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邑鎮

堂邑鎮

堂邑鎮隸屬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是山東省政府命名的“中心鎮”和省級改革開放“試點鎮”。全鎮轄59個行政村,8900戶,3.5萬人,總面積65平方公里,5萬畝耕地。城區內轄六關四街13個行政村,1.5萬人。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堂邑鎮下轄村:閆窪村、軍莊村、劉莊村、三里村、斗西村、三合村、陳莊村、寧莊村、西關村、喬莊村、前肖村、肖劉村、路東村、五里墩村、崔陳屯村、北關村、欒莊村、付莊村、合莊村、南北常村、斗東村、馬莊村、周莊村、路西村、粉乾李村、牛莊村、東街村、苗莊村、呂莊村、花園村、許堤口村、張屯村、坦場村、西黃村、教場李村、南關南村、南街村、高莊村、楊廟村、西街村、南關北村、郝路莊村、肖菜園村、南關中村肖廟村、蘇堤口村、常莊村、朱莊村、趙子營村、曲莊村、張莊村、羅屯村、路口村、塔下劉村、浦屯村、於莊村、東關村、南黃村、北街村

基本介紹

堂邑鎮堂邑鎮
堂邑鎮原為堂邑縣所在地,是一座物阜民豐,人傑地靈,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魯西名鎮。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城峻時白雀無數雲集上空,又名“白雀城”。因是清朝“乞討辦義學”名士武訓故鄉,曾易名為武訓縣。

堂邑鎮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西接河北省重要城市邯鄲,南接河南省重要城市濮陽,是山東的西大門。329國道,濟聊館高速公路,邯濟鐵路均在境內橫跨,鎮內鄉間,村間公路縱橫,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西臨馬頰河,東傍京杭大運河,北有占地4770畝的大水庫,東有發電能力240萬千瓦的羅屯電廠,是全國新興能源生產基地。且旅遊資源豐富,文廟、古城牆遺址、穆孔輝閣老墓、明代“四知堂”遺址、許家祠堂、放馬場、孔繁森陳列館等古今名勝多處,有占地2500畝的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放馬場度假村遊樂園。

堂邑鎮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各種農作物,是山東省優質大蒜和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產大蒜950萬公斤,蒜苔900萬公斤,年產食用菌1100萬公斤。

區位優勢

堂邑位置堂邑位置

堂邑鎮地處魯西平原,距聊城市城區17公里,是聊城市區的西大門,區位優勢明顯,被譽為晉冀入魯的咽喉之地。堂邑鎮西臨河北邯鄲,南接河南濮陽,329省道、濟聊館高速公路、邯濟鐵路均在境內橫跨,鎮內河流、鄉間公路縱橫,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西臨馬頰河,東傍京杭大運河,北有占地4770畝的大水庫,東臨發電能力240萬千瓦的羅屯電廠,是全國新興能源生產基地,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

歷史文化

堂邑文廟堂邑文廟

堂邑鎮原為堂邑縣所在地。堂邑縣始建於隋開皇六年,曾因水患而幾度遷城,目前的堂邑鎮駐地始建於1068年(宋熙寧六年),因築城畢時(公元586年)逢白雀無數雲集上空,故曾取名“白雀城”。又因是清朝“乞討辦義學”名士武訓的家鄉,1942年—1947年曾更名為武訓縣。1956年3月撤縣設區,堂邑區轄30個鄉。由於歷史背景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堂邑鎮一直是聊城西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流通中心。堂邑鎮物阜民豐、人傑地靈,鎮內現存始建於公元1161年的文廟以及許家祠堂、孔繁森陳列館、明代城牆、穆孔輝閣老墓、宇文化及點將台、張養浩“四知堂”遺址、放馬場等多處名勝古蹟。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加大了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重修了堂邑文廟,文廟景區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成功舉辦了三屆葫蘆文化藝術節,2008年6月,木版年畫和葫蘆工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產業特色

堂邑鎮玉米
根據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玉米專家董樹亭的研究和試驗證明,玉米每晚收穫1天,畝產就可增加10斤左右,如果晚收10天,畝產就可增加100斤左右,高產田增產幅度更大。因此,建議改變過去“苞葉變黃、籽粒變硬即可收穫”為“苞葉乾枯,黑層出現、籽粒乳線消失即籽粒生理成熟時收穫”。一般在9月25日至10月1日收穫。

堂邑鎮在全鎮大力推廣夏玉米適當晚收,小麥適當晚播這一項技術後,通過到各村講解技術,使全鎮民眾認識到玉米晚收可以每畝增加產量100斤以上,並且不影響小麥的正常播種,實現玉米小麥兩作物的全年豐收。

城鎮建設

堂邑鎮堂邑鎮

東昌府區堂邑鎮走“政府先行投入啟動,引導民間資金後續跟進”的城建路子,使這座千年老城重新煥發了青春

該鎮已新建商住樓130餘棟,拓寬並硬化城區大街2.3萬平方米,城區面積擴大到3.25平方公里,人口達1.3萬人,占全鎮人口的40%。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堂邑鎮黨委、政府把自己定位為規劃者、管理者,讓農民擔當建設主角

按照建設商貿型旅遊開發城鎮的規劃,他們對新街開發實行土地公開拍賣,誰建房誰競標,土地收益歸村集體;舊街改造實行回遷,誰的房子誰拆遷。

經濟概況

農產品展示農產品展示

堂邑鎮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大蒜、食用菌等農作物,是山東省優質大蒜和食用菌生產基地。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大力發展經濟,不斷做大做強大蒜、食用菌、肉雞養殖、農機配件、葫蘆加工、糧食收購等六大產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顯著成效。2009年種植大蒜1.3萬畝,年產大蒜1.8萬噸,蒜苔1.6萬噸,食用菌大棚達3700多個。名、優、稀、特農作物得到迅速發展,種植工藝葫蘆5000餘畝,蘆筍、蘆竹、糯甜玉米、硬池藕2600畝。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生產效益不斷提高。2009年,全鎮民營經濟營業收入227000萬元,實現增加值56750萬元。

發展環境

(一)小城鎮建設成效顯著。近年來,累計拆遷面積5萬多平方米,新建7.9萬平方米。大力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累計投資4000餘萬元新修城鎮主幹道9條,並沿主幹街道栽植國槐、大葉女楨、白蠟等優良苗木2400餘棵,鋪設花磚15000平方米,安裝路燈230餘盞,新建草坪面積13000平方米,修建下水道1800餘米,疏通、拓寬、加深、襯砌原護城河800米,修橋涵4座,沿岸綠化800米,徹底解決了城區排水問題。投資460餘萬元,打500米深井3眼,安裝自來水主管道23500米,建設泵房12座,全鎮59個行政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全鎮累計新修油路130多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
(二)小城鎮功能進一步健全。全鎮共推廣安裝程控電話6000餘部,百人擁有電話15部。城區內建有35KV的變電站,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放射塔,廣播電視轉播站各一座。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電、保險公司等金融部門在我鎮設均設有分支機構。
(三)醫療設施不斷完善。醫療保健機構發展迅速,堂邑醫院現有科室22個,大型設備22餘台,醫護人員近百人,床位110張,門診樓面積3000多平方米,病房樓面積1700多平方米,並在54個行政村建立了中心衛生室。
(四)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全鎮現有縣級中學一處(省級規範化學校),鎮完全國小2處(市級規範化學校),國小10處,共有在校生5061名,教職工349人,教學樓12座,體育場14處,多媒體室、投影室、電腦室6座,計算機300多台。高標準幼教樓一座,在校幼兒980人。目前,全鎮學生入學率99.5%,幼兒入教率98%以上。
(五)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投資180萬元建成了堂邑鎮文體大樓、葫蘆文化藝術館。與海源閣圖書館聯合,建成了藏書一萬餘冊的圖書館一座;投資20萬元,配置電腦6台、桌椅60餘套及多媒體、投影儀等設備,建立了容納50人的鎮文化資源共享站和電子閱覽室。投資40餘萬元,安裝了40餘套體育器材,修建了籃球場、門球場,建成了文廟文化廣場和文化長廊,實現了民眾文化休閒“一站式”享受,使之和文廟景區一起成為堂邑鎮人民民眾休閒娛樂及陶冶情操的場所。在劉莊、肖廟等村建設了文化書屋、廉政書架,配齊了籃球場、門球場、體育器材等文體設施,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同時,加大開發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工作力度。按照“修舊如舊,原址復原”的原則,投資320萬元,重修了堂邑文廟。重修後的堂邑文廟占地10餘畝,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鄉賢祠、名宦祠、金聲門、玉振門、狀元橋、耳房、照璧、配殿等建築30餘間,栽種花木200餘株,設立紀念碑20餘塊,繪製圖片400餘幅。通過舉辦堂邑文廟今昔對比展、鄉賢展、名宦展、春秋展、七十二聖賢展和全國文廟展,使其人文內涵更加豐富。投入人力物力,對許家祠堂進行了修繕,對古城牆進行了有效保護,對孔繁森陳列館、孔繁森故居進行了整修。加大了對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了“白雀城的傳說”、“冰不砸堂的傳說”、“張養浩的傳說”、“穆孔暉趕考”、“放馬場的傳說”等10餘篇,傳承了堂邑鎮悠久的民間文化底蘊。

旅遊經濟發展

堂邑鎮堂邑鎮
堂邑鎮著力培植生態旅遊資源,努力建設古鎮新貌,促進旅遊經濟產業化:

一是發揮堂邑緊靠馬頰河地理優勢,通過招商引資來發展我鎮生態旅遊產業。該鎮正積極與臨沂礦務局協商,由該局投資1.6億元在馬頰河林場建設礦柱林場觀光農業建設項目,此項目一旦建成投產,將引領全市農業觀光旅遊之先。

二是發揮古鎮優勢,修繕、治理、重建一批有價值古文化。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堂邑鎮於2007年修繕了堂邑文廟。按照“修舊如舊,原址復原”的原則,採取了邊籌資、邊建設的辦法,於2005年4月份破土動工。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三大主體建築已基本竣工,二期工程已於2008年9月全部結束。又投資4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8畝的堂邑文化廣場,建起了門球場,給堂邑城區人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場所,成為聊城乃至冀魯豫區域唯一的以文廟為依託的旅遊景點,使之與繁森陳列館、馬頰河度假村、礦柱林場休閒中心、電廠水庫等一起成為集旅遊、休閒、觀光、覽聖為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並與馬頰河度假村、冠縣萬畝梨園融為一體的旅遊線。

堂邑鎮堂邑鎮
三是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旅遊業進一步壯大;重點利用鎮駐地人口多,集市貿易容量大等特點,制定出台優惠政策,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搞活城鎮物流、商貿流,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進而壯大旅遊業。

四是進一步完善小城鎮布局,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的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壯大城鎮規模。先後建設北街商業街、鎮東商業街等主幹大道並完善排水、綠化、照明等配套設施建設,讓堂邑古鎮重煥新顏。
五是加快肖廟、較場李等新農村試點建設以及劉莊以新星集團為依託的新農村建設等,開發農村新村建設旅遊資源。堂邑鎮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各項事業都取得喜人成績,為建設旅遊城鎮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2005年全鎮實現GDP14億元,財政收入1592萬元,人均收入4080元。城鄉居民素有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連續多年無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旅遊型城鎮”早已成為全鎮廣大人民民眾的共識。

教育發展

國小國小
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中心國小始建於1945年,原址在城隍廟內。校名:堂邑高級國小,兩個教學班,四位教師,第一任校長解平。1946年搬遷到堂邑文廟,1950年改名為堂邑完小,逐漸擴大規模發展至今現為堂邑鎮中心國小。學校現有20個教學班,1年級3個班153名學生,二年級三個班126名學生,三年級三個班117名同學,四年級3個班89名學生,五年級四個班196名學生,六年級4個班149名學生,1-6年級學生1015人;教職工40人,學歷達標100%,其中已有6人獲本科學歷,28人獲專科學歷,中師學歷6人,中級職稱11人,初級職稱27人。學校占地面積15134平方米,操場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18.23平方米,建築面積4078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4.9平方米。

學校始終堅持“以德治校,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合格加特長生”為目標,積極推行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2002年新建一座能容納18個班的教學樓。學校現有一個微機室,共有微機48台。多媒體教室、實驗室、語音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功能教室齊全。從三年級就開設了英語課、微機課,培養了大批合格國小畢業生。2006年新建教學綜合樓一座。2002年承擔兩項課題,被列為東昌府區新課程改革試點國小,2005年春結題。2003年少先隊工作一星級示範學校,2004年被確定為山東省教育科學重點課程實踐試驗基地,2004年聊城日報小記者站在本校成立,2005年春通過聊城市教育示範學校驗收,並且連年被評為鎮先進單位。

堂邑中學堂邑中學

聊城市堂邑中學坐落在孔繁森的故鄉——堂邑鎮,建於1951年,始稱平原省堂邑縣立初級中學。98年更名為聊城市堂邑中學區級重點中學。2004年順利通過省級規範化學業校驗收成為聊城市第一所農村省級規範化完全中學.

學校占地80707平方米,建築面積平方米,現有5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300多人。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幽雅,文化底蘊豐厚擁有標準的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餐廳;一流的實驗室、微機室、電教室、語音室;圖書館藏書萬餘冊。老師每人一台電腦,可以通過寬頻網、校園網隨時查閱需要的資料,實現了辦公自動化。

聊城市縣級以下行政區劃

聊城市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東昌府區古樓街道柳園街道新區街道湖西街道道口鋪街道閆寺街道鳳凰街道北城街道侯營鎮沙鎮鎮堂邑鎮梁水鎮斗虎屯鎮鄭家鎮張爐集鎮於集鎮許營鄉朱老莊鄉
臨清市青年路街道新華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大辛莊街道松林鎮老趙莊鎮康莊鎮魏灣鎮劉垓子鎮八岔路鎮潘莊鎮煙店鎮唐園鎮金郝莊鄉戴灣鄉尚店鄉
陽穀縣博濟橋街道僑潤街道獅子樓街道閻樓鎮阿城鎮七級鎮安樂鎮定水鎮石佛鎮李台鎮壽張鎮十五里園鎮張秋鎮郭店屯鄉大布鄉西湖鄉高廟王鄉金斗營鄉
莘縣莘亭街道振興街道雁塔街道東魯街道張魯回族鎮朝城鎮觀城鎮古城鎮大張家鎮古雲鎮十八里舖鎮燕店鎮董杜莊鎮王奉鎮櫻桃園鎮河店鎮妹冢鎮魏莊鄉大王寨鄉俎店鄉張寨鄉徐莊鄉王莊集鄉柿子園鄉
茌平縣振興街道信發街道樂平鋪鎮馮官屯鎮菜屯鎮博平鎮杜郎口鎮韓屯鎮洪官屯鄉肖莊鄉賈寨鄉韓集鄉廣平鄉胡屯鄉溫陳鄉楊官屯鄉
東阿縣銅城街道新城街道劉集鎮牛角店鎮大橋鎮高集鎮姜樓鎮顧官屯鎮姚寨鎮單莊鄉陳集鄉
冠縣冠城鎮賈鎮桑阿鎮柳林鎮清水鎮東古城鎮北館陶鎮斜店鄉梁堂鄉定遠寨鄉辛集鄉范寨鄉甘官屯鄉蘭沃鄉店子鄉煙莊鄉萬善鄉
高唐縣魚邱湖街道匯鑫街道人和街道梁村鎮尹集鎮清平鎮固河鎮三十里舖鎮琉璃寺鎮楊屯鄉趙寨子鄉姜店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