至少沒有什麼遜色。許多表現捨身救人,奮勇保衛鄉土、祖國的非凡人物的故事、傳說,它的不可磨滅的魅力,正在於扼要而精煉的藝術表現力中。無窮無盡的小型故事,動物故事、笑話等的幽默、諷刺的鋒芒和技巧,特別是那些短小的諺語、歇後語,真使思想、經驗和智慧凝縮得像五個指頭捏緊的拳頭(用高爾基的語意)。

從風格上說,樸素、簡練,是一般民間口頭文學的重要特點。但是,某些類型的作品,例如小戲,卻往往比較精巧地描繪了人物的心理。

特徵

口頭文學
單田芳的評書
人民性

人民的口頭創作有它的巨大的優越性。廣大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同時也是許多民族文化財富的生產者。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它的見證人。作為文學藝術重要內容的廣大人民的社會生活、鬥爭、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們是親身的體驗者。由於他們自身是文學內容的經驗者或見證人,因此有些學者把這種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它蘊藏和放射著人民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樂觀主義、人道主義和獻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貴美德。

口頭性

由於在過去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廣大勞動人民,包括他們的專業藝人或半專業藝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們的文學創作,一般只能用口頭語言,甚至還用地方土語方言去構思、表現(包括演出)和傳播。現在新社會的人民,雖然大多數已經認識文字,並且有的還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場合,他們仍然要用口頭語言歌詠或講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間文學(新民間文學)的資格,必須基本上採用廣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來民間傳承的文學形式,如故事、歌謠等,並且能夠在民眾口頭上流傳。

集體性

專業作家的書面創作,大都是個人的產物,民間口頭文學作品,大體上可說是民眾集體的創作。所謂集體的創作,在作品內容的思想、感情和想像,在形式和藝術表現以及作品的所有權等方面,比起專業作家的作品來,都存在著特有的集體性問題。但這種集體性的重要表現,更在於創作和流傳過程中。有些作品,一開始就是集體參與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經常的,卻是在它已經成為“初坯”之後,在不斷的傳唱或講述的過程中,受到無數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這種加工、琢磨中,不但滲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像和藝術才能,也包括那些聽眾所反應的意見和情趣在內。這一點,與那種主要屬於個人的一般專業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間口頭文學作品一般是無法署名的。民間口頭文學作品,有一部分(可能還是相當優秀的部分)是民眾中具有特殊優秀才能和豐富經驗的歌唱者、說故事者的創作和加工的結果。它具有一定的個性。但是,由於生活經歷和文藝教養等大體相同或相近的關係,其個性是能夠與廣大民眾口頭創作的集體性融和在一起的。集體性是民間文學的又一特徵。

變異性

口頭文學作品的結構、形式、主題等在長期口頭流傳中,有相對穩定的一面。但是,由於口頭語言的不穩定性,作品在流傳過程和具體的講唱中,常常因時間、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傳播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聽眾的情緒變化等因素,而有所變異。這種變異在語言方面是經常的、大量的,其他諸如作品的情節、結構、人物甚至主題都會發生變異。特別是在社會發生大變動時,民眾往往將傳統作品加以變化來表現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這也是某些新作品產生的一種原因。這種相當廣泛存在的現象,在一般專業作家的書面文學中是很少見到的。作家作品中,雖也有前後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別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現象。但是,這畢竟是比較個別的情形,它除了由於本人的修訂或別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於抄寫、刻印、排字等技術失誤所招致。它不象民間口頭文學的變異現象那樣經常和大量。

口頭文學的變異性蘊涵著所經過的歷史、社會和傳述者等的思想、才藝的因素,對於研究者來說,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這種特徵與其口頭性、集體性密切相聯,或者說,是它們所產生的自然的果實。這是民間文學的又一個特徵。

傳承性

人民在過去,由於在經濟、政治等方面處於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記錄、保存他們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所創造的各種文化,一般都靠行動、語言傳播和繼承。風俗習慣如此,口頭文學也是如此。這種民眾集體所傳承的文化,也許沒有文獻或古物那樣能夠經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們現在有些故事或諺語。已經在兩千年前就被文人記錄下來了,但是,直到今天,它還能夠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頭上。

種靠口頭世代傳承下來的故事或歌謠,在形態上或內容上多少不免會有些變化。但總算是在生存著,成為我們現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於時代和社會的重大變化,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廣大勞動人民唯一的文學形式的口頭傳承文學,它的某些體裁可能會逐漸消失,某些體裁的內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變化,也還會有我們所不熟悉的新的體裁出現。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於必然的。但是,整個口頭文學決不會消失。因為它的表現媒介是套用最普通和最生動並富於活力的口頭語言。只要語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經驗的口頭文學,人們所熟悉的、方便的表達形式,就要繼續產生、存在和傳承下去。

藝術性

口頭民間文學的優越所在,決不僅僅限於它的內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學,一種用語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藝術。它必須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藝術的特點。

傳承意義

口頭文學是廣大人民長期社會生活的產物。它憑他們社會生活的需要產生和流傳,精確地反映了他們各方面的生活和有關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間接地為他們的生活服務--給以知識、教誨、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構成部分。口頭民間文學,由於它的作者(包括修改者和傳播者)人數的眾多和生活在底層,他們比那些數量有限,特別是過去時代的專業作者,能夠更廣泛地反映出社會生活,而且往往反映得那么深切、精確。

口頭文學的社會功用,也和專業的書面文學頗有不同的地方。它更緊緊地黏貼著生活。像民間諺語,是農民、漁民、工匠等片斷的而往往精當的生活經驗總結和工作指南。這是他們生活和勞作的教科書。不少勞動歌,是他們在各種勞動進行中調整呼吸、動作和鼓舞情緒的不可缺少的東西。許多世代相傳的古老神話和傳說,不但傳述了一定的歷史知識,還培養著國家民族團結的感情。許多保衛鄉土、保衛祖國的英雄傳說,永遠給予廣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許多描寫卑賤者、受壓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謠和小戲,都長時期地廣泛地教育著人民,培養著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