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增壁

1905年,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東京組建中國同盟會,湯增壁旋即入會,為該會骨幹成員。 1914年,湯增壁在湖南第一師範任教。 1948年春,湯增壁病故,留有《同盟會時代民報始末記》、《同盟感舊錄》傳世。

湯增壁(1881—1948),字公介,號朗卿,湘東區東橋鎮人。1902年考入南京兩江師範學堂即今南京大學,次年以官費保送日本早稻田大學。1905年,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東京組建中國同盟會,湯增壁旋即入會,為該會骨幹成員。次年,湯增壁參與同盟會創辦的刊物《民報》工作,闡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宣傳革命理論,與保皇黨的《新民叢報》為代表的改良主義展開激烈的論戰。1908年,他主辦的《江西》雜誌在日本發行,卷首刊有同盟會會員章太炎題字和蘇曼殊畫作。同年,他任《民報》副主編,猛烈抨擊專制統治,鼓吹民族革命。不久,日本當局封禁《民報》。宣統二年(1910),湯增壁回國,在北京任報館編輯。次年,武昌起義爆發,他隨同革命軍總司令黃興在漢陽前線,協助工作。漢陽失守,他隨軍撤退。1912年,與返鄉的黃興在長沙相聚,並陪同黃興到萍鄉赴安源考察礦務。1914年,湯增壁在湖南第一師範任教。爾後他輾轉於南昌、長沙、青島等地中學教書。1927年初,由李烈鈞推薦,任國民政府秘書和僑務委員會秘書長。不久蔣介石執政,湯增壁受排擠遭冷落,經老友介紹擔任中央大學國文系兼職教授。1929年,由同盟會同事胡漢民推薦,他擔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編纂。在此期間,家鄉東橋開展蘇維埃革命,受挫的鄉親十餘人逃至南京,在湯增壁家中避難,他佯裝不知,留他們住數月,長的達數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湯增壁隨國民政府由重慶返回南京,在新成立的國史館任纂修。1948年春,湯增壁病故,留有《同盟會時代民報始末記》、《同盟感舊錄》傳世。
湯增壁的一生,有三件事值得一書,那就是代孫中山作詩挽革命烈士;任毛澤東的國文老師;與黃興結下戰友情誼。
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夏之間,設在日本東京的中國同盟會總部,派遣湖南湘潭人劉道一、江西萍鄉人蔡紹南等回國,從事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劉道一駐守長沙,負責與同盟會總部聯絡,蔡紹南回家鄉策動萍瀏醴起義。年底,起義爆發並遭清政府調兵鎮壓。劉道一在長沙被捕,英勇就義,年僅22歲。他是中國留日學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殺害的第一個人,也是同盟會員中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第一個人。東京同盟會總部隆重追悼劉道一。湯增壁撰寫《劉道一傳》刊在《民報》,並發動柳亞子、黃侃作詩悼烈士。黃興奉孫中山之命,矚湯增壁代孫中山作詩,於1907年2月3日寫出《挽劉道一》: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