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

《民報》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論雜誌,同盟會機關報。孫中山為其撰寫發刊辭,將同盟會的主張概括為“三民主義”。是革命派的主要宣傳陣地,曾與改良派刊物《新民眾報》進行思想論戰。

基本信息

簡介

《民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論雜誌, 中國同盟會機關報。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東京創刊。其前身是《 二十世紀之支那》。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揭示“ 三民主義”。 胡漢民、張繼、陶成章、 章炳麟汪精衛等先後任主編。陳天華、朱執信、宋教仁等人撰文。主要欄目有:圖畫、論說、時評、談叢、譯叢、選錄等,文章以政論文為主,每期6萬至8萬字不等。其間還出版過“號外”1張,《天討》增刊1冊。《民報》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同改良派刊物 《新民叢報》等進行論戰。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派的主要宣傳陣地。

歷史

《民報》 《民報》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黃興提出以《二十世紀之支那》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獲得通過。然而,由於該刊第2期發表的《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一文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 中國同盟會於是決定將該刊改組為《民報》。
1905年11月26日《民報》在日本東京正式創刊。
《民報》最初為月刊,但由於經常脫期和中途停刊,改為不定期出版。
《民報》出至第23期時,發表了《革命之心理》一文。 1908年10月19日,日本政府以《革命之心理》一文“激揚暗殺”為理由,下令禁止《民報》發行。
在停刊一年後,《民報》於 1910年1月又在日本秘密印行,由汪精衛在東京編印了第25、26期,出版地則委託巴黎,於1910年2月終刊。

內容

編撰人員

《民報》發刊辭 《民報》發刊辭
其第1至5期由 胡漢民主編,第6至24期由 章太炎主編(其中第19至22期由 陶成章代理主編)。編輯兼發行人署名於報端的有 張繼章太炎陶成章汪精衛等四人。先後參與編撰工作的有 胡漢民、汪精衛、 陳天華、朱執信、 廖仲愷、汪東、章太炎、 劉師培湯增壁黃侃等。

欄目形式

《民報》主要欄目有:圖畫、論說、時評、談叢、譯叢、選錄等,其所載文章,以政論文為主,間亦附記時事述評,登載少數譯著小說。自章太炎擔任主編並為撰稿人後,亦常載其學術論文。每期6萬至8萬字不等。其間還出版過“號外”1張,《天討》增刊1冊。

宣傳思想

孫中山在為《民報》撰寫的發刊詞中,第一次將同盟會的主張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於是“三民主義”就成了《民報》宣傳的重點:
第一,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 民族主義。《民報》指出,統治中國的滿洲貴族已經淪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成為各族人民的死敵,因此號召人們起來“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報》的排滿宣傳已經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動統治者同滿族人民區別開來。
第二,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 民權主義。《民報》發表許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強調“國民之權利”,號召人們起來推翻皇帝,廢除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
第三,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 民生主義。《民報》發表不少文章宣傳土地國有和平均地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樣就接觸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
此外,《民報》還大力介紹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 民族解放運動,介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會主義思潮和無政府主義思潮。《民報》第2期登載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一文,其中摘譯了 《共產黨宣言》的十大綱領,這是中國首次譯載《共產黨宣言》。

影響

《民報》同仁合影 《民報》同仁合影
《民報》在當時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要不要平均地權等問題與 梁啓超為首的改良派所主辦的 《新民叢報》進行了一場尖銳論戰。它駁斥了改良派的君主立憲﹑開明專制、反對土地國有等主張,抵制了改良派的政治影響,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為廣大革命民眾指明了鬥爭的方向,一時成為革命鬥爭的戰鬥號角,起了重要的進步作用。
《民報》的出版,使民主革命思潮在國內進步人士中廣泛流傳,也和國外進步輿論相呼應,在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中擴大了革命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為辛亥革命的勝利,進行了必要的思想準備。
《民報》是 辛亥革命前中國國內最為風行、最有影響的期刊。它一出版,立刻得到廣泛擁護,創刊時出版6000冊,國內通過各種渠道發行3000冊,創造了中國近代期刊史上空前的發行記錄。 它的創刊號先後再版了7次,第2、3期各再版了5次,仍然供不應求,最高發行量達到1.7萬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