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賦

小賦

小賦,篇幅短小,多用韻文,句式多樣,側重於抒寫個人心志、托物言志、詠物抒情、針砭現實。採用鋪排手法,語言較漢大賦樸素。從時代環境方面考訂,魏晉南北朝又處在征伐不斷的動盪時期,作品反映時代也必然帶有悲傷情感。從文學自身發展方面考證, 文學自覺和文學理論成熟也為作家宣洩這種感傷情緒提供了條件。 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小賦概要

小賦,篇幅短小,多用韻文,句式多樣,側重於抒寫個人心志、托物言志、詠物抒情、針砭現實。採用鋪排手法,語言較漢 大賦樸素。小賦: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韻文。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在內容上側重於抒寫個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詠物抒情,也有針砭現實之作。在藝術上繼承著 大賦的 鋪排手法,語言較漢大賦樸素得多,手法精巧靈活、風格多樣,有的清麗自然,有的感情激切。

緣由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大量帶有悲愴情志的抒情小賦作品。考察這種文學現象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三點:從外部源流方面考辨,抒情小 賦源出於楚辭,必然受到其哀傷情調的沾溉。從時代環境方面考訂,魏晉南北朝又處在征伐不斷的動盪時期,作品反映時代也必然帶有悲傷情感。從文學自身發展方面考證, 文學自覺和文學理論成熟也為作家宣洩這種感傷情緒提供了條件。

除了詩、詞、曲之外,歷史上還存在過一種具有詩歌特點的文體,這就是賦。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起源於戰國,形成於漢代,是由 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 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不同階段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 駢賦、 律賦、 文賦幾個階段。

漢代的賦

典型的漢賦是 宮廷文學,其內容多為天子歌功頌德,描寫國家的富強,宮室 苑囿的宏麗,水陸物產的豐饒,帝王生活的奢侈,等等。我們看看 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一段文字:

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 四注,重坐曲閣; 華榱(cuī催)璧璫, 輦道纚屬; 步櫩(yán閻)周流,長途中宿。夷嵕(zōng宗)築堂,累台增成, 岩窔(yào耀)洞房。俯杳眇而無見,仰攀橑(liáo遼)而捫天。奔星更於 閨闥(tà榻),宛虹扡(tuō拖)於楯(shǔn吮)軒……

這是描寫帝王宮室之盛。大意說:為天子而建的離宮別館,布滿山谷之間,高高的迴廊環繞四周,到處是雙層樓房,曲折的殿閣,華美的 屋椽,嵌玉的瓦當,行輦車的閣道綿延不斷,長廊通往各處,一天走不完還須中途住宿。削平山頭蓋房屋,一層層壘起高台,岩下修築洞房。俯身下看深幽而無所見; 仰身攀著 屋椽,可以摸到青天。流星穿過宮門,長虹跨過欄桿……從這段文字中,我們約略窺見漢賦文字特點之一斑。漢賦寫得較長,氣勢開闊,辭藻華麗,描寫不厭其細而又極度誇張。雖然富麗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文學韻味,加上堆砌詞藻,艱澀難懂,不易引起讀者興味。這種文學樣式流行於 兩漢400年,其中著名作者有 司馬相如、 揚雄、 班固、張衡等。

魏晉南北朝

魏晉以後,漢賦逐漸演化成體制較小的駢賦(也叫 俳賦),講求對仗,詞語華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學氣息濃厚起來。如齊梁時代的 江淹的《別賦》開頭一段: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斷腸, 百感悽惻。 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于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

這是寫惜別的情形。大意說:最讓人 喪魂失魄的,就是“離別”這件事了。況且秦、吳兩地隔絕不通,燕、宋兩地相去千里(分別後難得再見)。離別,或在春草萌生的時節,或在秋風乍起的時刻(最易牽惹離愁別恨)。這樣,遠行的人愁腸欲斷,百感交集悲傷不已。這時聽到呼呼的風聲也不同於平日,飄浮的 雲彩也改變了顏色。船滯留在水邊不忍開走,車徘徊在 山側不忍離開。船槳不忍划動怎能前進?馬匹也淒涼地鳴叫不止……這段文字把親友間別離時傷心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魏晉南北朝時代寫賦的人較多,著名的有 曹植、 王粲、 陸機、 左思、 謝靈運、 鮑照、 庾信、 江淹、徐陵等作家。

唐宋時代律賦

唐宋時代科舉考試要求作賦,於是 駢賦又演化出律賦。律賦有很嚴的格律:對仗要工整,聲律要嚴密,指定用韻,限制篇幅,把作者的創造性嚴格束縛住,和明清時的“ 八股文”差不多。律賦失去了文學性,已不是文學作品,因此這裡不再舉例。

唐宋時代文賦

唐宋兩代都出現過“古文”運動,即反對僵化的駢體文,提倡寫作剛健質樸、新鮮活潑的散文的運動。其領袖人物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散文成就很高,影響很大。受這種優秀散文的影響, 駢賦又發生變化,向散文化方向發展,形成文賦。我們看歐陽修的《秋聲賦》的一段: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 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rù入)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餘烈……

大意是:說起秋的景象,它的色彩淒涼慘澹,煙靄雲氣都收斂起來;它的形貌清澈爽朗,天空高遠陽光明亮;它的氣氛寒冷逼人,刺入人的肌膚骨髓;它的意象 蕭索單調, 高山大川寂靜空闊。所以秋天的風聲,淒淒切切,呼嘯著卷過大地震動萬物。夏日裡,繁密的茂草生機蓬勃,茂盛的樹木悅人心目;可是一經秋風吹拂,百草立即枯黃,樹木紛紛落葉。它們所以凋零敗落,都是肅殺的秋風作用的結果……。這段文字有顏色,有聲音,有氣氛,有感覺,有情緒,真把秋天的景況形容殆盡,不愧為名文。此外如 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代表作。在所有的賦中,文賦可讀性最強。文賦寫作比較自由,敘事、抒情、議論皆可,已相當接近散文了。

賦的歷史地位

賦這種文體從漢代到宋代存在一千多年,宋以後就衰歇了。在文學史上,賦有一定地位,特別在漢代,幾乎是具有代表性的文體,它在豐富文學語言和提高表達技巧方面對以後的文學產生過好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