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縣

利津縣

利津縣位於山東省北部,隸屬於東營市。東隔黃河與墾利縣、東營區、博興縣相望,北鄰河口區,西接濱州市、霑化縣。縣境呈西南-東北向,南北長102.5公里,東西寬8.5-25公里,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全縣海岸線長達59公里,潮間帶38萬畝,灘涂寬闊,由於地處黃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機質多,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和“東方對蝦故鄉”之美稱。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著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禽,生長著數百種野生植物,以其新、野、奇的旅遊特色,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周秦時代縣境西南部是古陸地,屬齊國。

漢代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

東漢以後,由於黃河在利津域地入海,隨著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利津域地不斷向渤海灣延伸擴大,隋代建永利鎮(在利津城河東岸),屬浦台縣。

唐宋屬渤海縣永利鎮。

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刺史郡。

元明時代屬山東濟南府濱州。

清代、民國時期屬山東武定府(惠民縣城)。

清末,組織義和拳開展反帝愛國運動,後被山東巡撫袁世凱血腥鎮壓。

民國時期,先後有“吃大戶”、“反驗地契”、告貪(縣)官鬥爭和回響“五四”反帝愛國遊行示威、宣傳演講、罷課罷市、組織“紅槍會”抵抗官匪等。

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權,1944年8月18日,解放利津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利津兒女先後在萊蕪戰役、泰安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許多著名戰場以及渡江南下開闢解放區榮立戰功,做出了應有貢獻。

新中國建立後屬惠民專署。1958年11月,霑化、利津並縣稱霑化縣,屬淄博專署。1961年10月恢複利津縣建制,仍屬惠民專署。1983年10月15日成立東營市劃為市轄縣,同時原羅家公社的4個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劃歸新建的河口區。

行政區劃

利津縣轄2街道4鎮2鄉,即利津街道、鳳凰城街道、北宋鎮、鹽窩鎮、陳莊鎮、汀羅鎮、明集鄉、刁口鄉。

利津縣利津縣

利津街道位於縣境南部,縣城駐地,轄66個自然村,63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委會。

鳳凰城街道位於縣境南部,縣城駐地,轄43個自然村,4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北宋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8.5公里,轄81個自然村,72個村民委員會。

鹽窩鎮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2.5公里,轄106個自然村,125個村民委員會。

陳莊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27公里,轄89個自然村,95個村民委員會。

汀羅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38.7公里,轄72個自然村,7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明集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9.7公里,轄31個自然村,38個村民委員會。

刁口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62公里,轄3個自然村,3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利津縣屬東營市。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渤海西南岸,黃河進口段左側。地跨東經118°07′~118°54′,北緯37°22′~38°12′。東依黃河,東北瀕臨渤海,東與墾利縣、東營區為鄰,東南與博興縣隔河相望,西與濱州市、濱城區、霑化縣接壤,北與河口區相交。縣境呈西南至東北向狹長帶狀,南北長102.5公里,東西寬8.5~25公里,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

地貌

利津縣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米,東北端沿海灘涂地面平均海拔2米,自然比降為1/11000。最高點為海拔14.3米,位於北宋鎮的三岔、高家兩村。境地雖系平原,但由於歷史上黃河決口頻繁,既受洪水反覆沖切,又有淤積套疊,故形成崗、坡、注相間的複雜微地貌。河灘高地面積228278畝,占總面積的9.1%;緩崗面積198438畝,占總面積的7.9%;淺平注地面積6457加畝,占總面積的25.8%;微斜平地面積1197003.7畝,占總面積的47.9%;海灘地面積228961畝,占總面積的9.3%。

地質

縣境地處華北斷坳濟陽凹陷之東部,境內廣為第四系掩蓋,無基岩初露。第四系之下發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奧陶系、朱羅一白至系和第三系。陳家莊凸起,橫陳縣境中部,大致呈東西向分布,其南北分布屬東營凹陷和霑化凹陷,濱縣凸起的東段也伸人境內。境域內斷裂構造發育,活動強度大,並具有階段性特點。境內岩漿活動不甚發育。

氣候

利津地處溫帶季風氣侯區,雖臨渤海,但大陸性強,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風多雨少,氣候乾燥;夏季降雨集中,氣溫偏高;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減;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全縣氣候突出特徵是冬春乾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可利用土地190多萬畝,耕地面積80多萬畝,天然草場和人工草場40多萬畝。

水資源:黃河水是利津縣主要水源,歷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境內有石油、鹽、貝殼等礦物資源。利津地處勝利油田腹地,地下油氣資源富積,境內已打油氣井3300多口,是勝利油田的主要產區之一。

生物資源:利津縣海岸線長達59公里,潮間帶38萬畝,灘涂寬闊,由於地處黃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機質多,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著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禽,生長著葦、蒲、茅、檉柳、黃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陳、益母草、車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藥材200多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04年末利津縣總戶數為88736戶,總人口比2003年末增加707人,達到291713人。其中,鄉村戶數7.9萬戶,鄉村人口26.44萬人;農業人口220423人,占總人口的75.56%,非農業人口71290人,占總人口的24.46%。

民族

2002年利津縣常住人口有1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9.96%,少數民族18個,共126人,占總人口的0.04%,其中回族30人,滿族23人,土家族18人,苗族16人,蒙古族10人,彝族9人,土族4人,壯族3人,布依族、白族、哈尼族各2人,傣族、朝鮮族、侗族、畲族、錫伯族、鄂溫克族、維吾爾族各1人。

經濟概況

2010年利津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3788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07230萬元,增長5.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94973萬元,增長21.4%

;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35678萬元,增長16.0%。三次產業結構由2009年同期的15.1:55.9:29.0調整為14.4:55.3:30.3。人均生產總值48180元,增長16.9%。2010年,利津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5。

2010年,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963728萬元,增長28.5%。其中城鎮規模以上投資完成674800萬元,增長30.9%;農村非農戶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8928萬元,增長23.3%。

第一產業

201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9943萬元,增長6.1%。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7230萬元,增長5.2%。其中農業增加值100997萬元,增長2.7%;林業增加值341萬元,增長4.2%;牧業增加值53903萬元,增長10.4%;漁業增加值32808萬元,增長7.8%;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9181萬元,下降0.6%。

2010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98443畝,增長1.6%。

2010年完成成片造林1.44萬畝,其中防護林1.1萬畝,用材林3000畝,經濟林400畝。

2010年實現肉蛋奶總產量145883噸,增長12.3%。

2010年利津縣水產養殖面積23.74萬畝,與2009年持平。

2010年年末,利津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9.6萬千瓦,增長6.4%。

第二產業

2010年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7家,比年初增加1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68687萬元,增長29.5%。工業經濟效益快速增長。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098772萬元,增長52.4%,實現利稅565943萬元,增長70.6%,實現利潤332845萬元,增長85.9%。

2010年,完成房地產投資27297萬元,增長25.2%。商品房施工面積27.8萬平方米,增長121.4%;商品房竣工面積16.9萬平方米,增長100.8%。商品房銷售面積15.2萬平方米,增長54.8%,實現商品房銷售額36988萬元,增長70.6%。

第三產業

201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1705萬元,增長18.8%。按地區分類,

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44927萬元,增長19.4%;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36778萬元,增長16.2%。

2010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3351萬美元,增長10.2%。

2010年,利津縣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個,契約外資額713萬美元。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額2051.5萬美元,增長9.7%。2010年年末在國外務工人員218人。

2010年,國地兩稅共實現全部收入73594萬元,增長22.5%。

2010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582562萬元,比年初增長12.7%,增加65803萬元。

2010年保費收入(中國財險、中國壽險)9550萬元,增長14.7%。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24平方公里。供熱面積142.9萬平方米。供水能力2.5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3萬噸/日。垃圾處理能力80噸/日。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積109.5萬平方米。

科技教育

2010年,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18項,獲無償扶持資金409萬元。組織鑑定科研成果

4項,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組織申報科學技術獎8項,其中7項獲市科技進步獎。專利申請量97件。

2010年,利津縣有普通高中學校2處,專任教師581人,在校生6010人;職業學校1處,專任教師143人,在校生1491人,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高中段普及率達94.5%。九年一貫制學校6處,國中10處,國小45處,國中階段專任教師1329人,在校生11573人,國小階段專任教師1150人,在校生18590人,國中、國小在校生鞏固率分別達99.75%、100%。幼稚園78處,專任教師189人,在園幼兒7278人,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97.2%。

文化事業

2010年年末,利津縣擁有國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家,民營藝術表演團體80家,共舉辦廣場文藝晚會20場。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圖書館總藏書量8萬冊,2010年共借閱圖書3萬人次。電影放映公司1家,2010年放映電影6156場次。廣播電台1個,廣播發射台1個,廣播綜合人口復蓋率達到100%。

醫療衛生

2010年年末共有縣級醫院2所,鄉鎮衛生院9所,病床865張,衛生技術人員769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助理執業醫師357人,註冊護士289人。為47808名城區居民、123488名農村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卓有成效,利津縣有253328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59%。兒童免疫預防建卡建證率、持證率均為100%。基礎免疫接種率達98.38%。加強免疫接種率達97.27%。麻疹免疫率達98.7%。嬰兒出生死亡率3.4‰,出生缺陷率2.9‰。住院分娩率達100%。

居民生活

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11元,增長13.47%。其中工資性收入17

190元,增長15.7%;經營收入706元,下降9.7%;財產性收入722元,增長4.3%;轉移性收入1732元,增長6.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330元,增長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65元,增長15.53%。其中,工資性純收入1944元,增長17.4%;家庭經營純收入5269元,增長14.4%;財產性純收入450元,增長25.1%;轉移性純收入302元,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116元,增長12.9%。

社會保障

2010年,利津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555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18500人,機關養老保險8055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963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8563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366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8876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600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收入14100萬元,其中企業養老保險5900萬元,機關養老保險8200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征繳收入1700萬元。失業保險基金征繳收入495萬元。工傷保險基金征繳收入260萬元。生育保險基金征繳收入50.5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5100人,征繳農村養老保險基金166.5萬元。

2010年年末共有鄉鎮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7處,床位815張。共有農村五保對象750人,集中供養744人,集中供養率99.2%。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620元;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898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586.8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934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527萬元。

生活習俗

特產

利津水煎包

飲食

主食1986年以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多數家庭由過去的吃粗糧為主改為以吃麵粉、大米為主。小米、雜麵、玉米、綠豆、白豆、紅小豆、紅薯等雜糧成為中老年改善生活換口味的輔助品。生活水平的提高改變著人們的飲食習慣。城鄉居民一日三餐,本著早飯吃好,中午吃飽,晚餐吃少的診-則安排生活。20世紀90年代後,多數居民家庭早餐以饅頭、小菜、粥或麵條為主,中餐以炒熟菜、吃饅頭、米飯為主,晚餐是稀飯、饅頭、炒菜或小菜。收入較高的家庭每天有豐富多樣的副食品。城鎮居民中不少人在市場小攤吃早餐已成為習慣。一些打工族和中國小生吃速食麵的也大有人在。由於大棚蔬菜的發展,市場上一年四季都有青菜上市,只是旺季、礬-季價格上有差別。

2000年後,銷售熟食者遍布城鄉,居民燒火做飯的時間大大縮短。不少綷-濟收入高的戶待客會友進飯店,快餐消費已成為時尚。

副食1986年以前,城鄉居民買豬肉要肥的,以圖回家煉豬大油炒菜用,蔬菜也都是傳統菜。90年代後,人們喜吃瘦豬肉和低脂肪的牛羊肉、雞鴨肉,肉蛋奶已成為市民必需品。魚類、海產品需求增多。市民在燉、炒、炸、蒸、涮的過程中講究色鮮味美、蔬菜新品種也不斷增加,有些菜是國外引進品種。野菜(如曲曲菜、黃蓿菜等)倍受市民青睞。在農村,中午炒鹹蘿蔔條、蒸蝦醬、燉粉條白菜的也為數不少。

節日飲食1986年以前,人們收入水平低,日常飲食多是粗茶礬-飯,逢年過節都改善生活。尤其是春節、仲秋節都備有蔬菜、肉、魚、禽、蛋、海產、果品、煙、酒。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節日飲食和日常飲食差距逐步縮小。

2000年後,家境富裕者不少戶在節日、生日、辦紅白大事時,到飯店包桌待客。節日飲食仍沿襲不少傳統,如大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臘月初八糗糕。

飲酒1986年前後,城鄉居民以喝普通高度白酒為主,高檔酒為數極少。90年代後,居民以喝低度白酒為主,並且多為本地產的價廉瓶裝酒。2000年後轉向中檔白酒、啤酒、葡萄酒為主。農村居民飲酒仍以價廉的白酒為主,飲用啤酒者漸多。在紅白大事和節日會友待客中,一般男飲白酒,女飲果酒或飲料。敬酒時,主陪帶三盶-,副陪帶三盶-,酒過三巡後賓客之間相互敬酒或猜萛-行令。利津民間有喝“份子酒”的習俗。所謂份子酒,就是鄰里、朋友相邀,湊上酒、菜或錢,聚在一起暢飲,有時是以禮儀的形式出現,更多的則是民間交往活動。此俗起源於黃河口沿海一帶的漁民和拓荒者們,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方式方法有所變化。大體可分為節日份子酒、會友份子酒、喜慶份子酒,其共同特點是以“湊份子”為標誌。節日份子酒,多數在春節和仲秋節。比較而言要數春節期間最為熱烈。喝酒時多是按歲數大小結夥,每一夥都有一個熱心腸的人操辦,一般是在家庭比較富裕,房舍寬敞、男女主人性情溫和、熱情的家裡暢飲。會友份子酒是家裡來了客人,為增添酒席氣氛,請鄰居或知己陪客。應邀者從來不空手,帶酒、帶菜、帶煙,湊份子酒者熱情地向客人勸酒。

喜慶份子酒是份子酒的發展和變異,子女結婚、老人祝壽、蓋房喬遷、孩子滿月等,與其有關係的都要送些禮品,叫“隨人情”。不論送錢送禮,主人總要下請柬擺宴席答謝。

還有一種份子酒的組織形式,叫“抓大頭”(也叫“抓鬮”)。操辦人將錢數分別寫在紙上,揉成小團,讓參加者去抓,紙團上寫著多少錢就拿多少,錢斂齊後定地方喝酒。

喝茶1986年前後,農村和城鎮喜喝花茶。農村有少數老人習慣喝早茶,俗稱“卯時茶”。90年代後,城裡人喜喝綠茶的人漸多。2000年後,各種保健茶如菊花茶、枸杞茶之類進入市場,但仍以花茶為主,綠茶次之。

吸菸1986年以前,中老年有吸菸的習慣,青年人吸菸者也不少,女性吸菸者較少。鄉村農民吸旱菸或自捲菸的較多,20世紀90年代吸菸者多數吸中低檔煙,此後吸帶過濾嘴的香菸。近幾年中老年戒菸者有所增多。

外出飲食1986年以前,人們外出大都自帶乾糧。隨著綷-濟發展,賓館、飯店、快餐店、路邊店遍布城鄉,外出辦事、走親訪友、旅遊時只要帶錢就能解決飲食問題。在城鄉結合部進城打工的農民有少數人中午自帶乾糧。

飲水利津城鄉以飲用黃河水為主,有少部分村飲用井水。1986年後縣城居民全部飲用自來水。2000年,縣政府抓“三通”(全縣村村通電話、通公路、通自來水),到2001年,實現村村通自來水,解決了農村人畜用水問題。城鎮機關、企事業和街道居民購置飲水機飲用純淨水和礦泉水的增多,少數家庭還購置了飲水磁化裝置,開始飲用磁化水。

服飾

服裝1986年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衣著不再是過去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了。80年代中期大都著國防服、中山服、列寧服等制服,唯農村的老人們仍穿自做對襟衣褂,寬襠免折褲。80年代末,城鄉女性服裝逐步向突出女性特點轉化。男性青年開始著西服、茄克服。進入90年代,茄克、運動服、西服、T恤衫、休閒服、裙裝、休閒旗袍、風衣、牛仔服以及各類皮制服裝開始在男女青年中流行。2000年後,城鄉居民著裝更加花樣穃-新,服裝色彩鮮艷,紅、黃、藍、綠、咖啡色、灰色、白色、青色的都有,而且每年還流行新花色,特別是青年男女著裝越來越新潮。

服裝質地:80年代由棉布向化纖布轉變,的確良、晴綸、滌卡布料流行。之後,各類混紡布占主流。90年代後,純棉、毛料、絲綢又受歡覾-。

鞋帽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大都穿布鞋,曾一度流行“三緊鞋”(即鞋口加彈性布)。80年代中期,穿皮鞋者漸多。春秋季多穿布鞋、皮鞋,夏穿塑膠或皮涼鞋,在家休閒男女穿塑膠拖鞋,冬季穿布棉鞋,機關工作人員穿皮棉鞋。90年代後,除各種款式的皮鞋外,還有休閒鞋、運動鞋、旅遊鞋等。2000年後,女性鞋變化很多,有各色的高跟鞋、尖頭鞋、長筒靴等。陰雨天,城鄉居民外出多穿雨鞋、雨靴。襪子由布襪、線襪逐步變為尼龍襪、絲襪、針織線襪,女性著

裙者穿長筒絲襪。

帽子的樣式和品種隨時代潮流變化。20世紀80年代,男士戴鴨舌帽,冬戴棉帽或皮帽,夏戴各種樣式的涼帽。農民下田幹活戴蝄-笠、草帽。90年代後,人們在冬季多戴自織或機制的毛線帽。2000年前後,時興的羽絨服衣帽一體十分方便。夏戴太陽帽、旅遊帽。青年男女一年四季不戴帽者漸多。

床上用品城鄉居民床上用品變化很大。20世紀80年代城鄉居民的床上或炕上基本是床蓆、大小棉褥子、床單、棉被、枕頭。農村土房炕上有炕圍子。90年代後,城鎮居民床上除傳統的棉被褥之外,還有床罩、被罩、毛毯、毛巾被、綢緞被、太空被、鴨絨被、晴綸棉被、滌綸混紡被、絲棉被、電褥子。2000年後,老粗布床單很受歡覾-。涼蓆為城鄉居民夏季床上必備品,1986年前後,多用草蓆,1995年前後,竹製涼蓆開始流行,2000年以後,亞麻涼蓆、空調涼蓆成為城市居民新寵。在農村,仍是竹製或草制涼蓆。

飾物20世紀80年代,居民戴飾物者很少見。90年代後人們開始佩戴飾物,多系銀質的耳墜、耳環、戒指、發卡、髮簪等。進入新世紀,女性飾物還有手鍊、手鐲、胸花、紗巾、絲巾。男性飾品主要有領帶、領帶夾、胸章等。城鄉青年人訂婚,女方向男方要“三金”(戒指、耳環、項鍊)。結婚時用婚紗、頭花、胸花、金銀飾物。

居住

20世紀80年代初,城鄉居民多住平房(農村大多戶是土房,磚基坯牆)。90年代後農村80%以上戶是磚瓦房(石頭打基到窗台,窗台以上壘磚,房頂鋪紅瓦),前出廈,一般人家蓋三間、五間,有的建起四合院。2000年後,農村四合院漸多,大門排場,覾-門有瓷瓦貼籠-的影壁,門上方是瓷片貼合的橫扁,有的還在大門兩側放置石獅子。城鎮集市及沿路建起一片片商品樓,一般是一樓綷-營商品,二樓食宿,三樓為貨物倉庫。也有蓋房搞出租的。

城鎮職工,1985年前後一般住50型、60型的磚瓦平房。1990年後,縣直機關幹部開始住80型、90型、120型的家屬小院。90年代中期,縣直機關、事業單位建家屬樓漸多。2000年後,房地產開發加快,多處住房小區建成,自購房日漸增多。住房發展趨勢是面積越建越大,裝修追求美觀豪華,居住講究舒適方便。

出行

1986年後,人們出行以腳踏車為主要交通工具。遠途出行以坐交通車為主。隨著綷-濟發展,擁有機車的居民日漸增多。20世紀90年代後,購置機車、電動車、農用汽車的戶逐年增多,城鎮老年人時興腳踏三輪車和電動三輪車,購物或接送子女上學入托十分便。腳踏車平均每戶2輛有餘。2000年後,家庭購置小轎車、麵包車的越來越多,出租三輪和計程車穿行於城鄉大街小巷,加之城鄉公車開通,人們出行極為方便。

通訊

1986年前,人們聯繫方式一般用書信,有急事打電話或拍電報。1990年後,程控電話發展迅速,家庭電話由城鎮發展到農村。傳呼機和行動電話開始發展。2000年後,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在城鄉普及。電話拜年、簡訊拜年成為時尚。在城鎮,計算機網路發展較快,電子郵件、網上聊天、網上發布信息、網上投資、網上行銷、網上炒股日趨活躍,傳統的電報、書信等通訊方式受到冷落。

器具

炊具20世紀80年代,農村仍沿用傳統的土坯或磚砌灶台,使用鐵鍋、風箱、燒柴燒煤。城鎮居民多用蜂窩煤爐、煤油爐。90年代後城鎮居民大都使用液化氣爐和各種電炊具。如電飯鍋、電炒鍋、電壺、電烤箱、電餅鐺等,農村中也有少數家庭使用。2000年前後不少城鎮居民搬進樓房,大多數有抽油煙機,農家使用液化氣爐和各種電炊具的漸多,但仍保留著燒草燒煤的爐灶,留作蒸、煮食品用。其他炊具如鏟、勺之類由鐵製品改為鋁製和不鏽鋼製品。

餐具1986年前後,普通家庭使用的盤、碗、盶-、碟、匙多系粗瓷器和少量的塑膠製品,傾向於大碗、大盤。後以精美細瓷小型為時尚。茶具多瓷質,也有紫砂、木魚石的,以造型精美為首選。飲酒用的老錫壺、小酒盅被玻璃盶-、高腳盶-、啤酒盶-所代替。個人飲茶多用茶盶-,先後流行過搪瓷缸、瓷盶-、玻璃盶-、磁化盶-、不鏽鋼盶-、保溫盶-、紙盶-等。

臥具1986年前後,農村居民大多睡土坑,城鎮居民多睡木床或鐵床。20世紀90年代後,農村部分居民廢炕改床,城鎮居民時興睡席夢思床。床體多為木製框架,上放沙發床墊。一些城鎮中老年仍喜睡硬板床。

家具1986年後,居民的家具除傳統的桌、椅、櫥、櫃、箱等木器家具外,樣式不斷更新。1990年,有大立櫥、掛衣櫥、組合櫥、立櫥、飯櫥、木製沙發、圓桌、摺疊椅等。之後組合櫃、組合沙發、真皮沙發、布藝沙發、席夢思床、寫字檯、電視櫃、床頭櫃、書櫃等進入普通家庭。2000年後,高檔家具如硬木、紅木、楠木仿古家具開始進入富裕家庭。城鄉居民多數使用普通家具。

家電1986年後,電視機、電風扇等家用電器迅速進入普通居民家庭。1990年後,黑白電視漸被彩電代替。多數城鎮家庭擁有收錄機、影碟機、冰櫃、洗衣機、電風扇等。城鄉居民彩色電視機更新換代很快,一般家庭使用21寸、25寸和29寸,少數家庭使用34寸或數位化高清晰彩電。2000年後,空調、計算機等逐步進入城鄉居民家庭。

潔具1990年後,城鎮住樓戶一般使用太陽能淋浴器、燃氣熱水器、電熱水器洗浴。農村新建住房,一般也設有洗浴設備。

室內飾品室內飾品因各家物質條件和主人的文化內篭-不同而風格各異。1986年後多數農戶正房掛中堂籠-加對聯,炕頭牆上貼金魚大娃娃籠-。室內其他飾品有掛鍾、鬧鐘、壁鏡、壁籠-、石英鐘之類。1990年後,普通家庭內外間掛裝飾簾,時興電視罩、沙發罩,擺設盆花。城鎮居民中有的家庭有盆景、魚缸、博古架、名人字籠-。

消暑用具1986年前後,城鎮居民夏季消暑多用扇子和電風扇。1990年後,村村通電,多數農戶用上了電風扇。2000年前後城鎮居民使用空調者逐漸增多,農村開始安裝綷-濟實惠的地溫空調,既綷-濟又方便,但仍以電風扇為主。

取暖用具1986年前農村用火炕取暖者居多,用煤爐者少。20世紀90年代初,城鄉居民用燃煤爐取暖的多起來,少數戶使用土暖器取暖。90年代後,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購置鍋爐由單位供暖。2000年後,縣建起熱電廠集中供暖。農村仍以煤爐取暖。

照明用具20世紀80年代農村中無電村仍以煤油燈、罩子燈、蠟燭照明。90年代村村通電後,均用電燈照明。2000年前後,除用普通燈泡外還用日光燈、節能燈。

娛樂

1986年前後,城鄉居民平時娛樂多是看電影、看電視、下棋、打撲克等。春節期間,有的村自辦花燈或演節目,或請文藝團體演出呂劇、京劇、歌舞。民間燈會有高蹺、旱船、虎鬥牛、龍燈等傳統表演。1995年後文化娛樂活動的方式日趨多元化。歌舞廳、卡繺-OK酒樓、健身房、練歌房、網咖遍布城鄉,人們娛樂消費大幅度上升。2000年後,縣城舉行消夏文藝晚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廣場文化活動。農村也以文化大院為載體開展文娛活動。

經商習俗

傳統的商業,有坐商和行商。坐商設店鋪掛招牌,坐門等客;行商多是小商小販,有的走街串巷四處叫賣,有的趕集。20世紀80年代後,有些農民邊務農邊j經商;有的已經棄農經商,在城鎮租賃房屋開商店。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私營經濟大發展,各類批發店、連鎖店和超市逐年增多。商家門前都有醒目的廣告牌,還有形式多樣的霓虹燈廣告,有的配備音響,既播廣告又放音樂。活躍在鄉村的小商販,把叫賣聲製成錄音隨時播放,用以吸引顧客。

禮儀習俗

婚姻

提親20世紀80年代,男女婚姻仍以提親為主要方式,即使是男女雙方戀愛多年,也要在定婚時找介紹人(俗稱媒人)到雙方家庭說開。進入90年代後,城鄉青年自由戀愛增多,初為自找介紹人告知雙方父母,後男女雙方確定關係後,分別到雙方家庭“認門”,得到雙方父母首肯後即正式定婚。也有少數通過婚姻介紹所牽線的。

定親定婚有兩種方式。一是女方家長及近親與媒人同到男家。男方備酒宴款待,同時給未婚兒媳備好“三金”(金戒指、金耳墜、金項鍊)和禮錢。當“兒媳”為男女老人們敬酒時,男方及近親們要給未婚兒媳紅包。女方也在未婚婿施禮時,將備好的紅包給未來的女婿。二是男方去女家,由女方招待(會親家),男方帶去彩禮。2000年後,彩禮大增,少則1.1萬(萬里挑一),多則1.5萬元,萬無一失),還有1.7萬元的,叫“萬里挑七”(妻)。在訂婚時,男女雙方把各自姓名、年齡、生辰、屬相寫在柬(紅紙)上綷-媒人交換(俗稱換號)。同時把家長的姓名和情況寫在紅紙上綷-媒人交換,男方給女方“彩禮”。送日子(送柬)男女雙方到民政部門領取結婚證後,按照雙方眾-商的時間,由男方帶彩禮向女方送結婚的日子,與女方親家商談嫁娶議程及覾-送親方式等事項,俗稱“送日子”。一般是兩親家直接交流,也有介紹人同去的。

娶親20世紀80年代,農村娶親先是騎腳踏車,或坐馬車,後是用拖繺-機、農用車,插彩旗、打鑼鼓。有的在結婚前一天晚上找來民間藝人吹吹打打,搭台唱戲演節目(俗稱“響門”)。90年代後,改用高音喇叭播放戲曲和喜樂。2000年後,多用小轎車,一般6?8輛,也有10?15輛的。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罩婚紗,清晨4點去婚紗美容店做頭。新娘由娘家人陪送到男方,上下車放鞭炮、奏鼓樂。車到男方後,由婚禮司儀主持結婚典禮。城鎮居民多在賓館酒店舉行婚禮。農村大部沿續舊俗,新郎新娘拜天地、拜二老、入洞房,男方大擺筵席招待賀喜的親朋好友。

近17年裡,政府倡導移風易俗,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節日組織集體婚禮。有的青年男女選擇旅遊結婚,既節儉又時尚,但為數極少。

喪葬

20世紀80年代,傳統喪葬習俗中的不少舊禮儀在農村又流行起來。老人死後,由長子或晚輩面向西南“叫魂”、“指路”。然後將死者置於冷床上,供食品、上香、點長明燈、搭靈棚。主持喪事的族長或村幹部委派人向死者的親友報喪。一般是第一天親朋好友、鄰里百居去弔喪,第二天入殮、火化,第三天發喪(排三)。有些地方在老人死去的第一、第二天晚上到村頭告廟,俗稱“赦老”,意為送老人平安西去。全縣推行火化後,村上死了人,到火化場火葬,骨灰盒入村“紀念堂”或埋入墓地。幹部職工死亡,一般是單位眾-助死者家屬在火化場為死者舉行追悼會。追悼會結束後,生前好友向遺體告別。死者若是女性,必須有娘家人在場,特別是農村,娘家人非常重視死者的裝殮。在農村,舊習俗較重,出殯的那天,由執事人(俗稱“白帽子”)帶領去墓地,死者長子手捧骨灰盒,披麻戴孝走在最前頭,後邊按年齡輩份尾隨緩行,依次舉行“覾-門祭”、“路祭”、“出莊祭”,設供桌、擺臘台、祭品、叩首拜祭,為死者送行。

祭祖

20世紀80年代農村祭祖以“掃墓”為主。清明節掃墓最為普遍,除祭祀外,還要為墳墓添土、壓墳頭紙。也有少數戶在家中祭祖。七月十五日(稱鬼節)、“十月一”、春節是集中祭祖上墳的日子。“七月十五日”、“十月一”多是上墳拜祭,春節祭祖多是在家中設供桌,掛“家堂軸子”,上供品,燃香燭,除夕祭拜,初二送先人歸。此俗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度絕跡,80年代後再度出現。

稱謂

上世紀80年代前,人們視年齡、身份,尊稱有“大爺”、“大娘”、“大哥”、“大嫂”、“阿姨”、“大姐”、“同志”“××長”、“××書記”等。80年代後,除上述稱謂外,稱老闆、老總、先生、小姐、師傅者漸多。

禮節

看望80年代看病人、探朋友大多是帶糕點、罐頭、菸酒等物品。90年代多是帶營養滋補品、奶粉、名酒名煙、水果等。2000年後,改為禮品加錢。

親戚來往長輩誕辰、孩子生日、子女結婚、老人有病都要隨禮或拿錢。

同學聯誼同學畢業後走向社會,一般保持聯繫,逢婚嫁隨禮慶賀,逢年過節帶禮走訪。2000年後,名目繁多的同學聚會多起來。

同鄉交往出縣、出省認老鄉,見面猶如知心朋友,同在異地工作,禮尚往來。

鄰里相幫鄰裡間大都相處較好,有事互幫,工具互使,串門聊天,隨禮走動。

壽誕

為老人祝壽是傳統習俗。1986年前後,一般是給60歲以上的老人做壽。壽日這天,兒女、親友帶上禮品為老人祝壽。禮物必備麵條,謂之“壽麵”,其餘是老人喜愛食品。家中置辦豐盛酒宴,全家老小給老人敬酒,祝老人長壽。90年代後,此俗日盛,祝壽大蛋糕是必備壽品,另有各種營養品。城鎮不少戶在酒店設宴祝壽。有的子女還到電視台為老人點歌。有的全家陪伴老人照“全家福”像。農村中也有為老人包一場電影以示慶祝的。

交通

利津縣利津縣

利津縣建國前貨物進出主要靠黃河水運。建國後公路網逐步形成。1998年,公路線路總長806.2公里,公路密度48.6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縣通柏油路的村占90%。主要幹線公路有濱海路、永館路、辛河路等。有客運班次42個,各類站點114個,班車可達濟南、淄博、濱州、聊城、海港等地。全縣有客、貨運車751輛,完成客運周轉量3705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16232萬噸公里。黃河航運上行到鄄城下行至西河口,近幾年,因受黃河水情制約,航期不穩。橫渡有國有渡口1處,設雙體輪渡2艘。低水位時建有浮橋。海上運輸水產品,從刁口海鋪啟航,東行至龍口,西行至天津。

教科文衛

各級各類學校83所,在校生4.35萬人,其中義務教育學段在校生38265萬人;教職工3627人,其中專任教師2844人。科研機構9個,專職科研人員38人。5項科研成果獲市級以上獎勵。文化體育場所24處。醫院10處,床位715張,衛生技術人員866人。

社會生活全年支出救濟金124萬元,麵粉15萬公斤。農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2.8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019元,人均居住面積24.6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1元,人均居住面積22.4平方米。

旅遊

利津縣利津縣

利津縣生態環境良好,碧水藍天、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城市建設按照大空間、大綠地、大水面特色,水系環繞,綠樹掩映。主要旅遊景點有: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利津黃河大橋風景區、歐式商業街、鳳凰廣場、植物園、北嶺現代農業示範區、黃河入海口飛雁灘等。

利津縣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鐵門關遺址位於利津縣汀羅鎮前關村。遺址南北長42米,東西寬30米,面積1260平方米。鐵門關是原大清河入海口處的一個重要關津,有“鐵門鎖浪”之稱。金朝為控海濱之險而建置,建有城牆、廟寺。明代設千戶所。明代和清代前期是繁華的水旱碼頭和鹽運要地。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河道入海後,至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鐵門關被黃河泥沙淤廢。後人有詩嘆曰:“豐國場邊問舊營,前朝幾度設屯兵。至今明月荒城畔,金戈鐵馬夜有聲。”

利津縣利津縣
利津縣利津縣

南望參古窯:南望參古窯群遺址位於利津縣明集鄉南望參村西南。遺址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0米,面積約150萬平方米。1975年開挖褚官河時發現。在地表4米以下分布著5座窯爐,其中有2座較為完整;出土器物系泥沙質紅灰陶,有將軍盔、瓮棺、豆盤、陶罐等。經鑑定,該遺址為東周戰國時期古窯群遺址。1992年,該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入海:黃龍入海是指黃河入海。經過5464公里的奔波,黃河入海時已顯得坦蕩而平靜。放眼望去,河岸上茫茫的荒原與河水融合在一起,在藍色的晴空下閃著金色的色澤,若乘飛機鳥瞰,海河交匯處是一條黃藍分明的的水位線恰似兩匹絢麗的綢緞,在此打上一個同心結,系在黃河三角洲的頸項上。進入汛期,河水涌浪滾滾,濤聲陣陣。天水一色,氣勢磅礴,如一條黃龍,咆哮著向大海衝刺。

黃河口日出:“黃河口日出”是獨特的奇異景觀,在老黃河入海口處觀看長河落日也別有一番情調,夕陽的餘輝灑在黃河故道上,各種水禽在河面上嬉戲覓食,形成一幅天然畫卷。

利津縣利津縣

黃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世界著名大河——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的渤海之濱。總面積為15.3萬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7.9萬公頃,緩衝面積1.1萬公頃,實驗區面積6.3公頃。該保護區地理位置優越,生態類型獨特,是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全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世界範圍內河口濕地生態系統中極具代表性的範例之一。保護區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鳥類資源豐富,珍稀瀕危鳥類眾多。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鳥類265種,分布著各種野生動物達1524種,其中,海洋性水生動物41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江豚、寬喙海豚、斑海豹、小鬚鯨、偽虎鯨5種;淡水魚類10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達氏鱘、白鱘、松江鱸3種;鳥類265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金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7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灰鶴、大天鵝、鴛鴦等33種。世界上存量極少的稀有鳥類黑嘴鷗,在自然保護區內有較多分布,並做巢、產卵、繁衍生息於此。

自然保護區內,植被復蓋率高達53.7%,形成了中國沿海最大的海灘植被。區內植物393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

利津縣利津縣

的瀕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廣泛,天然葦盪32772公頃,天然草場18143公頃,天然實生樹林675公頃,天然檉柳灌木林8126公頃,人工剌槐林5603公頃。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以其原始狀態的自然面貌,造就了野、奇、特、新為主要特點的河口景觀、濕地景觀、草地景觀和海灘景觀;天鵝戲水、鶴鳴鸛舞形成了一幅幅美麗的鳥類天地。這些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為旅遊業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為中國研究河口旅遊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充分、原始的條件。蘆花飛雪: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蘆葦是最早發芽吐綠的植物,在每一處低地和水澤地,都是一片淡淡的翠綠,蘆葦植株高大,長勢猛烈,幾尺高的蘆葦成片長成後,象荒原上的天然屏障。到了秋天,百草結籽,蘆穗由淡轉成粉白,成絮狀物,成熟後象蒲公英一樣離開母體,在空中、荒野上隨風飄揚,如雲如雪。

利津縣利津縣

黃河口濕地生態旅遊區:黃河口濕地生態旅遊區占地23萬畝,都處在黃河三角洲之內,地貌以蘆葦沼澤,濕地為主,其次為河口灘地,帶翅鹼蓬鹽灘濕地,灌叢疏林濕地以及人工槐林濕地等。經過一系列的保護性開發。

黃河口濕地生態旅遊區已形成沼澤地生態區、海灘濕地觀光區、槐林生態接待區、蘆葦濕地觀鳥區、新國土觀光區等五大功能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既有滄海桑田的神奇與壯闊,又有黃龍入海的壯觀和長河落日的靜美,是人們休閒,度假、觀光科普的最佳場所。

特產

利津縣利津縣

冬棗:冬棗為東營市珍貴的果品資源,因其成熟期晚(10月中旬)而得名。冬棗個大形圓,皮赭紅間有青黃,光亮潤澤,皮薄肉脆,細嫩多汁,甘甜清香,並含有多種人體所需之胺基酸和維生素,被譽為“中華奇果”“百果之冠”“活維生素丸”。對蝦:對蝦是海產中的珍品,特別是渤海灣出產的對蝦,個大肉肥,成蝦體長一般在20厘米左右,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國際上素享盛名,有“東方對蝦”之稱。黃河入海口附近海域,即是東方對蝦的主要產地。

老粗布:老粗布是真正的綠色、環保、天然的產品,無任何工業污染。在人們崇尚自然、渴望綠色的今天,老粗布又以其手感厚實、膚感舒適、冬暖夏涼、透氣吸汗、防靜電等特點,再次成為人們追逐的新時尚。

節令習俗

農曆節日

春節歲首第一日,俗稱“過年”,家家年三十吃團圓飯。農村中仍有年初一晚輩給長輩磕頭和掛“家堂軸子”拜祖先的舊習。長輩給年幼晚輩“壓歲錢”。年初一早起,放鞭炮,吃餃子,更換新衣,到鄰裡間串門拜年,走親訪友,見面互問“新年好”,直到年初五。城鎮機關單位年初一舉行團拜,親友間串門。近幾年城鄉中電話拜年者越來越多。

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名燈節。節日期間(從正月十四到十六日),家家戶戶門前、院內上燈,有的在大門掛紅燈,燃放鞭炮焰火,吃元宵、慶節日。許多村組織燈會、跑高蹺、舞獅、舞龍、扭秧歌、跑旱船,有的搞舞蹈、戲劇、曲藝會演。從2000年起,縣城每年都舉辦大型燈展和放焰火,觀者如潮。

填倉日正月二十五為填倉日。凌晨在院內外用草木灰撒成糧囤型,內放少許糧食,扣上篩子或碗,謂之填倉,祈求五穀豐登。20世紀90年代後此俗漸廢。

二月二俗稱“春龍節”,境內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鄉村有吃麵條,吃蠍豆,爆玉米花、大米花的習俗。此日為年節系列的終止,開始農忙,各業恢復正常。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是日掃墓祭祖,並為祖墳添土。機關幹部職工、學校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青少年踏青、放風箏、打鞦韆、擰柳哨、春遊等。

端午節也稱“五月端陽”,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診-的日子。家家戶戶吃糯米紅棗粽子。小孩子用五彩線系在手腕上,名曰“配五絲”,此俗仍存。

六月六境內有“六月六看谷秀”的農諺。此日,晾箱櫃、曬衣被、曬書,據說這天曬東西不霉變、不生蟲。

七月十五實則過十四,七月十四至十五日,上墳祭祖,悼念亡故親人。

仲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為仲秋節。是除春節外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講究合家團圓。節前人們帶上月餅、酒、水果及魚蝦等水產品看望親友。節日晚上,設桌案擺上月餅、水果、酒菜舉行家宴,共同賞月。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20世紀80年代末政府將此日定為老人節。此日機關單位組織走訪慰問離退休幹部職工、老軍人、老模範,一些家庭給老人購買禮品,祝老人健康長壽。

“十月一”農曆十月初一,人們多於此日上墳祭祖。

臘八節此日,各戶大都用米、豆、棗、蓮子、花生米煮粥,稱“臘八粥”,農村用黍米糗糕,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另有用醋醃臘八蒜的習俗。

辭灶古歷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日,又稱過小年。這天,外出者盡力趕回家,忌“辭”在外面,新媳婦必須在這天回到婆家,有“媳婦大的天,不敢在娘家過臘月二十三”的諺語。過去有供灶王爺的習俗,今已少見。

除夕臘月最後的一天,在傳統節日中最為隆重。此日遊子全歸,全家團圓過大年。農家貼春聯年籠-、貼鬥神灶戶爺、放鞭炮煙花。農村有置辦供品,祭天地諸神和祖先的舊習。20世紀90年代後,大都是舉行家宴,飲酒賀歲,吃團圓飯,燃放鞭炮、煙花,看中央人民電視台的“春節文藝晚會”。年除夕忌說不吉利的話。

公曆節日

隨著社會的進步,公曆節日逐漸約定俗成。

元旦1月1日為元旦,俗稱陽曆年。城鎮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均放假,門前掛紅燈、橫幅。農村無過此節習俗。22世紀90年代後,寄賀年片、發電子郵件、用手機發簡訊成為賀年新時尚。

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俗稱“三八節”。城鎮機關單位一般為婦女放假半天,並企業文化娛樂活動。有的為婦女進行健康查體,有的組織婦女旅遊,有的發紀念品。

植樹節3月12日為法定植樹節,是日黨政機關及民眾團體帶頭植樹綠化,美化環境。

國際勞動節五一國際勞動節,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按規定放長假。各民眾團體組織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活動,有的組織外出旅遊。

青年節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為紀念1919年“五四”青年愛國運動而設。這天,共青團組織大都組織慶祝會、報告會、演講會,有的舉行歌詠比賽、“獻愛心,做好事”、“學雷鋒為社會做貢獻”和“志願者為民服務”等活動。

國際兒童節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國小、幼稚園組織舉辦聯歡文藝演出、電影會,學校舉辦家長與孩子同樂會、家長會,有的單位向學校捐贈圖書、紀念品,家長也為孩子送一份禮物。

請老黨員做回憶報告,回顧黨的歷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建軍節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是日,軍隊舉行慶祝活動,地方黨政、民眾團體開展擁軍優屬活動。有些學生寄賀卡給遠方的解放軍戰士,表達對解放軍的崇敬之心。部隊開展擁政愛民活動。

教師節9月10日為全國教師節,教育系統舉辦慶祝活動,表彰先進,師生聯歡,慰問離退休教師,社會各界開展尊師重教活動,學生多寄賀卡給教師,表達敬愛之心。

國慶節10月1日為國慶節,按規定放長假休息。各單位升國旗、唱國歌,美化環境,掛紅燈,開霓虹燈,插彩旗,組織紀念演出,表達熱愛祖國之情。有的趁節日外出旅遊,有的青年把這一天作為結婚佳日。

行業節日

20世紀80年代以後,行業節日漸多,主要有環保日、土地日、人口日、普法日、物價日、環衛日、“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5·29”利津民營綷-濟日等。

其他節日

2000年前後,某些西方國家的節日在利津城鎮流傳,民眾稱之為“洋節”。主要有“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聖誕節”等。

1986年之前,城鎮婦女臨產,多是入醫院生產。農村婦女臨產多由“接生婆”在家中接生。此後,隨著計畫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優生優育知識普及,孕婦臨產大都入醫院生產。產前,娘家人要為其準備雞蛋及米、面、紅糖和嬰兒四季衣服、小棉被、尿布。由母親或婆母伺候,靜養一個月。月子中多進食營養較高食品,以促使產婦下奶;多喝紅糖水,忌食生、冷、硬食品。部分家庭將滿月嬰兒胎髮剪下保存。產婦娘家人要為孩子蒸饃頭,稱“滿口”,之後將產婦母子接回娘家,俗稱“住滿月”。

嬰兒出生12天(俗稱“十二日”)或滿月時,主人宴請親朋鄉鄰。親朋賀喜除送雞蛋、掛麵、紅糖、營養品外,還有送嬰衣、玩具或禮金的。“百日”慶賀有“姑的鞋、姨的襪、老家舅舅給馬褂”一說,然大都送衣物、玩具或禮金,少數富裕者為嬰兒購買金制或銀制長命鎖。多數家庭在嬰兒滿月或百日時,照像留念。

人名小孩出生後,百日內起乳名,上學時起學名。乳名俗稱“小名”,學名俗稱“大名”。一個人一般只有乳名和學名,個別成年人,做事後還起“別名”俗稱為號或字。傳統的起名是本族人按輩份取字,同輩人用同字命名,有的取中間字,有的取末尾字。以孔姓、孟姓最嚴格,取名用字一排就是數輩。建國後起名習俗逐步改變,不以同輩人排字取名者漸多,名字的時代特點鮮明,有的帶有政治色彩,有的帶有紀念意義。有不少人模仿取名,造成同名現象。過去的姓名三字居多,如今用兩字的多起來了。利津工商業單位的取名五花八門,有的以行業起名;有的以綷-營者姓名起名;有的以地名為名;也有以時髦新詞起名。

商標名

改革開放後始有商標註冊和商標命名,較有名氣的是“黃河口酒”、“北嶺丸子”、“三陽紡織”、“鳳凰製藥”、“利華益集團”、“振利油料”、“維果思水果罐頭”、“津秀食品”、“利津仁酒”、“利津水煎包”等。

地名

1986-2002年,利津地名以姓氏和地理位置命名者居多。近幾年隨著城鄉建設的發展,新地名逐年增多,如鳳凰廣場、大唐人家、潤澤小區、蘇南花園、光彩一條街、夜市一條街、歐式商業街等。

據縣公安部門統計,2006年末全縣總戶數為89614戶,總人口達到294613人,其中女性146436人。當年統計出生2627人,人口出生率為8.9‰,出生嬰兒性別比107;死亡1922人,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長率2.4‰;遷入2888人,遷出2470人。

2006全縣常住人口涉及22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9.96%。少數民族21個,共132人,占總人口的0.04%,其中回族23人,滿族15人,土家族18人,苗族22人,維吾爾族8人,壯族7人,蒙古族5人,白族5人,彝族3人,土族3人,錫伯族3人,布依族、哈尼族、傣族、朝鮮族、侗族、畲族、納西族、鄂溫克族、拉祜族、黎族各2人。

歷史名人

王會英(1829—1909年),字薇卿,號愚村,利津縣台子莊人。

王荀(1863—1929年),字允亭,利津縣王莊鄉買河村人。

李毓禎(1914-1941年),利津縣十六戶村人,農民家庭,濟南育英中學肄業。是利津縣早期的共產黨員之一。

李竹如(1905—1942年),原名李貽萼,字世華,又名一凡,利津縣城區莊科村人

趙乾(1909--1947年),原名趙毓官,字振卿,利津縣趙家夾河人。

尚五(1877—1951年),原名尚國科,藝名尚明五、尚笑五,利津縣鹽窩鎮東村人。

蘇俊嶺(1891—1952年),濱縣蘇家村人。

張蘭亭(1925—1967年),利津縣城東街人。

張昕(1914-—1968年),原名張雲祥,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時曾用名張文華、張雨村。利津縣城區西南街人。

石敬亭(1884--1969年),字筱山,利津縣前劉鄉西馮村人。

現代名人

王愷,我國著名軍旅文藝家,男,漢族,原名王華峰,海軍政治部文藝處原副處長。利津縣北嶺鄉台前村人,1929年9月生,大專學歷,中共黨員。1945年2月參加解放軍,歷任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區宣傳隊宣傳員,渤海軍區政治部耀南劇團編導股副股長,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創作股副股長,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和海軍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室副主任、文藝處副處長等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0年後從事專職創作,正師職。立三等功2次,受通令嘉獎1次,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楊加深,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男,1969年9月出生,陳莊鎮人。現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副院長,書法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美國加州大學(UCSD)訪問學者。先後獲山東師範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學士學位、山東大學漢語言學碩士學位、山東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楊嘉偉,我國著名軍旅書法家,男,1984年5月出生,陳莊鎮人。現居江蘇連雲港。中共黨員,畢業於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南京政治學院,先後結業於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解放軍第二屆書法創作班。榮獲解放軍優秀人才獎。全國硬筆書法家“十傑”之一。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兼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兼篆隸書專業委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連雲港市連雲區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連雲港市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兼新聞發言人。曾被評為“全國最具升值潛力的50名青年書法家”之一。

馬劍暢,利津鎮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東營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多次入展中國書協大展。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