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文學

古羅馬文學

羅馬城建立於公元前8世紀。在古羅馬人生活的伊特魯利亞以南、台伯河以西地區,包含文藝活動的拉丁朱庇特慶祭節的設立應該不遲於公元前7世紀。受伊特魯利亞文明的影響,包括羅馬人在內的拉丁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鄉土文化。古代羅馬就起源於台伯河入海口附近的一片丘陵地,那裡成為曾經盛極一時的古代羅馬國家的發祥地。

概述

(圖)古羅馬文化主要是繼承希臘文化而發展起來的古羅馬文化主要是繼承希臘文化而發展起來的

羅馬城建立於公元前8世紀。在古羅馬人生活的伊特魯利亞以南、台伯河以西地區,包含文藝活動的拉丁朱庇特慶祭節的設立應該不遲於公元前7世紀。受伊特魯利亞文明的影響,包括羅馬人在內的拉丁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鄉土文化。

古羅馬的文化主要是繼承希臘文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希臘化時期,羅馬就輸入了許多希臘作品,加以翻譯和摹仿。在公元前146年羅馬滅亡希臘之後,更是將全部希臘神話詩歌戲劇據為己有,找了許多從希臘俘虜來的奴隸來做家庭教師,讓他們編劇作詩,並研究各種科學,這使得古羅馬文學染上了濃厚的希臘色彩。以神話為例,同希臘文化接觸後,許多羅馬的神祗便同希臘的神祗結合起來。如羅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便等同於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諾則等同於赫拉。至於太陽神阿波羅和文藝女神繆斯等則直接進入羅馬神話,連名字都沒有變。

當然,古羅馬文學也並非全是古希臘文學的仿造品,因為它畢竟是羅馬社會的產物,其採用的語言是拉丁語。在西方學術界,古羅馬文學被認為是廣義的拉丁文學的一部分。與古希臘海洋民族不同,古羅馬屬於內陸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農民和牧民粗鄙、蒙昧、淳樸的特點。建國之後的古羅馬崇尚武力,追求社會與國家、法律與集權的強盛與完美,其文學具有更強的理性精神和集體意識,具有莊嚴崇高的氣質,卻也缺少希臘文學生動活潑的靈氣和無拘無束的兒童式的天真爛漫。古羅馬文學在藝術上強調均衡、嚴整、和諧,重視修辭與句法,技巧上偏於雕琢與矯飾。

早期文學

古羅馬文學早期羅馬文化著伊特魯里亞文化的痕跡
早期文學(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是古羅馬文學萌芽和初步發展時期。

古羅馬居民為拉丁人,操拉丁語。在成分複雜的古義大利居民中,古羅馬的文化發展較快。它經過公元前5至4世紀的擴張,統一了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同時吸收了這些部族文化中不少有益的成分。羅馬北方的伊特魯里亞人的文化發展遠較羅馬人為早,古希臘人早在公元前8世紀即開始向義大利半島南端和西西里島移民,因此早期羅馬文化同時保存著伊特魯里亞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的痕跡。這一時期的文學沒有留下直接的文字資料,只是後代作家,如老卡托(公元前234~公元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公元前27)、西塞羅(公元前106~公元前43)、李維烏斯(公元前59~公元17)等的的述說和稱引,保留了一些早期的材料。

羅馬文學中首先發展的是詩歌。它以口頭創作為主,形式多樣,包括每年3月祭祀戰神的踴者之歌及其他宗教頌歌、咒文,紡織、划槳、摘葡萄等各種勞動的伴唱歌曲,殯葬時的輓歌,取材於羅馬歷史傳說的宴會歌,各種嘲諷短詩等。它們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同民間詩歌內容相適應的詩體,常用詩體為用羅馬最古老的神的名字命名的薩圖爾努斯詩體。

古羅馬戲劇萌芽於農村豐收節慶。每年12月舉行的薩圖爾努斯節是羅馬人的傳統節日,在葡萄栽植或收穫季節,羅馬人也舉行慶祝。節慶期間流行的菲斯刻尼調的即興詩歌對唱包含有戲劇的萌芽成分。據說公元前4世紀中葉,伊特魯里亞人的歌舞傳入羅馬,產生一種同菲斯刻尼表演類似但更為複雜的雜戲。這是一種包括對話、唱歌、音樂、舞蹈的滑稽表演。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現的阿特拉笑劇,標誌著羅馬民間戲劇發展的新階段。它是羅馬人向義大利半島中部擴張期間從坎帕尼亞的奧斯克人那裡摹仿來的,用來諷刺鄉村生活中某些滑稽可笑的事情。主要角色有丑角、饒舌者、老頭、駝背。阿特拉笑劇起初由青年業餘表演,後來才出現職業演員,表演內容隨之擴大,人物形象也逐漸豐富。古羅馬還流行過一種擬劇,是羅馬人從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希臘人那裡吸收過來的。古羅馬的民間戲劇表演為後來羅馬戲劇、特別是喜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羅馬散文也在這一時期萌芽,起初主要是政府文告,如史官每年關於戰爭、凱鏇、瘟疫、日月蝕等重大事件的記載,以及後來失傳的十二銅表法等。共和制為演說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據西塞羅稱,克勞狄烏斯•克庫斯於公元前280年在元老院發表的演說辭曾經以書面形式流傳。這標誌著口頭文學向書面文學的過渡。此外,克勞狄烏斯還曾編過詩體的道德箴言集。

共和國時期

古羅馬文學普勞圖斯 作品
共和國繁榮時期文學(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公元前1世紀中葉)是古羅馬文學發展和繁榮時期。

自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羅馬征服義大利半島南部希臘移民地區時起,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已經征服北非馬其頓希臘,威臨埃及地中海四周廣大地區都處於它的統治之下。奴隸制生產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在希臘文學的影響下,羅馬文學得到迅速發展。希臘籍獲釋奴隸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04)是古羅馬文學史上第一個詩人和劇作家。他曾經將荷馬《奧德賽》用薩圖爾努斯詩體譯成拉丁文,他依據希臘劇本改編的戲劇於公元前240年第一次上演,這是羅馬戲劇的發軔。在他之後,緊接著出現了一批羅馬詩人和劇作家,如奈維烏斯(約公元前270~公元前204或210)、恩尼烏斯(公元前239~公元前169)、普勞圖斯(約公元前254~公元前184)等。他們主要是接受現成的希臘文學成就,把它介紹給羅馬人,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並以之為借鑑,努力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傳統,使各種文學形式在羅馬開始發展。

古羅馬戲劇包括喜劇和悲劇。羅馬喜劇主要是人情喜劇,由於當權的奴隸主貴族不允許隨意諷刺他們或批評時政,因而政治喜劇未能獲得發展。在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喜劇是希臘式喜劇,它依據希臘晚期和以神話為題材的中期喜劇及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新喜劇改編而成,同時吸收了義大利民間戲劇的因素。由於劇中人物穿著希臘披衫,羅馬人稱這種喜劇為披衫劇。希臘式喜劇很受下層民眾歡迎,公元前3世紀末和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是其繁榮時期。在當時的喜劇家中,以普勞圖斯泰倫提烏斯(約公元前190~公元前159)最為著名,也只有他們才有完整的作品流傳下來。他們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代表了希臘式喜劇發展的不同階段。羅馬悲劇分神話劇和歷史劇兩種,以神話劇較為流行。神話劇以希臘神話為題材,主要是依據希臘古典悲劇家(也可能包括一些晚期希臘悲劇家)的作品改編而成。歷史劇取材於羅馬歷史傳說或事件,頌揚羅馬光榮的過去和貴族的功績。由於劇中人物穿著羅馬官員常穿的鑲紫邊的長袍,羅馬人把這種歷史劇稱作紫袍劇。羅馬悲劇比較符合貴族口味,不如喜劇受普通觀眾歡迎。主要悲劇作家有恩尼烏斯帕庫維烏斯(約公元前220~公元前130)、阿克齊烏斯(約公元前170~約公元前85)等。他們的作品均已散失,現僅存零散片斷。

古羅馬史詩主要取材於羅馬歷史傳說和重大歷史事件,頌揚羅馬的強大和光榮。奈維烏斯《布匿戰紀》用薩圖爾努斯詩體寫成,是第一部羅馬民族史詩。恩尼烏斯的史詩《編年紀》用六音步揚抑抑格寫成,內容包括英雄埃涅阿斯到達義大利建立城邦直至當代的整個羅馬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對以後的羅馬史詩,特別是維吉爾的創作,很有影響。

約公元前2世紀初,羅馬散文開始發展,這時的散文作品有根據史官紀錄的材料編撰的編年史,內容比較簡單。作家、演說家老卡托晚年編著的《農書》羅馬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保留下來的拉丁散文著作。以老卡托為首的貴族保守派竭力抵制希臘文化的影響,同積極主張吸收希臘文化的斯齊皮奧集團針鋒相對,這種鬥爭成為公元前2世紀羅馬社會意識鬥爭的一個重要方面。

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是羅馬奴隸制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民主運動的高漲促使本民族文學的興起。文學緊密聯繫現實生活,成為政治鬥爭的重要手段。

公元前2世紀中葉之後,希臘式喜劇開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義大利手工業者和商人為主要描寫對象的新型喜劇長袍劇。這種喜劇因劇中人穿羅馬人常穿的長袍而得名,它在羅馬盛行了半個多世紀,主要作家有提提尼烏斯、阿塔、阿弗拉尼烏斯等,作品都已失傳。到公元前1世紀,長袍劇又被經過文學加工的阿特拉笑劇和擬劇所代替。羅馬特有的具有社會諷刺色彩的雜詠詩在公元前2世紀也得到發展,盧齊利烏斯(約公元前180~公元前102)首先使這種內容駁雜形式不拘的古代文學體裁具有政治諷刺性質。在尖銳的政治鬥爭的影響下,羅馬演說,包括政治演說和訴訟演說,也得到迅速發展,保民官格拉古兄弟(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和貴族溫和派代表人物小斯齊皮奧(公元前185~公元前129)都是當時比較出色的演說家。

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是羅馬文學發展高漲時期,主要表現在演說、散文和詩歌方面。希臘文學影響減弱,羅馬文學開始有了獨立的民族風格。當時演說人才輩出,西塞羅是其中最傑出的演說家。他的演說辭講究程式,注意修辭技巧,描寫生動。此外,他還寫了許多哲學論文、修辭學著作和書信,對羅馬散文的發展和拉丁語文學語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凱撒(公元前100~公元前44)的《高盧戰記》《內戰記》薩盧斯提烏斯(約公元前86~公元前35)的《卡提利那暴亂記》奈波斯(約公元前100~公元前27)的《名人傳》等歷史著作,都是這一時期散文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其中凱撒的簡樸無華的風格同西塞羅的講究修辭的句式成為鮮明的對照。

羅馬詩歌,主要是哲理詩和抒情詩在這一時期也獲得一定成就。長期內戰和政治動亂使許多人對政治感到厭倦。為了迴避社會政治鬥爭,他們或者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或者沉湎於詩歌和愛情。盧克萊修(約公元前98~公元前55)是共和國末期最大的詩人,他的唯物主義哲理詩《物性論》系統地論述了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原子論哲學,是部文筆優美的長篇巨著。同時,在脫離政治、強調知識、講究詞藻的亞歷山大里亞詩風的影響下,羅馬抒情詩開始發展。這些抒情詩採用希臘格律,一般是短詩,或敘述散佚的神話,或描寫田園生活的樂趣,或抒發個人的愛情。卡圖盧斯(約公元前87~約公元前54)是這一派詩人的代表,他遺下的詩作以描寫個人真摯感情見長。

奧古斯都時期

古羅馬文學 《埃涅阿斯紀》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創作的史詩
奧古斯都時期(公元前27至公元14)是古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詩歌發展達到高潮。

公元前44年凱撒遇刺,屋大維取得政權,於公元前27年獲“奧古斯都”稱號(即神聖、崇高之意)。他非常重視文學創作,竭力把它納入他的政治軌道,作為左右社會輿論的工具,為鞏固新政權服務。他通過助手墨克那斯,把當時最有才華的作家,如維吉爾(公元前70~公元前19)、賀拉斯(公元前65~公元前8)、普羅佩提烏斯(約公元前50~約公元前15)等,團結在自己的周圍。這一時期的羅馬詩人承襲了希臘古典詩歌形式,要求語言優美,格律嚴謹,在史詩和抒情詩方面都獲得巨大成就。維吉爾是奧古斯都時期最重要的詩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牧歌》《農事詩》和史詩《埃涅阿斯紀》。《埃涅阿斯紀》是羅馬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史詩。賀拉斯是奧古斯都時期另一位重要詩人。他同許多羅馬人一樣,在政治思想上經歷了由共和向帝制的轉變,他的主要詩歌著作《歌集》是羅馬抒情詩的典範,他的《詩藝》是羅馬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批評著作。

奧古斯都時期也是羅馬埃勒格體(一稱哀歌體)詩歌繁榮時期,主要詩人有提布盧斯(約公元前54~公元前19)、普羅佩提烏斯。羅馬哀歌體詩歌的題材同希臘哀歌有很大差別。它受亞歷山大里亞詩派的影響,主要是愛情詩,用以抒發愛情的歡樂、悲愁和痛苦。奧維德(公元前43~公元18)是奧古斯都時期最末一位大詩人。他的早期愛情詩歌反映了奴隸主貴族驕奢淫逸的生活,他的主要著作《變形記》是希臘神話的大匯集。晚年流放期間的詩體信札充滿了哀怨、憂鬱的情緒。

散文在奧古斯都時期退居第二位。在君主專制制度下,演說失去了原先的政治意義,逐漸成為修辭學校的練習科目。歷史著作在思想傾向方面同史詩接近,宣揚羅馬過去的光榮,為現實政治服務。李維烏斯(公元前59~公元17)的《羅馬史》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歷史著作。戲劇在共和國末期已經衰落,奧古斯都時期有些劇作家曾經企圖復興古典悲劇和喜劇,但沒有獲得多大效果。

帝國前期

古羅馬文學塞內加 塑像
帝國前期文學(公元1世紀至2世紀)是古羅馬文學的“白銀時代”。

奧古斯都死後,羅馬帝國完全成了君主專制國家,居民分為富人、貧苦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階級。上層統治集團和大奴隸主剝削奴隸,掠奪行省的財富,小農大批破產,共和派貴族對皇帝的專制統治心懷不滿,遭到皇帝的殘酷鎮壓,而一些暴發的獲釋奴隸受到皇帝信任,掌握國家的政治、經濟大權。這種形勢在文學中得到鮮明的反映。不過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比前一時期要遜色得多。由於義大利本土以外的地方藩鎮在帝國政治、經濟生活方面日益發揮作用,它們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也在增強,開始出現了一批地方作家,文學明顯地分為宮廷文學和在野文學;史詩和抒情詩衰落,針砭社會的諷刺詩獲得發展。此外,演說修辭技巧滲透到文學的各個領域,產生了崇尚辭藻的“新派”文學,出現了新派和傳統派之爭。公元1世紀中葉,新派在文學中占主導地位。

公元1世紀初至1世紀中葉的宮廷文學主要是對皇帝的歌功頌德,內容空洞。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主要是在野派作家取得的。塞內加(約公元前4~公元65)的取材於希臘神話的悲劇是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羅馬悲劇,劇中充滿了斯多葛哲學的倫理說教,反映了舊貴族對共和制度的留戀和對皇帝專制獨裁的不滿。盧卡努斯(39~65)的史詩《法爾薩利亞》 (一稱《內戰記》)歌頌龐培和小卡托,具有明顯的共和色彩。佩爾西烏斯(34~62)的諷刺詩抨擊了社會道德的墮落。佩特羅尼烏斯(?~66)的詩文間雜的諷刺小說《薩蒂利孔》是流傳至今的羅馬的第一部小說,作者站在貴族立場,嘲笑暴發的獲釋奴隸。費德魯斯(公元前1世紀末~公元1世紀中葉)是具有民主傾向的寓言作家,他以羅馬被壓迫階級的觀點諷刺社會,抨擊政治。

傳統派以西塞羅、維吉爾等古典作家為典範。在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皇帝和貴族之間暫時趨於和解時,傳統派比較得勢。昆提利安(約35~約95)繼承了西塞羅的演說風格和修辭理論,小普林尼(約61~約114)的《圖拉真頌》《書信》承襲了西塞羅的傳統,對晚期羅馬文學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以神話和歷史為題材的史詩流行,出現了瓦•弗拉庫斯(?~約90)的《阿爾戈船英雄紀》斯塔提烏斯(約45~約95)的《忒拜戰紀》西利烏斯(約26~約101)的《布匿戰紀》等作品。這些作家在風格和技巧方面都力圖摹仿維吉爾。馬爾提阿利斯(約40~約104)撰寫的銘辭是古代銘辭體的典範。塔西佗(約55~約120)是帝國初期重要的歷史作家,他在《歷史》《編年史》等著作中把古代社會理想化,反映了他的共和傾向,而在風格方面則有他的特色,其中也含有新派的一定的影響。尤維納利斯(約60~約140)的諷刺詩批評富人的驕奢淫逸,對窮人的艱難困苦表示同情,在羅馬諷刺作家中,以他的諷刺鋒芒最為尖銳,他也是在野派文學的最後一個代表。

2世紀時,羅馬文學出現衰退的跡象,地方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文化重心東移,希臘文學開始復興,湧現了普盧塔克等成就卓著的希臘作家。許多拉丁語作家也用希臘文寫作,拉丁語文學退居第二位,並且出現尚古的傾向,古羅馬作家如恩尼烏斯、老卡托等比西塞羅、維吉爾受到更大的推崇。斯維托尼烏斯(約70~約160)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傳記作家,主要著作是為羅馬帝國前期各個皇帝作傳的《十二凱撒列傳》。奧•格利烏斯的讀書札記《阿提卡之夜》為後世保留了不少有關古代文學的材料。另外,在這一時期,拉丁語文學的重心也由羅馬移向西部行省,其中以同希臘化國家有直接接觸的北非的作用最為顯著。代表作家為阿普列尤斯(124或125~2世紀末),他的《變形記》(又名《金驢記》)是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散文體羅馬小說。基督教拉丁語文學也在這時萌芽於北非,奠基者為特圖利安努斯(約150~230),他的著作主要為基督教辯護。

帝國後期

古羅馬文學奧古斯丁 《懺悔錄》
帝國後期文學(公元3世紀至5世紀)是羅馬文學的衰落時期。

從2世紀下半葉起,羅馬國家已開始顯露出明顯的政治、經濟危機,3世紀的文學明顯衰落,只有涅墨西安(3世紀人)的狩獵詩和牧歌比較出色。他的詩摹仿維吉爾的《牧歌》,表現了對樸素生活和對自然景色的嚮往。330年帝都東遷,政治重心東移,基督教成為國教後,基督教文學在4世紀至5世紀迅速發展,把世俗文學排擠到第二位。在基督教作家中,拉克坦提烏斯(?~325)文筆純淨,被譽為基督教的西塞羅;奧古斯丁(354~430)的《懺悔錄》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基洛尼姆斯(約340~420)曾經將《聖經》譯成拉丁文,成為後世定本,他對古典拉丁作品的研究為後代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材料;西多尼烏斯(約430~?)的詩歌和書信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基督教作家的作品由於受到內容的限制,藝術價值一般都不高。

世俗文學雖然受到教會的壓抑和排擠,但仍保留有一定的市場和影響。古典拉丁語繼續在上流社會流行,語法修辭學校里繼續閱讀古典拉丁作品,不少基督教作家在創作中經常採用傳統的修辭手法和詩歌技巧。奧索尼烏斯(約310~約395)是4世紀時比較重要的世俗文學作家,他的紀游詩《莫塞拉河》中有很好的風景描寫,他的散文也很流利。

4世紀末,帝國正式分為東西兩部分,義大利重新成為西羅馬的政治中心,宮廷文學盛行,詩歌創作以短詩為主。克勞狄安(?~約408)和那馬提安(4世紀末~5世紀初)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詩人。此外,產生於北非的《拉丁詩選》也可能屬於這一時期。

4世紀至5世紀的散文受小普林尼和斯維托尼烏斯的風格的影響比較大。阿米阿努斯(約330~約395)是羅馬最後一位歷史散文作家,他續寫了塔西佗的歷史。散文發展的另一方向是翻譯或改寫希臘晚期小說,如《亞歷山大的功勳》《狄克提斯》《達勒斯》等。這些小說取材於民間傳說,又以歷史史實為背景。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中世紀時,只有少數古典作家的作品繼續流傳。直到文藝復興後,古羅馬文學作品才重新被人傳誦,在思想和藝術技巧方面對後代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不小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