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院

民族學院

中國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專門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的總稱。早在1941年,中國就建立了第一所高等民族學府“延安民族學院”。

民族學院

正文

中國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專門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的總稱。早在1941年,中國就建立了第一所高等民族學府“延安民族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先後建立民族院校13所,它們是:中央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中南民族學院雲南民族學院貴州民族學院廣西民族學院廣東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西藏民族學院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東北民族學院中央民族管理幹部學院
在革命戰爭時期,民族院校著重培養各民族出身的黨政幹部;新中國成立後,各民族院校按照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除繼續培訓少數民族各類政治幹部外,還為各民族地區培養急需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為進一步加強各民族的團結,發展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服務。
延安民族學院 1941年9月在延安創建,其前身是1941年初成立的陝北公學民族部。主要任務是培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綏遠等省區的蒙古族、回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研究有關民族的歷史和現狀,爭取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日。當時全院約有教職員工200多人,包括蒙古、回、藏、滿、彝、苗、東鄉、漢等民族。學制無嚴格規定。設有研究班、政治班、文化班。教學內容分政治課和文化課兩類。學員一年參加生產勞動2~3月,如開荒種地、挖窯洞、紡線等。對學員實行供給制,衣、食、 住、醫療、書籍均免費供應。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受到尊重。
1943年,該院與魯迅藝術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即舊延安大學)、自然科學院、行政學院等院校合併,名新延安大學,仍保留民族學院建制。1944年春民族學院遷到陝甘寧邊區定邊城,與三邊師範等校一起組成三邊公學。1948年2月,又與邊區吳旗縣境內的三邊分區幹部學校合併。至此,延安民族學院不復存在。該院創辦6年多,共培訓少數民族和漢族幹部數百名,對開展民族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
中央民族學院 1951年6月在北京建立。任務是培養各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以及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所需的高級和中級幹部;(見彩圖)研究中國各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1983年,全院共有來自50多個少數民族的學員3200餘人,教學、科研人員1000餘人。先後建立7個系25個專業,一個幹部輪訓部和一個預科班。7個系是:少數民族語文系、政治系、歷史系、藝術系、漢語言文學系、數學物理系、民族學系。有些學科招收了碩士研究生、進修生,還辦有外國留學生短期漢語文訓練班。
此外,該院建校初期成立了研究部。1980~1981年又先後成立民族研究所、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藏族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所屬的民族文物研究室。成立研究機構以後,進行了民族識別工作,參加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見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語言調查(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參與創製少數民族文字的工作;編寫多種少數民族文字的字典、詞書;研究各民族的歷史和現狀;編寫多種專著和教材,在民族學科領域的研究上作出了成績。民族文物研究室收集有全國各少數民族文物2萬多件,為研究各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藝術和生產生活提供了資料。該院還與不少國家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聯繫,在國外有一定的影響。
中央民族學院有成套的電化教學設備供教學使用。有藏書80多萬冊的圖書館,其中有20多種少數民族文字圖書10萬多冊,外文圖書10萬多冊。
地方民族學院 前述11所地方民族學院與中央民族學院基本相似。西北民族學院蘭州西南民族學院成都中南民族學院武昌,西藏民族學院在陝西省鹹陽市,東北民族學院大連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銀川,其餘5所地方民族學院均設在各省省會。系科設定除貴州民族學院沒有預科外,其他均設有本科、幹部輪訓部和預科3部分。各學院的本科根據該地區的需要設定,多少不等。本科學制一般四年,幹部輪訓部和預科學制一般一年。各學院除擔負教學工作外,還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自1941年創建延安民族學院至今,全國各民族學院共培養訓練少數民族幹部和專業人員10萬人以上,對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配圖

民族學院民族學院
民族學院民族學院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