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

莘縣

莘縣,位於山東省西部、黃河北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隸屬聊城市,2009年列為山東省財政直管縣,是全國聞名的農業生產大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中國香瓜之鄉、中國雙孢菇之鄉、中國小肉食雞之鄉、中國蔬菜第一縣、全國食用菌生產先進縣、中國塑編城,山東省現代農業示範區。莘縣是聊城市輻射冀魯豫三省中原經濟區“橋頭堡”的前沿陣地,地處北緯36°14′、東經115°39′,全境南北長68千米,東西寬32千米,北與冠縣、東昌府區相連,東和陽穀縣以金線河為界,南同河南省濮陽市接壤,西與河北省邯鄲市毗鄰。莘縣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江北水城”聊城市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總面積14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0.6萬畝,轄24個鎮(街道),1154個行政村,104萬人口。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唐虞三代屬兗州之域,春秋時為衛國莘邑。公元前221年,秦兼併六國,分為36郡,時屬東郡,始置陽平縣。後齊改為樂平縣。後周設莘亭縣。586年(隋開皇六年)復稱陽平縣。588年改稱清邑。606年(隋大業二年)始稱莘縣至今。宋代先後屬河北東路大名府和中書省南部東昌路。明代屬東昌府。

春秋時期,莘縣屬衛國,

戰國時期,莘縣改屬魏國

秦行郡縣制,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並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是時,莘縣屬兗州部東郡。

三國襲漢制,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後魏,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齊周,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廢郡存州,莘縣屬魏州武陽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是時,莘縣河北道魏州魏郡。

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是時,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

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莘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是時,莘縣屬東昌路總管府;隸山東省。

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於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是時,莘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

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後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是時,隸山東省。莘縣屬東昌府。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屬濟西道,1914年改屬東臨道。1928年廢道,直屬山東省。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區設行督察專員公署,莘縣屬魯西北為第六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至1938年,莘縣成為淪陷區。抗日戰爭爆發,共產黨領導下的縣、專區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是時,莘縣屬魯西北專屬。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併,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的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為第一、二、三、四專署,原冀魯豫行署的轄區為第五、六、七專署。是時,莘縣屬第三專署,1943年,原冀魯豫行署第三專署與冀南行署第七專署合併為冀魯豫行署第七專署。是時,莘縣屬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冀魯豫行署轄8個專署,莘縣屬冀南行署第一專署。

1947-1948年8月,莘縣冀南行署第一專屬。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莘縣隸屬該區。

1949年至1952年屬山東省聊城地區。

1952年10月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

1958年底撤銷莘縣建制,屬地劃歸范縣、冠縣。

1961年7月1日復置莘縣。

1967年聊城專區改稱聊城地區,莘縣屬之。

1997年8月,莘縣屬地級市聊城市

行政區劃

莘縣轄4個街道,19個鎮,1個鄉,共1154個行政村。

屬性 名稱
街道 莘亭街道 , 莘州街道 , 燕塔街道 , 東魯街道
朝城鎮 , 觀城鎮 , 古城鎮 , 古雲鎮 , 妹冢鎮 , 張寨鎮 , 魏莊鎮 , 徐莊鎮 , 燕店鎮 , 河店鎮 , 王奉鎮 , 董杜莊鎮 , 大張家鎮 , 櫻桃園鎮 , 大王寨鎮 , 王莊集鎮 , 十八里舖鎮 , 張魯回族鎮
俎店鄉 , 柿子園鄉

人口和民族

全縣有104萬人口,有漢、回、壯、朝鮮等20個民族。

自然地理

地形

莘縣莘縣

莘縣屬黃泛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海拔49.0-35.7米。西南高,東北低,南北地面坡降1/6000,莘縣地理位置坡降1/4000。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泛濫,形成了高中有窪、窪中有崗的微地貌,主要由河灘高地、沙質河槽地、緩平坡地、河間淺平窪地、河道決口扇形地等組成。

氣候

莘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年平均輻射量1177萬莘縣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20.5小時,日照率為55%。多年平均氣溫13.2℃,一月份平均氣溫-6.6℃,極端最低氣溫-22.7℃。日平均氣溫≥0℃的平均持續天數為294天,活動積溫4993.5℃;≥10℃的平均持續天數為208天,活動積溫4464.3;≥20℃的平均持續天數為119天,活動積溫3006℃。無霜期平均為119天,年平均降水量551.5毫米,多集中在6、7、8月份,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

河流

境內主要有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金線河4條自然河流和7條人工乾溝,總長359.74公里。河網密度平均徒駭河公園每平方公里3.85公里,徑流量多年平均6345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全縣可利用土地面積213萬畝,其中已開發利用的207萬畝,占97%;未開發利用的6萬畝,占3%。按土壤表層質地分,壤質土占82.4%,是發展農業生產的理想土壤。

水資源

水資源總量46520萬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多年平均為20471萬立方米,過境河流水量多年平均為26049萬立方米。莘州大橋水資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21559萬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13458萬立方米,客水資源8101萬立方米。地表水占水資源總量的56%,可利用率為31%。地下水占水資源總量的44%,可利用率為65.7%。

生物資源

糧油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等20多種;瓜菜作物有香瓜、雙孢菇、韭菜、白菜、蘿蔔、大蒜、大蔥、西瓜等120多種。果樹有蘋果、梨、桃、棗、杏、柿等10多種。用材林有楊、柳、槐、桐等近20種。家禽家畜主要有雞、鴿、豬、羊、牛、馬、驢、騾等10多種;魚類和水生植物有鯉、鯽、草魚、蝦、藕、荸薺等30種。其他有各種花卉、飼草和藥材130多種。徒駭河莘縣段

油氣鹽資源

初步探明,境內石油儲量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10億多立方米,鹽礦儲量300多億噸。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40.4億元,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1億元,增長14%,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9.2億元,增長3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6.6億元,增長2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11元,分別增長13%和14.5%;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67.5億元,比年初增加13.6億元。

莘縣自然資源豐富,中原油田採油三廠坐落在縣境南部,境內已探明原油儲量10億多噸,天然氣儲量100億多立方米;地下鹽礦儲量十分豐厚,且利於開採,北部馬西自然保護區擁有10萬畝人造林海,林木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

經濟概況

莘縣所在的山東省是國內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莘縣距省會濟南僅有130公里,300公里半徑內有大中城市10多座、常駐人口100萬人,是國內人口集中、經濟發達、市場容量大的黃金地域,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良的投資環境。

2013,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54億元,同比增長11%;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9億元,增長57.7%,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0億元,增長2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2億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8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254元,分別增長14%和16%;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58.7億元,增加21.3億元;貸款餘額84.5億元,增加12.1億元;舉辦政銀企對接會20次,授信額度32.1億元;社會有效信用總量達到24.8億元,資本市場直接融資1.95億元。

農業

耕地面積85931公頃,實行一年兩熟耕作制度,複種指數為175%,年農業生產總值25.5億元。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93.8萬千瓦,其中農業機動三輪車17842輛,大中型小麥聯合收割機46台。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完善,已建冬暖式大棚、大拱棚11萬個,蔬菜總面積2萬公頃,洋香瓜600公頃,食用菌栽培400萬平方米,其他如林果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初步形成規模經營與專業化生產格局。

種植業

農作物播種面積147855公頃。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穀子等,小麥種植面積6萬公頃,單產4530公斤,總產271.8萬噸;玉米44888公頃,單產6076公斤,總產272734噸;穀子2904公頃,單產3805公斤,總產11049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蔬菜、棉花。1998年與1988年相比,種植面積變化較大的是:棉花1998年39607公頃,是1988年的9.3倍;花生1998年14940公頃,是1988年的7.54倍;蔬菜1998年14772公頃,是1988年的2.7倍。

綜合開發有蔬菜保護地栽培,新作物引進和花生高產開發等。新技術推廣項目主要有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玉米雜交種利用,玉米、花生合理密植等。

林果業

有林地面積1.54萬公頃,其中用材林0.27萬公頃,經濟林1.27萬公頃。林木復蓋率為18%。主要林場有:國有馬西林場733公頃,其中用材林600公頃,經濟林40公頃;國有十八里舖林場266公頃,其中用材林25公頃,經濟林39公頃。其它分布在全縣各鄉鎮。用材林主要有楊、榆、槐、桐、柳等。經濟林主要有蘋果、梨、桃、葡萄、山楂、棗等,柿子、杏、李、石榴等也有少量栽培。其中,蘋果1.07萬公頃,占經濟林總面積的84.7%;梨0.13萬公頃,占10.5%。果樹結果總面積0.21萬公頃,單產3750公斤,總產1000萬公斤,產值2000萬元。

畜牧業

大牲畜存欄32萬頭,其中牛26萬頭,驢、馬、騾6萬頭;其它畜禽存欄豬32萬頭,羊50萬隻,雞1000萬隻。肉類總產量5.5萬噸,禽蛋總產量4.1萬噸,畜牧業產值6.5億元。全縣存養300頭種豬場、2000對種兔場、10萬對種鴿場和3000隻以上種雞場共8處,畜牧業初步形成商品化、專業化。部分鄉鎮被聊城市定為養殖基地,全縣被國家定為秸桿養畜示範縣。

水產業

1998年漁業從業人員2000餘人,利用面積1640公頃,其中以建鯉為主的高產高效漁場113公頃,食魚總產2100噸,甲魚1.3噸,革鬍子鯰魚20噸,羅非魚4噸,漁業總產值3400萬元。

工業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分別實現650億元、60億元、38億元,分別增長27.61%、15.96%、11.14%。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家,總數達到251家;實繳稅金過500萬元的企業達到10家,過1000萬元的5家。鹽化工產業實現突破。完成了36萬噸離子膜燒鹼綜合技改,鹽礦開採進展順利,真空鹽、氯乙酸項目正在設計,產業鏈條進一步拉長。投資2億元,新修園區道路20公里,鋪設各類管網40公里,園區承載能力明顯增強,發展框架全面拉開。預計民營經濟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70億元、利稅84億元,分別增長39%、24.3%和19.5%。五個特色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分別實現290億元、20.4億元,水晶製品、電線電纜、碳纖維等新興產業初具規模。新發展中小企業600家、個體工商戶2800戶。企業二次創業初見成效,實施投資過百萬元技改項目126個。新培植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新增省著名商標3個。

骨幹企業有:

山東雁賓酒廠於1992年被評為全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和全國白酒製造業百強企業,主導產品“雁賓特釀”被評為輕工業部優質產品。大(二)型企業國棉廠,轄紡部、織部、服裝廠、車修廠、飛泰養殖有限公司、不繡鋼複合板廠、三輪車廠等8個分廠,年產值超億元。綠原公司轄大豆分離蛋白、植物油、果蔬脆片3個分廠,主導產品大豆分離蛋白年產1200噸,供不應求。東方特種鋼鑄造廠產品獲第36屆布魯寨爾尤里卡世界發明金獎,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莘縣莘星紡織印染是總資產過億元的國家中(一)型企業,擁有3200名員工,4萬枚紗錠,900台織機。

交通郵電

建設公路364.4公里,交通幹線328.1公里,全縣形成“三縱十橫一環”公路網路,公路密度38.6公里/百平方公里,村通公路率為73%。全縣共有營運車輛150餘輛,通車裡程364.4公里,貨運量達10萬餘噸;客車300部,年客運量60萬人次。1998年莘縣郵電局分為郵政局和電信局。郵政局轄1處專業分局,23處電子化支局,25處服務網點,幹部職工115人。郵路總長247公里,設有74處投遞段,農村投遞線路總長247公里,縣--鄉郵路實現汽車化。郵政業務總量完成466萬元,郵政儲蓄完成1.5億元。電信局轄1處市話分局,22處電信支局,幹部職工160人,固定資產7349萬元。1998年,擁有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1萬門,行動電話總容量5287戶,實現縣鄉光纜傳輸數位化,光纜總長696公里,建成SDH寬頻中繼傳輸網,並逐步推行光纖接入網建設。有市話8100戶,農話6500戶,行動電話2800戶,無線尋呼5600戶。電話普及率1.58/百人,其中市內電話普及率17.08/百人;農村通電話849處,通話面達73%。電信業務總量完成2861.5萬元。

商業貿易

新建和改建設施較齊備的網點21處,擁有固定資產2.6億元,流動資產9.8億元,年銷售收入7億元。商業總公司轄14個獨立核算企業、65個營業網點、1014名幹部職工,其中設施齊全的較大型商場酒店6家。糧食總公司轄30個獨立核算企業、218個鄉村糧油服務站,幹部職工1876人,年加工產值超億元,商業銷售收入8000萬元。供銷總公司轄10個基層中心社、21個棉花加工廠、8個縣直經營公司、1418個經銷點,擁有固定資產13582萬元,流動資產36883萬元,幹部職工4829人。物資總公司轄8個獨立核算企業、92個煤炭經銷處和連鎖店,年銷售各類物資4萬多噸。對外貿易公司轄18個公司廠,幹部職工450人,固定資產6200萬元,主要經營糧油食品、土畜產品、針紡織品、工藝品、五金化工產品、輕工產品的進出口業務,1998年完成銷售收入1358萬元,進出口總額72萬美元。

城建環保

縣城總體規劃面積50.1平方公里;道路15條,長43公里,面積58.8萬平方米;排水主幹涵28條,長22.03公里,明溝5條,長11公里;自來水廠2處,日供水1萬噸;主幹道護欄750米,路燈306盞,綠地16.9公頃。1984年至1998年縣城建設總投資1.2億元,被省政府命名為“齊魯杯城市三項活動先進縣”。鄉鎮政府駐地全部按總體規劃建設。朝城鎮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新型鄉鎮”,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縣1131個村莊進行了規劃。五屯等10餘個村莊被省政府命名為“明星村”。1996,莘縣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先進縣”。縣城居民住宅建設加快。規劃區內現有住宅41.66萬平方米,住9813戶。農村居民住房多為磚木、磚瓦、磚混結構,人均10平方米左右。環境污染物主要是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和農用化學藥品。其中水污染尤為嚴重。工業排污造成全縣地面水環境質量惡化,徒駭河、馬頰河均超標2倍左右。現已實行排污收費和污染源的限期治理,重點排污企業已陸續投資開展治污工程建設,同時加快園林綠化,1997年,莘縣被批准為“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

旅遊

旅遊資源豐富。古建築類有莘縣文廟、蔣店天主教堂、朝城清真寺、張魯清真寺等10餘處;古遺址類有馬陵道古戰場等20餘處;古墓葬類有春秋太子墓等30餘處;革命烈士陵園3處;古碑刻金石文物類百餘種。四通八達的柏油路便於客貨汽車通行,另建有莘縣賓館、華昌大酒店等大型賓館。

土特產品

工業產品有雁賓特釀白酒、特種鋼、皮毛動物、草帽、莘宏牌純棉精梳紗等;農副產品有莘麥、莘桑、打瓜、大荸薺、尖辣椒、魯西黃牛、青白山羊、洋香瓜、雙孢菇以及織錦、草帽辮等;風味名吃有康園肉餅、朝城水餃、古城鴛鴦餅、張魯燒麥和莘縣荸薺丸子等。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5條省道貫穿莘縣境內,全長195.739公里,分別是S259省道臨商路、S260省道臨觀路、S316省道永莘路、S324省道齊南路和S333省道蒙館路。

莘縣境內在建高速公路兩條:德商高速和莘南高速,德商高速計畫於2015年10月前建成通車,莘南高速於2014年底正式開工,計畫2015年主要進行土地報批、地上物遷移、路基土方等工作。有即將建設高速一條:青蘭高速,正在進行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莘縣村級公路2889公里,村通公路率為100%。共有營運車輛4154輛,噸位28367,貨運量達678萬餘噸;客車334部,6329個客位,年客運量442.8萬人次。

聯通公司:行動電話12.1萬,國定電話2.3萬,聯通網路用戶5.5萬戶。

移動公司:行動電話50.1萬,固定電話850,寬頻用戶1.5萬戶。

電信公司:移動用戶5萬,固定電話1萬戶,寬頻用戶2.2萬。

科技事業

2014年莘縣發明專利申請量26項,增長44.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7%,引進各類中高級人才620多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新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家,山東鑫豐種業有限公司、山東中能桿塔有限公司被評為山東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有科技推廣服務組織252個,其中縣屬58個,鄉鎮屬194個;民營科技組織232個,其中科研機構45個;民眾科技團體組織72個,技術協會60個,會員2650人,研究會12個,會員310人。莘縣科學技術人員190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152人,中級2481人,初級4156人,其他技術人員1005人。

教育事業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幼兒教育發展加快,聯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15年居全市首位,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辦學規模和效益不斷擴大。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7%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8個百分點。

有各級各類學校533處,其中,高級中學5處,初級中學29處,完全國小216處(不含教學點),職業中專、職業高中、聾啞學校各1處,幼稚園281處。在校生共181783人,教職工877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畢業生升入國中率98%。2014年考取本科生3487人,專科生1688人,中專生100餘人(不含職業中專)。

2014年4月27日,莘縣榮獲全國和諧教育學會、全國高效課堂博覽會“初、高中說教材說課標優秀組織獎”;2014年9月,榮獲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省教育學會“校本研究先進單位”;2014年10月,山東省教育廳授予“信息宣傳先進單位”;2014年4月,聊城市公安局授予“集體三等功”等榮譽稱號。

莘縣實驗國小2009年9月起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經過幾年的努力,在課堂教學改革上闖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子,在學科教學中探索出了“先學後導,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在全市甚至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

莘縣職業中專是國家級職業中專,是建立比較早的一所中專學校,每年都向東南沿海地帶輸送大批優秀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就業率100%,被評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全省十強”等榮譽稱號。

莘縣一中和莘縣實驗高中每年都向高等學府輸送大批人才。

文化藝術

著力構建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積極的傳統文化、健康的現代文化為主流,以伊尹文化、孔繁森文化、張海迪文化、曾廣福文化等地方文化為特色的莘縣文化體系。

有縣屬廣播電台、電視台、劇團、圖書館等文化機構,莘縣作協、莘縣書協、莘縣美術家協會、莘縣攝影家協會、莘縣戲曲協會、莘縣舞蹈家協會、莘縣京劇協會等7個縣文聯下屬協會。文藝活動有社區文化藝術節、合唱節和全民健身運動會。2014年放映公益電影13800場,送戲下鄉600場。建設了莘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並免費對外開放,實現了縣鄉村三級文化網路全復蓋。莘縣城區有線電視用戶12500餘戶,寬頻用戶20戶;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0萬餘戶。

文藝創作,主要有文學季刊《鄉韻》,詩集《夢的五色花》,《孔繁森之歌》,報告文學集《各領風騷》《群星風采》,《曾廣福》,散文集《十字坡風情》,散文集《百納集》,文化館的六幕表演劇《生命》及老幹部書畫研究會的《莘州書畫集》等。民間文藝有獅、龍燈、花船、轉閣等,多在春節期間表演;墜子、大鼓書、嗩吶演奏等在鄉間常有活動。

醫療衛生

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有醫療衛生單位869處,縣級醫療機構5處,基層醫療機構23個,村衛生室839處,幹部職工2869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637人,高級職稱80人,中級職稱809人,鄉村醫生1445人。共有病床2797張。

莘縣人民醫院擁有日本日立磁共振、西門子雙源炫速CT、美國GE16排螺鏇CT、德國西門子數位化胃腸機、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產CR、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日本東芝790、阿洛卡彩超、義大利百勝彩超、美國產GE等6台彩超、日本產富士能電子胃鏡、電子結腸鏡、德國產C型臂、多功能手術顯微鏡、前列腺汽化電切鏡、膀胱鏡、德國產腹腔鏡、關節鏡、日本產纖維喉鏡、鼻竇鏡等一大批先進大型醫療設備。2014年門診病人1320475人次,各種疫苗接種復蓋率90%以上,順利通過二級甲等醫院評審,南區建設進展順利。

體育事業

有體育場1處、體育運動學校1所。普遍開展的體育項目有桌球、田徑、武術、籃球、排球、氣功、太極拳、太極劍、門球、檯球等。先後培養出的知名運動員有桌球世界冠軍劉偉、國家男排主力二傳手王超群、全國皮艇女子第二名王鳳芹、山東省第16屆運動會女子舉重冠軍陳平,第20屆亞洲田徑錦標賽女子400米冠軍趙艷霞等。

2011年8月22日,莘縣體育館奠基儀式正式啟動。莘縣體育館位於職業中專體校校區內,2014年建成並向所有市民以及校內學生免費開放。體育館的建設是莘縣體育事業中的一件大事,它極大豐富了市民的生活,對提升市民身體素質起著很大作用。

城建環保

縣城總體規劃面積50.1平方公里;新增綠化面積70萬平方米,新增供排水管網220公里,新鋪設燃氣管道289.5公里,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50萬平方米。“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長效機制初步形成。

交通

莘縣東依京九鐵路,北靠邯濟鐵路,濟聊高速公路,臨商、蒙館、臨觀、齊南省道穿越縣境,交通便利。德商高速即將建成,莘南高速開工建設,青藍高速即將開工,河南范輝高速途徑古雲鎮,鄭濟城際鐵路正在規劃中。2014年,新修改造縣鄉道路130公里,新修城區道路46公里,完成濱河大道二期工程建設,新修改造慢車道15萬平方米、人行道29萬平方米。莘縣形成了以省道為依託、縣鄉道為骨架、鄉村道為支脈、乾支相連、互聯成網、城鄉互通的公路交通網路。

旅遊

旅遊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古蹟有莘縣燕塔、文廟、徒駭河濕地公園、孔繁森廣場、張海迪廣場、三槐堂、伊尹躬耕處、朝城清真寺、孟窪漢墓遺址、三界碑、金代鐵鐘、秦皇堤、十字坡、野豬林、太子冢、琉璃井、唐槐、古馬陵之戰風景區、韓式墓地石刻群、陳家大院、仙鶴湖水利風景區、莘縣國有馬西林場、蔣店天主教堂、朝城清真寺、張魯清真寺等20餘處;革命舊址18處。四通八達的柏油路便於客貨汽車通行,另建有莘縣迎賓大酒店、金水溫泉大酒店、莘縣黨校賓館等大型商務接待中心。

歷史文化古蹟

燕塔

莘縣燕塔坐落於莘縣城中心,是一座存放高僧骨灰的佛塔,舊縣誌中稱“古塔”、“寶塔”,外地人則稱“莘縣塔”。莘縣人因塔上棲息一種體型較大的鐵皮燕子而親切地稱為“燕塔”。

位於莘縣城內,建於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竣工於金天眷二年(即公元1139年)前後經歷75年。燕塔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塔底層東西長23米,南北長22米,高40多米。塔有四門,入北門可攀至頂部,南門內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塔內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個精緻的小銀塔和一具石函(棺)。小銀塔用銀質薄片砸合而成,造型優美,玲瓏剔透。石函內有水,水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水內有舍利子。

巍峨雄偉的燕塔,歷史上多被用作軍事瞭望台,在莘縣城中心矗立了829年,歷經王朝更替,社會變遷,戰事侵襲,巋然不動。1968年的文革動亂中,千年古塔遭拆毀。莘縣人對燕塔有很深的情結。新塔是在舊塔原址上於2006年5月19日動工建設,為8面13層,通高90米,重建修造了地宮。第13層修蓮花寶頂,寶頂下是4尊面向東西南北的四面佛,4面佛周圍是18羅漢。13層外廊牆壁設計了108個佛龕。佛龕對面的牆壁上是4大菩薩壁畫。一座具有古典特色的古塔巍峨聳立在縣城中心地帶。

莘縣文廟

莘縣文廟,又稱孔廟,是尊祀孔子的地方,坐落在縣城商業街東段,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歷史悠久,1990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2439平方米,現存有大成殿、仿古廂房、泮池、狀元橋,百年藤柏古樹,清雍正四年《聖訓》碑,乾隆二十年《平定準葛爾告成太學碑》,《重修莘縣文廟紀銘》碑。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木柱和梁架為元末明初的楊作物,是山東省現存古代建築中較少見的。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院內有古槐1棵,古柏4棵,古藤1棵,均為有數百年樹齡,使得文廟顯得莊嚴和肅穆。

徒駭河濕地公園

徒駭河濕地公園,自縣城東橡膠壩至縣城西南後王樓橋,全長7公里,效益面積45平方公里,具有防洪排澇、調水灌溉、蓄水補源、改善地下水質等多種功能。集休閒、旅遊、生態保護、環境最佳化於一體,是全省唯一的由水利系統投資興建,被山東省水利廳命名的水利風景區。

孔繁森廣場

孔繁森廣場位於莘縣城南徒駭河濕地公園北側。主要有孔繁森人物雕塑及生平簡介,百勤百廉石雕,廣場面積7450平方米。

張海迪廣場

張海迪廣場位於莘縣城南徒駭河濕地公園南側。莘縣市是張海迪的第二故鄉,張海迪成長、成名於莘縣。海迪廣場主要有雕塑一座,象徵奮力拚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廣場面積5400平方米。

武陽城

朝城,古為顓頊地,192年,曹植出生於東武陽,即今朝城鎮西南角熊馬莊、南關一帶。漢朝為武陽縣;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東武陽為武陽縣,不久廢武陽縣。故址在今治所在今山東莘縣莘城鎮南。唐朝開元年間改為朝城縣。解放後先後屬於觀朝縣、范縣。1956年屬莘縣,為朝城區。1971年改為朝城公社,1984年設鎮。朝城鎮孟窪村有市級重點保護文物齊桓公會盟台。

武陽商城

武陽商城1993年建設,1996年竣工投入使用,該項目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工程範圍新興路到振興路;二期工程範圍振興街至臨商路,全長2000米,商戶有450戶;2004年,實施了鎮政府街東段,莘范路兩側,武陽商城三期工程建設,新城區政府街東段、莘范路兩側正在建設中,武陽商城三期工程即將竣工,建成了農業生產資料、農業機械、家用電器、木材百貨、牛羊肉製品、化工產品八大專業市場,實現了區域性經營。

魯西農業高科技示範園

魯西農業高科技示範園位於莘縣縣城東部,占地1500畝,有現代農業博覽園、特色香瓜園、蘑菇園三大主題農園以及種苗繁育、高科技種植展示、高端產品種植示範三個功能分區。種植品種全部為世界知名品種的香瓜、櫻桃西紅柿、尖椒、甜椒、茄子等,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標準種植。

香瓜採摘期:5.1至6月中旬

櫻桃西紅柿採摘期:4月初至6月中旬

長豆角、黃瓜、芸豆採摘期:5月初至7月

韭菜採摘期:常年

莘縣董杜莊西瓜博物館

位於莘縣董杜莊鎮----中國西瓜第一鎮,是集現代農業科技研發、瓜菜新品種示範推廣、觀光採摘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博覽園。該鎮素有“一腳踏三省”之說。西瓜種植是其農業主導產業。旅遊資源豐富,有三界碑、韓王墓、曾廣福紀念館、柏慶生態觀光度假區,旅遊產業鏈規劃完善。

西瓜採摘期:5月初至7月

三槐堂

三槐堂是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縣套廟王莊村。史載王旦的父親王佑官至兵部侍郎,曾在院中親手植槐三棵,後其次子王旦做了宰相,後輩子侄多經科舉步入仕途,

僅在宋史中有傳的就有11人之多。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後裔散居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伊尹耕莘處

伊尹耕莘處位於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於漢代,後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

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大文豪蘇軾稱讚他是“行之天下不以為驚”和“臨大事而不亂”的古之君子。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

朝城清真寺

朝城清真寺朝城清真寺

朝城清真寺位於莘縣朝城鎮北街路西,是魯西地區大型的清真寺之一,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朝城清真寺坐西朝東,占地約二畝,建築面積540平方米,寬敞明靜,曲欄環繞。據寺內《修繕紀要》載,大殿飾以伊斯蘭教象徵和平的綠色為主色調,球體部分飾以金黃色調,該寺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重修。寺院由大門、過廳、大殿組成,主體建築為大殿。

寺院大門為塔樓式,進大門為一對廳,對廳後為大殿,旁為沐浴室2間,住室2間,講堂3間。大殿為重檐歇山,方磚漫頂,勾連搭式灰瓦。瓦脊飾十二生肖和新月,有彩繪雕刻,圖像姿態生動。大殿建於高台上,面闊3間,總面積200平方米,由卷棚、串堂殿及後殿組成,古樸雄偉、雕樑畫棟。磚牆硬山,有楹柱12根,三梁起架。該殿是一處古典伊斯蘭宗教建築,反映了明清時期的宗教文化特色,是朝城一帶回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1937年,大殿北山曾遭日本炮彈轟擊,至今修補痕跡清晰可見。1963年和1985年兩次修繕。

寺院由大門、過廳、講堂、水房、住室和禮拜殿組成。大殿由卷棚、串堂殿及後殿組成。卷棚內正面懸有“認主獨一”“道之大原”“萬化一元”和側面“開元故交”磚牆、硬山,勾連搭灰瓦,頂脊飾十二生肖和新月,整個大殿由三梁九檀架起,為歇山雙檐磚木結構,有彩繪、雕刻,圖象姿態生動,是本縣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處古典伊斯蘭宗教式建築,反映了明清時期的文化、宗教特色。系市級文物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門面示三進,石木結構,大木起脊,重檐歇山,斗拱起架,飛檐翅角,宏偉壯觀,為全省清真寺大門第一例。

孟窪漢墓遺址

孟窪漢墓遺址位於朝城鎮孟莊村北,占地面積5625平方米。2006年5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墓壁畫內容生動形象,場面宏大,繪畫技藝嫻熟,保存完整,迄今為止在山東省所僅見,在全國少有。

古城鍾亭

古鐘古鐘

此鍾原存於古城鎮(原范縣縣城)東門內,系文殊寺的鎮寺之寶,後寺毀鍾存。此鍾系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製造,至今已有800年歷史。鍾通高 2.9米,唇徑 1.77米,唇周 5.56米,重 4000公斤。雖經千年鏽蝕,鐘上的八卦紋飾和界格仍十分清晰,“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常轉”、“國泰民安”四組大字幾乎毫髮無損。此鍾歷史之悠久、匠藝水平之高、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碩大,均為省內罕見。

2002年,古城鎮政府築台建亭,重懸古鐘。鍾亭有聯曰:“亭披霞光,高處可察社情民意;鐘鳴盛世,洪聲再震泰山黃河。”亭周圍闢為綠地和小廣場,以供人們觀瞻休憩。

秦皇堤

俗稱秦堤,歷經2000餘年,其位置西起莘縣觀城鎮郭海和櫻桃園鎮田河之間,向東依次經過莘縣櫻桃園鎮、古城鎮、朝城,與金錢河平行,一堤一河,成為莘縣和陽穀的自然縣界。

展現原貌的遺址只有長約4000餘米。2008年莘縣人民政府將秦皇堤遺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建亭。

十字坡

十字坡遺址位於櫻桃園鎮駐地南約2華里處,莘縣和河南省范縣交界處,相傳是《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開店、結交江湖好漢的地方。據說,孫二娘娘家在櫻桃園,婆家住在張青營。十字坡、櫻桃園、張青營三足鼎立,相距不遠。幾百年來,民間藝人在這一帶串鄉演出,都忌諱說唱《武松打店》

以及《水滸》中有關孫二娘賣“人肉包子”的故事。十字坡有一座大橋,站在橋頭,可以飽覽金堤河上的秀麗景色。1958年以前,有龜座“十字坡”殘碑。2011年莘縣人民政府在遺址立碑建亭。

野豬林

野豬林位於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相傳是《水滸傳》中好漢林沖由汴京發配至滄州途中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之處。

野豬林野豬林

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

《水滸傳》第八回中寫道:“枯曼層層如再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據《觀城縣誌》載,野豬林村東是徒駭河,村西是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的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複雜。2011年莘縣人民政府在遺址立碑建亭。

太子冢

太子冢位於莘縣十八里舖鎮太子張莊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伋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高10米多,占地10畝多。據載,衛宣公曾納太子伋的妻子宣姜為妾,後生兩子壽和朔。宣姜為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派人在莘野殺伋。壽聽此事,為救伋,將伋灌醉,

自己代兄前往,結果誤被伏兵殺死。等伋甦醒後趕往莘野擬說明真相,結果也被殺害。當地百姓感懷兩人義烈,將其合葬,名曰太子冢。

琉璃井

琉璃井位於觀城鎮琉璃井村,井筒上半截全是青磚砌成,水面上下部分為硬如石滑如鏡的琉璃疙瘩。每有物體擊水,便發出銅鐘般的嗡嗡聲。

大旱之年,其他水井皆乾涸見底,唯有此井水量不減。

唐槐

唐槐位於莘縣丈櫻公路畢屯路段(董杜莊鎮),為明代洪武年間,距今600餘年的歷史。董杜莊鎮將此樹列為該鎮“三景”之一。2006年莘縣文化局下發檔案將此樹公布為莘縣古樹名木之一加以保護。

同年,莘縣文物管理所為此樹掛牌保護,並建立保護組織,簽訂保護協定,制定保護計畫。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

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

2005年5月,大張家鎮政府在遺址建起古馬陵之戰遺址紀念館,占6000平方米,館內布置古馬陵之戰作戰過程展示圖,並收藏有許多與孫臏有關的歷史資料,是國內研究孫臏的重要基地,現為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韓氏墓地石刻群

韓王墓韓王墓

韓氏墓地石刻群於董杜莊鎮梁丕營村北200米,是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韓國昌碑刻於唐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

韓允中碑刻於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至今均已1130多年。原墓葬坐北朝南,文革中被平。現存石刻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1992年6月,韓氏墓地石刻群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大院

陳家大院坐落於莘縣古雲鎮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始建於2005年5月,與2008年8月竣工使用.屬於仿古建築,外形古樸典雅、獨具一格,是典型的接待、休閒、商務會談的理想場所。

仙鶴湖水利風景區

仙鶴湖水利風景區是在彭樓引黃沉沙池的基礎上修建而成,因該地在春秋時期為衛國國君養鶴之地,故命名仙鶴湖。占地4000畝,其中濕地占總面積的80%,植物以蘆葦、蒲草為主,幾十種野生水禽和候鳥在此棲息繁殖。

馬西林場

馬西林場馬西林場

馬西林場位於莘縣西北部,馬頰河以西,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場區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1.2公里,經營總面積10912.9畝,有林地面積9000畝,森林復蓋率達90%,場區內氣候屬溫帶亞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四季分明。生態區是依1982年世界糧食計畫署投資2000萬美元援建2606項目林為基礎,開發建設的生態旅遊區。

莘縣革命舊址

魯西第一黨支部舊址陳列館

“魯西第一黨支部”位於魯豫邊界、聊城最西南端鄉村---莘縣古雲鎮徐莊村, 1929年——1933年期間,山東省委連續多次遭受敵人的嚴重破壞, 致使1933年以後3年之久的時間裡山東地方黨組織與中央失去聯繫,中央沒有設立山東省委。1935年冬,在古雲鎮徐莊村,山東地方黨組織臨時負責人趙健民和黎玉會面,從而和上級黨組織接上了關係,建立黨支部。戰爭年代,徐莊村被稱為“八路村”“烈士村”、享有平原“小延安”之美譽並著有《徐莊黨旗紅》一書。由原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張全景題詞為“魯西第一支部,徐莊黨支部”,占地4萬平方米、主展館占地1200平方米、兩層建築、首次以平面水做成大型地圖。2015年5月,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冀南區黨委舊址

冀南區黨委舊址位於山東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宋任窮是開國上將,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組部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中顧委副主任,是從魯西北走出的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宋任窮舊居暨冀南區黨委舊址修復工程占地近20畝,分為宋任窮在楊莊主要光輝事跡主展室、宋任窮舊居、冀南區黨委和冀南軍區司令部展室,還有冀南高幹會議、冀南軍區兵工廠和後方醫院、冀南銀行和魯西銀行展室。另外,還有抗戰地道、烈士墓群等。2011年,宋任窮舊居暨冀南區黨委舊址被列為“魯西黨性教育基地”、“聊城市黨史教育基地”、“莘縣黨史教育示範基地”、“莘縣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2015年5月,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冀魯豫區黨委舊址

冀魯豫區黨委舊址暨中共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位於大張鎮紅廟村。抗日戰爭後期,紅廟村是冀魯豫期冀魯豫邊區黨委、中共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所在地。冀魯豫邊區是當時全國最大也是唯一一個平原抗日根據地,被譽為“鋼鐵濮范觀、華北小延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劉少奇等部分中央、部委領導人曾在這裡活動、戰鬥過。根據八路軍總部與中共北方局的決定,1941年6月28日至7月5日,中共魯西和冀魯豫兩區黨委在觀城縣紅廟村召開高幹會議,宣布從7月1日起,魯西和冀魯豫兩區合併為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機關設在紅廟,黃敬、宋任窮等邊區主要領導帶領黨政軍機關常駐紅廟村。1942年9月劉少奇到達紅廟村。1943年111月26日至1944年1月13日,冀魯豫中央分局在紅廟村召開邊區高幹會議。在紅廟村,冀魯豫邊區首腦機關的舊貌仍部分可見。2015年5月,被評為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並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紀念館

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紀念館位於大張寨鄉蘇村東。1941年1月,日偽軍1萬多人對魯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楊勇、段君毅、蘇振華率魯西軍區機關跳出敵人合擊圈,轉移到馬集一帶,日軍尾隨而來,為掩護軍區機關向徒駭河以西轉移,特三營九連、十連130多人阻擊日軍1000多人,達8個小時之久,擊斃日軍300多人,我方倖存不足10人。戰鬥結束後,軍區機關和當地民眾把陣亡人員合葬在蘇村。2004年,莘縣人民政府重修烈士墓,並立紀念碑。

2011年,我縣對烈士墓地進行擴建,改建為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陳列館。工程總投資800萬元,占地30畝,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2012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2015年5月,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馬本齋烈士陵園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鎮南1公里處,坐北朝南,占地10畝,是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聊城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馬本齋烈士陵園馬本齋烈士陵園

馬本齋,河北獻縣人,曾在舊軍隊中闖蕩20年,由士兵升為團長。後因對舊軍隊不滿而回鄉閒居。“七七”事變後,他組織回民支隊抗擊日寇,屢屢重創日軍。1942年秋轉戰到魯西北,一直活躍在莘縣、觀城、朝城、濮縣一帶,給盤踞在這裡的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當時的冀魯豫邊區主任黃敬稱他是“後起的天才軍事家”。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民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

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回族習俗的烈士墓和烈士紀念祠堂。阿拉伯式穹形園門,門額“馬本齋烈士陵園”漢字由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阿拉伯文為配字,由原回民支隊教長蔡永清阿訇書。六角形紀念亭,高14米,占地64平方米,單檐結構,琉璃瓦復頂。亭中立有烈士紀念碑,上書“馬本齋司令員紀念永垂不朽”。回族習俗的烈士墓,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安葬於此。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寫的輓聯。

這些主建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甬道貫穿其中。陵園融中國古典建築與阿拉伯建築風格於一體,莊重、典雅、肅穆,增強了回漢民族團結奮鬥的意志。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莊嚴肅穆,樸素典雅。每逢清明節,張魯鎮人民都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來莘時都曾來此憑弔。

馬本齋紀念館

馬本齋紀念館馬本齋紀念館

馬本齋紀念館位於“馬本齋烈士陵園”東側,它占地20餘畝,分上、下兩層設計,其中主館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全是伊斯蘭建築風格。館內生動展示了馬本齋烈士生平、英勇事跡,並採用聲、光、

電現代化的視聽新技術,驚現馬本齋生前一幕幕、一個個激烈戰鬥場面,以及當時所使用的槍械等動人場景,它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生動反映出了馬本齋英勇戰鬥的一生。

2015年5月,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

又名丈八烈士陵園,是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距離莘縣縣城約20公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建於1945年,座北朝南,占地約百畝,是聊城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南北長740米,東西寬170米,占地125,800平方米(188.7畝)。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碑、紀念室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紀念塔高18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下部是一座高3米,邊長11米的正方形磚台。二層塔壁鑲嵌著八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

軍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其中師級幹部3名,團級幹部10名,營級幹部6名,連級幹部9名,排級幹部102名,班長和戰士643名。頂尖處是一顆巨型紅五星,用舊碑改刻的八面紀念碑均鑲嵌在第一層,南面碑上刻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紅漆大字,其他碑上分別刻著《魯西北烈士陵園紀念碑》碑文、《魯西北軍民抗戰八年簡表》、《克復莘縣城記》、《肖張史三烈士傳略》,另三塊碑刻是莘縣、冠縣、臨清、武訓、館陶、永智六縣和外籍925位烈士英名錄。紀念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親筆書寫的輓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陵23座,園內蒼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楊參天,果樹成方,鮮花盛開。整個陵園莊嚴肅穆,生機勃勃,是聊城市廣大幹部民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2015年5月,列入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耿樓烈士陵園

耿樓烈士陵園位於莘縣王奉鎮後耿樓村。陵園坐北朝南,占地15畝,陵園主體建築包括正門、兩座紀念堂、廣場、紀念碑和圓拱形的陵墓;廣場北面有25座烈士墓地組成,墓旁四周有松柏圍繞,莊嚴肅穆。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廣場中央,上書“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金光閃耀。紀念碑周圍是一塊四方形的廣場,供人們瞻仰。紀念堂建造在陵園兩旁,陳列著戰鬥遺物等,再現了當年耿樓阻擊戰戰鬥場面。

耿樓村是朝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村之一。1940年6月,八路軍一二九師新八旅二十二團政治委員史欽琛帶領二營300餘人在耿樓一帶開展游擊戰。6月25日拂曉,與敵周鏇了一夜的二營來到耿樓,正準備修築工事時,從聊城、冠縣出動的800餘日軍和1200餘偽軍突然來襲。敵人的步兵、騎兵和炮兵在10餘輛坦克的配合下,很快對耿樓形成包圍態勢。二營官兵頑強應戰,由村頭阻擊戰轉為巷戰、院落戰、肉搏戰。戰鬥持續7個多小時,擊斃日偽軍200餘人。二營指戰員除100餘人突圍外,團政治委員史欽琛等128名指戰員壯烈犧牲,被安葬於耿樓村東。

西寺烈士陵園

西寺烈士陵園位於莘縣王奉鎮西寺村。陵園坐北朝南,占地18畝;園內通道兩側由烈士墓組成,其中日本投誠士兵原廣見的墓碑,上書“國際友人原廣”七個大字。墓旁四周有松柏圍繞,莊嚴肅穆。紀念堂建造在正門兩旁,形成遙相呼應之勢,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為廳堂式混合建築,門口上懸“西寺抗日烈士紀念館”牌匾。裡面陳列著烈士的事跡、遺物等。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陵園的中央,上刻“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金光閃耀。

王奉處於冀魯兩省交界處,抗日戰爭時期是朝北抗日根據地的縱深地區,地形複雜,葦多林密。加之黨的工作基礎雄厚,成為魯西北和冀南的抗日指揮中心。這裡建有炸彈所、後方醫院、被服廠、造紙廠、印刷廠、鞋廠、糧站、銀行、肥皂廠等,各種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有力地保障了抗日後勤供應。從1939年至1945年的6年間,包括反戰日兵原廣見在內的許多八路軍傷病員犧牲並安葬在這裡。

冀南區烈士陵園

冀南區烈士陵園位於山東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冀南區黨政軍機關進入楊莊後,發動民眾,開展鬥爭,先後有103名傷病員犧牲後在這裡安葬,後來陸續遷走一部分,有56名烈士安葬長眠於此。宋任窮舊居暨冀南區黨委舊址修復工程占地近20畝。由開國大將陳賡之子陳知建題寫碑名的“冀南抗日根據地烈士紀念碑”矗立在陵園中央。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準備會議舊址

劉鄧大軍強度黃河準備會議舊址位於櫻桃園鎮東耿王村。1942年11月--12月,冀魯豫邊區高級幹部會議在觀城縣紅廟村、耿王村舉行。邊區黨委書記黃敬根據劉少奇和北方局一系列指示的精神,做了題為《邊區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明確提出了當前的工作方針和任務。這次會議,是扭轉邊區形勢的關鍵性會議,標誌著邊區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1947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劉伯承率領指揮部人員駐紮在櫻桃園鎮東耿王村,共居住月余,在東耿王村召開了強渡黃河強的準備會議,對強渡黃河戰役進行了詳細安排部署,並且在當地留下了很多佳話,2012年,在縣委和鎮黨委的努力下, 對會議舊址進行了保護性修復,並且使之成為魯西黨性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冀魯豫軍區舊址暨朱德舊居

冀魯豫軍區舊址位於柿子園鄉楊行村。楊行村(原觀城縣十王廟村)位於柿子園鄉西南部,就是在這片平凡的土地上,留下來朱德總司令、潘復生書記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

1948年5月20日,受毛澤東主席的重託,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栗裕陪同下,到達冀魯豫軍區駐地觀城縣十王廟村(今柿子園鄉楊行村),視察在這裡進行新式整軍運動的華東野戰軍和冀魯豫區黨委工作。當晚居住在該村,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匯報,並做了重要指示。次日下午,在楊行村南的一片小樹林裡,冀魯豫區黨委、軍區召開機關幹部大會。朱總司令詳細講述了解放戰爭取得的重大勝利,指出,已進入決戰的關鍵時刻,希望冀魯豫邊區的黨政軍民搞好土改、整黨、擴軍、支前,以奪取更大的勝利。會後,朱德總司令離開十王廟村,返回西柏坡。

全國勞模曾廣福事跡陳列館

曾廣福事跡陳列館位於莘縣董杜壯鎮宋莊村南。陳列館東西長73.8米,南北長177.8米,建設總體面積27.484畝。

曾廣福,1913年12月28日出生於莘縣董杜莊村的一個貧農家庭。1942年當選村農會長。1943年創辦互助組,1949年創“兌地豐產法”,當選為聊城專區和平原省勞動模範並參加開國大典。

1950年政務院授予他“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歷任村黨支部書記,農業合作社社長,省、地、縣委委員,地、縣革委會副主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

著名人物

古代

姓名
榮譽/成就 姓名 榮譽/成就
伊尹 商朝開國宰相 劉祥道 唐高祖時右相
劉景先 唐高宗時宰相 路隋 唐文宗時宰相
畢士安 宋真宗時宰相 王旦 宋真宗時宰相
竇謹 北魏都官尚書 李彪 度支尚書
王素 北宋兵部尚書 王古 北宋刑部尚書
王震 北宋吏部尚書 江東 明代兵部尚書
樂進 曹操麾下右將軍 潘璋 孫權麾下右將軍
譚延美 北宋上將軍 李世威 清代貴州大定總兵
王顯 北魏名醫 王倫 南宋外交家
步熊 西晉著名術士 陳宮 呂布帳下謀士

近現代

姓名
榮譽/成就 姓名 榮譽/成就
馬本齋 抗日回族英雄 曾廣福 全國勞動模範
李岱江 著名 呂劇 表演藝術家 楊立功 原農業機械部部長
李來柱 上將 ,原北京軍區司令員 劉偉 桌球 世界冠軍
張海迪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主席 王曙光 原 國家海洋局 局長
賈魯峰 原農業機械部副部長 邱學強 最高人民檢察院 副檢察

劉祥道、劉景先、路隋、畢士安、王旦、竇謹、李彪、王素、王古、王震、江東,這十一人被後人稱為“五相六尚書”

名優特產

小食肉雞

小食肉雞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莘縣培育的一個 地方品種,它是利用羅曼蛋雞母本與雙A肉雞父本雜交培育的一個肉雞品種,俗稱“817”肉雞。

魯西黃牛

莘縣是魯西黃牛的主要產地。這種牛體大肥壯,出肉率高,既可使役,又可肉食。

凱特杏

凱特杏原產地美國加州,單果平均重150克,最大300克,呈橢圓形,果色微黃,酸甜可口。

仙果牌西瓜

莘縣西瓜主要品種有京欣一號,無籽黑珍珠、特小風、黃小玉等品種。“仙果”牌被命名為綠色食品。

香瓜

香瓜又名硬皮甜瓜,原產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是當今世界已開發國家最流行的水果,也是農業部推廣種植的兩大果品之一。

雙孢菇

雙孢菇又名白蘑菇,富含多種胺基酸,常食之可延年益壽。莘縣是“中國雙孢菇之鄉”,“莘綠”牌雙孢菇是莘縣的主要食用菌品種。

范家燒鴿

由燕店范保義先生首創,採用絕密配方,精選本地家鴿,結合現代烹飪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全部真空包裝高溫殺菌,深受廣大食客好評,特別是受到來自台灣、香港、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際友人的高度評價,聊城電視台、莘縣電視台曾多次先後給予報導。更有某作家品嘗後當即賦詩一首加以讚譽:

魯西名吃,范家燒鴿。

選料考究,精心製作。

香嫩酥脆,風味獨特。

宴飲饋贈,堪稱一絕。

民俗風情

莘縣溫莊火獅子

“火獅子”舞因獅毛由點燃的火捻組成,演出時通身躥火星而得名。火獅子原來在農民祭春求雨時活動,僅在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日)晚上表演,其時正是“月黑頭”,暗夜裡表演火獅子,只見萬點火星閃爍,蔚為奇觀,因受到道具的制約,火獅子表演的時間很短,一般十分鐘左右,因而,民間有“二月二月老娘一會兒就走,東街的火獅子不撐時候”的歇後語。

據老藝人徐汗濱(生於1907年)講,莘縣東街的火獅子是從十八里舖鄉鞠屯村學來的,從第一代老藝人康萬錄算起,到1965年最後表演的任宗路(生於1935年)已經流傳了五代。後來傳到溫莊村,至今只有溫莊村的火獅子傳演不衰。

火獅子造型奇特,每隻火獅子的獅毛是由三千六百支火捻組成,造型共分頭、身、尾三大部分。獅頭用竹片、細鐵絲、細麻繩組成,然後在竹片上鑽眼插火捻,口舌耳鼻眼眉等也均以竹片和鐵絲、火捻製成。火獅子的裝扮是表演者先身披濕麻袋,外穿捻子外衣,卸袋的關鍵就在連線前後身子的梭子,梭子必須一拉就開,如果梭子扣解不開,就會引火燒身。

表演時,觀眾只看到由細碎的火星勾勒出的威武高大的獅子形象,卻看不見舞獅子的人。當火獅子追逐跳躍時,渾身星光閃閃。火星不停地抖落,在其晃肩抖毛時,通身火星四濺,順著風勢,忽明忽暗,火星閃爍。火獅子的效果關鍵在於道具,過去為了保密,每年演出完就將道具全部燒掉,來年重新製作,給舞獅子的人著裝時,外人不許觀看,更不外傳。據說溫莊村的火獅子是外甥爬上舅父的房梁偷偷學來的。

溫莊火獅子是我省重要的民間舞蹈形式,深受廣大民眾的熱愛,流傳廣泛,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是民間最原汁原味的娛樂方式。

莘縣張魯回族秧歌

張魯回族秧歌是莘縣張魯鎮一帶回族民眾獨具特色的民間秧歌。張魯回族秧歌源遠流長,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初,這一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形式已在回族聚集地張魯鎮初具規模。抗日戰爭年代隨父輩闖關東的抗聯老戰士楊其富,在吸取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回到山東老家張魯,結合本地傳統秧歌表演形式,創研出了極富民族特色的回族秧歌,成為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回族秧歌主要在莘縣、冠縣一帶,並在魯西一帶進行活動,張魯鎮四街隊均有大型的不同風格的回族秧歌隊,常年堅持活動。主要用於節慶期間廣大回民慶祝豐收而舉辦的娛樂活動。

主要有扇子秧歌、豐收秧歌、舞龍燈化妝秧歌等。老藝人們巧妙地運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彩帶、花棍等進行演出,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人物多種多樣,多以戲劇人物及神話人物為典型,內容豐富多彩,尤以現實人物為表演對象,動作滑稽,風趣幽默,舞態灑脫,姿態優美,極富民族特色,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莘縣河店西郭泥塑

泥塑的種類很多,取材方便,可大可小。莘縣河店西郭泥塑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受到人們的喜愛。河店鎮位於莘縣城北10公里處,地處莘縣、冠縣、東昌府區三縣交界。河店鎮西郭泥塑源遠流長,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20年代,河南民間藝人孟三逃荒到西郭村,靠捏制泥塑維持生計,後來全村百姓學會,此手藝代代傳承下來。西郭泥塑用紅土經滲水、脫坯、鋪底、繪色製成。

造型簡練概括、大膽誇張,不刻意追求形體的逼真,多著意於情態傳神,富有生動情趣和餘味無窮的裝飾效果。題材主要有拓制泥娃娃和葦哨小公雞。西郭泥塑的人物形象受明清以來戲曲人物描繪方法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泥娃娃主要是民間傳說和戲劇中的人物:彌勒佛、送子觀音、蘇三起解、嫦娥奔月、武松打虎、臥冰求鯉、劉庸判案、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表現喜慶熱烈的內容,象徵平安吉祥,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充分體現了魯西民間傳統習俗。西郭的泥塑工藝品曾參展于山東省民間泥塑藝術展覽會。人民畫報1992年第4期整版版面刊載西郭泥塑的照片。

糖畫

糖畫是一種漢族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在繪製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當造型完成後,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

莘縣莘州街道林莊49歲的糖畫藝人林金江。作為聊城鳳毛麟角的糖畫藝人,林金江從事糖畫事業已經有9個年頭了,技藝精湛。一個木製方形小櫃,上面放一塊經過磨製的大理石板,小櫃一邊有一塊正方形木盤,木盤上寫著林金江可以製作的熊貓、燕子、魚等字樣木櫃另一側是一台煤氣灶,上面放著做糖畫用的小鍋。熬糖是個技術活,在糖畫製作中至關重要,糖畫做得是否好看,關鍵在於熬糖的功夫是否到家。熬糖汁的火候,直接影響到糖畫色澤和作畫時的流暢度。如果火候掌握不到位,很可能把糖汁熬焦,所以優質的糖漿是呈晶瑩的微黃狀的,這樣做出來的糖畫口感脆甜又不粘牙,大家愛吃。製作糖畫跟普通繪畫不一樣。用糖畫的畫,涼了之後非常容易凝固,因此畫糖畫的動作要快。

聊城市縣級以下行政區劃

聊城市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東昌府區古樓街道柳園街道新區街道湖西街道道口鋪街道閆寺街道鳳凰街道北城街道侯營鎮沙鎮鎮堂邑鎮梁水鎮斗虎屯鎮鄭家鎮張爐集鎮於集鎮許營鄉朱老莊鄉
臨清市青年路街道新華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大辛莊街道松林鎮老趙莊鎮康莊鎮魏灣鎮劉垓子鎮八岔路鎮潘莊鎮煙店鎮唐園鎮金郝莊鄉戴灣鄉尚店鄉
陽穀縣博濟橋街道僑潤街道獅子樓街道閻樓鎮阿城鎮七級鎮安樂鎮定水鎮石佛鎮李台鎮壽張鎮十五里園鎮張秋鎮郭店屯鄉大布鄉西湖鄉高廟王鄉金斗營鄉
莘縣莘亭街道振興街道雁塔街道東魯街道張魯回族鎮朝城鎮觀城鎮古城鎮大張家鎮古雲鎮十八里舖鎮燕店鎮董杜莊鎮王奉鎮櫻桃園鎮河店鎮妹冢鎮魏莊鄉大王寨鄉俎店鄉張寨鄉徐莊鄉王莊集鄉柿子園鄉
茌平縣振興街道信發街道樂平鋪鎮馮官屯鎮菜屯鎮博平鎮杜郎口鎮韓屯鎮洪官屯鄉肖莊鄉賈寨鄉韓集鄉廣平鄉胡屯鄉溫陳鄉楊官屯鄉
東阿縣銅城街道新城街道劉集鎮牛角店鎮大橋鎮高集鎮姜樓鎮顧官屯鎮姚寨鎮單莊鄉陳集鄉
冠縣冠城鎮賈鎮桑阿鎮柳林鎮清水鎮東古城鎮北館陶鎮斜店鄉梁堂鄉定遠寨鄉辛集鄉范寨鄉甘官屯鄉蘭沃鄉店子鄉煙莊鄉萬善鄉
高唐縣魚邱湖街道匯鑫街道人和街道梁村鎮尹集鎮清平鎮固河鎮三十里舖鎮琉璃寺鎮楊屯鄉趙寨子鄉姜店鄉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