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世界觀或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人文主義,周易賁卦彖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為萬物之靈,應致力於文明的進步,發揚人性,發揮人力,擁護人權,培養人格。中國之人文主義,應推孔子之學說,“孔子首先肯定人在宇宙中最高貴的東西。我是人,惟有人有‘我’的自覺。

基本信息

定義介紹

人文主義著作人文主義著作
人文主義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因為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人的觀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義觀念互相之間非常矛盾。在自由民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學派中都有人文主義的派別。甚至古羅馬的時候就已經有今天可以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想流式。那時的人文主義當然與文藝復興或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非常不一樣。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義往往被稱為歷史主義,而威廉·馮·洪堡的人文主義則與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完全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時期科學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歷史概念

新人文主義倡導者薩頓新人文主義倡導者薩頓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裡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經使用過這個詞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umanität,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稱他們自己為humanista。

詞語解釋

人文精神源自於人文主義(Humanism)或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嚴格的說,是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上所崇拜的希臘羅馬學術的再興。主要是在於探討古典著作本身的價值,復興古代文明的精神。
根據「大美百科全書」上的說法;今日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都是在尋求「人」在思想與精神上異於禽獸的理由,所訴求的終極領域是人類的理智,而非任何外在的權威,其目標是在「有限存在中的最大之善」,是指任何以人類福利為本位的觀點或態度。
人本主義強調做為人,應發展「人之所以為人」在思想與精神上的特質,就是在智慧、氣質和習性上能有所提升,講求在人格上能做到有尊貴的心靈。人文主義強調做為人應該過著有文化內涵的生活,因為文化乃是古往今來偉大心靈智慧的累積。人道主義強調做為人應該講求互相尊重、互相扶持,謀求人類全體的和諧與幸福。因此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的人文精神是現世的、自由的、寬容的、負責的,其學習方法則為自由研究、啟蒙與學習。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是一體的兩面,人文精神的落實與實踐就是人文素養。落實人文素養的教與學指的是人文及人文學科,像是文學藝術學史學哲學等認知與知識領域,必需經由教與學的長期累積的學習、內化的過程,才能進入生命本體,影響並轉化個人的觀念、想法、態度、習性、行為與氣質,人文精神及人文素養最終極的目的,是落實對人的尊嚴的一種信念。

概念分類

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著作

西方文學的人文主義可分為:文化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二十世紀的「新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從藝術生活到社會生活,把人的歷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體本身作為關注的中心。人文主義者主張與命運抗爭,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的,反對以出身、門第來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封建等級制度。
人文主義者認為,文學的根本價值在於能塑造人的靈魂。醫學能「修理」人們的身體,而「塑造人的靈魂則要依靠文學和哲學」。但同哲學相比,文學能用虛構的故事引人入勝,教育更多的公眾。因此,把文學視為「人性之學」,它可以使人「受牽引而向上」。它「敲開人們的心扉,喚醒沉睡的精神,指出智慧之路」。
作家通過寫作與人交談,在時間的流逝中,文學保存了人類的精神財富,成為溝通人們思想感情的「紐帶」。文學的目的在於激發人的精神力量,以不斷更新的方式教育人們。偉大的作家是「生活的尺度和不幸中的安慰」。優秀作品反映出生活的充實和和諧,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和假惡醜,培養人們的高尚感情和堅強的毅力。
人文主義者堅持文學的道德價值。認為人不應當像野獸那樣生活,應當追求美德和知識。特別注意美化人心靈的「善」。因此認為;「有什麼比閱讀寫作更令人愉快呢?」

二十世紀初的「新人文主義」以美國文學批評家Irving Babbitt為代表,其著作「批評家和美國生活」被認為是新人文主義的宣言。新人文主義在二十世紀初的二○年代有很大勢力,主張以「人的法則」反對「物的法則」,強調理性、道德意志等世人的特點和美德。文學的作用在於給人以道德的知識,任何作品的真正價值取決於它的「適當性」。人在語言及行為中應表現出秩序、節制和分寸。因此Irving Babbitt強調文學必須維護傳統,表現「良心理智」和「自我克制」,
中國的「學衡派」和「新月派」都曾受到新人文主義的影響。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概念特點

第一個特點

人文主義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繪畫作品
第一,神學觀點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學觀點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兩者都不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與此相反,人文主義集中焦點在人的身上,從人經驗開始。它的確認為,這是所有男女可以依據的唯一東西,這是對蒙田的“我是誰”問題的唯一答覆。但是,這並不排除對神的秩序的宗教信仰,也不排除把人作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作科學研究。但是這說明了這一點:像其他任何信仰——包括我們遵循的價值觀,還有甚至我們的全部知識——一樣,這都是人的思想從人的經驗中得出的。

第二個特點

人文主義信念的第二個特點是,每個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價值的——我們仍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話,叫做人的尊嚴——其他一切價值的根源和人權的根源就是對此的尊重。這一尊重的基礎是人的潛在能力,而且只有人才有這種潛在能力:那就是創造和交往的能力(語言、藝術、科學、制度),觀察自己,進行推測、想像和辯理的能力。

這些能力一旦釋放出來,就能使人有一定程度的選擇和意志自由,可以改變方向,進行創新,從而打開改善自己和人類命運的可能性——我強調可能性,不是比這更多的東西,不是肯定性。

為了要解放這些能力,使男男女女都能發揮他們的潛力,有兩件事是必需的。一是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具體任務或技術方面的訓練,而是喚醒對人類生活的可能前景的認識,引發或者說培養青年男女的人性意識。有的人生來就具有這種意識,他們的潛力就自然得到發揮。但是大多數人需要喚醒他們這種意識。因此人文主義者不僅對教育寄予中心地位的重視,而且他們也在總體上主張打下全面教育的基礎,目的在全面發展個性和充分發揮個人才能。

要解放人的能力的第二個先決條件是個人自由。十八世紀的哲學家用理性這武器除去了由世俗的和宗教的習俗、過時的法律、權威主義的制度所加的限制和禁忌,驅散了教會和整個天啟宗教的機器所利用的恐懼和迷信。他們想用改革後的法律制度和世俗化國家來代替。這個法律制度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自由和意見自由的基礎上;這個國家則由代議制來治理,對於個人自由和個人創業,儘可能少地予以干涉和立法。

到底少到什麼程度,是十九世紀早期和二十世紀各有不同的看法的問題,這說明了用歷史的眼光來看人文主義傳統,把它看成是一場持續的辯論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可以指望人文主義和自由主義傳統在它的某個發展階段贊同自由放任政策,我們也能指望這個傳統在後來某個階段反對這種政策,而且用提倡社會改革,限制經濟權力,為不能自謀生計的人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等手段,來擴大自由,作為國家干預的辯解。在國家干預應該達到什麼程度——以及可以達到什麼程度而不致產生反效果——的問題上的這種意見分歧,仍是人文主義傳統的一個特點。這遠遠不是弱點,相反,這種能夠適應社會和環境變化的能力,同死死守住僵硬不變的正統思想相比,在我看來倒是一個優點。

第三個特點

人文主義傳統的第三個特點是它始終對思想十分重視,它一方面認為,思想不能孤立於它們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來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們簡單地歸結為替個人經濟利益或階級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衝動作辯解。馬克斯韋伯關於思想、環境、利益的相互滲透的概念,是最接近於總結人文主義關於思想的看法的,即它們既不是完全獨立的,也不是完全派生的。

從十四世紀彼特拉克大聲疾呼反對經院哲學開始,人文主義就表現出它不信任哲學體系——不論是神學體系,形上學體系,還是唯物主義體系——中關於抽象思想的縝密推敲。它重視理性,不是因為理性建立體系的能力,而是為了理性在具體人生經驗中所遇到的問題——道德的、心理的、社會的、政治的問題——上的批判性和實用性的套用。為了同樣的原因,人文主義偏向於歷史的解釋方法,而不是哲學分析的解釋方法,或者,至少,像馬克斯韋伯所說的那樣,是兩者的結合,把普遍的人生經驗同這些經驗在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中的表現聯繫起來。它不想把自己的價值和象徵強加於人,像天主教的或者卡爾文派的、伊斯蘭教的、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或象徵那樣,相反,它認為通向真理的路不止一條,其他文明不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不論是古希臘的還是中國的、羅馬的、法國的、印度的文明,它們所形成的道路,都需要認真對待,需要作出努力根據它們自身的條件來了解它們。即使當我們不能接受它們作為我們自己的文明時,或者由於它們不容異見的偏狹性而使我們被迫捍衛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我們也應當這樣做。

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
人文主義當初在十四、十五世紀的義大利開始時,就是抱著這樣一個目的,要想深入和恢復遙遠的希臘和羅馬的古人世界。四個世紀以後,歌德重複了這個經驗,從中得出靈感,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藝術。古代希臘思想、文學和藝術的活力遠遠沒有耗絕,這可以從俄底浦斯神話對弗洛伊德斯特拉文斯基仍舊有著魅力看出來。我們可能感到遺憾,因為古典文明已不再是許許多多受過教育的人所熟悉或所能接觸到了。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其他國家人民的語言,他們的歷史,他們的藝術和他們的信仰,把自己投入到其他國家人民的思想和感情中去,不論他們是古代希臘人,還是中國人,西班牙人,或者美洲印第安人,或者投入到我們自己社會的早期階段中去,這樣的努力不應該讓它消失。這種移情的藝術,狄爾泰叫做verstehen(理解),對人文主義教育是極其重要的,而且在打破那種除了自己這一時代和文化以外對其他時代和文化都一無所知的愚昧性方面,有極大的價值。語言和通過談話,通過文學、戲劇、演講、歌曲進行交往的力量,是人文主義傳統中核心的東西。幽默也是,從希臘的瓶瓮畫家到查利卓別林,這是最有特點的交往形式之一,是只有人才掌握的笑自己和笑別人的能力,也是除了看到人生所處的困境的悲劇——面以外也看到它的喜劇一面的能力。

藝術與人文主義有著一種特殊的血緣關係,這除了適用於文學和戲劇以外,也適用於音樂舞蹈以及其他非口頭藝術如繪畫雕塑陶瓷,因為它們有著越過不同語言的障礙進行交往的力量。在十七世紀,維柯曾經指出,象徵和神話表達了—個社會的信念和價值觀,這可以從有關誕生、婚姻、死亡的普遍經驗的風俗和習慣中看出,也可以從一個社會的有關財產和家庭的法律和制度中看出。這裡又是一個極其豐富的泉源,人文學的研究和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可以為此提供途徑,人文主義傳統也可由此吸收營養。

人文主義討論中有一個最古老的題目在古人中間已經很熟聞。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又重新恢復了討論,那就是積極活躍的生活和沉思默想的生活孰優孰劣。在逆境的時候,比如在—黨專政之下生活,很少機會可以進行公開活動,那么,當然我們會認為,在自己的私生活中尋找一個避難所和靜止點是人文主義傳統的自然表現。這是蒙田在十六世紀宗教戰爭中的態度,又是生活在獨裁專政下許多異見分子經歷中一再重複的態度,不論這種獨裁專政是右派的還是左派的。但是人文主義者的意見還是偏向於積極活躍的生活,爭取掌握命運,在邪惡面前進行抵抗,而不是聽天由命。

代表人物

彼特拉克(Petrarca,Francesco,1304~1374)

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夸。父親是佛羅倫斯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週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達·芬奇

李奧納多·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後代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伊拉斯謨

DesideriusErasmus(約1466~1536)荷蘭哲學家,16世紀初歐洲人文主義運動主要代表人物。1524年寫了《論自由意志》並同M.路德通信,批評路德。他知識淵博,忠於教育事業,一生始終追求個人自由和人格尊嚴,但忽視自然科學。

蒙田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蒙田隨筆全集》生於1533年。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

威廉·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