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

歌德

歌德(原名: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22日),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畫家,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歌德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自然科學,博物學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基本信息

生平

歌德歌德(原名:JohannWolfgangVonGoethe,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

歌德,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自然科學家畫家。歌德生於法蘭克福一個富裕市民家庭。父親是法學博士,曾任皇家參議,母親是市長女兒,精明活潑,善講故事。

歌德1765年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770年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法律,次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771年在法蘭克福任律師。1772至1775年之間,寫出了大量的作品。有歷史劇,有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長詩《普羅米修斯》,詩劇《浮士德》初稿等。這些作品表現作者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和反抗。其中《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後使作者名聲大噪,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

1775年,歌德積極進行地質學礦物學人體解剖學植物學的研究,撰寫出多種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從1794年起,歌德同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進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兩人合寫《贈辭》,譏笑了當時文壇的市儈作風。隨後競賽似地創作敘事謠曲,寫出了《掘寶者》、《神和舞妓》等一批優美歌謠。

歌德晚年過著隱居生活,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在生命最後幾年裡,終於完成歷時數十年之久的兩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邁斯特》。

主要經歷

童年

在歌德的心目中,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歌德的母親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溫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促使他愉快地、始終如一地對學習懷有濃厚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

歌德小時候,母親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講述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給他聽。母親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語彙也十分豐富。歌德常常聽得如醉如痴。也許正是繼承了母親的這種才能,歌德在自己的朋友中間,總是以知曉各種趣味橫生的笑話而著名。歌德成年以後,母親仍是他與之共同探討創作的夥伴。同時,母親還起著激發他創作熱情的作用。對於兒子的作品,母親是凡有必讀,並總能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論。歌德深有感觸地說:“從父親那裡,我得到一付強壯的體魄和做一個正直人的人生觀,從母親那兒,則繼承了她樂觀的性格和對於語言的表達能力。”

創作《賽森海姆之歌》

歌德從赫爾德那兒得到的教誨是深刻的。正是這位赫爾德,給他揭示了詩歌領域一個新的世界——民歌。赫爾德曾廣泛蒐集、發掘民間文學寶庫,並於1778年和1779年出版了《各民族人民的聲音》一書。受著赫爾德的影響和鼓勵,歌德也開始在斯特拉斯堡周圍一帶進行民歌蒐集活動。同民歌的接觸,使歌德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這一時期的抒情詩的創作為他日後成為一個偉大的德國詩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賽森海姆之游與《賽森海姆之歌》

在詩中,他打破慣例,直接向讀者直抒胸臆;他用的是階梯式結構:在讚美了春天、生機勃勃繁花似錦的大自然之後,詩人祈求愛情,它作為至高無上的法則,證明了大自然“自強不息”。他針對德國市民的戀愛生活和婚姻生活的那種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不合時代潮流的準則發出了愛情至上的呼聲,宣布相愛者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同時指出了這種戀愛關係的社會意義。把頌詩的結構和民歌的形式融合成一種新的抒情詩體,這種情況在德國詩歌中還從未有過。

“美麗的怪物”

歌德歌德

早在萊比錫求學期間,歌德就接觸到了莎士比亞。他最早接觸的是《莎翁選粹》,歌德後來一直認為這是他生平最快樂的時期。 莎士比亞的劇作,使歌德的精神視野大為展開,它讓他感到有一個重大的題材要寫,而且這題材又不能在狹隘的舞台上以及只適合於一出簡單戲劇的短暫時間中演出。

在閱讀了出版於1731年的《葛茲自傳》之後,他在這個騎士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人物。他決定將有關材料重新作歷史性的處理,同時又欲充分發揮個人的藝術想像力,從而使戲劇在形式上能夠超越舞台的限制,且力求使情節生動鮮活起來。

《葛茲》完成後,歌德找到好友默爾克,讓他看了看稿子。默爾克很讚賞,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年底,歌德又把它寄給了赫爾德,後者給他提出了一些較苛刻的意見。於是,歌德又對劇作進行了修改(基本上是重寫一遍),改寫本於1733年完成。改寫本《葛茲》更為深刻地揭示出了劇中主要人物的內心衝突,著重刻畫了騎士葛茲的自救者形象,而不是像初稿那樣著重描寫被壓迫農民自發的強大鬥爭。這部作品一面世,立即轟動了德國,成為文壇上的一件大小,並引起廣泛而巨大的反響。魏蘭特則撰文說它是一個“美麗的怪物,”進而指出:“要是我們有更多這樣的怪物就好了。”

《少年維特的煩惱》

1774年2月初到3月份的四個星期之內,歌德一氣呵成地完成了《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詩體小說

《少年維特的煩惱》充滿著一個處在德國“狂飆突進”時代的青年人的愛和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腐朽社會的控訴。書中的維特是一個能詩善畫、純潔多情、熱愛自然的青年。他來到了一個僻靜的鄉村,完全沉浸於大自然的生命中,就像一隻蝴蝶,在香海里遨遊。與小孩兒和平民的接觸,更使他和悅天真。不久他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位年輕活潑的姑娘綠蒂,對她一見傾心。可是綠蒂已經訂了婚,不能把愛情獻給維特。7月,綠蒂的未婚夫回來了,維特終於從甜夢中驚醒,他想就此離開;於是,維特自己哄自己,徘徊流連不忍離去。但是,他以前純真的天趣,已不復存在了;心胸里開始矛盾了,情感與理智開始衝突了。他認識到自己矛盾的現狀,卻沒有力量超脫,他已經想到了自殺……。

作者在這裡描繪了一個叛逆者的掙脫時代的一切束縛的必然的生活感情。進步的知識分子由此受到了鼓舞,因為書中描寫的就是他們中間的一員。《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後,歌德成為全世界稱讚的文學家。

其他造詣

油畫《歌德在羅馬郊外的坎帕尼亞》(梯施拜因繪)油畫《歌德在羅馬郊外的坎帕尼亞》(梯施拜因繪)

眾所周知歌德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傑出的思想家;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科學研究者,而且涉獵的學科很多:他從事研究的有動植物形態學解剖學顏色學光學礦物學地質學等,並在個別領域裡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就,如他在一七八四年發現了人的顎間骨。雖然法國科學家魏克—達蘇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經發現了,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歌德還是一個政務活動家,做過魏瑪公國的大臣,推行過一些進步政策。

然而更少有人知道,歌德還是一位畫家,更準確地說,是一位有相當造詣的風景畫家。歌德的天性極其活躍,他的求知慾非常強盛;他把他的精神觸覺伸向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要占有映照人類內心世界和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奮,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銳的感官,以及他長達八十二個春秋的高壽,使他在不同領域裡——首要是在文學創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繪畫藝術上,他以無比的執著,從童年直到老年,始終懷著濃烈的興趣,並幾乎一直熱情地進行實踐,畫了二千七百幅之多,這其中絕大多數是風景畫,也包括他進行科學研究時所繪下的畫圖以及他對人體進行的臨摹等。

友誼

與席勒的友誼

歌德塑像歌德塑像

1794年7月下旬的一天,歌德和席勒作了一次坦率的交談,氣氛友好、活躍,消除了雙方的一些誤會和心理障礙,相互間有了一股吸引的力量。歌德開始承認:“席勒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他把靠近他的一切人都把握得緊緊的。”一周以後,兩位詩人再次在耶拿晤面交談。這次談的不再是自然科學,而是文學藝術——兩人各就自己的創作、理論以及德國文學現狀等交換了意見,他們的見解竟然很一致,這使席勒大為驚訝。

在這次暢談之後,席勒寫了一封信給歌德。在這封信中以犀利的眼光精闢地分析了歌德的精神歷程,而當時還沒有任何一個人像他那樣深刻而準確地對歌德作出評價。在信中,他也談到自己的弱點。最後,席勒闡述了雙方觀點上可能一致的地方,並指出了歌德為他主持的新雜誌撰稿的可能性。歌德在覆信中說:“在這一周里有我的生日,而對於我的生日來說,沒有任何禮物能比您的來信使我更感快慰的了。”緊接著,他也表達了今後兩人合作的願望:“……我們雙方彼此清楚了我們目前達到的地方,這樣我們就更能不間斷地共同合作。”

此後,歌德盛情邀請席勒來魏瑪家中做客,共同擬定了——個旨在繁榮民族文化的合作計畫。於是,兩位詩人果實纍纍的合作年代開始了,這一合作為歌德帶來了“一個新的春天”,更為德國文學帶來了一個新的繁榮時代。

歌德與貝多芬

德國天才的音樂家路德維希·萬·貝多芬比歌德小21歲,青年時代他就曾讀過歌德的《葛茲》和《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的抒情詩更一再激起他的創作欲望, 1810年,貝多芬為歌德的《埃格蒙特》譜寫了音樂。

1811年4月12日,貝多芬給歌德寫了一封信。信中傾述了對詩人的景仰之情,並希望聽取對《埃格蒙特》音樂的意見。6月25日,歌德回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在魏瑪能上演這部由貝多芬譜曲的悲劇,並相信它會給自己和貝多芬的崇拜者帶來歡愉。

1812年夏天,貝多芬和歌德雙雙來到卡爾巴特的特普利茲。歌德到達時,貝多芬已到了一周了,但他並不知道歌德來了。歌德便主動去看貝多芬,於是兩位偉人見面了。當晚,歌德寫信給他妻子說:“在我見過的藝術家當中,沒有誰比他更專注、更有毅力和更誠摯可親的了。”

老年的歌德尊重貝多芬的為人和才能,但是對貝多芬憤世嫉俗的革命精神卻理解不了。對貝多芬來說,歌德卻使他感到有些失望。這位詩人,只是一個極留意禮節的社交家,溫文爾雅,從不肯盡情傾吐。貝多芬期望的美的批評、理性的批評,歌德卻一句也沒有。他覺得這次見到的歌德,與他想像中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葛茲》的作者相距甚遠。

與中國文學

從1813年10月始,歌德把興趣集中到了遙遠的中國。他先後在圖書館借閱了10多種有關中國的書籍。其中有中國遊記和中國哲學方面的著作。他通過英法文譯本讀了一些中國小說和詩歌,如《好逑傳》《玉嬌梨》《花箋記》《今古奇觀》等。他—直想把《好逑傳》,寫成一部長詩;讀過《趙氏孤兒》之後,受到啟發,他又計畫寫一部戲劇。1827年至1829年間,他便寫了14首題名為《中德四季晨昏吟詠》的抒情詩,抒發了他對東方古國的憧憬。

通過接觸中國的文學作品,歌德從中看到人類共同的東西。他在同助手愛克曼的談話中闡述了他對中國的理解:“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樣;只是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比我們這裡更明朗,更純潔,更合乎道德……”他從中國文學談到德國文學與法國文學,進而提出了“世界文學”,這一全新概念。他說:“我愈來愈深信,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使它早日來臨。”值得一提的是,20年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以另一思路也提出了“世界文學”這—概念。

歌德作品傳入中國大概是在戊戌前後。1922年,郭沫若全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正式出版,其後他又陸續譯出《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對中國啟蒙運動發揮過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德文化交流的發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顆閃爍的明星,在中國放射出愈加燦爛的光芒。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匯集中國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譯家學術成果的十卷本《歌德文集》,成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主要貢獻

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故居

歌德故居(Goethe-Haus),位於法蘭克福。1749年8月28日,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在此出生。他的故居由兩座半木架房體相連,其父母在1733年購得此處房產。

作品

《浮士德》《浮士德》

《戀人的情緒》(戀愛劇),1768年創作

《同謀犯》(喜劇),1769年開始創作

《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劇本),1773年

《普羅米修斯》(兩幕劇,未完成),1773年

《普羅米修斯》(詩歌),1774年

《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戲》,1774年

《布雷伊長老的謝肉節劇》,1774年

《普倫德爾斯鎮的年市》, 1774年

《神,英雄和維蘭特(Wieland)》(笑劇),1774年

《克拉維戈》(悲劇),1774年

《神靈的問候》(詩歌),1774年

《少年維特的煩惱》(書信體小說),1774年,第2版,1787年

《艾格蒙特》(悲劇),1775年開始創作,1788年付印,作曲家貝多芬給這部作品配樂

《歐文和埃爾米勒》(配唱戲劇),1775年

《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原邁斯特”,小說),始於1776年,1911年付印

《施黛拉》,為戀人們寫的戲劇,1776年

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亞》(戲劇),散文版1779年,1787年付印

《托爾夸托·塔索》(戲劇),始於1780年,1790年付印

《論人類與動物的頜間骨》,1786年

《羅馬哀歌》,作於1788年至1790年

《威尼斯警句》,1790年

《浮士德》,片斷,1790年

《光學論文》(論文,2卷本), 1791年/1792年

《大科夫塔》(喜劇),1792年

《平民將軍》(喜劇),1793年

《列那狐》(動物敘事詩),1794年

《在所有美好的時刻》(共機會分會會歌),1775年

《德意志逃亡者講述的故事集》(框形結構小說),1795年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1795年/1796年原文

《克塞尼恩》(《贈辭》)(詩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浮士德 一部悲劇》(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於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題目付印

《邦弗尼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人生》(文章),1797年

《中篇小說》,始於1797年

《赫爾曼與竇綠苔》(以六音部詩行寫成的牧歌),1798年

《私生女》(悲劇),1804年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小說),始於1807年,1821年付印,增訂版1829年原文

《潘多拉》(為節日創作的戲劇),作於1807年/1808年,1817年付印

《親和力》,1809年原文

《論色彩學》(科學論文),1810年

《我的生平 詩與真》(自傳作品,4卷本),1811年至1833年

《關於歌手人們有很多可說》(為感謝歌手而作的共濟會的詩歌),1815年

《當回報最親愛者的時候》 (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濟會的詩歌),1816年

《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之煩惱》

《義大利遊記》,1816年/1817年

《好女人》,1817年

《論藝術和古代》 (6卷本,和梅耶(Johann Heinrich Meyer)合作),1816年至1832年

《莊嚴的教團節日:“50年已經過去”》(對於授予他參加共濟會50周年榮譽證書的詩歌形式的謝辭), 1820年

《西東詩集》(詩歌),1819年

《悼詞起首》 對已故共濟會裡德爾(Ridel)分會長的悼詞,1821年

《法國的政治運動》(報告),1822年

《講話:對於維蘭特(Wieland)兄弟般的紀念》 (共濟會悼詞), 1830年2月8日歌德致悼詞

《浮士德 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遺作)

《箴言和沉思》,1833年(遺作)

其他

中文譯本

歌德文集》(十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文獻

《歌德傳》,(德)漢斯·尤爾根·格爾茨,伊德 等/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

主要警世語錄

1、任何人都不笨但如果你不利用你的大腦你會發覺你很笨!

2、誰是最幸福的人?乃是能感到他人的功績、視他人之樂如自己之樂的人。

3、最大的幸福在於我們的缺點得到糾正,我們的錯誤得到補救。

4、能把自己生命的終點和起點聯結起來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5、在蠢人感到人生困難的時候,賢人看起來容易;而當蠢人感到容易的時候,賢者就感到困難。

6、人生一世不就是為了化短暫的事物為永久的嗎?要做到這一步,就須懂得如何珍視這短暫和永久。

7、雖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卻是微乎其微。因為人生是短暫的,人的命運是有限的。

8、凡不是就著淚水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9、生活也好,自由也好,都要天天去贏取,這才有資格去享有它。

10、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為之而奮鬥。

11、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於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12、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因此,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述說他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教養。

13、真正的志同道合者不可能長久地爭吵;他們總會重新言好的。

14、只要你告訴我,你交的是些什麼樣的人,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人。

15、友誼只能在實踐中產生並在實踐中得到保持。

16、知道危險而不說的人,是敵人。

17、人應該有愛好真理,一見真理就採納它那樣的心靈。

18、錯誤同真理的關係,就像睡夢同清醒的關係一樣。一個人從錯誤中醒來,就會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19、鬥爭是掌握本領的學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橋樑。

20、對真理的熱愛就體現在:知道怎樣去發現和珍惜每一件事物的好處。

21、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22、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

評價

“歌德是站在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浪漫主義畫派

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於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