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區

歷下區

歷下區位於濟南市區東南部。是山東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下區總面積100.89平方千米,人口96萬人。現轄13個街道,區政府駐姚家街道解放東路99號。東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山區,西部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年均溫14.9℃。年降水量692.3毫米。北有濟南東站和黃台火車站,東有濟南遙牆國際機場、濟南繞城高速公路。主要道路有泉城路、經十路、歷山路、濼源大街、外環路等。名勝古蹟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龍洞、開元寺、環城公園等。區內主要高校有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建築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山東警察學院、山東體育學院。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據1928年章丘縣城子崖出土的“龍山文化”遺址和1964年濟南市西郊田家莊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遺物表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遠古居民繁衍生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歷下屬濟北郡,稱歷下邑。

公元前153年(西漢景帝四年),設歷城縣,治所在歷下。歷下屬濟南郡歷城縣。

公元1376年(明代洪武九年),承宣布政使司從青州移歷城。從此,歷下古城是省、府、縣三級官府所在地。

歷下區街道圖歷下區街道圖

1913年屬岱北道歷城縣,1914年屬濟南道歷城縣。1929年設立濟南市,歷下為濟南市第一、二、三區。

1937年曆城縣治所遷出。1948年9月濟南市解放初,行政區劃沿用舊制。1948年10月成立區人民政府。1949年3月,濟南市區行政區劃調整。1951年1月,城區改稱第二區,第三區改稱第一區。同年6月,區公所改稱區人民政府。1952年7月,第一、二區各設5個街道居民委員會管理街道工作。

1954年12月,居民委員會改為街道辦事處。1955年1月,第一區與第二區合併。1956年7月,濟南市濼源區撤銷。1959年12月,濟南市市中區撤銷。

1960年5月,歷下區成立城市人民公社,所轄街道辦事處改稱分社。1961年5月,濟南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市東區,旭日1分社和東郊分社劃入歷下區。1962年12月,撤銷城市人民公社,市區分社恢復街道辦事處名稱,保留旭日分社和東郊分社。1964年11月,旭日分社改稱工業二路分社。1967年2月,東郊分社和工業二路分社建立革命委員會。

1969年10月,東郊和工業二路兩個革命委員會解體,所轄非農業人口分別劃歸東關街道革命委員會和解放路街道革命委員會,1980年劃歸郊區管理。

1979年9月,歷城縣北園人民公社菜市大隊、東關大隊劃入歷下區東關街道辦事處;姚家人民公社陽光大隊劃入歷下區解放路街道辦事處;向陽大隊劃入歷下區司里街街道辦事處。

歷下區歷下區

1982年2月,歷下區將趵突泉和正覺寺兩個街道辦事處經十路以南地區劃歸新成立的千佛山街道辦事處;將解放路街道辦事處歷山路南段以東地區劃歸新成立的文化東路街道辦事處;將解放路街道辦事處歷山路北段以

東、東關街道辦事處花園路以南地區劃歸新成立的建築新村街道辦事處。

1985年9月,面積24平方千米。設東關、鐘樓寺、明湖路、泉城路、趵突泉、正覺寺、司里街、解放閣、文化東路、千佛山、解放路、東門、建築新村13個街道辦事處,146個居委會。

人口民族

2010年,歷下區人口約96萬。其中,常住人口56萬,戶籍人口52、8萬,流動人口40萬,人口出生率7.34%,死亡率4.58%,自然增長率2.76%。轄區有少數民族有40個(回、滿、蒙古、朝鮮、土家、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0666人。

地理環境

位置

歷下區位於濟南市城區東部。北緯36°39′45″,東經117°1′37″。東臨太平洋,西連亞歐大陸,處於青藏高原東側。

地質

趵突泉趵突泉

歷下區大地構造單元,位於山東地塊泰山隆起北側,北臨濟陽坳陷。地質情況較簡單,歷下區南部即黑虎泉以南至千佛山一帶,分布著古生界奧陶系下統和中統的海相沉積的碳酸鹽地層。其中下統為白雲質灰岩和白雲岩,它的上部含燧石結核和條帶,地層厚度為106.92米;中統按照沉積韻緯劃分為三組六段,每組的下段岩性為薄層狀泥灰岩、泥質灰岩夾角礫狀泥灰岩和白雲質泥灰岩,厚度為31.63米至46.70米,每組的上段為深灰色厚層石灰岩和豹皮狀石灰岩,厚度為121.09米至226.46米,產珠角石化石,中統總厚度為678.64米。這些地層呈單斜構造,東西走向,傾向北,傾角平緩,一般8度左右。

水文

歷下區的河流有護城河、菜市莊河、曲水亭河、大柳行頭河。護城河是在舊城四周修建的人工河,全長6260米,轄區5534米。河水源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趵突泉群、五龍潭泉群水入西護城河,經北護城河,西濼河入小清河;黑虎泉群水入南護城河,經東護城河,菜市莊河入小清河;珍珠泉群水經曲水亭河入大明湖,出小北門,經北護城河、菜市莊河入小清河。大柳行頭河匯集東圩子壕溝等排水溝之水入小清河。護城河1985年闢為環城公園的遊覽河。

氣候

歷下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多風。冬季5個月(11月至翌年3月),夏季3~4個月(5月至8月),春、秋季均不足2個月。

經濟發展

綜述

泉城廣場泉城廣場

2013年曆下區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10億元,增長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0億元,增長13.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1億元,增長15.7%,稅收比重達91%。經濟結構更加最佳化。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16:84。預計完成服務業增加值765億元,增長10%;全區金融機構總數達378家,金融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達25%以上。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億元;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7%。發展

後勁更加強勁。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0億元,增長18%;實現招商引資14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2億美元,增長10%;出口創匯7.6億美元,增長57.2%。山東文化發展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等7家註冊資本過億元企業落戶,中國濟南燕山黃金珠寶交易中心首期開業,新增各類企業2494家,全區各類市場主體達3.5萬餘家,註冊資本金累計達2000億元,經濟發展更具活力。

2012年,歷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4.6億元,同比增長9.7%,總量穩居濟南市首位,增幅由2011年濟南市第九位躍升為2012年第六位,由市內四區第三位躍升為首位。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42.0億元,同比增長3.2%;第三產業增加值702.6億元,同比增長11.0%。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二、三產業結構比為16.8:83.2,三產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07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2.2%;農業增加值2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8.8%。農業機械總動力1.23萬千瓦。耕地1512公頃,其中農作物播種面積1233公頃。糧食總產量5700噸,比上年增長7.5%;水果總產量600噸,比上年增長-28.5%;蔬菜總產量3300噸,比上年增長-13.2%;肉類總產量600噸,禽蛋總產量100噸,奶類總產量200噸。

第二產業

泉城廣場夜景泉城廣場夜景

2012年,歷下區2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6.3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3.08億元,同比降低3.27%;實現利稅46.22億元,同比增長13.41%,總量及增幅均居市內四區首位;實現利潤-2.54億

元,利潤虧損額比上年減少4.38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9.94億元,同比增長4.44%,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0.4%,比年初比重提高1.31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2年,歷下區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3.2%,同比增長1.09%。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73.7億元,同比增長23.7%,總量保持濟南市首位;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20.6億元,同比增長8.5%,總量居濟南市首位。

社會事業

科技:有省級以上科研機構100餘家(省科學院、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省醫學科學院、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市水利建築勘測設計研究院、省電子檢驗所、省計算中心、山東電力工程諮詢院有限公司、省質量認證中心、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省化工規劃設計院等),2009年科技投入2000萬元,專利數達2609件。

教育:有學校62所。其中大學20所(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燕山校區、山東體育學院、山東政法學院、山東藝術學院等),職業學校2所(商貿學校、物業職專),高中2所(山師附中、山大附中),國中10所,國小2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黎明學校)。

文化:有文化設施23處。省博物館舊館、省博物館新館、省檔案館、省方誌館、省地質博物館、省農業展覽館、濟南市博物館、區圖書館。

衛生:有醫療機構28家。其中省級醫療機構7家(齊魯醫院、千佛山醫院、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省胸科醫院、省榮軍醫院、省精神衛生中心、市第一人民醫院),市級醫療機構3家(市中心醫院、濟南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區級醫院1家(區人民醫院),其他醫院18家,另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8家。

體育:健身路徑188條,標準體育場10個(山東大學體育場2個、體工大隊體育場2個、濟南七中體育場、山東警察學院體育場、山東師範大學體育場、山東中醫藥大學體育場、奧體中心體育場2個),體育館20個(奧體中心體育館3個、體工大隊體育館4個、山東師範大學體育館2個、區體育館、五洋游泳館、山東政府學院體育館、山東大廈游泳館、濟南全民健身中心、歷東花園游泳館、煉油廠游泳館)。

民政:全區現有殘疾人31600人,低保19644人。(政府辦公室收集整理)

城建

堅持拓展空間和完善功能並舉,積極推進新區開發和老城提升,累計完成拆遷總面積600餘萬平方米,開工建設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185個,新增建設總面積達1000餘萬平方米,城市形象更加靚麗。東部新區建設加速推進。奧體中心“一場三館”、省博物館、省檔案館等重大公益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舊村改造取得重大成果,建成錦屏家園、燕山新居等3個安置區,孟家、荊山等12個村的6100餘戶村民遷入新居,姚家安置房主體竣工;魯邦銀河大廈等一大批商業商務項目投入使用;占地1.8平方公里、建築面積540萬平方米的濟南東部中央商務區規劃已經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核通過,片區建設全面啟動,黃金時代廣場、奧體金融中心等8個項目加快推進,東部新區展現出美好前景。老城提升紮實推進。堅持恢復歷史風貌和保護性開發並重,大明湖景區擴建、府學文廟修繕全面完成,護城河實現全線通航,百花洲片區綜合整治全面展開,“一湖、一城、一環”的泉城特色更加鮮明;東舍坊、文華園等棚戶區改造基本完成,盛福舊城安置基地全面竣工,5500戶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天業國際、保利芙蓉等32個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華強廣場、香格里拉酒店、世茂國際廣場等31個項目加快推進;擱置多年的新開元廣場、永安大廈、中銀二期、齊魯賓館4個項目成功盤活,老城區煥發蓬勃生命力。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奧體中路、歷山路等88條主次幹道改擴建圓滿完成,新建經濟學院、中心醫院等7座過街天橋;廣場東溝、馬家西溝等9條河道完成整治;建成中水處理站5座;正覺寺小區、棋盤小區等15個自來水低壓片區完成改造;漿水泉熱源廠投入使用;累計改造各類地下管網25萬米。

民政優撫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內改善民生,切實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業和保障體系更趨完善。累計實現就業再就業7.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2%以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290元,是2007年的1.7倍;新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5.7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5.1萬人,為60歲以上城鎮非從業居民發放了社會保險基礎養老金;城市低保標準由年人均3600元提高到4800元,將1415戶低保邊緣家庭納入了救助範圍,2250名80歲以上無離退休金的老人領到了生活補貼,累計發放低保金6147萬元、救助金1740萬元;認真落實保障性住房政策,發放廉租房補貼1041萬元,實物配租831套,1000套公租房開工建設;深入推進“雙氣進家入戶”工程,2011年為1567戶居民安裝了燃氣。社會管理不斷加強。深入實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體構築打防管控體系,社會治安形勢良好;高度重視人民內部矛盾調處,暢通民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大接訪活動,社會大調解格局初步形成;積極探索社會管理新模式,啟動區、街、居三級為民服務平台建設,為民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區安全巡查員制度;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有效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違法行為,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交通

濟南東站和黃台火車站地處轄區北,是濟南市貨物鐵路運輸的重要樞紐;濟南遙牆國際機場位於轄區東,是華東地區第二大空港;公路輻射成網,濟青高速公路使濟南到青島僅需3.5小時的時間。

政治

2014年曆下區主要領導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田慶盈
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副書記,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區長 宋永祥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副書記 趙東升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韓宏偉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 王誠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常委,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副書記 曹辛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聶軍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常委,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尹紅梅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高衛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常委、辦公室主任 紀亮
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龍洞街道黨工委書記 何繼文
注:本表來源於歷下區政府入口網站。

風景名勝

山5座:千佛山、燕子山、佛慧山、龍洞山、茂嶺山。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區南部,海拔258米,占地166公頃,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建國後,1959年闢建為公園;燕子山海拔276米,位於濟南市的東部,燕子山原來是濟南的一座名山;佛慧山在千佛山東南1.5公里處,又名大佛頭山,海拔460米;在濟南近郊東南15公里處的龍洞山上,相傳,唐堯時,有孽龍在此興風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前來捉拿,孽龍鑽山逃遁至今留下深洞。故此山又稱禹登山。

泉33處:泉城四大泉群,除五龍潭泉群位於天橋區外,趵突泉群、黑虎泉群、珍珠泉群均在區內。

湖河3條:大明湖、百花州、護城河。其中大明湖,擴建前景區總面積74公頃,湖面46公頃,陸地28公頃。擴建後總面積103.4公頃,比擴建前新增29.4公頃,湖面55.4公頃、陸地48公頃。

園景9處:千佛山公園、大明湖公園、趵突泉公園、泉城公園、環城公園、漿水泉風景區、龍洞風景區、珍珠泉風景區、黑虎泉風景區。

旅遊景點

千佛山

千佛山公園位於“泉城”——濟南市南部偏東之處,離市中心不遠。千佛山峰巒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濟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勝之一。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餘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大明湖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諸文字在14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隋唐時名“歷水陂”、“蓮子湖”,宋時又稱“西湖”,金代又稱“大明湖”。其水來源於珍珠、濯纓、芙蓉諸泉,有“眾泉匯流”之說。“恆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一大優點,並具“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現今大明湖位於濟南舊城區內,公園面積86公頃,湖面46公頃,水深平均2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風景特色的寫照。湖上鳶飛魚躍,畫舫穿行,岸邊繁花似錦,遊人如織。

趵突泉

趵突泉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