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便民報》

《都市便民報》

《都市便民報》是在青島出版發行的一份都市類綜合性日報,由大眾報業集團《半島都市報》原老總畢華德離職後創辦,山東省第三產業促進會主管,最新一起報紙為2012年3月24日(周六)出版。第二天,這張報紙突然停刊了。

基本信息

簡介

都市便民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山東省新聞出版局批准,山東省第三產業促進會主管主辦,在青島出版發行的一份都市類綜合性日報。全國統一刊號為CN37-0101[/color]。  

歷史

《都市便民報》《都市便民報》

《便民報》原名《消費者參考報》,一開始是齊魯晚報廣告部主任黃星去做,臨沂站長李曉紅(已作修改,謝謝棗通社)配合,為方型四開小報,後未成功。王建衛繼之,為便民報社長,黃、劉不知所蹤。王接手後處於停刊狀態,時任半島都市報社長的畢華德濟之,原欲納入半島,改為半島金報,下午出,誰料手續辦理過程中,畢社長離開半島。由此,坊間傳聞半島800萬收購《便民報》蓋非虛妄,只是價格不清楚。  

現《便民報》易名《都市便民報》,落戶青島,目前周報,印廠為人民日報青島印務中心。畢曾經引以為豪的是創辦半島之處自有印廠,由此,《都市便民報》如資金允許,大約也會自建印廠。現《都市便民報》的主辦方是有山東經貿委背景的山東三產促進會,會長梁步庭,為原山東省委書記。促進會聘畢華德為傳媒公司董事長,總編輯。

辦報宗旨

《都市便民報》辦報宗旨:一份都市類、關注民生的報紙,注重新聞事件的時效性,對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挖掘、報導,以民生為己任、以民利為己求、以民事為己事、做到完全覆蓋膠東半島區域的都市類日報。

所設欄目

《都市便民報》《都市便民報》

《都市便民報》在報紙品牌提升上下功夫,著力創辦與生活密切相關、讀者愛好的新聞專刊。都市便民報擁有各類專刊,包括財經、金房產、都市車界、健康、教育、魅力、人才、便民大周末、游天下、物流、新食尚等。

發行情況

《都市便民報》《都市便民報》

《都市便民報》2007年4月27日在青島發行。經過將近2年的發展已經是山東地區發行量大、發行密度高的報紙之一,擁有強大細密的發行網路,從而保證了第一時間送達到用戶手中。逐漸成為國內外企業爭奪山東市場,尤其是青島市場的首選報紙媒體之一。目前日均發行量為65萬份左右,發行區域完全覆蓋青島七區五縣等地。將來,發行網路將全面覆蓋整個大青島地區——膠東半島。某些客戶調查顯示:在青島,《都市便民報》發行網路密布城鄉,完全建立了無縫隙網路,是青島市廣告媒體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報紙媒體之一、是賣報人收入最高的報紙。

采編隊伍

《都市便民報》擁有一支充滿活力的采編隊伍,眾多記者編輯擁有研究生學歷,“新聞為主、策劃出新、品牌提升”是采編工作中的三個法寶。在報業競爭中,都市便民報整合資源,開展多元化經營,迅速發展自己,始終把新聞當主業,“新聞為主”有三個內涵:其一,抓導向。按新聞規律辦報,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和諧社會主鏇律,恰當地把握好政治導向和市場導向。其二,抓原創,到現場,深入生活第一線,采寫鮮活的新聞。其三,堅持讀者是“上帝”。把讀者的需要和關注點作為新聞的出發點,體現服務性、知識性、可讀性的統一。《都市便民報》策劃出新方法,共享新聞獨家觀點做深,一般新聞獨家視覺出新,焦點新聞模組處理做透,突發新聞圖文齊上搶先。

突然停刊

《都市便民報》《都市便民報》

2012年3月21日,是《都市便民報》最後一次出版紙質報紙。
翻開這天的報紙,人們找不到一點即將停刊的跡象:24個版有18個新聞版,刊登的新聞多數是20日發生的新聞,青島的市政、法院、公安等各種新聞應有盡有;國內新聞方面,《羊城晚報》3月20日刊登的“靈修”調查,也被用半個版予以摘編轉載。20日晚有場亞冠足球比賽,由北京國安對陣澳大利亞布里斯班隊,比賽在20日晚9時30分結束,次日的《都市便民報》也給予了詳細報導。
這天的《都市便民報》仍有6個版的廣告,引人注目的是,在第八版,還刊登了《都市便民報》售賣礦泉水的廣告,聯繫方式是該報遍布青島的34個發行站。但,第二天,這張報紙突然停刊了。
對停刊的原因,羊城晚報記者採訪《都市便民報》多位記者和中層管理人員,得到的原因分析幾乎一致:社長畢華德“跑了”,報社沒錢了。22日,報社已經沒有新聞紙可供印刷了。
可是,該報不少編輯記者仍未放棄,照常上班。
一位王姓部門主任告訴羊城晚報記者,21日晚,一些記者照樣出去采寫稿件,編輯照樣晚上回來修改稿件、做版,很多人相互鼓勵:可能明天會正常出報。
一直到停刊第四天,《都市便民報》代理總編徐明航終於明確通知大家:明天,可以不用來了。這時,采編人員才真正明白:真的停刊了。
不過,仍有人繼續上班。即使在4月5日,仍有人值守該報新聞熱線。不過,接到的電話,多數是投訴報紙收不到,或者如何退訂。
停刊當日,報社一位老編輯用手機登錄QQ群,情辭悲悽:“非我輩不愛此位,也非我輩不盡力而為,曾幾何時心懷憧憬,為謀心中理想而奮鬥至今。然,今氣數已盡,我心悲痛……今後,滄海桑田不說,各自珍重!如報社仍能苟活,我自欣然。謝謝你們,我親愛的同事們。”

停刊原因

《都市便民報》多位記者編輯中,普遍認為該報的停刊不具普遍性,是一個個案。“我們報紙停刊,主要是資金出了問題,管理混亂。”
一位姓陳的編輯說,報社停刊這么久了,沒見有人過問,“國內很少有我們這樣的報紙,由省第三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缺少資金支持,靠畢華德一個人的力量來辦一份每天要花費幾十萬元的報紙,一旦收支不平衡,他一個人能頂得住嗎?一般報社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該報一位行政幹部告訴記者,去年12開始,畢華德就不主持報社工作了,一直在外面四處談判、找錢,“報社欠銀行貸款上千萬元,還有紙張油墨款沒付,估計還有一些高利貸。”
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都市便民報》效益不錯,此後一直虧損。一位中層幹部告訴記者,按畢華德的性格,假如有錢的話,他自然會繼續堅持下去,“他一個人‘拆東牆補西牆’,也是沒有辦法才失蹤了。”

社長其人

《都市便民報》停刊的直接原因是,社長兼總編輯畢華德失蹤了。《都市便民報》是畢華德一手承包的,他的出走直接導致報紙無錢出報。
該報有中層幹部透露,3月16日,在報社的一次會議上還看到畢華德,“之後他就‘人間蒸發’了。”
對於畢華德,《都市便民報》內部毀譽參半,有人認為他一人撐起一間報社,不容易。失蹤前還弄來八九萬元現金給員工發工資。有人則認為他一走了之,太不負責任,這么多年都沒給員工買保險。
在青島新聞圈,畢華德被稱為“不死鳥”。1999年,畢華德以《大眾日報》青島分社社長身份創辦《半島都市報》,2005年突然被免職。隨後,畢華德投身山東省第三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的《都市便民報》,並立即將這張報紙從濟南搬到青島,改版為都市報,以圖“東山再起”。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畢華德管理很有問題:他對年輕記者的管理方式被形容為“大學生的血汗工廠”,人心渙散;還被指任人唯親,報社3個副總編當中,有一個就是他兒子。
一位中層幹部說,報社有個保全,國中畢業,剛過20歲,做事很認真。畢華德看後說,這么年輕做保全有什麼出息?去當校對吧。就這么一句話,這位保全就被調去當校對了。“這個人哪有校對的能力?一篇評論里出現‘風馬牛不相及’,他把‘風’字圈起來,說多了一個字了,應該是‘馬牛不相及’。”報社記者對總編室一位主任意見很大,因為他上任後想盡辦法排除異己。“動輒以不發稿件威脅記者,很多優秀記者開始離職,留下的也消極殆工。向畢華德反映,他也不管。”
這位中層幹部說,畢華德說話隨意性很大,“動輒就罵人,讓一些人受不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