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14世紀初到17世紀初,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家打著恢復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在思想文化領域所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特殊階段,也是人類歷史偉大的變革時期。它對歐洲乃至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簡介

文藝復興是十四至十六世紀在歐洲許多國家先後發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運動。這個時期,古希臘羅馬文化重新受到重視,因而有“文藝復興”之名。但“文藝復興”不是古代文化簡單的復興,而是標誌了資產階級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
這一時期歐洲封建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化。一系列封建統一國家如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波蘭、俄國等先後成立,為近代資產階級國家打下基礎。還有一部分地區如義大利、德國,仍然存在著封建割據局面。在封建社會內部,各地先後產生了資本主義因素,出現了初具規模的手工業和發達的商業貿易。義大利是資本主義發生最早的地區,在十四、五世紀其北部的若干城市,手工業已比較發達,銀行商業有很大發展,成立了若干城邦。但這些新興城市受到封建勢力的包圍,並且彼此競爭。法國在百年戰爭(1337-1453)中獲勝後,國家一度統一,王權扶植工商業,有了第一批手工業工場。十四、五世紀,德國工商業城市也相當發達,但是諸侯割據的形勢十分嚴重,沒有中央政權,這就有利於教皇勢力的擴張。西班牙繼光復運動之後在十五世紀完成了統一,封建主為開闢財源,開始向海外掠奪,地理髮現刺激了工商業的發展。十六世紀初西班牙王當選為德國皇帝,勢力遍及西歐大陸,成為當時最大的封建主。西班牙的封建勢力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展,資本主義因素一度高漲,隨即衰落。十六世紀,英國作為一個封建專制的統一國家形成,資本主義突飛猛進,深入農村,在戰勝西班牙以後,取得了海上霸權,擴大了殖民掠奪。在東歐,波蘭在十四世紀驅逐了條頓騎士團,十五世紀完成統一。十五世紀,莫斯科大公擊退蒙古人,建立中央政權,到十六世紀末消滅了封建割據,形成統一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資本主義工商業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許多國家內出現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
這時,封建勢力——世俗封建主和教會在政治、經濟和思想領域內仍占統治地位。農民和城市平民到處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激烈的鬥爭。資產階級在政治上還很軟弱,沒有可能奪取政權,建立資產階級的統一國家。它一方面和農民、城市平民聯合,反對封建,另一方面,由於它本身是靠用暴力奪取農民的生產資料,剝削城市手工業勞動者而發展起來的,因而它又害怕農民運動和城市平民起義,往往和封建主妥協。資產階級或在封建國家內部形成若干分散的獨立城邦,或依附王權,求得保護。統一的封建國家對資本主義是有利的,而王權也利用資產階級來摧毀封建貴族的勢力。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主要鬥爭形式之一是宗教改革運動。德國、英國、法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都經歷過自己的宗教改革運動。恩格斯認為德國的宗教改革是歐洲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第一次大決戰。教會是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資產階級“要在每一個國家內從各個方面成功地進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須摧毀它的這個神聖的中心組織”。宗教改革以後,基督教在西歐分裂為新教和舊教兩大派。在很長時期內,新教稱基督教,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舊教稱天主教,代表封建階級利益。
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另一主要表現是“文藝復興”。資產階級繼承和發展了中古市民階層反教會、反封建的精神,並吸取了十二、三世紀十字軍東侵和阿拉伯人帶來的西亞的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想。古希臘、羅馬作品的手抄本和藝術品的重新發現,給人們打開一個與中古迥然不同的古代世界。十五世紀末的地理髮現也使人們的眼界更為開闊。在這些條件下,形成了資產階級的文藝復興運動。中國印刷術通過西亞傳入歐洲,也大大有助於歐洲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傳播。這一運動並未波及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低的東歐和北歐等地區。
文藝復興時期所形成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被稱為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者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來反對神的權威。這是因為“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都合併到神學中”,從而“一般針對封建制度發出的一切攻擊必然首先就是對教會的攻擊”。資產階級要把阻礙它發展的宗教信條以及其他封建觀念重新予以估價。為了反對教會認為人生是苦難和罪惡的妄說,反對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資產階級就肯定現世生活,肯定人有追求財富和個人幸福的權利,歌頌愛情,要求解放個性,並多方面發展個人才智,提倡冒險精神。為了反對蒙昧主義、神秘主義,資產階級就提倡理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應該去追求知識,探索自然,研究科學和唯物哲學。為了反對封建的殘酷壓迫,資產階級就鼓吹仁慈、博愛;為了反對等級制度,資產階級就歌頌友誼和個人品德,提倡平等。總之,人文主義反映了一個新興階級的要求,它在當時是進步的思想,表現了蓬勃的革命朝氣、滿懷信心的樂觀精神和巨大的創造性。它是以後資產階級革命的最初思想準備。
但是人文主義者所想到、所推崇的“人”,實質上是指資產階級自身和本階級的人。他們把資產階級和個人的要求合理化,個人主義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準則。在提倡發揮個人才智和事業心的同時,資產階級表現了它的弱肉強食的掠奪本質;在反對貴族血統的同時,又看不起下層人民。個別人文主義者如馬基雅維里為了奪取並維護權力,主張使用詐術,不受任何道德的約束。
人文主義者承擔了資產階級在文化思想領域內反封建鬥爭的任務。其中最傑出的都是“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他們對歐洲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活動深入到社會生活各個部門,最初是蒐集古代手抄本和研究古代語言、哲學、文學,傑出的代表有義大利的彼特拉克、卜伽丘、波吉奧·布拉丘里尼,其後有法國的畢代,德國的賴希林,尼德蘭的埃拉斯慕斯,英國的莫爾,西班牙的魏維斯等,他們的目的在於從古代文化中吸取思想上的營養。同時,在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如義大利的達·芬奇、伽利略,波蘭的哥白尼,德國的凱普勒等;哲學方面如義大利的瓦拉、米蘭多拉,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社會理論方面如英國的莫爾,義大利的康帕內拉;藝術方面如義大利的達文西、米開郎琪羅、拉菲爾,德國的杜勒等,都有很大建樹。在科學領域,他們奠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推動了生產力;在哲學領域,他們有助於唯物主義的發展;在社會思想領域,第一次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在藝術領域,他們一反中古呆板的、象徵的、虛幻的藝術,表現出生動活潑的寫實精神。
資產階級思想的發展並不是沒有經過鬥爭的。這一鬥爭特別尖銳地反映在哲學問題上。從十四到十六世紀圍繞亞理斯多德關於靈魂的學說展開的長期論戰,正是這一鬥爭的表現。同樣,從彼特拉克、卜伽丘開始的圍繞著神學與文學的關係的論戰,和為詩歌爭取地位的努力,也反映了新舊的鬥爭。
教會對人文主義者極端仇視,加以嚴酷的摧殘。義大利哲學家龐波那齊對靈魂不朽說表示懷疑,受到教皇的迫害,他的著作被焚。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反對地球是宇宙中心之說,他的著作被天主教會列為禁書。法國作家拉伯雷的作品遭到天主教堡壘巴黎大學的譴責。法國人文主義者多雷否認靈魂不死,被處火刑。同樣,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繼承並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被天主教會從一國驅逐到另一國,最後也被宗教裁判所用火刑處死。此外如伽利略、康帕內拉也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康帕內拉因為組織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起義,被囚達二十七年之久。
人文主義者在這一時期起過很大的歷史進步作用。但他們,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學者,多半和下層人民有一定的距離。他們往往有和教會、貴族妥協或相通的一面,他們本人有的是貴族,有的是僧侶。他們雖然同情人民,但往往採取居高臨下的態度,有時甚至敵視人民。他們中間的哲學家、科學家也還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的新文學是以人文主義思想為內容的。這是歐洲資產階級文學的開端。這時文學更加具有民族特點,更富於民族歷史內容;優秀作家提出有關國家命運的問題,充滿著愛國情緒。人文主義者中除少數學者用拉丁文寫作外,無不以本國語言創作,一方面表現民族自豪感,一方面也為了使作品能為更多讀者所接受。他們從古代和人民語言中吸取營養,擴大了語言的表現能力,對本國的文學語言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學在創作方法的發展上達到一個重要階段,取得了新的成就。在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中,作家的創作更為自覺了。他們熱愛生活,要求了解現實,反映現實,拋棄了中古的象徵的夢幻文學的手法,注重寫實。當時的傑出作家都具有時代感和歷史感,他們的反封建意識使他們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諷刺性質,某些人甚至對資本主義關係作過敏銳的觀察,並予以批判,間接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人文主義作家描敘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創造了一系列不巧的藝術形象,豐富了歐洲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們對人類發展具有信心,優秀的作品不僅健康、樂觀,並且富有浪漫主義的熱情和幻想。他們筆下的人物也往往體現了他們的理想。

近代

近代歐洲文學中的許多體裁都在文藝復興時期奠定了基礎,如抒情詩中的十四行詩體等,初步具有近代特點的短篇小說,圍繞著一個或幾個主人公的經歷並以廣闊的現實社會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打破悲劇和喜劇界限的戲劇,隨筆式的散文等等。
各國文學由於歷史條件不同,成就的方面也各有不同。義大利的新文學誕生最早,彼特拉克歌頌個人愛情的抒情詩為西歐其他各國開了風氣;卜伽丘的短篇小說發展了中古的民間故事,辛辣地諷刺了僧侶階級。一些學者對古代學術的研究促進了文藝理論的繁榮,推動了西歐其他各國來建立適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詩學。德國資產階級的興起主要體現為宗教改革和農民運動,人文主義運動只局限於少數研究古代語言的知識分子,但民間文學和諷刺文學比較發達。法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有和宮廷相結合的一面,在文學上出現了七星詩社的帶有貴族色彩的詩歌流派,但也出現過拉伯雷的充滿人文主義者反封建熱情的小說。稍後,人文主義者反對盲目信仰的思想表現在蒙田的散文里。在封建勢力強大的西班牙,貴族和教會的文學仍有很大影響。但西班牙在中古民間戲劇的基礎上發展了具有民族特點的戲劇,也產生過獨特的流浪漢小說,人文主義思想主要體現在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和維加的一部分戲劇中。英國資產階級在十六世紀獲得迅速發展,階級矛盾尖銳。英國的特殊條件使得這時期英國文學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英國的新文學誕生於義大利和法國之後,吸取了它們的創作經驗,在藝術上成就最大。優秀作品的數量和種類也極可觀,而以戲劇最為繁榮,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中的高峰。
這時期除了以人文主義為內容的新文學以外,同時存在著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許多人文主義作家常從民間文學中吸取營養,但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文學的影響。
民間文學在中古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德國關於浮士德的傳說表達了人民反對宗教、追求知識的願望;大量的民歌和厄侖史皮格爾的故事反映出中古以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反封建鬥爭。城市平民的文學繼續出現,如城市手工業者出身的詩人的詩歌、謠曲。故事、笑話、寓言、民間戲劇等也很盛行。
封建文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並未絕跡,在封建勢力比較強大的地區還很流行。教會通過它的作家企圖繼續統治人們的精神世界,大力扶植封建文學。托瑪斯·阿奎那斯的神學著作從十六世紀起多次印刷出版。德國僧侶托瑪斯·肯皮斯(15世紀)的《論模仿基督》一書也流傳廣。這兩人是中古末期最有影響的反動教會作家。十六世紀西班牙僧侶洛攸拉為耶穌會士寫了《精神鍛鍊》一書。此外,教會還採用文學形式傳播它的反動思想,產生了西班牙女僧鐵列莎的讚美詩和大批其他宗教文學作品。以上這些作品都宣傳神秘主義、禁慾主義,肯定教會的統治,目的在於壓制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
世俗封建文學一方面常和宗教神秘主義文學合流,如十五至十七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神秘主義詩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迴光返照的騎士文學,如十五世紀英國馬羅禮的《亞瑟王之死》,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在西班牙風行一時的《高盧的阿瑪狄斯》。騎士傳奇在義大利也仍然很流行。這時的世俗封建文學,總的說來,是中古封建文學的末流,標誌著封建貴族的沒落。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以人文主義文學為主流。它以深刻的思想內容、高度的藝術概括、自由的結構、包羅萬象的人物、生動有力的語言,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真實,表達了新興階級的理想和廣大人民的願望,推動了歐洲文學的發展,為近代歐洲資產階級文學奠定了基礎,對人類文化作出了貢獻。

文學的特徵

從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開始,處於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封建社會內部開始陸續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例如,義大利是資本主義產生最早的地區,其北部和沿海的一些城市當時已有了初具規模的手工業和較為發達的商業貿易。而歐洲大陸的一些初期城市中,商業貿易和手工業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城關市民,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和環球航行的成功。使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活動天地,從而更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經過對內殘酷壓榨和對外血腥掠奪所進行的資本原始積累活動,資產階級很快發展成為一支富於經濟實力的社會力量。這樣,封建的生產關係就成了嚴重束縛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的桎梏。新興的資產階級要自由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必然要與阻礙其發展的封建制度發生尖銳衝突。而在中世紀占主導地位的基督教思想體系,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維護著封建的生產關係。所以,新興的資產階級不僅要用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以求得自身的發展,而且還要求用一種新的思想文化體系來反對封建的和宗教的精神禁錮,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這種社會歷史的原因,從根本上導致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
但也要看到,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也有文化上的深刻動因。諸種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導致藝復興新文化產生的更獨特和直接的原因。
首先,在中世紀,雖然宗教文化占主導地位,但是民間文學中的進步作品、騎士文學中的非宗教因素以及某些下層僧侶創作中的異端思想,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精神的變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礎。這些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特點與藝術特徵,與城市市民文學在文化精神上有著共同性。它們共同體現著與僧侶文學完全不同的具有世俗性、人民性的文化價值體系。
這實則表明,在整箇中世紀,兩種文化價值體系始終是並存的,是處在不斷的矛盾和鬥爭中的。隨著宗教意識形態和文化體系的日益強化,當僧侶們在排斥一切異教文化,力圖把一切文化成果均納入到宗教文化體系之中的時候,這兩種文化體系的衝突必將愈來愈激烈,兩種文化體系的碰撞和衝突亦為文化精神的突變提供了可能。而13世紀末14世紀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兩種文化體系的大規模衝突提供了理想的歷史條件。
第二,在13世紀前後的歐洲封建社會內部,已經產生了早期資產階級文化形態的胚胎和因子——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性質完全不同於教會文學的市民文學,它本身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傾向。它反映的是中世紀獨特階層的城市市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要求。在藝術上也表現出某些近代藝術的明顯特徵,體現出城市市民獨特的文化品味。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受到14世紀初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後,必然會適時而強勁地發展起來,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這誠如“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一樣,在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作用下,市民文化也適時發展成了早期資產階級的文化形態和文學形態。例如,在彼特拉克、薄迦丘、喬叟和拉伯雷等人的創作中,就蘊含著大量市民文化因素,包容著大量的市民文化情趣,從而顯示了市民文化因素對人文主義文學的影響。第三,文藝復興運動產生的直接文化動因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被重新發現。作為歐洲文化與文學源頭的古希臘羅馬進步文化,包含著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積極樂觀精神。其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對古代人生的藝術反映,具有與中世紀宗教文化完全不同的人文精神。因此,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很多歐洲作家開始學習和研究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在但丁、薄迦丘等人的創作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的高深造詣。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大批學者流入西歐,帶來了許多古典文化珍品。“拜占庭滅亡之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的形象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445頁。)據史料記載,拜占庭保存的大量的古代抄本和藝術作品,實則已是經過歷代學者多次注釋研究過的產物。因此,也可以說,它本身就是古代文化精神和東方文化精神的結晶。新興的資產階級正是從古代希臘羅馬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中發現了許多可以與封建神學相抗衡的積極因素,一時間,收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形成熱潮。一些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打出“回到希臘去”的旗號,聲稱要把久被淹沒的古代文化“復興”起來,使之“再生”。“文藝復興”由此而得名。其實,“文藝復興”並非指重建奴隸制的文化,而是藉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毀以“神”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識形態,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新的思想文化體系。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便從內外兩個方面,採取兩種鬥爭形式向反動教會和封建勢力展開了全面進攻。經過長期醞釀,發生在16世紀初的以德國僧侶馬丁•路德(1483—1546)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是從教會營壘內部進行的偉大革命。它與稍晚出現的托馬斯•閔採爾(1490—1525)所領導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封建教會勢力。而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的資產階級以世俗的形式向封建主階級思想文化體系發動的一場大衝擊,它集中在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等思想領域和文化領域。

人文主義文學

人文主義文學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鮮明的新質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文學品格。
第一,就文學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義文學與當時的哲學、科學、藝術等領域一樣,對人的關注成為這一文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它反對中世紀封建教會鼓吹的以“神”為本,主張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中世紀的封建教會和反動僧侶,出於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利用文學藝術形式,大肆鼓吹神學觀念,推崇上帝的絕對權威,文學成了宣傳神學思想的工具。而人文主義者則利用自己的創作,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描繪,頌揚人的理性和力量、價值與尊嚴。他們曾鮮明地提出“人不認識自己,就不能認識上帝”的口號,堅信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很多人文主義作家著力塑造無論在智力上還是在體力上均具有“巨人”風采的嶄新形象,並以此與僧侶們鼓吹的神學權威相抗衡。當然,這種嶄新的文學精神並非是人文主義作家憑空獨創的結果。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的強大傳統、中世紀文學中的英雄形象、傳說中的巨人風貌以及但丁創作中的嶄新意識,均為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文化啟迪。
第二,著力描寫現世生活,肯定人的權力,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這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基本題材與主題。封建教會從上帝萬能論出發,認為人是上帝的羔羊,人必須無條件地信仰上帝,思考即罪惡。同樣,封建僧侶亦宣揚人不僅先天就是有罪的,而且人的欲望也會產生各種罪惡,所以人必須克制情慾,禁慾苦修,才能在死後升入天國。因此,在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文學中,對來世生活的描寫和宣揚禁慾主義、蒙昧主義成了這一文學的基本題材與主題。而人文主義者則針鋒相對,他們讚美理性,認為理性是人和諧發展、追求進步與幸福的重要條件。人之所以高貴就在於理性的力量。他們還認為,人的個性慾望是人的本質所在,是人的天性。幸福在今世而非來世,因此人有追求幸福與個人自由快樂的權利。這樣,人文主義者在文學創作中便把描寫現世生活作為首選題材,讓現世生活場景中上演的一部部現實人生的悲喜劇進入文學創作。許多作家創作出性格豐滿、妙趣橫生的形象,如快樂的青年、聰明的少女、機智的寡婦、陰險的野心家、邪惡的君主,乃至作為上帝使者的修士、女修道院院長等,他們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智慧以及狡黠等張揚著人的本能的欲望。這種題材與作品主題的根本性改變,既是與教會思想體系針鋒相對的結果,同時也是對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民間文學和騎士文學乃至市民文學某些題材和內容弘揚和繼承的結果。

第三,由於文學精神的根本性變更和題材與主題的根本性轉換,使得人文主義文學的藝術風貌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首先,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徵、欲望要求等成為人文主義文學的基本藝術追求。在中世紀的宗教文學中,神的意志排擠人的活生生情感,乾癟、僵化、蒼白和死氣沉沉是其藝術的主要特色。而人文主義文學所描寫的形象大多充滿“情”和“欲”,生機勃勃。它或充滿著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或展示著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趣,或蘊涵著人的困惑、渴望及其激情。其次,與展示人的精神風貌相適應,中世紀宗教文學中以“寓意”和“象徵”為特點的基本創作方法,已被一種關注現實、關注人生的新方法所取代。人文主義文學所採取的創作方法基本上是寫實主義的,是把文學作為社會的鏡子和“時代的縮影”來加以認同的。它繼承了歐洲古代優秀的文學傳統,廣泛地描寫了歐洲歷史大變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展示了社會轉型時期人性覺醒的現實。同時,這一文學也十分注重對古希臘羅馬乃至中世紀民間文學、騎士文學中浪漫的、幻想的藝術手法的繼承,但在具體創作中又進一步剔除了中世紀文學中的“玄學”和“神秘”的成分。正是這種寫實的(歐洲早期現實主義的)方法與浪漫幻想的創作方法的有機結合,使得文藝復興時期成為歐洲文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再者,人文主義文學也擴大了傳統文學的體裁領域。原有的一些體裁,如抒情詩、敘事詩、戲劇等,從形式到技巧進一步走向成熟(如將個人慾望、世俗生活、普通人物引進作品,打破悲劇、喜劇的界限等)。同時,作為近現代文學主要形式之一的十四行詩、框架式短篇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等藝術樣式,都發端於這一時期,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種體裁上的鮮明特徵,既是人文主義作家繼承和借鑑傳統體裁形式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人們視野開闊和個人意識增強的產物。人文主義文學也體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此外當時一些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一般均是本民族語言的奠基者和文學語言的大師,他們擯棄了當時的官方語言——拉丁語,採用普通老百姓所通曉的俗語、俚語或口語進行創作,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