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縣

博興縣

博興縣是山東省濱州市的一個下轄縣。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東南部,全縣共轄9個鎮、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有48.9萬人口,總面積900.7平方公里。博興是董永故里、呂劇之鄉、中國廚都。博興縣是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中國草柳編之鄉,也是膠東調水工程渠首所在地和勝利油田原油主產區。博興縣歷史悠久。在利城、村高、曹家等村莊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遠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是父系氏族社會,是比較稠密的人煙聚居區。縣境遠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少昊時,屬爽鳩氏國(以爽鳩鳥為圖騰的氏族);唐堯、虞舜、禹夏時屬季則氏國;殷商時,初屬逄伯陵國,後屬蒲姑氏國。周代,為齊國地。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博興縣歷史悠久。在利城、村高、曹家等村莊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遠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是父系氏族社會,是比較稠密的人煙聚居區。

縣境遠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少昊時,屬爽鳩氏國(以爽鳩鳥為圖騰的氏族);唐堯、虞舜、禹夏時屬季則氏國;殷商時,初屬逄伯陵國,後屬蒲姑氏國。周代,為齊國地。

春秋時期為博昌邑(故址在今寨郝鄉寨郝村南)與樂安邑(故址即今老縣城)。戰國時期置博昌縣、樂安縣與千乘縣。秦朝因之,皆屬齊郡。

西漢時期,境內置六縣一國:縣境東部為利縣,包括廣饒縣西部,治所在今店子鎮利城村;利縣以西為博昌縣,治所在今湖濱鎮寨郝村南;縣境南部為延鄉侯國,其域包括桓台、高青部分縣地,治所在今錦秋街道辦事處安柴村西;縣境西南為高昌縣,包括高青縣東南部,治所在今錦秋街道辦事處灣頭村南;縣境中部為樂安縣,治所即今博興老縣城;樂安以北為千乘縣,其域橫跨今博興、高青兩縣部分地區,其治所,一說在高青縣東境,一說在今博興縣陳戶鎮馮吳村;縣境北部沿黃地區為濕沃縣,其域大部在今濱州市,治所蒲城。諸縣中,利縣屬齊郡,濕沃縣屬渤海郡,其餘皆屬千乘郡。新莽時期,改千乘郡為建信郡。東漢初年襲西漢建制。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為樂安郡(後改“國”,復改郡)境內為五縣地:博昌縣、樂安縣、千乘縣、利縣、沿黃地區仍為濕沃縣地。俱屬樂安國,各縣治所未變。三國曹魏因之。

晉代,千乘縣地併入濕沃縣,境內為博昌縣、樂安縣、利縣與濕沃縣,屬青州樂安郡。

南北朝北魏時期,博昌縣移置今壽光縣,境內置樂陵縣、陽信縣與般縣。前二縣屬樂陵郡。樂陵縣治所始在蒲姑城舊址,北齊時移樂安故城。陽信縣治所在原博昌城。樂陵郡城在今陳戶鎮馮吳村。般縣治所在今店子鎮般若村。北齊沿襲北魏制,後周又因之。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撤樂陵縣、陽信縣及般縣復置博昌縣,治所仍在博昌故城。開皇二十年置新河縣,大業初年,廢,併入博昌縣。濕沃縣改為蒲台縣。俱屬青州北海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樂安縣、新河縣,連同原博昌縣俱屬乘州(武德二年置,領五縣,另有千乘、壽光二縣)。武德八年(625年)廢乘州,新河縣、樂安縣併入博昌縣。境內北部沿黃地區為蒲台縣地,仍屬青北海郡。總章二年(669年)博昌治所移于樂安故城即今縣城,再未遷址。

五代時期,梁朝沿襲唐代建置,後唐避獻祖李國昌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

宋代屬京東東路青州北海郡。金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朝初年,升博興縣為博興州,屬益都路總管府。

博城鳥瞰博城鳥瞰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博興州為博興縣,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清朝沿襲明制。

民國初年,廢府設道,博興縣屬岱北道;民國4年(1915年),改屬濟南道;民國14年(1925年)改屬淄青道;民國17年(1928年)道制廢,博興縣直屬省政府;民國27年(1938年)全省先後設魯西、魯北、膠東3個行署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博興縣屬魯北行署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4年(1945年)改設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6個政府辦事處,仍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博興縣屬魯北辦事處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1948年9月24日,中華民國在山東的政權消亡。

194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及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是年秋,共產黨領導的博興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1941年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劃全省為膠東、清河、冀魯邊區、魯中、魯南、魯西6個行政區,博興縣屬清河行政區。1943年9月省戰工委改為省戰時行政委員會,領膠東、魯中、魯南、清河、冀魯邊5個主任公署及濱海直屬專員公署,博興縣屬清河主任公署。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東省政府成立,劃全省為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5個行政公署,領21個專員公署。9月,博興縣抗日民主政府更名博興縣政府,屬渤海行政公署清河專員公署。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更名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博興縣政府更名為博興縣人民政府,仍屬渤海行署清河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博興縣屬惠民專員公署。1956年3月撤蒲台縣,其地域併入博興縣。1958年撤桓台縣、齊東縣,其大部地域併入博興縣。同時,撤惠民地區,博興縣改屬淄博專員公署。1961年復置惠民地區,博興縣改屬惠民地區專員公署。1978年惠民專員公署更名惠民行政公署,博興縣仍屬之。1992年3月惠民地區行政公署改為濱州地區行政公署,博興縣仍屬之。2000年6月,濱州地區行政公署改為濱州市,博興屬之。

行政區劃

博興縣轄興福鎮、曹王鎮、陳戶鎮、湖濱鎮、店子鎮、龐家鎮、呂藝鎮、純化鎮、喬莊鎮9個鎮,城東街道、錦秋街道、博昌街道3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48個行政村,總面積900.7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

博興縣位於東經118°03′~118°23′,北緯36°58′~37°23′。地處山東省濱州市東南部,東鄰東營市的東營區與廣饒縣,南接淄博市臨淄區與桓台縣,西與淄博市的高青縣接壤,北與濱城區相連,並隔黃河與東營市利津縣向望。縣境南北長45.8公里,東西寬29.5公里。

地質

博興縣縣境地處燕山運動斷裂帶,渤海凹陷西南邊緣與泰沂山區山前衝擊平原的交接地帶,齊河至廣饒大斷裂帶從中部穿過,今小清河基本上處斷裂層裂痕處。從而將博興縣分成兩個南北不同的地質構造單位。小清河以南屬泰沂山區山前沖積平原。形成全境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窪的簸箕狀地形特點。

水文

博興縣平均海拔8米,最高21.6米,最低5.4米。境內有黃河、小清河、支脈河三大水系,與其支系預備河、北支新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興福河、溢洪河、漁溝子、小河子、三號溝、蒲窪溝、工農河、打漁張河8條河流為季節性河流。勝利河縱觀南北,對北水南調起重要作用。全境河網縱橫,排灌暢通。麻大湖位於博興、桓台交界處,入湖河流有烏河、孝婦河等,是小清河水量的調蓄區。

氣候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光照充足,水源豐盈,年平均氣溫12.5℃,全年日照時數2595小時,年降水量601毫米,無霜期180天。

地理位置

博興縣位於東經118º4ˊ∽118º22ˊ、北緯36º58ˊ∽37º27ˊ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光照充足,水源豐盈,年平均氣溫12.5℃,全年日照時數2595小時,年降水量601毫米,無霜期180天。

博興縣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南岸,南鄰淄博市的桓台縣和臨淄區,北接濱州市的濱城區,東與東營市的廣饒縣毗鄰,西與淄博市的高青縣接壤,處在環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腹地。轄10鎮,1個外向型工業園,448個行政村,總面積900.7平方公里,人口47.8萬。

自然資源

博興縣境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土質屬黃泛平原和泰沂山區山前沖積平原兩個土地單元,地勢平坦,土質深厚,適種性廣,宜耕期長,盛產小麥、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種農副產品,是山東省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沿黃一帶生產的大米,米質優良,香氣濃郁,遠銷京、津、滬等省市,聲譽極高。博興縣是聞名遐爾的“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所產的“綠康”牌西紅柿和“好爽”牌無籽西瓜享譽省內外。博興縣是全國草柳編工藝品出口基地和全國蒲草系列工藝製品唯一的產地。目前已發展到15大系列200多個花色品種,產品以精湛的技藝、優美的造型贏得國內外客商的好評,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博興縣礦藏豐富——境內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和沙礫等礦產資源。其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前線基地就設在博興縣陳戶鎮、純化鎮。縣內油井林立,輸油、氣管道縱橫,目前已發現含油麵積100餘平方公里,井口達800餘眼,是勝利油田的重要產油區。

人口數量

2012年底博興縣總戶數為151259戶,總人口為48901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1894人。據計生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博興縣2012統計年度共出生4281人,出生率為8.8‰,死亡2739人,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長率3.2‰。博興縣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14.4。

經濟發展

綜述

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259.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17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140.72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增加值98.49億元,增長8.8%。三次產業比例為7.78:54.25:37.97,與2011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0.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與2011年持平,第三產業提高0.28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3039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8402美元,增長9.9%。財政總收入占博興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7%,地方財政收入占博興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1%,分別比2011年增長0.4和0.5個百分點。

截至2012年底,民營經濟總戶數達到1.37萬戶,比2011年增加17.8%;從業人員9.91萬人,增長6.4%;註冊資金169.06億元,增長42.2%;實繳稅金17.38億元,增長11.6%。

2012年博興縣實現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64.97億元,增長24.6%。新開工項目161個,計畫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43個,比2011年增加21個。

2012年博興縣完成財政總收入35.47億元,比2011年增長13.6%,其中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0.89億元,增長16.0%。完成財政支出27.50億元,增長12.9%。兩稅收入31.03億元,增長22.8%,其中國稅收入15.20億元,增長8.6%;地稅各項收入15.82億元,增長32.5%。

2013年,博興縣經濟運行穩中有升。財政總收入實現36.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46億元;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85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1%、13%。工業持續最佳化。實施101個投資過千萬元工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25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3家,京博控股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86位,華興機械躍居中國機械工業百強第33位,4家企業入選中國製造業500強,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265億元,增長16%。農業保持優勢。編制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成立農業產業化協會,出台家庭農場管理暫行辦法,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2家,新建標準化基地5150畝,新增土地流轉5.1萬畝、“三品”認證24個,肉禽加工能力躍居全省首位,我縣成為山東南美白對蝦養殖第一縣。服務業特色發展。舉辦第八屆廚具節、首屆天然纖維編織及工藝品創新博覽會,實現會展收入1200萬元。喬莊漁業景觀獲齊魯最美田園銀獎,打漁張灌區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冷鏈、液體運輸能力分別達到260萬噸、1500萬噸,服務業增加值增幅全市第二。

第一產業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4.8%,其中農、林、牧、漁、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為21.64億元、0.40億元、9.65億元、4.63億元、0.82億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17億元,可比價增速4.7%,其中:農、林、牧、漁、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為14.30億元、0.22億元、3.19億元、2.04億元、0.42億元,結構比為70.89:1.07:15.82:10.14:2.08。

第二產業

人民公園夜景人民公園夜景

2012年,博興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達到190家,比2011年增加24家,實現總產值936.91億元,增長25.4%。增加值增長15.0%。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99.27億元,增長37.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1.3%,比年初提

高2.5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89.11億元,比2011年增長26.6%;實現利潤26.05億元,增長11.8%;利稅36.63億元,增長3.0%。

博興縣資質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34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26.22億元,比2011年增長1.9%;竣工產值17.4億元,同比增長43.5%,工程結算收入22.71億元,同比增長7.9%,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257.30萬平方米,比2011年同期增長26.7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6.4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為63.74萬平方米,占房屋竣工面積的59.9%。

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3.65億元,增長78.8%。其中,住宅投資13.65億元,增長89.9%,商品房銷售面積41.52萬平方米,增長115.2%,其中,現房銷售面積9000平方米,增長5.9%,期房銷售面積40.62萬平方米,增長120.3%;商品房銷售額13.78億元,增長102.7%。

第三產業

2012年,博興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88億元,比2011年增長14.8%。其中,餐飲收入8.05億元,增長13.7%;商品零售62.82億元,增長14.9%。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62家,實現零售額27.41億元,增長13.1%,占零售總額的38.7%。

行政中心夜景行政中心夜景

2012年共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18.13億美元,增長34.2%,總量和增幅均

居全市第二,其中自營出口7億美元,增長21.1%;進口11.13億美元。進出口、出口、進口分別占全市總額的28.8%、24.7%、32.2%,增幅分別高出全市40.3、21.7、54.2個百分點。

2012年實際利用境外資金3842萬美元。

2012年,完成郵政業務量1643.17萬元,國內函件171.31萬件,國內包件0.84萬件,特快專遞信件2.88萬件,國內匯票6.6萬筆,報紙訂閱658.63萬份,郵政儲蓄月平均餘額達到9億元。

2012年實現旅遊總人次15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11億元。

2012年底,博興縣金融機構各項本外幣存款餘額305.16億元,較年初增加82.50億元,比2011年增長37.1%。

社會事業

科學

2012年共有9大項目列入市以上科技發展計畫,截至年底已到位無償資金1609.5萬元,項目等次和資金總量均創歷史新高。

2012年,博興縣榮獲全省智慧財產權管理系統先進單位稱號,2個項目分獲市專利一、二等獎。2012年申請專利545件,其中發明專利121件,占專利申請量的22.2%,同比增長36.0%。專利授權398件,2家企業分獲省技術市場金橋獎先進集體和省優秀項目一等獎,5個項目獲市科技進步獎。

教育

2012年底,博興縣各類學校總計144所,在校學生總數85345人,教職工人數6791人,其中專任教師5358人,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人數的比例為78.9%。教育設施和辦學條件逐年改善,到2012年底,博興縣學校占地面積282.03萬平方米,其中:學校建築面積77.90萬平方米,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31.07萬平方米,體育場館面積93.40萬平方米。學校計算機擁有量達到10748台,圖書藏量達到230.13萬冊。

2013年,幼稚園改擴建完成率全市第一,省教育工作示範縣通過初驗。

文化事業

文化廣場夜景文化廣場夜景

2012年投入資金567萬元,為博興縣12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64個村(社區)文化大院更新設施器材,文化大院總量增至358個;為249個村農家書屋配備e農影庫219個,書

籍60萬冊,農家書屋總量增至252個,服務終端總數增至306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復蓋率100%,居全市各縣區之首,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全省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與服務示範縣”稱號。

2013年舉辦小戲節、六運會,丈八佛石造像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

醫療衛生

2012年博興縣擁有衛生機構34處,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處,診所、衛生所、醫務室9處。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3574張,衛生技術人員3393人,其中,執業醫師910人,執業助理醫師293人,註冊護士694人。

居民生活

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

2012年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6783元,比2011年增長20.6%;城鎮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達到28000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246元,增長14.1%。其中,工資性收入人均6837元,增長30.0%;家庭經營性純收入人均2997元,降低9.5%。

2013年,博興縣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堅持民生優先,累計民生支出20.6億元,占預算支出的71.6%。各項計生指標控制在責任範圍以內。

社會保障

基層醫療機構債務化解全面完成,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被國家衛計委確認為省唯一工作聯繫縣,民眾就醫負擔降低13%以上。穩步提高優撫及弱勢群體保障標準,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制度全復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內。建成公租房360套,改造農村危房320戶,千名老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數提前兩年達到省定標準。

交通

2012年全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797.90公里(含國、省道及縣、鄉鎮、村級公路),人均擁有公路量36.92公里/萬人。國、省道橋樑3014.1米/35座,公鐵交叉道口3處。

2012年實現客運量560萬人,比2011年增長10.5%,客運周轉量7680萬人公里,增長7.7%;貨運量1560萬噸,增長30.8%,貨運周轉量342000萬噸公里,增長25.3%。

基礎設施

2013年,我縣強化城鎮拉動、城鄉聯動,一體化進程加快。城市配套更加完善。編制各類規劃32項,濱南客運中心正式運營,開通C905城際公交,改造雨污管網12公里、城市人行道9.4公里、鐵路平交道口6處。“三河兩水一湖”生態文化區土方工程、支脈河治理及“兩橋”主體完工,新建改建5條道路,完成6處節點及8條道路綠化。鎮域建設整體推進。突出公共設施市場化運作,8家企業參與“122”工程,16個項目完成投資16.2億元,9個增減掛鈎項目預計產生節餘指標1320畝。編制鎮控規6個,呂藝、喬莊成為省苗木花卉百強鎮,曹王成為省良種繁育示範鎮,陳戶入選第二批全省百鎮建設示範鎮。村居建設全面提升。投資1.8億元,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成93個村155公里“三通”工程,綠化率達到42%,亮化率、城鄉環衛一體化復蓋率均達到100%,新創市級生態文明村45個,灣頭村成為省十大非遺保護工作特色村,柳橋村試點創建全國美麗鄉村,我縣被命名為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先進縣區。

生態環境

按照全域花園化思路,持續最佳化人居環境,國家級生態鎮達到5個,省級生態縣上報覆核,麻大湖通過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單位資格審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百日行動,拒批項目16個,整改企業17家,取締“土小”企業101家,重點點源達標率98.8%,主要河流斷面全部達標。加強節能減排,既有建築節能改造16萬平方米,新增清潔生產企業5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2家,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萬元GDP能耗下降3.4%。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以空前的力度整治違法違規占地,拆除治理項目196個2486畝,全面遏制了違法違規用地勢頭,依法依規、節約集約用地意識顯著增強。深入實施林水會戰,完成合格造林4.4萬畝,發展林下經濟3100畝,建成萬畝生態林場2個,新增蓄水能力788萬立方米。

旅遊景點

興國寺

位於博興縣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丈八佛村(原寨高村),省級柏油路直通寺門,地處平原地區,交通便捷,環境幽雅,真乃學佛參禪殊勝之聖地。興國寺始建於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左右,寺內供奉一尊千年古佛——丈八佛。據考證:唐天寶;金天眷;元貞;明成化、萬曆、崇偵;清道光均重修過。毀於清末年間,未有修復。1998年復建天王殿,丈八佛殿,大雄寶殿和東西廂房。使興國寺重新恢復展現於世。佛力加持,龍天護佑。公元2004年中旬,由安徽省大九華山百歲宮出家僧人釋常固師傅接管興國寺。

丈八佛造像位於山東省博興縣湖濱鎮丈八佛村北興國寺遺址上,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明保護單位。該造像雕造於東魏天平元年(534年),為一青石立式圓雕造像,通高7.1米、像高5.6米。高肉髻、方面、大耳。著褒衣博帶式通肩袈裟,內著僧祗支,胸前結帶。雙手作施無畏與願印,赤足立於復蓮座上。蓮座正面中間浮雕力士、博山爐、迦婁羅。正面兩側及左、右刻四組26個供養人。興國寺始建於東魏天平元年(534年),佛像高2.3米,面積不清。北齊天保年間(550年~559年)有丈八佛大殿,隋、唐、宋皇統及天眷、明成化及萬曆都重修過。清道光年間寺院布局有正殿(丈八佛殿)、三佛殿、關聖帝君殿,三殿呈扇面形布局。清末寺廢,僅存正殿。民國初年殿祀,造像露立於天。

博興縣博物館

位於博城五路,前有文化廣場,後有董永公園,地處城區文化娛樂中心。博物館於2001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投資近300萬元,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正門內有200多平方米的大廳,裡邊為展區,共設七個展室,分別為兩個佛教藝術展室、兩個石刻藝術展室、一個歷史陳列展室、一個革命文物展室和一個呂劇藝術展室。展出文物400餘件。

麻大湖景區

位於博興縣城南3公里處,處在魯中泰沂山脈山前沖積平原和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交迭地帶,是又烏河、朱龍河、孝婦河等7條河流匯聚而成的內陸淡水湖泊。全湖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3.5公里,面積20平方公里,現有水面積1.5萬畝,最大水深2.3米,平均水深1.2米,湖泊呈東西方向,西窄東寬,湖盆淺平,三面高北面低,湖底高程在5.8-6.2米之間。

湖區風景秀麗多姿,魚類資源豐富,水生植物繁多,水域廣闊,葦蒲叢生,芙蓉似錦,湖中有河,河中有渠,船道縱橫,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美稱。湖區是歷代文人名相聚會地,有齊桓公會盟諸侯的"會城遺址"、晏子使楚歸來接風洗塵的"飲酒廳"等。每年一度的"中國博興國際小戲藝術暨董永文化旅遊節"在這裡舉辦,更為湖區增添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藝術風采。麻大湖物類豐瞻,經調查,湖區共有浮游植物133種,浮遊動物103種,底棲軟體動物19種,經濟魚類40種,水生及濕地植物173種,還時常有野鴨、大雁、天鵝在此出沒。這裡的特產九孔白蓮藕、金絲鴨蛋、四鼻鯉魚聞名遐邇。

著名人物

王博昌 蔣少游
劉之沂 衛融
曹直正 熊佑
孫武 孫中新
董永 張靜源
孫炎 周廣福

基礎設施

博興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近年來,按照"適當改造老城區、重點建設新城區"的工作思路,相繼建成了205國道高架立交橋、北外環路、文化廣場、火車站貨場擴建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城區環境進一步最佳化;以建設生態園林化綠色城市為目標,編制了新的城市規劃方案,加快了新城區開發步伐,城區面積達到13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8萬人,城市化進程得到積極推進。將以BOT方式建設的行政中心已與美國貝歐國際開發公司、希臘斯加托公司正式簽訂了契約。目前,新博城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風景遊覽區等布局合理,文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文化廣場、董永公園、體育中心、廣播電視中心、高檔次賓館等各種公用設施齊全,為人民的生活、購物、通訊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交通郵電

博興縣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境內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濟東鐵路、205國道縱貫南北,博辛、濰高、廣青等省道橫結成網;縣城南距濟青高速公路40公里,西距濱博高速公路不足10公里,地處煙臺、威海、青島聯結京津地區的樞紐位置。博興縣郵政、電信事業發達,程控電話、行動電話用戶快速膨脹,多媒體數據通訊、智慧型網綜合業務、寬頻網、網際網路信息業務發展迅速,是濱州第一電話大縣。同時,商業廣告信函、郵政特快傳遞、郵政儲蓄綠卡自動存取等業務也得到積極拓展。

科教文衛

科教文衛工作形成新亮點。全縣有10個項目列入國家火炬、星火計畫和省科技攻關計畫,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9項。省級規範化學校達到9所,縣職業技術學校被列為“全省百所骨幹示範性職業學校”。統計、史志、檔案等工作都有新進展。在日本成功舉辦“中國山東博興龍華寺窖藏佛像展”。在全市十五屆運動會、首屆民眾體育大會上,我縣取得金牌總數、團體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紮實推進衛生行風轉變,“兩個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我縣被授予“全國疾病普查先進縣”。

社會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75元。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扶貧濟困、救災救濟工作紮實開展,“兩個確保”保持100%,城鄉“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工業發展

堅持實施"工業興縣,項目帶動"戰略,增投入,擴總量;搞技改,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積極振興縣域工業經濟, 培植形成了京博集團、渤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香馳糧油有限公司、華興集團、順天紡織等支柱企業和化工、紡織、機械、植物油加工、輕工業等主導產業,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20家,有3家企業列入全省重點工業企業,香馳糧油公司進入全國食品工業“百強”。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達到54家;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8億美元。資本運營、企業上市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高新技術成為工業發展的新亮點。京博農化公司等9家企業成為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香馳糧油公司年產2萬噸大豆分離蛋白項目,生產規模居亞洲第一位。華潤油化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魯豐鋁箔公司高檔鋁箔生產能力進入全國前5強。“華興”鋸石機、“香馳”大豆油等8種產品品牌被授予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建成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10%。

農業發展

堅持把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小康的主要途徑和戰略措施來抓,著力發展特色經濟。目前,全縣已培育起了畜牧、林果、蔬菜、水產四大主導產業,形成了興福的民營經濟之鄉、店子的優質西紅柿之鄉、純化的大蒜之鄉、閻坊的桑蠶之鄉、龐家的冬棗之鄉等五個特色經濟鎮。“華康”櫻桃谷鴨等10種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全縣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2家,其中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通過省級驗收,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建設正在實施。“龍頭 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旅遊

博興縣博興縣

博興縣位於黃河三角洲腹地,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與淄博、東營兩市接壤。人口47.08萬,總面積900.7平方公里。 博興,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古老的黃河滋潤養育著這片神奇的土地。魯北平原的自然景觀,濃郁純樸的鄉村風情,如歌、如詩、如畫,給人們獨特的感受。旅遊勝地麻大湖蘆葦叢叢,魚躍鳥鳴,使人流連忘返,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打漁張渠首水庫風景秀麗,是休閒垂釣娛樂的好去處。

博興歷史悠久,遠在四千年前已有人煙聚居,商代是蒲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代齊國早期也曾在此建都。博興古蹟眾多,北魏天平元年雕造的丈八佛,是平原地區一尊較大、較為完整的石造像。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鳳陽橋,造型秀美、工藝精緻、結構嚴緊、突出體現了明代建築特色。漢初廣武君李佐車之墓,據傳是其輔助韓信伐齊病逝於此,士兵感其厚德,捧土築此大墓為念。漢孝子董永的故里。我國優秀劇種呂劇的發祥地。近年來興起的山東省民俗旅遊點寨郝村、柳橋村,村舍典雅,民情純樸,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博興地理位置優越,南距濟青高速公路40公里,西距濱博高速公路近10公里,濟東鐵路、205國道縱橫南北,博辛、濰高、廣青等省道橫結成網;縣城黃金地段建有三星級高標準賓館、文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高檔餐廳、保齡球館及多處大型購物中心,可以滿足國內外遊客的多方需求。豐富的土特產產品,如沿黃一帶出產的稻米,麻大湖毛蟹、金絲鴨蛋、白蓮藕,小清河的甲魚,黃河的刀魚、鯉魚等,素負盛名。品種繁多,工藝精湛的柳編、草編、東方毛地毯、蠟桿家具等工藝美術品,飲譽海內外。品種眾多,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吃,東西南北美味俱全,物美價廉,深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多元化的發展環境,為國內外有識之士大展宏圖提供了可靠保障。在這裡,您將得到自然、歷史、人文景觀等全方位的新體驗。

麻大湖風景名勝區麻大湖是黃河三角洲腹地僅有的一處淡水湖泊,東西約長7公里,南北寬3公里,總面積20餘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2萬畝。麻大湖水域廣闊,葦蒲叢生,芙蓉似錦;湖中有河,河中有渠,船道縱橫。盛夏,沿湖蕩舟而行,便覺走進九曲迴腸的水鄉畫廊,葦蒲滴翠,鴨戲鳥鳴,隨處可見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的旖旎風光。真是:"葦堵渠盡疑無路,竹篙輕點又一天。只聞笑語人不見,蒲葦深處有人煙"。被人們稱為"北國江南,魚米之鄉",是聞名遐爾的"天然樂園"。當年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泛舟麻大湖,流連忘返,也寫下了不休的歷史名句。鄉村風情,如歌、如詩、如畫,給人們獨特的感受。旅遊勝地麻大湖蘆葦叢叢,魚躍鳥鳴,使人流連忘返,素有“北國江南”之美稱。

古槐傳說中已有千餘年的歷史。遠遠望去,像蒼龍騰空,又如綠色巨傘,映襯在藍天白雲下,顯得蒼勁、挺拔,充滿盎然生機。老槐樹胸圍4.85米,三個人合抱尚且勉強。樹幹已枯空,樹冠一半枯死,另一半的樹皮上頑強而執著地長出繁密的樹枝,鬱鬱蔥蔥,蔥翠欲滴,堪稱是一個生命的奇蹟,樹洞內斑斕的樹皮,扭曲的樹身,蜿蜒交錯,宛如怪石嶙峋的岩洞。它蒼翠的容貌,令人悠然回想它生命萌芽的久遠年代、漫長歲月的生長曆程和傳奇經歷,不僅心馳神往,肅然起敬。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家喻戶曉,更為媒仙古槐的傳說增添了迷人色彩。洪福園暨華東碑林洪福園建於漢代洪福寺故地,占地50餘畝,園內民族文化特色濃厚,有仿古建築、名家詞碑多處,是具有一定影響的傳統民俗文化園林。華東碑林珍藏有費孝通、王光英、程思遠、沈鵬以及陳立夫、蔣緯國、各愛國宗教界和日、韓、泰等國名家題詞碑150多塊。

鳳陽橋

鳳陽橋為青石結構三孔拱形橋,始建於明朝嘉靖42年,重修於清道光28年。橋體造型秀美、工藝精湛、結構嚴謹,突出體現了明代建築特色,現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丈八佛"石造像,雕造於東魏太平元年(公園534年),系青石、單體立式圓雕,通高7.1米,佛像高5.6米,比人們常說的一丈八尺高出0.2米,因古時人們以"一丈八"為雄偉、高達,故名"丈八佛"。整個造像比例準確,造型生動,衣紋流暢,完全體現了東魏時期能工巧匠的雕造風格,石魯北平原地區保存較大、較完整的單體圓雕石造像,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興縣旅遊黃金線北線“文化廣場——龍華寺——打漁張森林公園”

文化廣場文化廣場位於縣城中心,占地39000平方米,由噴泉、雕塑、銘牌、科技長廊等部分組成。它設計新穎、布局合理,以文化為主調,集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是具有高品位城市內涵、高質量城市環境、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核心廣場,也是博興重要的城市標誌性景觀。同時,還充分展示了博興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

打魚張森林公園打漁張渠首森林公園是2001年12月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公園內,有打漁張引黃閘、涼亭樓閣、百歲垂柳、青年林工程、大禹治水和黃河母親及"保護母親河"雕塑等景觀。進入公園,鳥語花香、林海茫茫、水聲滔滔,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打漁張引黃閘"六個大字是由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

歷史考證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

董永與天仙女的故事,經過歷代文學作品的加工宣染,在我國廣為流傳,近兩千年來有口皆碑,經久不衰。作為一個平民布衣出身的孝子,不但民眾愛戴,視為楷模;而且一些文人也在詩詞、戲曲中加以歌頌,引為重要的創作素材。如曹植的《靈芝篇》、元雜劇《織錦記》、《百日緣》,後來的黃梅戲《天仙配》等等,都取材於董永與天仙相配的故事。可見,董永其人在我國的影響何等久遠和廣泛。

尊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董永,對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對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董永是文學人物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其故里何處,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

董永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出現的歷史人物。他生活在漢代,至今已兩千年左右。漢朝建立以後,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領域中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由於統治階級極力地推廣和倡導,作為儒家學說的核心——孝,成為社會生活中各階層普遍遵循的道德規範,直到東漢乃至後代,其影響也是相當深刻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出現象董永這樣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現存的資料也證實了歷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實性。山東省嘉祥縣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歷史文物就向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層右數第三個畫面即刻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情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於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似是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獸,體態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橫一圖案,有翼,有花紋,作飛舞狀,當是一鳥。《越絕書}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此即“象耕烏耘”之意,內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畝”,田間勞作的形象註腳。

武氏墓群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東漢時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陸續出土。武氏一家,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為官,勢力煊赫,家財宏富,故有條件修建富麗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據其石闕銘文記載,建於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數十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於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武氏祠的石刻畫多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荊軻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殺三士等。其修建時間,與董永同代,時間甚近,而且點明了董永的故里,證實董永確為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證。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畫面的內容,與一些文字記載是一致的,故董永實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國時期,魏曹植在《靈芝篇》中也寫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這是我國最早取材於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藝作品。可見,遠在三國時期,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西漢末年,劉向的《孝子圖》亦有董永的記載。此書已亡佚,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僅見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覽》的引文。《太平御覽》引文如下:“前漢董永,乾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有人以為劉向為前漢人,他怎能予知有後漢呢?懷疑《孝子圖》系後人偽托。《法苑珠林》卷六二對《孝子圖》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於富公以供喪事。……”此段文字與《太平御覽》所引《孝子圖》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沒有“前漢”二宇,這就不好說《孝子圖}為後人偽托。《南史》卷二十二中有這樣記載:“慈字伯寶,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齋,施寶物資所取,慈取素琴、石硯及《孝子圖}而已。”可見南北朝時尚有此書,如果說只有對董永的記述是後人妄增,似乎證據不足。《太平御覽》引文中的“前漢”二字,是否為當時編者不慎誤增,也不無可能。劉向是西漢末年人,如果《孝子圖》的記載是真實的,那么董永當是西漢人,再說《孝子圖》即使是後人偽托,也是比較早的,亦有重要價值。

東晉史學家乾寶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記》里。他根據民間傳說,經過加工整理,寫成了《董永》篇:“漢董永,乾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首段文字與《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圖》如出一轍。後邊就是董永葬父後,道遇仙女,求為妻,俱至錢主,十日織縑百匹,助永還債,事畢,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經過乾寶的加工已比較完整豐滿,其情節、人物,都有所發展,為後來的戲曲等文藝創作取材所本。

一些辭書和類書也大量地記載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見錄》收有董永,並載“東漢董永,青州人。”《中國人名大辭典》把董永列為我國歷史名人載入。在“董永”條下載曰:“董永,後漢乾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安陸”此處增加了“奉父避兵”南遷之說。《蒙求》一書,也收有“董永自賣”,舊注云:“漢董永,少失母,養父,家貧傭力。至農月,以小車推父置田頭樹蔭下而營農作。”這裡對歷史上實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台灣所編《中文大辭典》對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態度。文字與《中國人名大辭典》基本相同。明代“記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錄》一書,收錄了董仲其人,並說董仲為董永之子。《辭海》介紹《尚友錄》是“彙編歷代人物小傳”。(中文大辭典》介紹《尚友錄》說.“古來人物略具於是,以較史籍易於檢查,舊時多樂用之”。

被稱謂“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誌”中記載了董永其人。如山東省《博興縣誌》、《樂安縣誌}(今廣饒)》《魚台縣誌》、湖北省《孝感縣誌》、江蘇省《東台縣誌》等等,都將董永列為歷史名人載入。所載董永故事多與《搜神記·董永》大同小異。固然,舊時修志有亂拉歷史名人的弊習,但這樣廣大的地區,都將董永視為歷史人物載入志中,肯定了歷史上確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視。

以上歷史文物、類書、辭書以及地方志等資料,都肯定了董永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資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對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態度。如《辭海》即認為董永“是文學故事人物”。歷來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董永其人正吏無載。我們認為,在封建社會裡編寫的正史,主要是為封建統治者尤其為統治者的最高階層樹碑立傳的,就是郡守、縣令等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難爬進正史的門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縣武氏家族,世代為官,尚且不見正史,何況董永一個平民布衣,正史無載,這並不奇怪。歷史上正史無載的人物豈可勝數,若以正史無載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難免有偏頗之嫌。

董永故事屬神話傳說。誠然,董永故事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也不能成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歷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往往將自己敬仰、愛戴的歷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編成神話故事加以傳播,以勸化人們積德向善,也表達了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敬愛之情。而有些民間傳說,也往往是根據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經過藝術加工成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陰曹、關公顯聖等等,都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可誰又能否認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呢?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董永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實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賴這浪漫的民間傳說,才流傳下來的。

董永既然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那么,其故里何在呢?諸說基本相同。東漢時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畫面就點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圖》、《搜神記》、《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文大辭典》也都點明了董永是漢代千乘人。乾乘始於戰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於此而得名。”在漢代為郡,縣名。乾乘郡與乾乘縣其治所均在今高青縣境東部,東鄰今博興縣。

高青縣現存志書中,均無有董永的記載。《博興縣誌·人物誌)中載:“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陳戶鎮)去墓數里有董家莊,永故宅也。”董家莊在今博興縣陳戶鎮,位於縣城北二十餘華里,西去漢千乘縣城遺址三十餘華里,在漢代屬千乘郡乾乘縣地。董家莊即董永故里,博興縣誌所載與上文辭書、類書、武氏祠等諸說是吻合的。

董家莊原有董公廟,《山東通志)說“董公廟在城(今博興縣城)東北三十里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廟已不存。《通志)還說:“仙孝祠在西門內,祀漢孝子董永。”仙孝祠建於何時不詳,明代王為邦《仙孝祠記,中說:“本邑在董仙舊址,當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織,孝聲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繪象”。文中,我侯,即指當時博興縣知縣翁兆雲。原祠已圮,明代知縣翁兆雲重修。康熙四年博興知縣蔣維藩又重建,現已無存。康熙五十八年《博興縣誌》載,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屬陳戶鎮,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國二十五年縣長張其丙重立墓碑一塊。此碑尚存。

以上資料,充分證實了博興縣陳戶鎮董家村即漢孝子董永故里。儘管舊的地方志有亂拉名人的積習。但是,一些縣誌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為山東省博興縣。如山東省的《魚台縣誌,載:“董永墓,舊志載,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興人,流寓德安,傭身葬父,感仙姬為偶事膾炙人口,雖婦人女子鹹能言之,而葬魚台無考。”這裡肯定了董水為博興縣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縣誌》載:“董水,青州乾乘人,今山東博興縣。”一九八三年,孝感地區編寫的《孝感地區概況)在“著名人物”欄中寫道;“董永,東漢末,青州乾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因黃巾起義,由山東流寓今湖北孝感。”孝感市於一九八四年在市內所建“董永公園”中,在“孝子祠”前介紹說:“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董永故事在湖北孝感縣流傳甚廣,影響頗深,並建園立祠紀念他。但是從《孝感縣誌》到《孝感地區概況》,只說是董永由山東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東省博興縣。

當然,把董永說成本邑名人的地方志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間的《樂安縣誌》(今山東廣饒縣),即把董永視為鄉賢。,該志“古蹟”篇中載:“董永祠,在城西太和莊,去家甚近,子孫至今承祀不乏。”查志中所說董永祠位於今廣饒縣西部,在漢代當為利縣地,而利縣屬齊郡,而非乾乘郡。廣饒縣到隋代始僑置乾乘縣,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說董永故里在今廣饒縣,顯然無據。再如江蘇省《東台縣誌》載:“董永,西溪鎮人。”所載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記》原文,只是改“千乘”為“西溪鎮”。並說“今西溪鎮永與父墓並在。”但志書的編者又在後面的按語中寫道;“永事見《太平御覽》所引劉向《孝子圖》,其辭云:董永千乘人,今向《圖》不傳,史家亦不著於錄,而千乘郡乃今山東青州府北鏡,何以又為縣之西溪人耶?”志書的編者對董永為西溪人的說法就提出了異義,持否定態度。這一說也難以自立。

綜上所述,董永故里為山東省博興縣已無疑問。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興縣誌}的編者沒有進行實地考查,以為舊志董永墓一說在崇德社,一說在龍河窪,而對董永故里博興提出了質疑。經實地考查,博興縣境董永墓只有一個,其地當時屬崇德社(現陳戶鎮),而民眾習慣上稱為龍河窪,是同一地點兩個名稱。該志中此謬誤,是由當時志書編者的淺陋和粗疏造成的。

董永的傳說遍布我國數十省,董永遺址與紀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廟等等,也不勝枚舉,尤其江淮地區,流傳更廣,影響也頗深。

既然董永故里在山東,那么董永的傳說何以在江淮地區有如此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呢?董永是否曾經南徙,眾說不一。《中國人名大辭典》主張董永曾經南徙,其“董永”條下載曰:“後漢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安陸”《中文大辭典》亦采此說,“董永”釋文與《中國人名大辭典》相同。這裡只說“奉父避兵”,沒有說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誌}載“董永,青州乾乘人,今山東博興縣。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清光緒五年《孝感縣誌》又照漀潬?X? 搬了此段文字。這裡“避兵亂”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比較明確,“兵亂”指黃巾起義。然而,黃巾起義暴發於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時間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黃巾起義時流寓安陸(今孝感)的。現尚未見到其他資料有董永南徙的記載。但並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傳甚廣,只據現已掌握的資料從其流傳的過程進行考查。其故事的傳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傳開。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而在黃河流域廣為傳播。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畫面,三國魏曹植的{靈芝篇》,即是董永故事在山東繼而在黃河流域傳播的反映。在三國以前,尚未見到江淮流域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

東晉時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內襲,黃河流域戰亂頻仍,長期分裂,社會極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遷,到長扛流域定居下來。這樣,也就將董永的故事帶到了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大半箇中國的土地上廣為流傳。《搜神記·董永》,亦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這應是董永故事流傳的第二個階段。

南朝劉宋建立以後,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歷史上稱其為“元兇”。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因劭弒父,劉駿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兵力大盛。劉駿沿江東下,到達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號也以“孝”名,為“孝建”,死後諡號“孝武帝”。劉駿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師、孝德、孝良、孝烈、孝貞、孝善、孝英等。由於劉駿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為“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陸置孝昌縣(後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為孝子出身的董永,當然地成為社會上最受推崇的歷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廟等有關董永的遺蹟和紀念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相繼出現。由於南朝宋的統治者以行政手段進行倡導,所以董永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董永遺蹟、紀念物之多,都超過了黃河流域。

博興呂劇

呂劇的起源

呂劇呂劇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呂劇作為我國民族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樸實優美的演唱,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喜愛,成為聞名遐邇的劇種。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根據史籍記載,經過專家、學者的考察論證,確認呂劇的源頭便是山東博興。

1870年前後,地處黃河下游的博興縣,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農民生活非常困苦,閆坊、純化、龍居(已劃東營市)一帶,以藝謀生的人漸增,他們學唱了當地流行的雜曲小調和“打坐腔(即山東北路秦腔)”,四處流浪,以藝乞食。民間藝人孫中新(1852——1939,今博興縣純化鎮王文村人)和張連信(1876——1918,今博興縣閆坊鎮劉官村人)便是當時傑出的代表。不過那時,只演唱《十大愛》這一曲目,唱腔有“節兒調”、“搖調”、“鳳陽歌”、“靠山調”、“輔地錦”、“鴛鴦扣”、“大漢口”、“小漢口”等四十多種,以後逐漸匯集成“秧光腔”。伴奏開始用四虎弦,節奏是打梆子。1911年,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洋琴和墜琴,唱腔由“秧光腔”改為“坐腔洋腔”,很快又發展到“上裝洋琴”。當時的音律是“五、六、工、扯、上、四、和”(相當現在樂譜中的1,2,3,4,5,6,7)。同時,又把京戲、梆子戲中的鑼鼓經,巧妙地運用到“上裝洋琴”中去,以化妝演出“上裝洋琴”形式,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

“上裝洋琴”通過孫中新等老藝人歷次銳意改革,使它既有較複雜的樂隊伴奏,又有簡單的武打場面,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徵,形成了呂劇的雛形,並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的唱腔有“老四平”、“二板”、“垛子板”、“娃娃腔”等調,韻頭大部分是“知西”、“親身”、“公聲”、“焦燒”、“醜牛”等八大韻。後又發展到小字韻,即“小知西”、“小天仙”等。在演出過程中,還先後增加了《鋸大缸》、《李二打紡車》、《唐二賣乾草》等劇目。演出地點,由當時農村逐步向南發展,進入臨朐、益都和大荒地(現淄博市洪山一帶)。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兩種:

1911年春節,孫中新、張連信在劉官村說唱《王小趕腳》這個節目時,使用了化裝形式,劇中“二姑娘”前掛驢頭,後系驢臀(紙糊)近似當地雜耍中的“跑驢”形式,用琴書曲調作以演出,轟動一時。1915年前後,原屬博興縣七區的譚家村(今已劃為廣饒縣)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妝演唱過《王小趕腳》,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藥》,當地民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第一個字是“呂”字,觀眾就又把它稱為呂戲。

另外一種說法是:由於呂劇是由說唱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用孫中新和他徒弟們的話說就是“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

呂劇產生以後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動活潑、樸實優美的演出風格,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喜愛,演出隊伍也不斷地擴大。1914年,孫中新、張連信吸收了劉官村的張蘭田、徐振同、張丙智、張士祥等為徒弟,參加演出。1918年,楊長興、王樂堂等9人組成了“順和班”先後在博興、蒲台、高苑、桓台等地演出;1924年去濟南新市場“路生茶園”(當時的劇院)演出近兩年的時間。1930年,藝人張長東、張蘭田等培養的另一代藝人張傳海、張明然、張傳河、張文忠、崔小貞(又名周延芹,崔廟村人,博興縣最早的一名呂劇女演員),組成“義和班”和“慶和班”,劇目增加了不少章回小說為底本的連台戲,有《王華買父》、《劉公案》、《興唐詩》、《大八義》等角色行當,由原來的“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為主,發展到生、旦、淨、末、醜諸行並茂。基本唱腔已固定在“四平”、“二板”、“流水”、“娃娃腔”等樣式上。至此,呂劇已發展成劇目繁多,內容豐富,深受人們喜愛的劇種。

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和積極培植下,呂劇這朵民族藝術之花才真正吐露芬芳。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就把劉官村一帶的老藝人組織起來,又招收了一批青年演員,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團——博興縣呂劇團。為了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山東省政府成立了文聯地方戲研究室。他們首先對呂劇進行改革嘗試,排演的第一個劇目是《小姑賢》,繼而是《藍橋會》,同時還改編了《李二嫂改嫁》,在唱腔上吸收了柳子、梆子、茂腔等劇種的曲調,創造了散板、快板、二六等新的唱腔,使呂劇從內容到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1952年元旦,在博興縣城舉行了全縣呂劇大匯演。是年冬,省文化局文化科科長李篤臣率郎鹹芬等百餘名工作者到博興縣閻坊一帶訪問,歷時近三個月之久。同時還在劉官村招收第一批女演員張龍美、張聚英、張春榮、張桂榮、張英蓮等人,參加了省文工團。

由於劇團隊伍不斷壯大,從1951年起,博興縣業餘呂劇團就定名為“新民呂劇團”,1953年改為“魯興呂劇團”。同年,該團曾到淄博一帶巡迴演出。直到1955年底,博興縣人民政府接管了這個業餘劇團,才正式命名為“博興縣人民呂劇團”。1958年,地區以這個劇團為基礎,又招收了一批新學員,擴大了規模,增加了設備,調為“惠民地區呂劇團”。是年7月,縣政府為了紀念呂劇在本縣起源,把劉官村、馬家村、夾河村一帶命名為呂藝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廣大呂劇工作者勤學苦練,努力實踐,對呂劇進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從伴奏到唱腔,從道具製作到舞台設計,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為弘揚呂劇藝術,去年,博興縣呂劇團正式成立。呂劇這朵藝術之花,在文藝春天的陽光雨露下,一定會更加燦爛奪目。

名優特產

麻大湖白蓮藕:博興縣麻大湖特產。

益都紅鮮椒:博興縣是魯西最大辣椒交易市場,年產5000噸以上。

千張粉皮:千張粉皮盛產於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的張侯、九台等村莊。

繡球干貝、手工棉布、鹹鴨蛋。

政治經濟

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博興縣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到'十五'末全縣地方財政收入進入全省前40位先進行列"的奮鬥目標,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突出"工業興縣、項目帶動","農業穩縣、結構調整","流通活縣、市場先行",努力構築"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的新格局,從而使縣域經濟保持了良好的運行態勢。2003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7.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財政總收入4.9億元,增長22.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億元,增長20.2%;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4億元,比年初增加6億元;在崗職工人均工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782元、265元,並於1999年在全市率先實現小康目標。

堅持把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小康的主要途徑和戰略措施來抓,著力發展特色經濟。目前,全縣已培育起了畜牧、林果、蔬菜、水產四大主導產業,形成了興福的民營經濟之鄉、店子的優質西紅柿之鄉、純化的大蒜之鄉、閻坊的桑蠶之鄉、龐家的冬棗之鄉等五個特色經濟鎮,全縣糧經比例達到1:1.31。

堅持實施"工業興縣,項目帶動"戰略,增投入,擴總量;搞技改,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積極振興縣域工業經濟,培植形成了京博集團、渤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香馳糧油有限公司、華興集團、順天紡織等支柱企業和化工、紡織、機械、植物油加工、輕工業等主導產業。其中,山東渤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能力已躍居全國同行業第二位、江北第一位,山東香馳糧油有限公司的實際加工能力躍居全省第一位,博興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植物油加工基地。

始終堅持"博興以外都是外"的方針,"走出去、 引進來",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積極吸收國內外資金,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和規模日益擴大,現已同美國、日本、歐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社、公司建立了經濟技術合作關係。近年來,博興縣成功舉辦了"中國博興科技經貿洽談會"、"台商經貿洽談會"、"清華博士董永故里行"和"全省高校後勤工作會議","博興(國際)小戲藝術暨董水文化旅遊節"、"全省糖酒商品交易會"、"全國油脂協會年會"、"中國博興民營商品交易會"、"中華漢孝子董永獎十大孝星評選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博興縣的知名度,形成了區域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已經發展到30家,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正在形成。

堅持以建設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並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路。目前,博興縣是全國最大的不鏽鋼廚房設備生產基地和長江以北最大的黑白鐵批發加工集散地,興福鎮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民營經濟強鎮,獲得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命名的"中國黑白鐵加工批發市場"、"中國不鏽鋼廚房用具第一鎮"、"中國明膠生產基地"三項國家級冠名。全縣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檔次和規模逐年提高,現已成為財政增長與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3年,全縣民營業戶發展到3萬戶,其中私營企業2100多家;實交稅金1.4億元,增長40%。全縣已形成了8個經濟園區、10處專業批發市場,興福鎮民營經濟園被命名為國家級民營科技園區,湖濱鎮工業園等4個園區被命名為省級民營經濟示範園區。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 李家良

李家良,男,1964年9月生,山東省鄒平縣人,大學學歷,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0年9月--2010年11月,任博興縣委書記、縣政府縣長、縣委黨校校長;2010年11月--2011年1月,任博興縣委書記、縣委黨校校長;2011年1月,任博興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委黨校校長;2011年12月27日,當選為中共博興縣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常委、書記;2012年1月10日,當選為博興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縣委副書記、縣長 殷梅英

殷梅英,女,1970年12月生,河北省故城縣人,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1992年8月參加工作,199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0年12月--2011年11月,任濱州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2011年11月,任博興縣委副書記、縣政府代縣長、縣政府黨組書記;2011年12月27日,當選為中共博興縣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常委、副書記;2012年1月10日,當選為博興縣人民政府縣長。

縣委副書記 劉春國

劉春國,男,1964年4月生,山東省霑化縣人,研究生學歷,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9年12月--2011年11月,任陽信縣委常委、副縣長;2011年11月,任中共博興縣委副書記;2011年12月27日,當選為中共博興縣委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常委、副書記。

縣委常委 王曉東

王曉東,男,1975年6月生,山東省廣饒縣人,大學學歷,公共管理碩士,1997年7月參加工作,199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1年4月--2011年7月,任博興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委辦公室主任;2011年7月,任博興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2011年12月27日,當選為中共博興縣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常委。

縣委常委 姜凌剛

姜凌剛,男,1975年7月生,山東省萊西市人,大學學歷,法學碩士,1997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0年12月--2011年4月,任博興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組織部部長;2011年4月--2011年11月,任博興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11年11月,任博興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副書記;2011年12月27日,當選為中共博興縣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常委;2012年1月10日,當選為博興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縣委常委 聶泉剛

聶泉剛,男,1975年7月生,山東省濱城區人,研究生學歷,農業推廣碩士,1994年7月參加工作,199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1年11月,任博興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2011年12月27日,當選為中共博興縣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常委;2012年1月10日,當選為博興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