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主義

主觀主義

主觀主義,是一種唯心主義、形上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特點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感情、願望、意志出發,從狹隘的個人經驗或本本出發,採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使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在實際工作中,常常表現為教條主義和狹隘經驗主義。

基本信息

解釋

主觀主義主觀主義
名稱:主觀主義拼音:zhǔ guān zhǔ yì
解釋:由腦子或感官感覺內部的條件而引起而不去根據客觀情況加以分析的處事方法。
出處: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第一種:主觀主義的態度。”
事例: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正在有情無思間》:“其實應教育的不是無辜被告而正是~的審判人員自己。”

代表

門格爾、帕累托、希克斯
主觀主義主觀主義
門格爾認為不同的商品效用可以互相比較,並且商品價格決定於商品的邊際效用。在門格爾等人思想的基礎上,艾奇沃斯、帕累托、希克斯等得出了無差異曲線。
門格爾、希克斯等人實際上認為,2件棉衣加上3個麵包,同1件棉衣加上5個麵包可以“無差異”。也即物理化學等客觀狀態不一樣的東西給人帶來的感覺可以是一樣的。進一步而言,人的主觀感覺可以脫離物理、化學狀態而獨立存在,並成為決定人們行為的源。門格爾、希克斯等人改變了了效用的概念。在一些觀點中效用是用於描述商品滿足人某種需要的能力,希克斯等人認為,效用是人的主觀感覺,並不是客觀世界物質的絕對性質。也就是說,在希格斯等人眼中,商品最終是因為滿足了人們的主觀需要而並非其本身產生對人類的效用。
在此基礎上希格斯等人又建立了序數效用函式論。效用是無法精確度量的,因為人們對商品的偏好是難以用明確的數學來表示。在希格斯等人眼裡,一組商品比另一組商品可以帶給某個特定的消費者更多的效用是能確定的(這個假設雖然看似合理,在近幾十年也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特別是行為經濟學的試驗與理論所反對。),不能確定具體的數字關係,而且強行確定某種嚴格的數學關係最後也往往不能很好地自圓其說,故序數效用論連同他的主觀效用觀點被此後的西方經濟學廣為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主流的觀點。在這種理論,以及該理論的各種修改版本下的效用函式一般都是模糊不定,因人因時而異的,經濟學家也一般只會確定這些效用函式的一些特性(比如增減性,凹凸性,極值等。)進行研究而不再拘泥於具體的某一確定形態的效用函式,個體經濟學理論大多也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馬歇爾:唯物主義
馬歇爾提出了局部均衡,指出商品價格是供求均衡的結果。
實際上,馬歇爾綜合了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
馬歇爾把唯物主義結合在了一起,他是一個在唯物主義的經濟學者。他不喜歡像李嘉圖那樣的主觀主義,李嘉圖的主觀主義顯然不符合事實,他也不喜歡門格爾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因為現實中有許多現象需要客觀一些的解釋。他最後選擇了一種辯證綜合,它是經濟學的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經濟學的一次重要轉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