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縣烈士陵園

利津縣烈士陵園

利津縣烈士陵園的前身是烈士祠,始建於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位置在縣舊衙門遺址上。1990年6月被列為列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6年1月被東營市委確立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概況

名稱:利津縣烈士陵園

前身:烈士祠

始建時間:一九四五年十二月

地理位置:山東省利津縣縣舊衙門遺址上,原址建有烈士祠堂屬磚瓦結構。

構造及變遷

紀念碑紀念碑

原址內陳列有烈士牌位,祠前矗立著一座紀念碑。刻有“忠通壯烈”四個大字和“利津縣烈士祠堂碑記”一文。

烈士祠門朝南靠大街建有烈士亭,共有三層,高約15米。第二層內正中置有上面體的烈士碑,刻有“為國捐軀”四個大字,壯嚴肅穆。三面刻有李竹如等33名抗日烈士姓名、年齡、籍貫和職務。第三層亭子中央是泥塑的一個全副武裝,威風凜凜,騎在戰馬上的人民戰士塑像。塑像後上方懸掛著“烈士亭”三個金光大字的橫匾。由於1969年渤海灣地震,烈士亭倒塌。

先烈雕塑先烈雕塑

烈士亭倒塌後,縣委、縣府決定遷址,新址北靠西綦村,南臨三里莊,東與民政局福利公司為鄰,西與油田四礦鑽進公司為鄰,總面積14950平方米,1972年建成,定名為“利津縣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塔,高18.75米、烈士紀念堂、平房九間,磚瓦結構。紀念堂主要是供展和陳列烈士遺物,便於人民民眾瞻仰。烈士陵堂,平房九間,磚瓦結構。陵堂主要是存放烈士骨灰盒,烈士陵堂前東西兩側是烈士公墓(共有73座)。烈士陵園東側附設職工陵堂。

光榮歷史

進行愛國教育進行愛國教育

1990年6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利津縣烈士陵園列為第三批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996年1月被東營市委確立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目前,陵園共恭奉了571名革命志士:

他們當中有134人為了民族的利益,在抗日戰爭中英勇敵為國捐軀;

有346人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勇敢作戰,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

有33人回響黨的偉大號召,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了年輕的生命;

有4人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光榮地獻出了寶貴的青春

還有55人為保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壯烈犧牲

他們當中,有我省早期的共產黨員、創辦山東《大眾日報》的領導人之一、為創建和鞏固山東抗日根據地、為黨的宣傳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秘書長兼民政處長李竹如烈士;

有正軍職務的原總後長春獸醫大學政委張昕烈士;

有奮不顧身搶救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而英勇犧牲的著名烈士、一等功榮立者共產黨員姚占嶺烈士;

在等功榮立者共產黨員梁玉功烈士

有在南疆前線英勇犧牲的趙新平等四名烈士。

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有鮮血和生命贏得了我國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也使一個貧窮落後、民不聊生的舊利津,變成了初步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利津。他們有功於國家,有功於人民,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周年紀念活動

清明掃墓清明掃墓

烈士陵園建成後,每年清明節縣六大班子主要領導參加舉行全縣悼念革命烈士大會,每年參加人數均在八千人以上。

“六一”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都組織幹部民眾及青少年到陵園掃墓悼念,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各級學校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舉行入團宣誓儀式。烈士家屬也經常到陵園來祭掃烈士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