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觀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荒謬的唯我論,因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的顯現和產物,實際上就是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於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之中,沒有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也就沒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國宋明時期的陸王學派所謂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觀點。

基本信息

主張

主觀唯心主義陸九淵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陸九淵(宋);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王陽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複合”——貝克萊(英國);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法國);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國);

“物是感覺的複合”——馬赫(奧地利)

“萬物皆備於我”——孟子(戰國)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泰戈拉(古希臘)

以上觀點都是把感覺誇大為派生物質的根源。最後必然導致“唯我論”。

代表人物

主觀唯心主義費希特
英國:貝克萊(1684年—1753年);
德國:費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國:孟軻(約前372年—289年)、陸九淵(1139—1192)、王守仁(1472年—1528年)。
主觀唯心主義的傑出代表:門格爾、帕累托希克斯

門格爾認為不同的商品效用可以互相比較,並且商品價格決定於商品的邊際效用。在門格爾等人思想的基礎上,艾奇沃斯、帕累托、希克斯等得出了無差異曲線。

門格爾、希克斯等人實際上認為,2件棉衣加上3個麵包,同1件棉衣加上5個麵包可以“無差異”。也即物理、化學等客觀狀態不一樣的東西給人帶來的感覺可以是一樣的。進一步而言,人的主觀感覺可以脫離物理、化學狀態而獨立存在,並成為決定人們行為的源泉——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的精神症狀。

可恨的是,希克斯、門格爾等人糟蹋了經濟學中極為重要的兩個概念,效用和函式。

主觀唯心主義貝克萊

門格爾、希克斯等人糟蹋了效用的概念。效用本來可用於描述商品滿足人某種需要的能力,可是希克斯等人出世以後,效用就成了人的主觀感覺,從而“商品具有的滿足人某種需要的客觀的能力”這一重要的內容就沒有了合適的概念去表示。

希克斯等人還糟蹋了函式。學過數學物理等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函式都是指變數之間的固定的統一的關係。一旦上升到了函式,必將是一個客觀的、精確的規律。可希克斯等人的效用函式卻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環境而已。同樣的2件棉衣和3個麵包,張三的效用函式的取值今天為8、明天為10,李四的效用函式取值明天30、後天50。這哪裡還是函式?當然,嚴格而言這也可稱為函式,不過是沒有任何規律的函式。人類創造函式這一概念,是專門用來解釋規律的,而到了經濟學家這裡,函式卻是沒有任何規律的函式。

馬歇爾:在主觀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之間煎熬

主觀唯心主義馬歇爾
馬歇爾提出了局部均衡,認為商品價格是供求均衡的結果。實際上,馬歇爾綜合了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

我們不得不佩服馬歇爾的勇氣,他竟然將主觀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果要評價馬歇爾,我倒覺得馬歇爾錯誤最多,以為它不僅僅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同時還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

西方經濟學界對馬歇爾推崇有加,我看過一篇英文文章,把馬歇爾說成價格理論的終結者。這讓我很失望。一個不明是非、不負責任的和稀泥的人,會成為價格理論的終結者?

我看到的馬歇爾,是一個在主觀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之間煎熬的學者。他不喜歡像李嘉圖那樣的主觀主義,因為李嘉圖的主觀主義顯然不符合事實,他也不喜歡門格爾的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因為現實中有許多現象需要客觀一些的解釋。他最後選擇了和稀泥。

主觀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陳獨秀
有些人以為,佛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宗教。事實上,佛教的理論是相當深奧的。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思想領袖陳獨秀先生,1920年在上海組織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被選為總書記,他說:“佛法之廣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唯物唯心的判斷就能把二者完全對立起來的,它們只不過是不同的系統而已。

大家都知道,哲學是對人生、宇宙世界總的看法,涉及到精神與物質、自然與社會等各種現象而超越於各門具體學科,並對人們認識世界提供總的方法論和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佛教就應該是一種哲學。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說:“宗教是整個世界總的理論,它是包羅萬象的綱領。”中國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則說:“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並且佛教也是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在歷代高僧大德對釋迦牟尼佛的經文教義進行解釋和註疏過程當中,形成了許多的流派,比如中觀派和唯識派等等。關於對偉大中觀學派思想的開創者龍樹菩薩的認識,前蘇聯科學院院士徹爾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盤概論》中說:“龍樹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一。”他還把龍樹的中觀思想和英國現代哲學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國偉大思想家黑格爾的哲學觀點互相進行比較後說:“布拉德烈對於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質、關係、空間與時間、變化、因果、動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駁斥,與龍樹的否定論互相吻合,這是很令人注意的。從印度人的觀點來看,布拉德烈可以說是一個純正的中觀派的哲學家;在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爾辯證法和龍樹的辯證法之間或者可以發現更重大的親切的類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論也並非盲目或隨心所欲地發展起來的,它建立在嚴密的推理論證基礎之上。在藏地寺廟中曾有過的上千座辯經院就是一個明證,在這裡佛法乃至人類思想中許許多多的概念和觀點都要通過理性的檢驗。所以恩格斯也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讚:“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又說:“只有辯證的思維才是有效的。只有東方的佛教徒和希臘人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有一篇研究釋迦牟尼佛和黑格爾的文章,從文章的內容可看出黑格爾的辯證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響的。而對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歷史淵源作過研究的人們都知道,馬克思辯證思想則是與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與黑格爾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佛教中有豐富的辯證主義思想,並直接影響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學家和大思想家,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也承認的,如恩格斯在世間論中說:“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從此語中可得知,佛陀以前整個人類都處於迷茫而無有成熟辯證思想的狀態之中。

主觀唯心主義愛因斯坦
另外有一些人以為佛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佛法里所有的教義和理論也是憑空唯心構造,或是僅憑個人的經驗和信仰而建立起來的,並不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才是客觀的、唯物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但這樣的看法並不被佛教徒所認同,因為佛法包括教法與證法,教法就是對宇宙世界中萬事萬物的看法,但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而且還包括有一整套的修行實踐,這就是證法。一個人若是完全地遵照佛法的教義去實行,最後他就會親證到佛陀所說的境界,那時佛法的教義就不只是書本上的理論而已,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了,所以歷代證悟了的高僧大德皆異口同聲地稱讚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言的每一句經文皆真實不虛。從需要客觀實踐的驗證這一點來看,馬克思哲學、科學與佛教也都是相通的,而並不是相悖的,如科學家哈爾坦因所說:“有智慧的人將宗教和科學理論並用。”李石岑教授,曾赴歐洲各國考察西方哲學,是較早介紹宣傳馬克思哲學的著名學者之一,他說:“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於對科學毫無牴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現代科學之父、相對論的開創者愛因斯坦則說:“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個人化的神,無須死板的教條及教義,包含自然現象和精神領域,基於對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經驗而成一體,只有佛教才能符合這些條件”。科學是最講求客觀實際的,既然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都認為佛教能與現代科學相依並用,那么對於那些思想陳舊老化的人,依然以為自己信仰的是客觀唯物的科學和馬克思主義,是與“主觀唯心主義”的佛教水火不相容,抱著這些老思想的人現在是應該認真觀察的時候了,不要以為自己的智慧和對現代科學的認識比愛因斯坦還偉大。

如今,在物質飛速發展的世界各國正在出現種種佛教中所說的事實,如很多人能夠回憶前世,顯示神通神變,以及發現非人城市等,若這些實實在在的真實例子都不承認,那就只有在這個世界中閉塞視聽來過日子,否則將無法面對現實。假如真正的現實也不承認,那怎么還會是一個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者呢?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思想意識應該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並且我們的現實世界和社會又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所以我們的思想意識也應跟得上現實社會的發展進步,如果只是一味地抱著一些陳舊觀念,機械地摹仿一些過時的傳統教條模式,那怎么會有新鮮的活力和強盛的生命力呢,這也違背了馬克思關於事物是辯證發展的觀點,這豈不成了假唯物主義了?

我們無論談什麼,都應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服從最符合事實的觀點,這是合理的科學態度,也是佛教的精神所在,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說:“要商談任何問題,都必須在和平及民主的氣氛中進行,就如佛教所作的教導。”可惜在我們現代的有些人沒有什麼觀察能力,對一些觀點和說法也不知道用辯證發展和公正的態度去好好地思維。

唯物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列寧
一切有真正科學頭腦的人,都要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承認先有物質世界,後有精神現象,承認精神、意識、感覺、思想等等是物質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也就是要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東西,精神是第二性的東西”這一個哲學上最根本的唯物主義原理。唯物主義原理是一切科學對於世界的理解的唯一正確的基礎。如果否認唯物主義的原理,而採取了唯心主義的原理,如果把精神、意識、感覺、思想等等看作第一性的東西,看做是最先存在的東西,而把一切物質現象認為,只是這些精神要素的表現,如果否認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志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如果採取了這一系列的唯心主義原理,那就必然要得到與一切科學的成果完全相反的荒謬經倫的結論。

我們說實用主義只是列寧所粉碎過的馬赫主義的一種流派,因此我們先就馬赫主義來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正如列寧所揭露過的,馬赫主義,在實際上只是十七世紀英國已出現過的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再版。這類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共同的特點,就是把人的主觀的感覺當做第一性的東西,他們認為我們周圍的世界僅僅是由人的感覺要素所構成,而否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他們認為人的認識僅僅是感覺與感覺之間的聯繫,而否認認識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在人的主觀里的反映。這類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會引導出怎樣荒謬可笑的、與任何科學常識完全相反的結論來呢?

這在列寧的《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一書里就告訴了我們:(一)自然科學證明世界是在人類出現以前早已存在,證明人類和人類的感覺是物質世界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自然科學在這裡正是符合於物質是第一性的東西,精神是第二性的東西,客觀世界在先,主觀感覺在後這個唯物主義原則的。然而,主觀唯心主義者——馬赫主義者卻說世界不能離開感覺而存在,那末,當世界上還沒有人類或任何具有感覺的動物出現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呢?自然科學告訴我們是存在的,

但馬赫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卻是相反地不能不引出否認這個存在的結論。怎樣避免主觀唯心主義和自然科學之間的這個尖銳的矛盾呢?

馬赫主義者阿萬那留斯對這問題就用了一種強辯的辦法,硬說只要我們“構想”自己是人類出現以前的世界的目擊者,也就是“構想”那時也有我們的感覺,那時的世界就存在了。但強辯並不能真正解決矛盾,這仍然不外是說,人類以前的世界原本是不存在的,只因為我們構想自己在目擊著它,於是就由於我們的“構想”而憑空出現了這個世界!而且由此還可以推出更荒謬的結論:只要我們構想自己是天堂或地獄的目擊者,那末天堂和地獄也應該存在的了!

(二)主觀唯心主義在邏輯上必然要“走向唯我論”的結論,即認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只是“我”的感覺的表現:除了“我”和我的感覺而外,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東西;就是我周圍的朋友,我的父母,也是我的感覺所產生的!

(三)自然科學證明:人的思想是人腦的作用。但是按照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來說,人的思想也不能算是腦的作用,因為腦的本身也無非是一種“感覺的複合”。在這個問題上,阿萬那留斯竟把“頭腦底思維”叫做“自然科學底拜物教”,公開地向科學宣戰了。(註:以上參看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第一章。)

實用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胡適
實用主義哲學的反科學本質,與列寧所揭露的這一切並沒有多少差別。實用主義同樣不承認物質的客觀實在,而把它歸結為感覺和觀念的複合。胡適寫過一篇《實驗主義》的文章,對實用主義做了個全面介紹,這篇文章里說明了實用主義者是如何來看“實在”的。胡適根據詹姆士的話這樣說:“我們所謂‘實在’含有三大部分:(A)感覺,(B)感覺與感覺之間及意象(註:“意象”也可譯作“觀念”。)與意象之間的種種關係,(C)舊有的真理”(見《胡適文存》,卷二,一○五頁)。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實用主義不承認“實在”是物質的客觀實在,相反地卻把實在看做僅僅是人的主觀領域以內的東西。實用主義者所謂實在,原來是和馬赫主義的看法一樣,只是感覺,感覺(及意象)之間的關係,以及“舊有真理”等主觀要素的複合。(實用主義者的所謂真理,也是純主觀的東西,即“真理原來是人造的,是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這不是很明白的主觀唯心主義么?

從實用主義觀點看來,“實在”既然是感覺和觀念的複合,它自然是人造的了。胡適說:“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順的由我們替他塗抹起來,裝扮起來。”(《實驗主義》,見《胡適文存》,卷二,一○六頁)他舉了一些例子,如詩人的感覺和植物學者的感覺如何不同,一百個大錢可以有各種擺法等,企圖使人相信他們那一套胡說。其實,無論詩人或植物學者,其感覺都是物質的客觀實在影響於其感覺器官而後發生的,人們的感覺雖然不同,物質的客觀實在卻自有其本來面目,決不因人們如何感覺它而改變。一百個大錢儘管可以有不同的擺法,可是這些擺法,無非反映了一百個大錢這一客觀實在所有的各種數的關係,要多一種擺法或少一種擺法,都不是人所能任意造作的。

實用主義者從他們的主觀唯心主義出發,荒謬地認為客觀實在的變化發展是人的主觀所“製造”出來的。胡適引用他的老師的話:“實驗主義以為實在正在製造之中,將來造到什麼樣子便是什麼樣子”,並把這種實在論稱為“創造的實在論”(《實驗主義》,見《胡適文存》,卷二,一○七頁)。我們反對形上學,反對把“實在”看做一成不變的東西,但也反對這種主面唯心主義的所謂“創造的實在論”。

客觀實在的變化發展是客觀實在自己的運動,這樣的運動產依循著客觀實在本身所固的規律的,決不是象主觀唯心主義所說的那樣由人的主觀所任意“製造”出來的。天體的演化生物的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切事物的運動,毫無例外地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這個原理,而反駁著主觀唯心主義。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人的主觀對客觀實在的能動作用。 我們是很重視這種作用的。人通過實踐能夠認識客觀實在,能夠發現客觀實在本身所固有的運動發展規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就是研究和揭發這種客觀規律的學問。不但如此,人還能夠依靠、利用這種客觀規律,來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這正是人區別於物的地方。可是,辯證唯物主義承認人的主觀的能動作用,和實用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說人能夠任意地“塗抹”、“裝扮”客觀實在,任意地“製造”客觀實在的變化發展,是根本不同的。首先是前提不同。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東西,精神是第二性的東西,承認人們的生活條件決定人們的精神生活,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承認人的主觀的能動作用的前提。而實用主義卻相反。人的行為、行動,都是通過主觀的,但人的主觀,他的所見、所思、所欲,為什麼正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卻只有在人的主觀的外面才能找到真實的答案。人的願望、目的,要服從於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規律,在客觀條件所許可的限度內,才能夠實現,或大體上實現;否則一定要在實際行動中碰得頭破血流,一定要遭到失敗。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些原理。主觀唯心主義卻不承認這些原理,要把客觀實在任意地“塗抹”、“裝扮”和“製造”。

實用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荒謬,和馬赫主義是同樣的。不管他們怎樣狡猾地躲閃,總是免不了引導出唯我論的和徹底反科學的結論來。但僅僅指出這一點還是不夠的。實用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荒謬可笑的反科學的觀點,是反映著一種極端反動腐朽的階級實質的。帝國主義時期的資產階級,已是處於“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垂死境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注定了他們的必然滅亡的前途,而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民眾的鬥爭,就是要依循著社會發展的規律,把它一步一步地送入墳墓。但反動派並不甘心於自己的死亡,他們還要用一切方法極力掙扎,以圖苟延殘喘。其方法之一,就是在思想上否認物質世界有其自己發展的客觀規律,否認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硬說“實在”的變化是可以任隨便“製造”的。用這樣的謊言來欺騙人民,其目的是想使人民看不清現實生活,看不清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看不清殘暴腐朽的反動統治者的必然滅亡前途,看不清人民自己的鬥爭力量就是打倒反動統治者以促進它的滅亡的決定力量,這樣來圖謀解除人民的思想武裝。在後又在另一方觀,趁機製造種種花言巧語,來把“實在”加以“塗抹”和“裝扮”,把十分醜惡和腐配的反動派統治這一個“實在”“裝扮”成純潔無罪的漂亮女子,使它能夠騙取人們的擁護,以達到苟延殘喘的目的。實用主義者胡適,就曾經用了最大的努力想使他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發揮這樣的反動作用的。他無恥的任意“塗抹”中國歷史和中國現實。他否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否認舊中國有封建勢力的存在,硬說中國的封建制度在兩千年前已經消滅了。妄圖以此來欺騙人民,否定工人階級所領導的廣大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這就是實用主義用主觀唯心主義來歪曲“實在”的真正的用意!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客觀規律,究竟是不依賴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決不是可以任憑人的主觀意志來隨便“裝扮”的“狠服從的女孩子”。只有認識了這些規律,依循著和利用著這些規律,才有可能勝利地進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活動。只有象原子物理學家那樣揭示了原子能的規律,才可以使這種無比偉大的自然力量服從人的役使,使它變為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只有象馬克思主義者這樣認識了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規律,才能領導勞動人民推翻俄國沙皇的統治,擊敗法西斯反動軍隊,打垮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匪幫在中國的統治,才能建設美妙無比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反之,如果違背了自然發展和社會發的客觀規律,妄想依著主觀的企圖來倒行逆施,任意“塗抹”和“製造”客觀實在,那末,最多也只能在極短暫的時間之內造成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而這假象終歸要被客觀發規律淹沒得乾乾淨淨的。中國古代傳說中有“宋人”用“拔苗助長”的方法想人工地使自己田裡的莊稼快些長起來,結果一轉眼間他的麥苗反而死掉了,這是說自然界的變化並不是那樣“百依百順”地可以任人隨意“裝扮”和“製造”的。中國古代的老子曾主張使人類社會恢復原始公社的某些狀態,但原始公社終歸一去不回。胡適死心塌地地擁護美蔣反動統治,但絲毫不能挽救美蔣的垮台。真麻煩,社會的“實在”竟是那樣“頑固”,竟不肯成為胡適所幻想的那種“很服從的女孩子”!

胡適並不是不曾苦心地努力來把他那主觀上的“女孩子”“塗抹”過和“裝扮”過,但是,真麻煩,胡適的紙上的“塗抹”和“裝扮”竟絲毫也沒有改變客觀實在的本質,甚至於也不能改變客觀實在的外形,中國人民始終看得出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猙獰的野獸面貌,並且已經用自己的力量把它打倒了。人民並沒有因為胡適的“塗抹”“裝扮”而把它們誤為漂亮女子。

經驗主義

我們已經根據實用主義才所謂的“實在”這個概念,揭露了它和馬赫主義是同樣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對於這一個事實,胡適的擁護者丁文江曾公開承認過,他在一篇叫做《玄學與科學》的文章里說:“……赫胥黎、達爾文、斯賓塞、詹姆士、皮爾生、杜威,以及德國馬哈(註:馬赫的異譯。)派的哲學……以覺官感觸為我們知道物體唯一的方法,物體的概念為心理上的現象,所以說是唯心。”並把這種唯心主義叫做“存疑的唯心論”(見《科學與人生觀》上卷,該文,一二~一三頁)。

意思就是說這是對於外界事物的客觀實在性抱有懷疑態度的唯心主義。但是,胡適卻不象他的徒黨這樣老實,他極力想掩蓋實用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的面貌。他跟著他的狡猾的美國老師杜威假裝說實用主義不談唯物唯心的問題。他舉了杜威關於“經驗”的“見解”作為例子,想證明杜威對於唯心唯物的問題是採取了“以不了了之”的態度,並且還藉此大捧杜威一頓,說杜威能把這樣一類的問題撇開不談,可算得“在哲學史上,是一個大革命家!”可惜,胡適對於哲學的歷史未哆懂得太少了。實際上杜威並不是第一個這樣的“大革命家”。以某種關於“經驗”的見解為標榜來掩蓋唯物唯心的區別的“大革命家”,在馬赫主義者阿萬那留斯的信徒中間早已出現過了。列寧在《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一書里這樣寫道:“我們只能憐惜那些相信阿萬那留斯及其一夥的人,他們以為經過‘經驗’這個字眼就可超越唯物論與唯心論底‘陳舊的’差別。”(註:《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一七六頁。)

主觀唯心主義杜威

杜威也正是企圖經過“經驗”這個字眼的把戲來使人們相信他真是超越了唯物唯心的區別的。杜威真的超越了這個差別嗎?讓我們來仔細研究罷。據胡適的介紹,杜威關於經驗的見解,有以下幾條——

“(1)舊派人說經驗完全是知識。其實依現在的眼光看來,經驗確是一個活人對於自然的環境和社會的環境所起的一切交涉。

“(2)舊說以為經驗是心境的,裡面全是‘主觀性’。其實經驗只是一個物觀(應譯作客觀。——艾)的世界,走進人類的行為遭遇裡面,受了人類的反動發生種種變遷。

“(3)舊說於現狀之外只是承認一個過去,以為經驗的元素只是記著經過了的事。其實活的經驗是試驗的,是要變換現有的物事;他的特性在於一種‘投影’的作用,伸向那不知道的前途;他的主要性質在於聯絡未來。

“(4)舊式的經驗是專向個體的分子的。一切聯絡的關係都當作從經驗外面侵入的,究竟可靠不可靠還不可知。但是我們若把經驗當作應付環境和約束環境的事,那末經驗裡面便含有無數聯絡,無數貫串的關係。

“(5)舊派的人把經驗和思想看作絕對相反的東西。他們以為一切推理作用都是跳出經驗以外的事。但是我們所謂經驗裡面含有無數推論。沒有一種有意識的經驗沒有推論的作用。”(《實驗主義》,見《胡適文存》,卷二,一一一、一一二頁)

胡適還引用了杜威的話,把這幾條作了一個簡單的概括,說:“經驗就是生活”,“經驗不光是知識,經驗乃我對付物,物對付我的法子。”(同上,一一三、一一四頁)杜威的這些“見解”,乍看起來是很令人迷惑的。在這裡,他把人和環境,主觀和客觀,過去、現在和未來,個體和周圍的關係,以及思想等等,這就是說,一切的一切,象煮大雜燴一般地全部攪在他的“經驗”概念的鍋子裡,以為這樣一來,就可以“掩蓋了哲學上唯物論的路線和唯心論的路線”(註: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一七五頁。),就可以使人得到一個“以不了了之”的印象了。其實,杜威怎能掩蓋得了?他又何嘗是真的“以不了了之”的態度來對待唯物唯心的問題呢?他的這些“見解”里既然涉及到人和環境,主觀和客觀,我和物之間的關係,既然把經驗解釋做“我對付物,物對付我”的關係,就不能迴避那劃分哲學上唯物主義路線和唯心主義路線的根本問題:在人和環境,主觀和客觀,“我”和物兩者之間,哪一方面是第一性的,哪一方面是第二性的呢?

如果杜威把人的主觀或“我”看做第一性的東西,而把客觀環境和“物”看做是必須依賴人的主觀為轉移的東西,那末,不管他在表面上的樣子是裝得多么不偏不倚,而在實際上他仍然只是在唯心的路線上來解釋經驗,根本沒有“超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區別。而事實上恰恰就是如此。為要證明這一點,首先我們不要忘記實用主義者對於“實在”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看法。實用主義者既然把“實在”看做人的感覺和觀念的複合,看做是任人隨意“塗抹”“裝扮”的“百依百順”的“女子”,那末,他們對於客觀“環境”或“物”(這當然是屬於“實在”的範疇之內的)也就不會看做是不依賴人的主觀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東西,而只能把它們也看做主觀的感覺和觀念的複合。所以,儘管杜威在表面上裝得好像四平八穩地說經驗是人和環境,主觀和客觀,“我”和“物”的“相互關係”,似乎是把兩者平等看待的,然而在實際上他終歸是按唯心主義原則把人和主觀或“我”放在第一性的地位,而把客觀環境或“物”看做主觀感覺和觀念的表現。為要證明這一點,我們不妨讓杜威用他自己的話來供出他是如何了解“環境”這個概念。杜威說:“環境,換句話說,就是與個人的需要,欲望,目的和能力相互作用著以構成現有經驗的任何的條件。一個人即使建築一座空中樓閣,他也是與其在想像中所構成的對象互相作用著。”(見美國拉特納爾《杜威的哲學》選集,一九三九年紐約版)這些話告訴我們什麼呢?它告訴我們,杜威沒有把“環境”看做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而在外界獨立存在著的客觀條件,而僅只是在與人的(而且是“個人”的)主觀需要、欲望、目的和能力等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的條件,它的存在是從屬於個人的的主觀的;而經驗則是與人的主觀幻想中的“空中樓閣”在原則上相同的東西。

主觀唯心主義貝克萊
十七世紀的貝克萊主張“存在即被知覺”,阿萬里留斯主張“自我的環境”是“不可分離的”“原則的同格”(註:參看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第一章,第三節。),杜威的話和這不都是一模一樣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說教嗎?杜威何嘗真的是“以不了了之”的態度來對待唯物唯心的問題?

何嘗能超越哲學上的兩種根本路線?他對經驗的故作玄虛的“見解”,不過只是掩蓋著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路線罷了。

什麼是經驗?對於經驗這個概念的了解,哲學史上從來就有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鬥爭。唯物主義者說,經驗是人們從外界事物獲得的感性知識,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辯證唯物主義首先肯定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外界事物的存在,從而指出經驗只是這些外界事物通過人的實踐過程在人的感性認識上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這種對於經驗的了解,是完全符合於客觀事實的,是一切真正具有科學頭腦的人和具有革命的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所必須承認的。與此相反,唯心主義者卻說,人的感覺經驗僅僅是人的主觀範圍以內的東西,人們決不能夠經過自己的感覺經驗來反映或認識任何外界的事物,外界事物的存在根本就是有問題的。“人除了經驗以外並沒有什麼東西”,這是主觀唯心主義者費希特的話;“在純化了的‘完全經驗’內沒有‘物理的東西’”,這是主觀唯心主義者阿萬那留斯反對唯物主義的宣言(註:以上參看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第三章,第一節。)。

相關條目

唯心主義
客觀主義
唯物主義
客觀唯物主義
辯證法
方法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