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公司

食品公司

《食品公司》(英文名:Food, Inc.),是2008年由羅伯特·肯納導演,麥可·波倫、埃里克·施洛瑟主演的一部紀錄片。影片從快餐業入手,逐步向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延展開去,揭露了大型食品公司經營者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不惜改變動植物的生長方式和生長周期,從而在經營上取得豐厚的利潤的黑幕。而代價卻是公眾的健康和安全。該影片獲得了2009年華盛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獎。

基本信息

電影簡介

電影截圖電影截圖

中文片名:食品公司

又名:毒食難肥

英文片名:Food, Inc.

原文片名:Food, Inc.

國家地區:美國

影片類型:紀錄

上映時間:2008年09月07日

影片公司:Participant Productions

導演:羅伯特·肯納 Robert Kenner

主演: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埃里克·施洛瑟Eric Schlosser

劇情簡介

《食品公司》劇照《食品公司》劇照

你是否知道,一隻雞從誕生到進入超市的周期只需要48天?這是正常的嗎?這部紀錄片探討了,糧食是如何成長的,人們對糧食的擔憂,例如每年都會引發因為食物而產生的腸道疾病,等等的諸多問題。這部影片也在號召大家儘量的去食用天然食品,而不是轉基因類的食品。

影片從快餐業入手,逐步向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延展開去,揭露了大型食品公司經營者為了獲取高額利潤不惜改變動植物的生長方式和生長周期,他們在經營上取得豐厚的利潤,而代價卻是公眾的健康和安全。在看似清潔的食品加工流水線上,沙門氏菌和希氏大腸桿菌毫無阻礙滲透到食物當中,毒害著人類的生命。由於政策等方面原因,人們無法也無力拒絕大公司強加於身的迫害。在金錢和欲望面前,我們自取滅亡……

劇情花絮

電影海報電影海報

這部紀錄片對由少數大公司控制的美國食品工業進行了檢視,這些大公司經常將商業利益凌駕在消費者的健康、美國農民的生活以及工人的安全之上。

紀錄片《食品公司》已於2008年09月07日在美國紐約、洛杉磯和舊金山上映。用影片主演、作家麥可·波利安的話說,“這部電影揭開(美國)食品生產行業的內幕”。

美國一些食品的包裝上印有牲畜在綠油油的草場裡啃食的圖案,讓人感覺食品產地天然、衛生、沒有受到工業污染。但是,《食品公司》告訴觀眾,這是一種假象。路透社9日援引波利安的話說:“那些產品貼著農場標籤,實際上它們都是工廠製造得來。”波利安寫過幾本有關食品與健康話題的暢銷書。

影片告訴觀眾,美國畜牧業現在廣泛運用工業技術飼養牲畜,這些技術給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引起肥胖、糖尿病、沙門氏菌感染等,還導致環境污染。波利安在影片中說,把牲畜集中圈養的工業化飼養方式“依賴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導致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一些疾病”。

路透社報導,美國幾家大型肉製品企業均拒絕攝製組拍攝它們的生產過程。影片中出現的一些牲畜飼養場所由在那裡工作的工人偷拍。畫面顯示,那些飼養場空間狹窄。

馬里蘭州農場主卡蘿爾·莫里森同意攝製組的拍攝要求。鏡頭顯示,她飼養的雞運往市場銷售前已經快要死掉或要病倒。莫里森說,出現這種狀況部分原因是飼料中有使牲畜體重迅速增加的抗生素。

呼喚覺醒

《食品公司》的拍攝手法是通過採訪一些專家表達導演的觀點,或是隨著與企業家的對話,展示一些前瞻性思考,其中一些一手資料直接揭露了市場的陰暗面。 影片在抨擊工業化飼養牲畜的同時,呼籲消費者拿出行動來支持企業以天然方式生產食品。

片中提到一家為大型連鎖超市沃爾瑪供貨的農場。影片解說詞說,這家農場之所以會生產有機產品,是因為有市場需求。

“你吃到的是什麼取決於你在超市買的是什麼,”波利安說。

波利安在著作《守住食物:一個食者的宣言》中倡導人們吃“真正的、來自健康和自然成長過程的食物”。他說,人是食物鏈中的一環,人的健康離不開整個食物鏈的健康。

在這部紀錄片當中,電影人羅伯特·肯納(Robert Kenner)首次揭開了美國食品工業那蓄謀已久的神秘面紗,針對的是其在政府部門的管理機構--農業部(USDA)和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授意之下,如何拿捏住消費者背後高度機密化的薄弱環節的。

說是驚悚片不過份,更是投進超市的一枚炸彈。毒菜、毒奶上了頭條還可以避,但食物鏈無聲無息給大財團壟斷,我們被迫啃掉怪物:高速長大的雞、抗農藥的土豆、不會爛的番茄。跨國公司在政府默許下,劫持生產方式,橫手將食物變種,無視環境生態及公眾健康。個案之一:因為便宜,牛場改用栗米餵牛,令牛肉染變種大腸桿菌,毒害者每年以萬計。導演明察暗訪,抽絲剝繭,訪專家證人,也找到和大企業對抗的良心個體戶,每個結論皆觸目驚心。我們吃的,真的很可怕。

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確實得到了擁有著更多胸脯肉的養殖雞、更完美的豬排、能夠抵抗殺蟲劑的侵蝕的大豆種子,甚至還有不會變質腐爛的西紅柿……但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昂貴的,那就是時刻得遭受全新的大腸桿菌的危害--每年都會導致大約7.3萬美國人的生病。與此同時,我們還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廣泛且普遍存在的肥胖症,特別是在兒童中間異常地流行,還有就是在成人群體裡已經達到一種趨勢的糖尿病了。

影評

2008年的多倫多電影節和2009年的柏林電影節上,一部名為《食品公司》的紀錄片引起了廣泛關注。片中向人們展示了,美國超市里各種食品的誕生過程,在飼料中添加激素、抗生素等。美國食品生產行業廣泛採用的一些技術,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紀錄片《食品公司》在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進行了小規模的放映,一些美國肉製品商已經聯合起來抵制影片,認為影片存在大量誤導消費者的信息。不過本片導演羅伯特·肯納表示,這部紀錄片的主要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呼籲消費者以實際行動支持企業以天然方式生產食品。

引發思考

什麼是放心食物?

綠色食品綠色食品

《食品公司》以面對面地採訪和交流的方式,邀請了各類專家對美國的食品現狀做出了定論和總結,包括《快餐國家:全美膳食的陰暗面》(Fast Food Nation:The Dark Side of the All-American Meal)的作者埃里克·施洛瑟(Eric Schlosser)--後來經電影人理察·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操刀改編,這本小說於2006年被帶上了大銀幕;還有《雜食動物的困惑》(The Omnivore's Dilemma)的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然後是比較有想法的社會企業家,有來自於加州岩石地農場(Stonyfield Farms)的加里·赫什伯格(Gary Hirshberg)以及維吉尼亞州的多元農場(Polyface Farms)的喬爾·薩拉汀(Joel Salatin),他們將會一一道出令人震驚的真相:對加工行業的壟斷行為會如何對食品健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我們這些消費者在中間又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促進角色呢?

一直在電視領域製作紀錄片的羅伯特·肯納第一次將目光瞄準了電影工業,最終憑藉著這部《食品公司》叩響了好萊塢的大門,徹底且全神貫注地深入挖掘與民生問題息息相關的食品加工業……其實肯納之所以會產生製作這樣一部紀錄片的想法,主要還是因為他從埃里克·施洛瑟的小說中獲得了太多的創作靈感,肯納說:“其實我和施洛瑟已經合計了許久,就想找個機會,讓他的那本被改編成電影過的小說《快餐國家》以紀錄片的形式重新呈現出來,但是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這個願望始終沒有實現。後來為了製作這部《食品公司》,我們坐在一起開始討論裡面的內容,意識到現在所有的食物似乎都在向‘快餐’靠攏,而且其中的加工流程,也都被歸類到了‘速食文化’的行列當中。”

確實,只要我們在超市的食品專櫃中仔細地瀏覽觀察的話,就會發現裡面的商品正在一點一點被快餐所取代,對這方面頗有研究和建樹的埃里克·施洛瑟說:“由於消費者所凝聚出來的巨大的購買力,促使著速食工業正在逐漸地改變美國整體的食物系統……所以即使你是在超市里買食物,也會傾向於去挑選那些來自於食品加工廠或供應商服務的速食連鎖店的產品。”

羅伯特·肯納和埃里克·施洛瑟第一次開始商討,將與食品加工業有關的內容製作成一部紀錄片,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可能性?肯納說:“隨後,影片從籌備到拍攝完畢,又花掉了我們兩年半的時間,比當初預計的長了一些,因為我們被好多需要在影片中呈現的地方一次又一次拒絕,但我和施洛瑟卻從來沒有放棄過。”

《食品公司》自然也受到了埃里克·施洛瑟和他的小說《快餐國家》極其深遠的影響。

即使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在製作《食品公司》的過程中,幾位參與進來的電影人仍然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震撼,羅伯特·肯納說:“就在我們準備好了去探尋食品的加工作坊的時候,一個女人卻對我們說出了一番讓人無比震驚的話……她叫芭芭拉·科瓦奇克(Barbara Kowalcyk),她兩歲的兒子凱文因為吃了帶有細菌的漢堡包,而死於大腸桿菌感染,她正致力於嘗試著讓美國的食品體系更加地安全,至少對於她來說,這是惟一能夠撫平她痛失愛子的悲傷的方法。

食品加工業的壟斷行為

對於食品工業體系來說,如何體現它對一個國家的價值,就成了《食品公司》的一個值得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麥可·波倫說:“所有的食品都在向‘物美價廉’邁進,也使得它們越來越像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其他消費品,令我們漸漸地失去了‘食物從何而來’的認知,失去了接收相應的信號的能力。”

而在這些龐大的食品公司與華盛頓特區之間,也存在著耐人尋味的聯繫,直接影響了食品加工業的發展,製片人伊莉斯·佩爾斯坦說:“我們發現食品體系設法通過了一些非常有利的法律條例--舉個例子,大型的農場式工廠,並不被看成是真正的生產地,所以根本就不需要考慮其他工廠所面對的那些非常有威懾力的限制。最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些條款似乎都是自發成為一個體系的,並沒有受到強制的託管,結果卻是在為這個行業做最大程度的服務。”

幾位電影人在製作《食品公司》的過程中,還發現即使不採用這種過於工業化的處理過程,仍然可以供給整個美國的食品需求,麥可·波倫說:“本來,為食品進行加工,就是為了改善美國國民的整體健康狀況,所以質量、數量和收益,都不是用來衡量健康食品體系的惟一標準……當然,數量確實可以將人們的健康提升到一個點上,但在那之後,就是質量和多樣性起決定性的作用了。不過,如果假設工業化的食品系統是在讓每一個人更好地成長和維持住良好的健康,本身就是極端錯誤的,而且現在看來,已經對人的身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危害了。”

聯合反擊

羅伯特·肯納導演的這部紀錄片最先在加拿大多倫多上映,又亮相於德國柏林電影節。

雖然影片準備和美國觀眾見面了,但是矛頭所指的美國肉製品商早已聯合起來採取行動反擊。它們創立幾家旨在樹立正面形象的網站,其中一家網站在電影名字Food,Inc.前加上“安全”二字,名叫“安全食品公司網。網站宣稱,美國食品“安全、買得起、供應充足”。在一個食品行業組織任顧問的營養學家莉薩·卡蒂奇則認為,《食品公司》存在大量誤導信息。

此外,雖然影片意圖揭露美國牲畜生長條件惡劣的狀況,但是美國農場管理局負責人梅斯·桑頓說,美國農場重視牲畜生長狀況。路透社援引桑頓的話說:“如果農場主或牧場主不關心他們的牲畜,他們的生意就做不下去。”

本片還獲得第8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