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三元里校區,占地面積327畝;位於番禺區廣州大學城的新校區占地面積近1050畝。於1956年創辦,是新中國最早興建的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原直屬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1995年2月由廣州中醫學院更為現名。1997年學校正式跨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高校行列。2000年轉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廣東省管理為主。2002年學校接受並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專家組評估;2003年學校“九五”“211工程”建設項目以優秀的結論通過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組成的專家組評審。2004年學校正式列入廣東省“211工程”學校,在同年全國的一級學科評估工作中,學校中醫學一級學科整體水平全國排名第一,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排名第三,中藥學一級學科排名第六。為廣東省唯一一所新增具有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的院校。

基本信息

學院概況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立於1956年,是國內首批4所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原直屬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是國內首批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1995年獲博士生導師自審權;1998年成為國內首批開展臨床醫學(博士、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2000年改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廣東省管理為主;2002年獲國家首批開展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學研究生試點工作,2004年在國家的一級學科評估工作中,學校中醫學一級學科整體水平國內排名第一;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排名第三;中藥學一級學科排名第六。2005年主體搬遷進駐大學城,中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評為國內唯一一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6年,“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均以“優秀”成績通過整體驗收,同時,成為廣東省唯一一所新增具有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的院校。

(圖)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重點學科

學校有國家級重點學科4個,部局級重點學科7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學科總數在國家地方中醫藥院校和廣東省屬高校中均居首位;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學位授權點、碩士學位授權點已全面覆蓋了中醫學、中藥學以及中西醫結合三個一級學科項下的所有二級學科,博士點15個、 碩士點24個;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設有二級學院15個,開設本科專業16個,橫跨醫、工、管、理、經、文、教7個學科門類,其中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製藥工程是廣東省名牌專業;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綜合信息

學校醫療實力雄厚,有附屬醫院(含非直屬)12所,擁有全國一流的專科專病醫療中心、研究實驗室。學校設施齊全,占地1450畝,儀器設備總值3.09億元;已建成信息網路管理中心測試中心實驗動物中心,圖書館藏書77萬冊;有綜合教學實驗室5個、臨床教學綜合實驗室1個,臨床教學綜合實驗室功能處於國內醫藥院校領先水平;有教學醫院20間,實習醫院26間,藥學類實習基地24間,其它類教學基地4間,實踐教學條件良好。 學校的科研及技術開發頗具實力,是衛生部臨床藥理研究基地及中國中醫藥師培訓基地之一,已建成5個國家科技部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和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室、中心、基地)。

滄桑歷史

(圖)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原成立於是1956年,是中國最早的4所中醫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礎是成立於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933年,在學校對面建了附屬廣東中醫院,供教師臨床及學生實習之用。抗戰時期,學校流離失所,先後在香港、韶關辦學,曾經停辦,後又復校。1940年更名為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1952年,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成立,依託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辦學,1953年停止招生,兩校成為近現代名醫成長的搖籃,為廣東中醫學院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6年,廣州中醫學院成立。同年開始招生,學校從全省各地徵調及聘任一批經驗豐富的中醫擔任教師。1957年,經上級批准,學校在三元里擇地,新建校址。60年代初期,學校建設初步完善,醫教研同步發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正常的教學的秩序受到衝擊,一度停止招生,校名也改為“廣東中醫學院”。學校回響“把學校辦到農民家門口”的號召,學院先後在全省各地下鄉辦短期班,如海南六•二六大學,南雄五•七分院,為農村培養赤腳醫生。當時李國橋教授帶領523小組研究瘧疾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發明的雙氫青蒿素哌喹片被推薦作為WHO基本藥品目錄的國際性研究推廣項目,2004年獲瘧疾風險基金(MHV)350萬美元資助,由英國牛津大學等著名機構承擔,中國仍享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恢復了“廣州中醫學院”的名稱。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社會倡導的主鏇律。1977年開始恢復聯考。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學校之一。1995年該校更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

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戰鬥中,學校一附院二附院被評為“廣東省抗非典先進單位”。2004年,該校主體進入大學城。2005年,學校首次承擔“973”計畫項目,鄧鐵濤教授出任首席科學家。2006年,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整體驗收。同年,廣東省召開“建設中醫藥強省”大會。開啟了學校新的里程碑。

2004年,學校主體進入大學城。
2005年,學校首次承擔“973”計畫項目,鄧鐵濤教授出任首席科學家。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至2014年,有教職員工(含附屬醫院)5000多人,學校有雙聘院士3人、國醫大師1人、國家“973計畫”首席科學家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2人,正高職稱408人、副高職稱594人、博士生導師242人、碩士生導師1125人(導師含非直屬附屬醫院)。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2]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38人。

教學規模

學校下設14個院部等教學單位;與廣東省中醫藥局合辦的“廣東省中醫藥職業學院”也設在該校。與學校實行統一領導管理體制的廣州中醫藥研究院,下設4所直屬附屬醫院和20所非直屬附屬醫院以及合辦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祈福醫院。有教學醫院22間,實習醫院25間,中藥實習基地16個,其它類教學基地2個。

院系設定

廣州中醫藥大學專業介紹

1

中醫學

中醫學專業七年制中醫學臨床方向廣東省名牌專業

2

醫學臨床

醫學臨床專業七年制中西醫結合臨床方向廣東省名牌專業

3

中醫學

中醫學專業(臨床方向)五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4

中西醫臨床醫學

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

5

中醫學

中醫學專業(骨傷科學方向)五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6

針灸推拿學

針灸推拿學專業五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7

康復治療學

康復治療學專業四年制

8

製藥工程

製藥工程專業四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9

中藥學

中藥學專業四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10

藥學

藥學專業四年制

11

藥物製劑

藥物製劑專業四年制

12

中藥資源與開發

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四年制

13

護理學

護理學專業四年制

14

英語(醫藥方向)

英語專業(醫藥方向)四年制

15

體育教育

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教學建設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截至2014年,學校擁有國家特色專業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12門、省名牌專業4個、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開設本科專業18個。有中醫學、中藥學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附屬醫院26所(直屬4所、非直屬醫院21所,合作醫院1所),病床總數達15000多張,直屬附院擁有全國專科醫療中心6個、省級專科專病醫療中心8個、部局級專科專病研究實驗室3個。有教學醫院21間、實習醫院35間、藥學實習基地38個,其它教學基地12個。

學科建設

2006至2010年,學校"十五"期間新增3個國家重點學科,7個部(局)級重點學科;還有8個學科再次被確定為廣東省重點學科。
截至2014年,學校有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7個部(局)級重點學科;8個省級重點學科。已建成中醫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12個二級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5個、省攀峰重點學科1個、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
學校學科橫跨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7個學科門類;擁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碩士點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點1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中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蟬聯該學科唯一的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國家級重點學科(4個)
中醫臨床基礎、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科學和中醫婦科學
部(局)級重點學科(7個)
中醫臨床基礎、中藥製藥學、中醫內科腦病學科、中醫內科心血管學科、中醫內科消化學科、中醫外科皮膚學科、中醫婦科學
省級重點學科(8個)
中醫臨床基礎、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藥學、中醫基礎理論、針灸推拿學

對外交流

學校與10多個國家、地區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培養關係,已有113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校學習,校友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輻射全球的中醫藥學術和教育中心。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2009年成為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交流與合作基地,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接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團體(個人),是輻射全球的中醫藥學術和教育中心。學校牽頭舉辦穗台港澳中醫藥信息交流會和“泛珠三角區域”高等中醫藥院校合作發展聯席會,建立廣東中醫藥博物館併入選全國科普基地。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截至2014年,學校已建成5個國家科技部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和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室、中心、基地)。建成了5個綜合性教學實驗室和1個臨床教學綜合實驗室。擁有科技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5個,部(局)級重點實驗室19個(含4個合作)。[12]4個科技部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23個部省及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其他校級研究機構10個。
學校下設14個院部等教學單位;其中包括與廣東省中醫藥局合辦的“廣東省中醫藥職業學院”;與學校實行統一領導管理體制的廣州中醫藥研究院。下設4所直屬附屬醫院和20所非直屬附屬醫院以及合辦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祈福醫院。

科技部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4個)
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中心(合作)、國家新藥(中藥)臨床試驗中心(GCP)、國家新藥(中藥)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GLP)重點實驗室、國家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研究基地(GAP)。
部省及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23個)
國家中成藥工程中心、DME國家培訓中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臨床研究培訓中心、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3個)、全國中藥製劑與劑型改革基地、中醫藥防治熱帶病實驗室、臨床流行病學套用實驗室、中醫急症實驗室、全國中醫急症醫療中心(2個)、全國髖關節經醫療中心、全國腎病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全國中醫乳腺病醫療中心廣州分中心、廣東省藥品非臨床安全性評價中心(GLP)、中醫證候實驗室、條例闢為中藥分子藥理學實驗室、中醫疑難病症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GLP藥理毒理實驗室、中藥資源科學重點實驗室、中藥新藥創製重點實驗室、中游有效性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
其他校級研究機構(10個)
臨床藥理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脾胃研究所、鄧鐵濤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青蒿研究中心、中藥資源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東莞數理工程研究院、華南中醫藥協同創新中心、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中心、院)。

學術資源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8月底,圖書館藏書140多萬冊,累積館藏紙本資源總量達147萬冊,外文書刊41490冊,中文期刊1361種,外文期刊13種,學位論文31168冊,隨書光碟33050片。電子圖書180萬冊,電子學位論文199萬種,名師講壇視頻資源5300集,系列資料庫30餘種90餘個子庫,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資料庫28種,含全文型資料庫15種,文摘型資料庫7種,事實型資料庫3種,綜合類資料庫11種,醫藥類資料庫17種,中文資料庫18種,外文資料庫共有13種。藏書主要以生物醫學特別是中醫藥學文獻為主,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
圖書館重視中醫古籍的保護和管理工作,2011年獲準成為第一批省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藏有普本中醫古籍2,082部計10,356冊,善本195部計1,426冊,其中不乏珍貴稀少的書種和版本:《汪石山醫書八種》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7部明清善本入選廣東省第一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

學術期刊

有《新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3箇中文核心期刊和統計源期刊。

學術成果

圖書館圖書館

學校於2000年獲得兩項國家科技二等獎,是唯一能在一年中獲得兩項國家科技二等獎的中醫院校。
2006至2010年的“十五"期間,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1600多項,科研總經費2.1億元。其中承擔的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在全國中醫院校中名列前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及廣東省科技進步獎30項,廣州市科技進步獎4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獎勵17項,申請專利46項,專利授權13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2004年,學校首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
2005年,學校成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承擔單位,是全國但此重任的3家中醫院校之一。2005年,學校首次成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主持單位。2005年,學校"抗瘧性惡性瘧防治藥青蒿素複方的研發與套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同年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唯一的獲獎成果。在脾胃研究,瘧疾研究,中醫藥治療股骨頭壞死、腫瘤、糖尿病、愛滋病、皮膚病、不孕不育、骨質疏鬆症、老年痴呆症、重症肌無力、兒童弱智等疑難疾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南藥栽培與開發研究等領域形成了獨特優勢。青蒿素抗瘧系列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已研製與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新藥2個,其中雙氫青蒿素哌喹片被WHO列入國際瘧疾風險基金資助項目,擬作為一線抗瘧藥向全球推薦。與法國巴黎第五大學合作研製DC疫苗治療猴愛滋病研究論文發表在《NatureMedicine》。
截至2014年,學校主持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累計經費3.5億多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0多項

醫療機構

廣州中醫藥大學直屬附屬醫院

第一附屬醫院 第二附屬醫院 第三附屬醫院 祈福醫院 附屬粵海醫院

廣州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

深圳中醫院 中山中醫院 廣州中醫院 佛山中醫院 廣東第二中醫院 南海婦產兒童醫院 茂名中醫院 湛江第一中醫院 湛江第二中醫院 花都中醫院 廣東中西醫結合醫院 東莞中醫院 台山中醫院 新會中醫院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校徽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徽,因學校的校園綠化則特別,校園綠化全用中草藥,校園的綠化植被全部選用無揮發刺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徽
激性氣味的中草藥植物,將校園變為中草藥公園,充分體現中醫藥大學特色。

校歌

歌詞:
中華文化熠千秋
學術研求,岐黃大道,
杏林毓秀,朝夕競風流!
師先哲,啟新猷,
晦明風雨共潛修!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同心寫春秋!
玉函金匱,光耀滿寰球!

校訓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
“厚德”來源於《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處於世,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曲折磨難。對待艱難、對待曲折,要具有如土一般兼容萬物的博大胸襟。土,為萬物之本,萬物的生長是以土為基,從《易經》原文可見,為人端正,品格高尚的人是通過個人的魅力與人相處的。
從校訓引用本詞可見,學校的首要教育目的是教會同學做人的道理,懂得為人處世的方法,理解人活於世的目的。學醫之人,對待病患要如同自己家人一般,不能根據患者年幼、美醜、貧富等因素而影響為醫之道。任何一位病患都是需要幫助的。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為廣泛地學習。博學是基礎,是一切發現、發明的源泉。
博學,要求學者通過各種渠道獲求知識。向智者學,向年長者學,向專長者學。學百家之長,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學。古今著名的醫家幾人不是博覽群書,遍訪名醫而建立其認識、治療疾病的思維方式和治療方法?《千金要方·大醫精誠》:“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誠,《說文》:“誠,信也。”誠實守信是每位公民應遵循的基本行為規範。校訓專門提出,說明“誠”在行醫治病中的重要意義。精誠,是為人處世的感受,也是對自我的要求。醫生,是病人託付性命的人,更需要為人真誠的品性。
“濟世”是“厚德、博學、精誠:的最終歸宿,也是醫者最終追求。救世即濟助世人。《論語·雍也》:“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指出廣泛的救助世人,才可稱其為濟世。
校訓“厚德博學,精誠濟世”是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對中醫生提出的要求,更是追求的目標。為人解除痛苦是為醫之人的價值體現。醫者,藝也。醫,即是一門技術學問,還是一門包羅諸多內容的藝術集合體。唯有德才兼備,心靈誠實的人才可為醫,為“保持醫生職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而奮鬥。

現任領導

王省良王省良

黨委書記:黃斌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孫曉生
黨委副書記:陳英華
校長:王省良
副校長:王寧生
副校長:陳蔚文
副校長:劉晟
副校長:劉小虹
副校長:郭姣
副校長:許能貴

名師教授

學校有很多有成就的名醫名師。有4位終身教授,23位首席教授。

首席教授

王寧生: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西醫結合基礎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中藥藥物動力學和中藥安全性評價研究。

陳蔚文: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消化內科、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的科研、臨床與教學工作。

李國橋: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國際知名瘧疾防治專家。長期致力於中西醫結合防治瘧疾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是青蒿素類藥防治瘧疾臨床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者。

陳紀藩: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臨床基礎學科(金匱要略專業)學術帶頭人,從事中醫教學、醫療與科研實踐41年,長期致力於中醫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在全國倡導將經典醫著教學回歸臨床,開創了中醫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終身教授

鄧鐵濤:中醫屆泰斗。

劉仕昌:88歲的高齡,深入一線會診病人。

王建華:主要從事於脾胃虛症分研究,他帶領的團隊200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歐明:是西醫通、中醫通、英文通,翻譯中醫文獻等。

2009中國大學醫學50強

醫學包括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口腔醫學、中醫學、法醫學、護理學、藥學等8個學科類,共有16個本科專業。

廣東大學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