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現代哲學派別]

實用主義[現代哲學派別]

實用主義(Pragmatism)是從希臘詞πραγμα(行動)派生出來的。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實用主義較為突出地反映了美國資產階級急功近利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實用主義的特點在於,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它把“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

基本信息

實用主義實用主義

英語中的實用主義一詞,源於古希臘文πραγμα,意為行動、實踐。實用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流派,發端於1871—1874年間在哈佛大學所建立的“形上學俱樂部”。

這是由一些先後在該校任教的教員組成的一個學術團體,主要成員有實用主義創始人C.S.皮爾士和後來成為實用主義主要代表之一的W.詹姆斯,還有哲學家兼心理學家C.賴特、律師O.W.霍爾姆斯、歷史學家J.費斯克、法學家N.J.格林、法官J.B.瓦爾納等人。他們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皮爾士。1872年他在“形上學俱樂部”作了一個報告,並於1877年把這個報告整理為《信念的確定》和《怎樣弄清我們的觀念》兩篇文章,先後在《通俗科學月刊》發表,從而確立了實用主義的基本觀點。

皮爾士提出,思維的任務在於確立信念,信念導致行動,觀念的意義取決於行動的效果。1898年,詹姆斯重提皮爾士的這一“效用原理”,並把它發展成為一個比較系統的實用主義理論體系。他把實用主義看作是解決一切哲學問題和宗教問題的方法,他所提出的徹底經驗主義和有用就是真理的理論成了實用主義的經驗和真理論的典型形式。在他的推動下,實用主義很快就發展成為美國最時髦的哲學。

繼皮爾士和詹姆斯之後,J.杜威對實用主義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所提出的經驗自然主義工具主義在實用主義的發展中頗有影響,尤其重要的是他把實用主義的一般原則推廣於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大大擴展了實用主義的影響範圍,促使實用主義在很長一段時期成了美國占統治地位的哲學。

20世紀30年代後期,邏輯實證主義逐漸傳入美國,對美國哲學,特別是對實用主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因而導致將實用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熔為一爐的傾向。C.I.劉易斯的“概念的實用主義”和C.W.莫里斯的“科學經驗主義”就是這種“混血兒”。

影響

(圖)實用主義實用主義相關著作

由於實用主義較之其他西方哲學流派更為突出地反映了資產階級所追求的實際利益和需要,體現了他們講究實際功效的特性,因而在西方社會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20世紀40年代後,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的主導地位逐漸被一些從歐洲傳入的後起的哲學流派所取代,一些繼續信奉實用主義的哲學家也不得不把實用主義加以改造,使之與這些流派“融合”起來。它的一些主要觀點為一些後起的哲學流派從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作了發揮。

實用主義也流傳到西方其他國家。例如,20世紀初,英國就出現了以F.C.S.席勒為代表的實用主義運動。在義大利也出現了以G.瓦拉蒂、M.卡德諾尼、G.帕比尼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思潮。

實用主義曾流傳到中國,並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中國思想文化界發生過很大影響。1920年前後,杜威曾親自到中國講學,宣揚其實用主義理論。他的學生胡適等人則進一步把實用主義運用於中國的思想、文化研究的各個方面。

方法論

實用主義方法論的根本原則,是一切以效果、功用為標準。其目的在於調和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科學和宗教等對立的理論。實用主義不同於傳統哲學的特點之一,是從方法入手講哲學。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時甚至把哲學僅僅歸結為方法問題,聲稱實用主義不是什麼系統的哲學理論,而是一種方法。

實用主義者所講的方法是指進行哲學思考的特殊方式,它並不拘泥於亞里士多德的主語-謂語的邏輯形式,而是試圖改變思維方式,為思維活動建立一種新的邏輯框架。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就概念本身而論概念,而是探究它會產生什麼效果。實用主義方法反對首先設定最先存在的事物、原則或範疇,它只關注最後的事物。

在實用主義者看來,概念、理論並不是世界的答案,判別它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看其是否正確反映客觀實際,而是看其在實際套用中可感覺的效果。詹姆斯把它進一步發揮為純粹從功利主義出發的效果至上的原則。實用主義者把這個注重效果的方法引為反對“形上學”的普遍方法。按照這一方法,傳統哲學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論爭都被認為是無意義的形上學之爭。

經驗論

實用主義批評傳統哲學把認知的主體、經驗者同被認知的對象、經驗分開,把精神物質當作兩個不同領域的東西的觀點。它試圖利用“經驗"這個曾被不同學派作過不同解釋的概念,迴避哲學基本問題

在實用主義者看來,“經驗”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超越物質和精神的對立的“純粹經驗”或“原始經驗”;“經驗”是一個“具有兩套意義的字眼”,它既包括一切心理意識、主觀的東西,也包括事物、事件等一切客觀的東西,它本身沒有動作與材料、主觀和客觀的原則區別和對立;“經驗”是“原始”性的,物質和精神都是對原始經驗進行反省分析的產物,主體和對象、經驗和自然都是統一的經驗整體中兩個不同的方面,它們不能脫離經驗而獨立存在。

在形式上與傳統的唯心主義經驗論相比,實用主義的經驗論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1)用心理學或生物學觀點解釋經驗。它認為經驗不是知識,不是人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某種心理意識活動即“意識流”或生物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活動。

2)強調經驗的能動性。杜威認為,人適應環境的活動不同於動物消極被動地適應自然,因為人有情感、意志和智慧,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環境,使環境發生有利於人生的變化,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同環境互動作用所形成的經驗,不是單純記憶性的知識,而是活動的、實驗的,是由現在伸向未來的過程,是利用過去的經驗、變更現有的東西、建設未來的更好的經驗。

對實用主義者來說,對象客體是意志從經驗中切割出來的片斷,經驗和認識的主體也不過是在經驗中支配經驗活動的意志、目的、興趣和情緒等等而已。這就把人的意志作用絕對化,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唯意志論

3)實用主義者反對把經驗和理性對立起來,認為在提出的經驗中就包含著理性因素。他們指出,經驗勿需I.康德的先天範疇來綜合,因為它本身就包含著聯繫和組織的原則;理性是在經驗內部對經驗的理智的駕馭,是控制和調節有機體同環境互動作用的反應機能,它調節舊經驗與新刺激的關係,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真理觀

實用主義關於認識和真理的理論與其經驗論密切相關。它認為人的認識、思維是經驗的一種方式,是人的適應行為和反應的機能,它並不提供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認識也不是要探尋什麼客觀真理,而是為了求得適應環境的滿意的效果,使生活愉快、安寧和滿足。詹姆斯提出,人的認識並無“先存的原型”。

真理不是客觀事物的“摹本”,只是經驗與經驗之間的一種關係。他認為,一種觀念只要能把新、舊經驗聯繫起來,給人帶來具體的利益和滿意的效果就是真理;一個觀念是不是真理,也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而是看它是否具有效用。這樣,有用與無用便成為他劃分真理和謬誤的標準。

“有用便是真理”,這就是詹姆斯關於真理的根本觀點。杜威所主張的工具主義真理觀和詹姆斯的觀點實質上是一致的。他也認為,觀念、概念、理論等的真理性並不在於它們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而在於它們是否能有效地充當人們行為的工具。如果觀念、理論幫助人們在適應環境中排除了困難和苦惱,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那就是可靠的,有效的,真的;如果它們不能清除混亂、弊端,那就是假的。

歷史觀

關於社會歷史問題的理論是實用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用主義形成初期,“形上學俱樂部”的一些成員就是通過論述社會歷史問題表述其實用主義觀點的。例如,費斯克認為,歷史無非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方便而構造出來的事件的堆積,並無客觀規律性。

霍爾姆斯則把法看作是人們可以任意杜撰的行為工具和方便的假設,法的標準在於其能作出所希望的結果的程度。詹姆斯在其《信仰意志》一書中藉口反對機械論的歷史觀,否定了一切肯定歷史客觀必然性和規律性的思想,把社會歷史歸結為偉人的創造,否認廣大人民民眾在社會歷史上的決定作用。

杜威更是把闡述社會政治問題當作其關注的中心。他聲稱要對以往的一切社會歷史哲學進行“改造”,認為這些社會歷史哲學都企圖用一般概念來概括社會歷史問題,這就必然抹煞社會歷史問題的特殊性和具體性。他要求取消這種一般的社會歷史理論,代之以對具體的社會歷史事件的研究,探索應付這些事件的具體的行為方法。

倫理學

這是一種以行為的實際效用為善惡標準,把道德看作是應付環境的工具的道德理論。實用主義者反對感情主義倫理學與自然科學對立起來、把價值與事實割裂開來的觀點,提出要建立“科學的倫理學”。

他們在“經驗”的字眼下把價值與事實、心與物、主觀與客觀完全等同起來,認為道德也同樣具有經驗的性質,善、惡都是“人類經驗之事”。實用主義還把觀念、概念、理論等在認識論上的真假與它們在道德上的善惡聯繫起來。詹姆斯明確提出了“真理即是善”的命題,認為只要一個觀念對人的生活有益,它就是“真"的,而且只要它是有益的,它就是善的。在他們看來,真理、道德都不反映現實生活的事實和規律,而是人根據自己的願望、志向、信仰的發明和創造。道德和真理一樣,只具有實用的意義,只是人應付環境的工具。

實用主義者認為,道德就是“道德生活”、“道德行為”,因而他們把“道德境遇”作為分析道德的中心環節。他們指出,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只有當人處在疑難的境地,並需要在各種價值不同的決定中選擇時,才會出現道德境遇,產生道德問題。道德理論只能從每個具體的道德境遇中產生出來,而且任何道德理論也只是行為的計畫和假設,是個人應付具體情境的臨時措施。他們把道德原則和規範看作是個人自由選擇的障礙。

實用主義者把道德看作是生物應付環境的一種活動,認為道德的根源在於人的生物本能,即人的自然本性。在實用主義那裡,道德只是個人在應付環境的活動中所產生的主觀感覺和主觀經驗。詹姆斯認為,除了個人意見之外,“事物根本沒有任何道德特性”,“個人的心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實用主義還把“個人今天的利益”看作是道德選擇的唯一根據,認為善的本質就是“簡單地滿足要求”,惡就是被否定的善,價值判斷是關於行動、事實、事件能否滿足願望、需要、興趣的預言或“假說”。

美國式

美國實用主義是在美國土壤上生長的一個哲學流派,它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露頭。1871-1874年間在哈佛大學進行活動的“形上學俱樂部”被認為是美國第一個實用主義組織。

最大代表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們各在自己專攻的領域表述了實用主義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通過詹姆士以及美國實用主義另一個最大代表杜威等人的活動,實用主義發展成為在美國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一直占有主導地位,甚至被視為美國的半官方哲學。

在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用主義也有流傳。例如在英國出現過以席(F.C.S.Schiler1864-1937年)為代表的實用主義運動。席勒為了強調哲學以人的利益為中心,於是將實用主義改稱為人本主義。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採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

二次大戰後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胡克劉易斯,他們兩個分別代表了實用主義演化的兩個不同方向:前者發展了實用主義哲學的反馬克思主義內容;後者則把它引進邏輯學領域,促進了實用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的合流。

評價

對實用主義的評價存在很大的分歧:

一種觀點:實用主義是反動的(中國的傳統看法),不管經驗的來源,不管工具是否管用,不研究人的行動的價值,只管行動帶來的目的,存在價值與目的利益的分歧。不管以往只關注是否有用,有用就是真理,不看最先的東西,只看最後的結果。

別一種觀點:認為實用主義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強調行動以實現目的,認為哲學應該關心人,強調工具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