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北洋軍閥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為首都以天津為中心的中央政府與政治時期。北洋派於這段時間裡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權力格局中占優勢地位,因而得名。北洋派領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先後擔任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直到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被國民政府替代為止。北洋軍閥政府曾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國對外蒙古領土完整作出過重要貢獻。主流觀點則以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或1913年10月北京臨時政府結束作為起始點。

基本信息

簡介

北洋政府,也稱北京政府,是指民國前期袁世凱及其以後繼任者建都於北京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這是相對於孫中山等國民黨勢力在南方成立的廣州軍政府(革命政府)的稱呼。

五色旗五色旗

北洋政府是由北洋軍閥等勢力選出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與國務院國務總理所領導,是當時被世界各國承認的中華民國合法中央政府,以五色旗為國旗,以《卿雲歌》為國歌,作為代表中國的符號象徵。在北洋政府主導下,中國加入協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以戰勝國的身分出席巴黎和會。北洋政府的偉大的史無前例的歷史貢獻:蘇俄在十月革命後,於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兩次發表宣言,宣布廢除沙皇俄國與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放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1924年5月31日,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也叫《中蘇協定》。主要內容:一、廢除中俄間一切不平等條約;二、蘇聯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租界、租地;三、蘇聯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四、蘇聯取消帝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五、中東鐵路同意由中國贖回。六、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權。確認帝俄時代有關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概為無效;承認外蒙古為中國的一部分;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192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正式向各國政府發出修改不平等條約的照會,要求召開華盛頓會議確定的關稅會議和法權會議。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乘俄國十月革命之機派大將徐樹錚出兵收復外蒙古。1919年11月17日,歷史永遠記住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外蒙古全境歸還中國,回到中華民國懷抱!同時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徐樹錚將軍隊派駐外蒙各地,如買賣城(今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完成了對外蒙古的收復!尤其是唐努烏梁海,被沙俄滲透達多年,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徐樹錚全面否定《中俄聲明》。南方孫中山護法軍政府亦致電慶賀。11月22日以《中國大總統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同時廢除《中俄聲明》和《恰克圖協定》,北京政府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部在外蒙古駐防。孫文因此讚揚徐樹錚:“徐收回蒙古,功實過於傅介子、陳湯,公論自不可沒!”1925年中國國民黨成立所專政的國民黨政府,並且由蔣中正領軍北伐,但北洋政府持續運作,直到1928年張學良同意加入國民政府之後正式結束。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把國旗由五色旗改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中國形式上完成統一。

歷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1912~1928年由北洋軍閥控制的北京中華民國政府的通稱。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職,3月10

袁世凱袁世凱

日在北京就職,又把南京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這標誌著民國史上北洋政府統治的開始。北洋政府對外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內致力於發展實業,以北洋軍隊為統治支柱,積極發展民族經濟,統一幣制。北洋政府與北洋軍閥各個派系的興衰關係很密切,以時間劃分,大致可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皖系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統治時期、奉系軍閥統治時期四個階段。

袁世凱統治時期

袁世凱上台後,臨時政府進行改組,唐紹儀首任內閣總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閣。袁世凱為了清除革命勢力,逼迫主張調和南北矛盾的唐紹儀辭職,換其親信趙秉鈞組成內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袁並無約束力。但此時政治形勢仍具有明顯的過渡色彩,其主要表現是美國式民主形式得以保留,國會中同盟會員居多數,南方多數省政權也掌握在同盟會手中,革命派還有與北洋派一爭高下的實力。1912~1913年上半年,由於兩大政治勢力的對峙,形成了民國史上一個短暫的特殊時代。政黨林立,輿論活躍,全國大小黨派團體上百個,報刊幾百家,表現出難得的民主氣氛。眾多政黨中,最重要的是以同盟會為主體改組的國民黨,以前清立憲派官僚為支柱的進步黨。進步黨領導人希望通過和平方法建立議會民主制度,發展實業,具有進步意義,而國民黨在理論上的主張脫離了以土地問題為核心的廣大農民的現實需要,行動上組織鬆散,缺乏強有力的行動手段。另外,袁世凱暗中集聚力量,文武並用,實力雄厚。1913年初,大選揭曉,國民黨獲勝,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卻被暗殺,革命黨人其意見紛紜,孫中山在7月發動二次革命,終因不敵北洋軍而失敗,二次革命開了民國武力解決爭端的惡劣先例,這也是在中國建立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

二次革命失敗後

北對峙局面宣告結束,袁世凱用武力統一全國,北洋集團由此獨占了全國政權。接著,10月國會選舉袁世凱當選正式大總統。除去國民黨員因人數不夠又解散國會及省議會,組織政治會議、約法會議、參政院等機構,建立起個人獨裁統治。1914年5月1日,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公布《中華民國約法》,實行總統制。袁世凱統治期間,鎮壓了革命派造反的活動,北洋派也保持著大體上的一致,因而政局相對穩定,北洋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各種體制的基礎多在這一時期奠定,公布的一些法規、條例對工商業發展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大總統職位仍不能使袁世凱滿足,自1915年春開始,他積極準備改行帝制。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復帝制。鏇下令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廢除民國紀元。稱帝得罪了各路軍閥當權的夢想,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反對袁世凱帝制,北洋派內部開始分裂。袁世凱稱帝後徹底動搖了他的個人威信基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堅持反袁,組織了中華革命黨與中華革命軍,在滬、魯、陝等地發動起義,但因孫中山、黃興有分歧,缺乏實力,又脫離民眾,故影響不大。結果,反對袁氏帝制運動的領導權反而被進步黨奪走。他們在全國反袁浪潮推動下,聯合西南地方勢力,打出反袁復辟旗幟,占據了主動地位。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首義,護國戰爭爆發,很快得到全國回響,兩大派別在反袁基礎上聯合,北洋派內部卻無法一致。在全國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凱被迫於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這場戰爭反對帝制,維護共和,勢不可擋。袁世凱雖然取消帝制,但已力不從心,於1916年6月6日病死。

皖系軍閥統治時期

自1916年袁世凱死至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北京政府基本上為皖系軍閥段祺瑞把持。

袁世凱之死,沒有人具有足夠能力維護全國的統一,結束了北洋集團的大體統一局面,開始了群雄紛起、兵連禍結的軍閥割據年代。北洋內部分裂為直、皖兩大系,奉系在東北迅速崛起,各地大小軍閥晉系、滇系、桂系等無不割據一方。中國的小農經濟基礎為軍閥割據創造了條件。北洋集團內部缺乏堅固凝聚力,本身並非統一的軍事團體,袁世凱生前尚能維持,袁死後中心既失,兵為將有,政治權力分散在各路軍閥手中,不僅中央不能控制各省,甚至省不能控制下屬各縣。督軍團橫行無忌,但立法、行政、司法機構大多還存在,中央政府在對外關係上還能代表著國家。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黎元洪出任大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後,《臨時約法》、國會等民主形式也已恢復。

黎元洪黎元洪

段祺瑞以國務總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實權,但他不能緩和北洋派與其他派別以及北洋派內部的矛盾。首先引發的是府院之爭,手無實權的總統府敢與大權在握的國務院相抗衡是因為得到部分國會議員及對段不滿的派別的支持,到1917年春因對德參戰案達到高潮。黎元洪解散國會,免去段祺瑞的職務,段立黎元洪
即煽動督軍團叛亂,並陰謀在天津另組政府。正值此際,張勛復辟發生,段率兵打敗張勛。馮國璋任代理大總統,段祺瑞得以“再造共和”,把持中央政權。皖系政府對外以參戰為名,簽訂了中日軍事協定,借款編練參戰軍;對內奉行武力統一全國的政策。後來段祺瑞廢除《臨時約法》,由皖系安福俱樂部包辦國會選舉,1918年8月成立新的國會,選北洋元老徐世昌為大總統,派兵討伐南方護法運動,皖系勢力發展到了最高峰。

段祺瑞政府

武力統一全國的政策,遭到南方革命派的反對。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廣州發起護法運動。他沒有提出發動民眾的切實方案,自己另立的政府也破壞了統一,更重要的是手頭無軍隊,只能依靠西南軍閥唐繼堯、陸榮廷等人,而唐、陸等人的目的則是藉機擴充勢力。孫中山最後被排擠,不到一年即辭職。南北武力對峙演化為爭權奪利的議和。皖系雖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不能控制北洋各派,對非北洋系的西南軍閥更是鞭長莫及。皖系軍閥擴張的同時,其他大小軍閥也在擴充各自的實力,直、奉兩系的擴展尤其迅速。直系兵精械足,不甘久居人下,首先在與南方軍政府作戰問題上與皖系發生矛盾。直軍在前線自行停戰,其停戰主和言論,迎合了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直系極力攻擊皖系賣國,一時又贏得了人心。1919年巴黎和會時,皖系政府的表現導致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它陷於完全孤立的境地。直系在政治、軍事上都占據優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列強捲土重來,壓制日本的擴張,依靠英美支持的直系在與皖系的爭鬥中又多了一重籌碼。1920年7月,直皖戰爭終於爆發。

直系軍閥統治時期

直皖戰爭爆發,直系與奉繫結盟,未及半月,皖系即敗下陣來,直系曹錕、吳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直系是打著反對皖系武力統一的旗號上台的,然而當他們上台後,就以中央政權的名義實行武力統一政策。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的反對,紛紛以“民主”、“自治”、“聯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種名義對抗。首先與之發生矛盾的是昔日倒皖的盟友奉系。雙方起先共同控制著北京政府,但因勝利果實分配不均,在組閣等問題上互相指責,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果直系擊敗奉系,獨占了中央政權。

新勝之後

新勝之後的直系脫下“愛國”、“進步”的偽裝,鎮壓工人運動,造成“二七”慘案,暴露了它的敵視人民的本相。他們先打著“恢復法統”的旗號,恢復國會,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復任大總統。繼之又對黎元洪“逼宮奪印”,接著直系便高價收買國會議員,於1923年10月通過賄選,收買“豬仔議員”,讓曹錕當上了大總統,搞得舉國譁然,喪盡民心。反直的一方,奉系敗退出關後,宣布“閉關自治”,銳意整軍經武,實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圖捲土重來;南方的孫中山準備北伐,也在尋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孫、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內部則因爭權奪利而四分五裂,馮玉祥部自成一派,且與反直一方暗通款曲。1924年9月,以江浙戰爭為前奏,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大舉進攻,直軍作戰不利。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直系腹背受敵,吳佩孚失敗南下,直系軍閥統治時期告終。

奉系軍閥統治時期

直系垮台後,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權。他們抬出皖系首領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實際則在背後操縱。段祺瑞提出召開“善後會議”,

張作霖張作霖

但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各派軍閥之間爭權奪利,縱橫捭闔,敵與友之間根本無一定之分。北方的奉系與馮玉祥國民軍系首先發生矛盾,這一矛盾的激化,又使奉系與吳佩孚重新攜手,共同反馮,1926年初將馮部擠出華北。奉系內部,郭松齡於1925年底聯合馮玉祥倒奉,由於日本的干涉而失敗。同時,東南孫傳芳與奉軍激戰,一躍而為五省霸主。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後奉、直兩系在圍攻後起造反派國民軍的共同目標下“聯合”起來,暫時建立了他們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的統治,並組成直系和奉系軍閥勢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這個政府由內閣“攝政”。這時,南方國民革命興起,經過五卅運動,形成全國性的革命造反高潮,使廣東革命軍的北伐時機成熟。1926年7月,北伐開始,北伐軍先打吳,再攻孫,最後擊奉,各個擊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國半壁江山。北洋軍閥在面臨失敗的最後關頭,仍不願意自動退出歷史舞台。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企圖聯合各派軍閥,進行最後掙扎。蔣介石、汪精衛先後進行“清黨”、“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頓,給北洋軍閥以短暫喘息之機。然而為時不久,國民黨各派再度聯合繼續進行所謂後期北伐,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遂於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帶,向東北收縮。他本人在回瀋陽途中,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1928年6月8日,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最後結束。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洋政府總統

政黨就職時間離任時間備註
袁世凱
1912年3月10日1916年6月6日首任大總統
黎元洪
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被段祺瑞驅走,副總統為馮國璋
馮國璋
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代理大總統
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第貳任,後被直系軍閥驅走
周自齊
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
黎元洪
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復任,後被直系軍閥驅走
高凌霨
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
曹錕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第叄任,賄選,後被馮玉祥驅走
黃郛
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
段祺瑞
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臨時執政
胡惟德
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
顏惠慶
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
杜鍚圭
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
顧維鈞
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
張作霖
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安國軍陸海軍大元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