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是主要以少數民族主要生源的教育機構,具有代表的有中央民族大學,承德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等。

中國大陸的民族院校

(排名不分先後)
中央民族大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路27號,郵編:100081)

民族院校民族院校

承德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地址:河北省承德市馮營子高校園區,郵編:067000)
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地址:南校區:河北省承德市開發區種子路2號;北校區:河北省承德市佟王府,郵編:067000)
內蒙古民族大學(地址: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霍林河大街22號,郵編:028043)
內蒙古民族高等專科學校(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路216號,郵編:010051)
中南民族大學(地址:武漢市武昌民院路5號,郵編:430074)
湖北民族學院(地址:恩施市三孔橋,郵編:445000)
大連民族學院(地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郵編:116600)
西南民族大學(地址:成都市洗面橋,郵編:610041)
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地址:四川省康定縣姑咱鎮文華路,郵編:626001)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地址:都勻市平橋南路13號,郵編:558000)
民族院校民族院校

貴州民族學院(地址:貴陽市花溪董家堰,郵編:550025)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地址:貴州省都勻市黔醫路7號,郵編:558003)
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地址:貴州省凱里市文化北路22號,郵編:556000)
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地址: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湖南路60號,郵編:5624000)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地址:貴州省都勻市甘塘鎮,郵編:558022)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地址:貴州省凱里市紅洲路51號,郵編:556000)
雲南民族大學(地址:昆明市蓮花池,郵編:650021)
西藏民族學院(地址:陝西省鹹陽市文匯路,郵編:712082)
西北民族大學(地址:蘭州市西北新村1號,郵編:730030)
合作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地址:甘肅省合作市知合瑪路233號,郵編:747000)
青海民族學院(地址:西安市八一中路3號,郵編:810007)
青海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地址:青海省共和縣恰卜恰鎮綠洲北路33號,郵編:813000)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地址:銀川市新市區文昌北路,郵編:750021)
右江民族醫學院(地址:廣西百色市城鄉路98號,郵編:533000)
廣西民族學院(地址:南寧市西鄉塘路74號,郵編:530006)
右江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中山二路,郵編:533000 )

幾所民族學院簡介

【中央民族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是全國唯一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民族高等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校前身是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民族學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烏蘭夫任首任院長。1

民族院校民族院校
993年11月,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現任校長為鄂義太教授。
黨和國家歷屆領導集體始終關心和重視中央民族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14次接見學校師生代表。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3次接見師生代表。1993年學校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時,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學校50周年校慶之際,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同志到校視察,並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學”的奮鬥目標。同年,胡錦濤、李嵐清等國家領導人親自審批了國家民委、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四部委聯合上報的《關於進一步辦好中央民族大學的請示》。2002年6月,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關於重點共建中央民族大學的協定》。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學校1979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大學,1999年成為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4年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民族成分眾多的師資隊伍。建校之初,一批學界名流,如潘光旦吳文藻費孝通翁獨健吳澤霖馮家昇楊成志林耀華傅樂煥于道泉聞宥馬學良王鍾翰等到校任教。學校現有教職工總數為1,967人,其中專任教師1,003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487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8.6%;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25人,碩士學位30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3.1%。他們當中有王鍾翰、戴慶廈、王堯、耿世民、張公瑾、牟鍾鑒、胡振華、施正一劉秉江、馬躍、李魁正、楊聖敏、金炳鎬、薛達元等著名學者,還有不斷湧現的諸多中青年新秀,已漸成學界翹楚。學校目前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學科評議組、全國地方志領導小組、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上海合作組織中方教育諮詢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國家學科規劃和評審機構成員18人,雙聘院士2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北京
民族院校民族院校
市教學名師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13人,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6人,學校特聘教授2人,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教學帶頭人82人。他們具有良好的治學精神和學術風範,在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上成就卓著。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建設,學校圍繞國家的民族團結與發展需要,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已發展成為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體、民族類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學校現有18個學院、3個系和1個預科部,有覆蓋10個學科門類的55個本科專業、2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校的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特色優勢,不僅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而且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民族史、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生態學等學科也得到快速發展並具有廣闊的前景。
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235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741人,少數民族預科生417人,本科生(含預科生)來自55個少數民族的學生占62%。建校5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各民族畢業生,他們大多數已成為民族地區各條戰線的骨幹。其中有知名專家學者近千名,少數民族省部級領導幹部近百名,地廳級領導幹部近千名,縣處級領導幹部萬餘名,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家的民族團結與發展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學校現占地面積為37.8萬平方米,另規劃新校區占地面積81萬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55.7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20餘萬平方米,資產總值16.1億元。擁有各類圖書近214萬冊(含電子圖書48萬餘冊),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圖書文獻資料藏量居國內高校前列。學校出版社是全國民族學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全國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館藏有3萬餘件珍貴的民族文物,已經成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教學實踐基地。學校有先進的校園網路系統,滿足了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目前,全校師生員工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要求和民族團結與發展事業的需要,緊緊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創新能力兩大主題,強化本科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實施質量立校、學術興校和人才強校三大戰略,全力推進學校的發展建設,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奠定基礎。
【西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是一所包括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管、醫等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民族高等學校,坐落於天府之國,芙蓉之都的錦繡成都,與聞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鄰。學校創建於1950年7月,於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是在周恩來、鄧小平、王維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關懷下,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
學校建立50多年來,培養出各類人才10萬餘人。在他們中間,湧現出新中國第一個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湧現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藏族將軍,湧現出不少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和大批各級領導幹部,更多的畢業生成為各條戰線的骨幹,為民族地區的解放、政權建設、邊疆鞏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學校占地面積1800餘畝,分老校區、新校區、太平園校區三個校區;校舍民族院校建築面積85萬餘平方米。下設19個學院、1系1部;有本科專業59個,碩士點41個,專業學位3個,博士點2個,是高校在職教師攻讀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和MBA培養單位;現有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碩士層次),5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共建實驗室,1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目前,學校有56個民族的在校學生2萬餘人,有教職員工16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餘人,副高以上職稱500餘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近200人。有43人先後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有16人為國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32人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聘請國內外客座教授百餘人。學校館藏圖書資料220萬冊,教學科研實驗設備總值上億元;建立了較完善的校園計算機網路系統;教學用房、學生生活設施、體育場館、圖書館、實驗室、實踐基地及儀器設備等辦學基礎設施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均達到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A級標準。學校始終遵循“加強基礎、拓寬口徑、提高能力、辦出特色”的原則,堅持不懈地推進以學分制改革為龍頭的各項教學改革,切實加強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近年來,學校在教學信息化、數位化、網路化以及遠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時代特徵的人才培養體系及現代高等教育教學運行機制。
學校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擁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開發研究所等37家研究機構,擁有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藏學文獻中心和國內最大規模的彝學文獻中心。“十五”以來,完成科研項目100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5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及教材350餘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0餘項次。特別是在新材料研製、畜牧獸醫理論與技術、古典文學、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彝、藏、傣)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著較大的影響。出版的學術刊物主要有向國內外發行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和內刊《彝學研究》、《藏學研究》等。
學校是四川省對外開放的重點單位,迄今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來校進行學術交流活動或參觀訪問。學校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伯明罕大學紐西蘭懷卡托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等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與交流關係。
學校是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縮影。各民族師生員工平等團結,互相尊重,共同進步,各民族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
近年來,學校各項事業突飛猛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2003年4月,更名為“西南民族大學”;9月,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同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優秀;2003年6月新校區建成,並獲得建設部“2004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5年,成為國家民委與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西南民族大學的辦學實踐為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十一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堅持“二為”辦學宗旨,弘揚“和合偕習、自信自強”的民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化改革,鑄造品牌,堅持走內涵發展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的辦學之路,促進學校和諧發展,推動學校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到2010年及以後一段時間,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方向明確、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環境優美、人民滿意的現代化民族大學。
【西藏民族學院】
西藏民族學院是西藏自治區所屬的一所辦
民族院校民族院校
在內地的高等學校,她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陝西省鹹陽市,是西藏創辦最早的高等學校。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和平解放後的西藏百業待興,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少數民族幹部。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後,西藏上層反動集團極力反對西藏社會制度的改革。根據西藏鬥爭實際,為保存基本力量,培養民族幹部,為今後的民主改革作準備,1957年3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會議針對當時西藏的形勢,決定西藏在內地辦學。根據黨中央的決定,西藏工委於同年6月開始籌建西藏公學。10月,中央批准將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的原西北工學院的校址轉交西藏,作為西藏公學的校址。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西藏公學的成立標誌著西藏的民族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西藏公學建校初期是一所政治學校,其任務是通過文化教育、政治思想工作、勞動生產鍛鍊和實際工作訓練,培養忠實於祖國、忠實於社會主義、忠實於西藏勞動人民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在辦學中,公學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向和勤儉辦學的方針,為今後的辦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59年9月,西藏公學開辦藏語文專修科,這是西藏歷史上創辦最早的專科專業,它成為西藏高等教育起步的一個標誌。
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偉大勝利,西藏進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為了適應西藏革命和建設事業發展的新形勢,公學在繼續培養政治幹部的同時,開始培養西藏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在開設藏語文專修科的基礎上,又先後創辦了師範、衛生、農業、畜牧獸醫、會計、郵電等專業,為西藏輸送了一大批粗通專業技術的民族幹部,填補了西藏民族幹部中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空白。1963年10月,公學成立專業系科,辦學方向逐步向專業教育和綜合院校發展。1965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西藏公學更名為西藏民族學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院進入了改革發展時期。學院積極適應西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堅持從西藏實際出發,在保持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基礎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積極實現與現代民族高等教育的接軌,使學院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來,為適應全國高教改革和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學院圍繞以教學為中心,加快了各方面的改革步伐:實行多層次、多方式、多規格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擴大生源,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堅持為西藏現代化建設需要服務的指導思想,調整專業結構,創辦新專業,培養高質量的套用性人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學歷層次明顯提高;實施改擴建計畫,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加強內部體制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的管理體制初步建立。
目前,西藏民族學院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文為主,文、理、經、管、法、醫、教育相結合的多學科的現代化高等學校,是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現有中國哲學、民族學、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古代文學等4個碩士學位授予點;開設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哲學、法學、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歷史學、民族學、檔案學、英語、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臨床醫學、體育教育、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廣告學、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人力資源管理等 22 個本科專業和一批高等職業技術專科專業,各類在校生約7000多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730多人,具有教授、副教授及其它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108人。他們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學者、全國優秀教師和省區教學能手。此外,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五所對口支援高校的專家學者在學院任教。學院占地630畝,校園環境幽雅,擁有藏書40餘萬冊的圖書館、功能較為齊全的附屬醫院、計算機中心、文科實驗中心、語言實驗室等教學設施。
西藏民族學院在四十五年的辦學歷程中,堅持把為西藏培養政治合格、業務過硬的專業技術人才作為辦學的神聖職責,先後為西藏及其它省區輸送了近3萬名政治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他們中有不少人已成為西藏自治區的區、地、縣級領導幹部,有相當一部分人已成長為西藏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骨幹和高級人才。他們在西藏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反對分裂鬥爭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被稱為一支用得上,幹得好,站得穩,留得住的生力軍,學院也因此贏得了"西藏幹部的搖籃"的讚譽。
西藏民族學院聚集了一批優秀的教學和科研人員,他們堅持面向西藏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套用研究,突出民
民族院校民族院校
族學和藏學研究的指導方針,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1978年以來,學院教師與科研人員共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出版論著、譯著、教材50部,獲得國家專利6項,承擔省部級及以上研究課題83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59項。民族學、藏學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學院現出版《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和《西藏高等教育研究》兩種學術刊物。
西藏民族學院已經確定了21世紀初學院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即: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將學院建成一所主要為西藏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開展科學研究,提供社會服務,兼為全國培養人才,文、史、哲、法、理、經濟、管理、醫學教育等學科相結合,特色突出的綜合性民族大學。當前,西藏民族學院正在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西藏實施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機遇,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力爭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為實現西藏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培養更多的建設人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