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主要是由於關節炎或關節病引起。關節疼痛牽涉範圍非常廣泛並且種類繁多,因此關節疼痛的鑑別診斷至關重要。關節痛在中醫病症中屬於肢節痛、肢節腫痛、痹證、痛風等病症範疇。另關節疼痛見《靈樞·百病始生》: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

基本信息

病因

髖關節疼痛髖關節疼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關節疼痛的困擾。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據年齡、性別、發作部位、症狀特徵,一般可以歸納出軟組織性、軟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導致的關節炎,如能及時就醫,對症治療,一般都能治癒或緩解。以下是常見的一些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
1.關節周圍韌帶損傷膝關節韌帶在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腫脹瘀斑、活動受限。
2.軟骨損傷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當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鏇伸膝或外鏇伸膝(例如踢足球運動中,彎小腿轉身踢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3.關節滑膜炎由於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後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並有摩擦發澀的聲響。比如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在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會明顯加重。
4.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和牛皮癬,也會侵犯關節出現腫痛,這要靠血液化驗協助診斷。
5.兒童生長痛此類患者主要是處於生長期的兒童,男孩多見。疼痛部位常見於膝關節、髖關節等。這種情況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處於生長階段的兒童骨骼生長相對較快,骨膜和局部肌肉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引起不適,出現關節疼痛。也有人認為,這種疼痛是由低毒性感染引起的。
6.外傷性關節痛由於某種意外或事故,使、腕、膝、踝等部位的關節在沒有發生骨折等嚴重的情況下出現外傷(如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等)而引起關節疼痛。
7.化膿性關節炎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史或局部外傷的病史,疼痛的關節可以有腫脹,部位深在也可能不明顯,但都有體溫升高、關節疼痛、不能活動、血象升高等現象。
8.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後。關節疼痛早晨較重,白天和夜晚趨輕。關節部位的骨質增生和骨刺摩擦周圍的組織,可引起關節的疼痛。
9.骨質疏鬆症老年婦女全身多個關節疼痛,感到特別無力,不能負重行走,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患了骨質疏鬆症。
10.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於20~45歲的女性。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疼痛(疼痛的位置不確定),疼痛、腫脹、僵硬多發生在手腕部位,並且關節的敏感與腫脹、疼痛同時發生,對稱發病(如雙手腕、雙膝蓋)。
11.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疼痛常見於拇指及第一跖趾關節(腳拇指外側)。主要是由於食用海鮮和飲酒進而誘發的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在急性期,患者局部紅腫、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在慢性期,患者可有疼痛、關節變形等表現。
12.勞損引起的疼痛由於關節部位活動量相對較大,導致關節周圍的肌肉等軟組織出現勞損,進而引起疼痛,常見的有肩周炎、網球肘等。
13.腫瘤引發的疼痛關節局部出現腫瘤也是造成關節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見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和老人。如果出現關節腫痛,疼痛感晚間比白天嚴重,服用止痛藥物無效,又沒有合理原因可以解釋,應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排除關節腫瘤。

鑑別診斷

簡述

關節疼痛關節疼痛
對於關節疼痛的患者如何作出診斷:當對一個患有關節疼痛的患者作出診斷時,如同其他醫學學科一樣,建議首先考慮多種疾病的可能,而非局限於某一特定病種。詳細的病史有利於作出可靠的鑑別診斷,這一診斷常能在臨床檢查和簡單的實驗檢查時得到證實。
病史採集:為了區別關節炎與軟組織風濕病以及骨關節炎和炎症性關節炎,我們必須考慮到:
⑴關節症狀的類型。
⑵是否有關節腫脹史。
⑶晨僵的持續時間。
⑷是否有伴隨症狀。

膝痛

膝關節部位疼痛在臨床中最為多見但多種疾患均可導致膝痛,由於病因不同,所採用的治療方法不盡相同所以,準確的診斷是治療的首要前提。
1.各種關節炎所致膝痛
2)、關節內損傷與病變
1)半月板損傷:多有外傷史關節間隙可有壓痛點,休息後疼痛消失,MeMurray征陽性丞朼鈕覻釬映,可有關節交鎖。
2)交叉韌帶損傷:多有外傷史關節不穩,試驗呈陽性。
3)軟骨損傷:關節軟骨損傷後可發生骨折或軟骨
4)關節游離休:關節出現交鎖現象休息後疼痛消失,X線可確診或關節鏡檢查亦可確診。
5)臏骨軟骨軟化症:青壯年易發生膝前疼痛,人坐後站立疼痛上、下樓梯疼痛,壓股試驗陽性。
6)盂唇損傷:肩腫骨的關節盂周邊有類似半月板的纖維軟骨盂唇外展後損傷或撕裂也可引起肩關節疼痛。通過關節鏡診斷並於關節鏡下進行手術治療。
7)指肪墊炎:多見肥胖女性站立,行走均可疼痛,脂肪墊處壓痛點
2.滑膜病變
1)滑膜骨軟骨瘤病:本病是關節滑膜的慢性疾病主要累及漆關節。這是一種滑膜組織轉化為軟骨組織,形成多發性軟骨瘤分離脫落,游離關節內,骨化後形成骨軟骨性結節。
2)色素絨毛性結節性滑膜炎:本病關節穿刺有助於診斷,可抽出暗褐色血漿樣液體,但最後常靠滑膜組織病理檢查來確診。
3)局限性結節性滑膜炎:本病一般侵及膝關節與絨毛型不同,很少出現絨毛突起或深濃的色素沉著,故命名為局限性結節性滑膜炎膝關節疼痛,運動受限,關節可出現交鎖可觸及大小不等的移動性節。
3.關節部位腫瘤:關節部位的腫瘤可以表現關節疼痛而且股骨遠端、胚骨近端是骨腫瘤高發部位。常見有骨巨細胞瘤,軟骨母細胞瘤軟骨部液纖維瘤,動脈瘤樣骨囊腫,滑膜肉瘤骨肉瘤等。X線及CT可以協助診斷。

髓痛

關節骨變關節骨變
1.股骨頸骨折:此病相當常見50-70歲者最多。可分不完全骨折和無移位骨折及移位骨折前者骨折後僅感髓部疼痛,乾甸著資閉尚能站立行走或騎腳踏車,後者則有屈髓屈膝及外鏇畸形以及骨摩擦感髓關節後上脫位傷肢呈典型屈曲,內收及內鏇畸形丶揋膻譫顗挪佲啞,不能外鏇二者應鑑別診斷。外傷史及X線平片可確診。
2.股骨頭骨髓滑脫:外傷可導致骨髓移位乹懌肼襋錬姜,自發性骨髓滑脫可繼發於敗血症、腎性佝僂病軟骨發育不全及多發性骨髓發育異常等。自發性股骨頭骨髓自然滑脫較為少見,髖部疼痛關節活動障礙X線拍片即可確診本病。
3.類風濕性關節炎:本症為一種全身性疾病,可發生任何年齡。早期關節有晨僵現象隨後逐漸髓痛。可經實驗室檢查及X線檢查協助診斷。
4.強直性脊柱炎:本症是脊柱的慢性進行性炎症,侵及骰骼關節,關節突及附近韌帶和軀幹的大關節導致纖維性骨性強直和畸形,下腰背疼痛和強硬;胸廓疼痛和僵硬,腰椎活動受限;擴胸受限、虹膜炎病史可作為診斷標準。HLA-B27X線拍片及CT可協助診斷。
5.化膿性髓關節炎:本症為一種急性的嚴重關節感染。多發於少年兒童,由於髓關節的部位深在周圍肌肉厚,容易延誤診斷,影響治療導致關節強直,喪失功能,造成殘廢。
6.髖關節結核:一般發病隱漸,早期症狀為髓部疼痛,逐漸加重可有結核病中毒症狀。X線檢查對本病的早期診斷極為重要。
7、暫時性骨膜炎:本症為一種可自愈的非特異性炎症。其特點為疼痛症狀在數周內消失並持久康復。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x線表現有髓關節囊腫脹陰影、臀小肌平直陰影變為弧影、關節間隙增寬。
8.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由於骨缺血而導致的骨壞死病,已成為現代醫學發展中常見的疾患之一。多種病因可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其共同症狀即有髓部疼痛,呈隱漸性鈍痛,可出現破行等臨床症狀。X線拍片、CT、MRI是診斷本病的常用方法。
9.夠關節骨性關節病:本病可分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病理變化從軟骨變化、軟骨下骨質病變為主臨床症狀的特點是起病緩慢,酸脹痛的輕重與X線的表現不成正比。嚴重患者可出現關節僵硬破行。本病疼痛開始由坐站立時疼痛最為明顯,經過活動以後關節又見靈活,酸脹痛也漸減輕。但過度活動又會引起酸脹痛和運動受限。
10.髓部軟組織疾患:如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梨狀肌綜合徵,髓部滑囊炎臀肌攣縮症等均可起髓關節部位的疼痛,應當細心鑑別。
11.髓部腫瘤及瘤樣病變:多見的有骨軟骨瘤、軟骨瘤、骨巨細胞瘤骨囊腫、動脈瘤樣骨囊腫、骨纖維結構不良滑膜軟骨瘤病、骨肉瘤。軟骨肉瘤骨纖維肉瘤、滑膜肉瘤、轉移瘤等這些病變不同程度地導致髓部疼痛,X線檢查協助診斷,活組織檢查可以確定診斷。
12.著色性絨毛結節性滑膜炎,血友病性關節炎,剝脫性骨軟骨炎等病症也經常發生在髓關節同樣引起腕的疼痛。

肩痛

1.肩部軟組織疾病與損傷
1)肩關節周圍炎:本病見於40歲以上老年人。由於2/3骨頭與關節囊接觸,在老年性變性基礎上,容易發生粘連性關節囊炎,引起後關節的疼痛和功能障礙。患肩終日疼痛,夜間尤甚。肩部活動明顯受限,尤以外展外鏇更為突出。腦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岡上股撕裂,肌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常為激發病因。肩外因素常由頸椎病、心臟病、肩部制動等引起。X線可協助診斷。
2)肩袖撕裂:多見於青壯年,損傷是發病原因。多表現肩及上臂外側疼痛、肩峰下,大結節處壓痛、部分撕裂者可有疼痛弧表現,即盂航關節主動夕展00-600範圍內壓痛,600-120。範圍內出現疼痛,超過1200後又無疼痛的體徵。當完全撕裂者,肩部不能外展,助其外展至900後,可維持外展。
3)肩峰下滑囊炎:肩峰下壓痛,可有疼痛弧,青壯年多見,損傷是本病的病因。
4)岡上肌腱鞘炎:當用普魯卡因局部封閉時,該處疼痛消失,能主動將肩外展上舉1800而且有力;而同上肌腰部分斷裂,在局封后雖然疼痛消失,但不能自動將臂外展並上舉至1800或外展無力。若為石灰鹽性網上肌腔炎X線檢查可見大結節處有鈣質沉著。
5)肱二頭肌長頭鍵鞘炎:中老年多見,肩或上臂外側疼痛,防骨二頭肌騰溝壓痛,肩部活動部分限制。阻力下作主動屈肘和前臂鏇後動作時,患部疼痛。
6)盂唇損傷:肩腫骨的關節盂周邊有類似半月板的纖維軟骨盂唇,外展後損傷或撕裂也可引起肩關節疼痛。通過關節鏡診斷並於關節鏡下進行手術治療。
2.肩關節炎:肩關節炎有多種病因所致,根據病史,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可以鑑別。若發病較急,關節部位腫脹、劇痛、高熱及全身性感染的中毒表現,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上升,血沉加快。關節穿刺有膿性液體,多可確診為化膿性關節炎。肩部疼痛較輕,病史較長X線檢查骨質破壞,注意後關節結核。肩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方式不同。它既可以是肩關節的局部類風濕的炎性表現,又可作為類風濕全身性疾病的肩部病變。肩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累及雙側肩關節,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和膠著。類風濕因子常呈陽性。
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在肩關節不常見。肩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為肩部損傷和肩關節長期應力所致。疼痛常常在起床和活動一天后加重。經一夜休息早晨並不減輕,稍活動後症狀轉輕,經過一天的工作後下午又加重。關節僵硬,腫脹,活動範圍受限。X線檢查,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及骨質囊性變,可有骨贅。
此外,痛風、假痛風、系統性紅斑狼瘡、牛皮癬性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等均可侵及肩關節,結合體徵及其臨床特點進行鑑別診斷。
3.肩部腫瘤:後及其附近的腫瘤的發病率,僅次於膝關節周圍的腫瘤。良性骨腫瘤除非壓迫皮膚或神經或惡變,都無明顯疼痛。惡性骨腫瘤有原發和繼發兩種。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大多單發,局部疼痛嚴重,於腫塊出現之前,初為間歇性,以後為持續性。局部表淺靜脈或毛細血管網可擴張,皮溫升高,壓痛明顯,甚至可摸到震顫或聽到雜音。肩部腫瘤包括發生在腦骨上端,肩腫骨和鎖骨的腫瘤。鎖骨很少生腫瘤,由於鎖骨位於皮下,患者有局部疼痛和顯而易見的包塊,診斷比較容易。鎖骨區如有神經血管症狀者,應考慮有肺部腫瘤的存在。肩腫骨為扁平骨,被周圍肌肉包饒,早期診斷有一定困難。肩腫骨惡性腫瘤和巨細胞瘤疼痛明顯並向臂、背部放射。表淺腫瘤容易發現,而深層者須與健側對比,進行細緻檢查方能發現。多見的肩腫骨骨軟骨瘤好發於兒童、少年。航骨近端是骨肉瘤,骨巨細胞瘤的第三好發部位,軟骨肉瘤,骨轉移瘤也不少見。類腫瘤樣疾患以骨囊腫為最多見。影像學X線平片最為重要,它可以提示腫瘤的良惡性,甚至作出較明確的診斷。CT、MRI,數字顯影血管造影不具上述優點,但可清晰提示腫瘤範圍,血運豐富與否,與鄰近組織器官的關係,有助於手術治療。血鹼性磷酸酶的升高可幫助診斷成骨肉瘤。血沉快、血中尿中球蛋白增高可提示骨髓瘤的存在。儘管通過病史,體檢、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對骨腫瘤可做出初步診斷,但其最後的診斷仍決定於病理組織學檢查。

肘痛

肘關節節是人體中活動範圍較大的關節,對工作及日常生活均有很大的作用。肘關節病變常常可引起關節腫脹、疼痛。肘關節全關節腫脹、疼痛而無紅腫及關節活動受限者多見於肘關節的滑膜炎;肘關節鷹嘴尖部囊性腫物,疼痛輕微或無痛,常見於尺骨鷹嘴滑囊炎,多由外傷或慢性刺激引起;肘關節腫脹、關節活動時有摩擦感,常伴有疼痛,多由增生性骨性關節炎引起;肘關節腫脹,關節有時因交鎖而活動受,X線檢查有數個關節游離體者,可能是財關節剝脫性骨軟骨炎。肘關節進行性腫脹,活動時疼痛加劇J線檢查有骨質破壞者多為肘關結核;如果關節腫脹,並伴有紅、腫、熱、痛則應考慮化膿性關節炎。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肘關節疼痛用脹,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血友病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痛風等。關節腫痛,夜間疼痛更加明顯,J線檢查有骨質破壞可考慮腫瘤的可能,必要時活組織病理檢查。肢骨外上踝炎是肘部疼痛最為常見的病症之一。本病除防骨外上踝有一局限的壓痛點外。握拳屈腕,前臂鏇前伸肘時,患部疼痛加重。腦骨內上踝炎較外上踝炎發病率要少的多。前臂作對抗鏇前運動時,可引起肢骨內上踝部位疼痛,在主動用力伸指,伸腕的同時,前臂鏇後也可引起疼痛。二者均可由於過度勞累而反覆發作。

腕與手疼痛

腕與手部疼痛原因較多各有特點,鑑別診斷見表12-2-2。

中醫治療

肢節痛

肢節痛,即四肢關節疼痛。因風濕、痰飲、瘀血流滯經絡,或血虛不能養筋所致。《丹溪心法·附肢節痛》:“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如瘦人性急躁而肢節痛發熱,是血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柏。”“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兼有痰飲流注,宜參、術、星、半。”

肢節腫痛

肢節腫痛,即四肢關節腫脹疼痛。因風、寒、濕、熱侵襲或瘀阻經絡所致。《張氏醫通·身體痛》:“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蓋為風寒所郁,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無已也。”《丹溪心法·肢節痛》:“如肢節腫痛,脈滑者,當用燥濕,宜蒼朮、南星、兼行氣藥木香、枳殼、檳榔,在下者加漢防己。若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治肢節腫痛,日夜不休者,用沒藥散、虎骨丸

產後痹證

產後痹證,指產褥期間出現肢體、腰膝、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者,又稱產後關節痛,或產後遍身疼痛。如已過產褥期,則屬內科範圍。多因產後氣血大虛,血虛筋脈失養;或氣虛衛陽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襲入關節肌肉,痹阻經脈而致全身肢節酸痛;或瘀血阻滯脈絡,氣血運行受阻所致。臨床以痛痹、行痹較為多見。治宜扶正為主,佐以祛邪。血虛證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秦艽、當歸、雞血藤;外邪侵入者用獨活寄生湯;血瘀證用四物湯加澤蘭、桃仁、紅花、沒藥等。亦可選用荊防四物湯隨證加減。產後痹證,正氣甚虛,切忌浪用辛燥之藥。

痛風

古籍另有歷節、白虎歷節、白虎風等名,或認為痛風屬痹證範疇,與痛痹、風痹關係密切。關於此病病因。《明醫指掌》卷六:“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或涉冷受濕取涼,熱血得寒則污濁凝泣,不得運行,所以作痛。”或因內傷、氣血虧損、外感風寒或濕痰陰火流滯經絡。症見四肢,或腰背劇痛,又以指趾關節腫痛、畸形為多見。《張氏醫通》:“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名曰歷節,後世更名白虎歷節。……”《醫略六書·痛風》闡述此病證治謂:“輕則骨節疼痛,走注四肢,難以轉側,肢節或紅或腫;甚則遍體瘰塊,或腫如匏,或痛如掣,晝靜夜劇。……主以四物湯加秦艽、威靈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濕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紅花;濕熱加蒼朮、黃柏;氣虛加人參、黃芪;血虛加阿膠、黃明膠;陰虛加生地、龜板;陽虛加虎骨、鹿茸。”寒甚者,用烏頭湯、倉公當歸湯;化熱者,可用《千金》犀角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或清熱定痛湯(林開燧《雜症會心錄》方)。

代替醫療

食品療法當中,從80年代開始有一個備受矚目的嘗試,那就是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使用一定量的高質量的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之後,可以實現人體軟骨的再生,包括腰椎纖維環軟骨,這一點已經在臨床上獲得驗證。這種嘗試從美國開始,逐漸在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中普及,現在,歐洲一些國家,已把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萃取物認定為藥品,日本也選定了專門企業提供臨床之用。

基因檢查

1、類風濕因子測定

關節疼痛皮膚關節疼痛皮膚
類風濕因子是機體針對自身的變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體,這些抗體還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臨床使用的測定方法都是測定IgG類風濕因子,而一部分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類風濕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測出,因此約有30%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其類風濕因子始終保持陰性。
類風濕關節炎約70%左右的患者類風濕因子可呈陽性反應,並且類風濕因子的效價與病程的進展和治癒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很多醫生都把類風濕因子作為臨床觀察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但類風濕因子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方法,所以在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的病例,並不一定是類風濕關節炎。

2、鏈球菌抗體

即(抗“o”),就是對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的測定,是診斷急性風濕熱的重要實驗根據,抗鏈球菌“O”滴度在l:200以上者為陽性。風濕熱的陽性率可達70%~80%且滴度較高。抗“O”測定對類風濕關節炎無多大參考價值

3、紅細胞沉降率

紅細胞沉降率又叫血沉(esr)。血沉增快是因為血漿內大而不對稱的分子如纖維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紅細胞的沉降。它是測試風濕病和關節炎變活動程度的比較可靠的方法。如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血沉增快,如關節紅腫熱痛消失,則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C反應蛋白

c反應蛋白(CRlP)是一種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測出,標準的測定方法是毛細血管測定試驗,反應結果為“02++++”。如急性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活動期均可呈陽性反應。

5、抗核抗體

抗核抗體(ANA)是指能與細胞核或核的組成成分發生反應的一類抗體。在機體免疫功能失常的時候,體內衰老變性的細胞核由於不能被清除而成為自體抗原,這些核抗原所產生的抗體就是抗核抗體

6、免疫球蛋白測定

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結核相類似的一組血清球蛋白。可分為IgG、IgA、IgM、IgD、IgE五類。在急慢性炎症時,多種球蛋白均增加,定量測定IgG、IgA、IgM有助於診斷和療效分析。

7、狼瘡細胞測定

血清中的抗核抗體與白細胞接觸,白細胞破碎溶解形成蘇木素小體,小體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即稱為狼瘡細胞(LE)。LE細胞的發現表示有抗核抗體存在。LE細胞見於20%的狼瘡病人,但仍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依據。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瘡細胞。

8、補體測定

補體是存在於任何脊椎動物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組球蛋白。它由9種ll類球蛋白組成,各種成分以無活性狀態存在於血清中。目前用於臨床的是總補體CH50和C3、C4濃度的測定,一般在風濕病的急性炎症期,補體升高,如風濕熱、皮肌炎等。在活動性狼瘡腎炎病人,血清中CH50、c3、c4的濃度降低。

關係

強直性脊柱炎在病變早期,或在病程中,尤其在疼病的活動期,常出現肌腱和韌帶骨附著點炎症病變所引起的疼痛和症狀,如恥骨聯合、坐骨結節、骼骨嵴、股骨大粗隆及跟骨的骨炎症狀。早期表現為局部軟組織腫脹、疼痛。上述疼痛部位,雖並不常見,卻是頗具有特徵性的早期症狀,值得醫生重視並做進一步檢查,以免貽誤診斷。
由於胸肋關節、柄胸聯合等部位的附著點的炎症,病人可出現胸疼、咳嗽或噴嚏時疼痛增重,有時可誤診為胸膜炎,或疑為心絞痛或因氣短而去看胸科或心血管醫生,經X線及心電圖檢查較容易區別,且此症狀對非甾體抗炎藥反應良好,也可幫助鑑別。

家庭治療

本病起病緩慢,無明顯誘因,疼痛可為鈍痛、刀割痛、夜間加重,甚至痛醒疼痛常放射至頸、背、前臂及手部,廣泛性疼痛而無局限性壓痛。因肩周圍軟組織廣泛性粘連而使關節活動受限,以外展、外鏇、內鏇障礙最明顯,如不能梳頭、洗臉、穿脫衣服,患側手不能摸背等。
治療是以止痛、功能鍛鍊,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為原則,可以用理療、熱敷、按摩或推拿,幫助止痛,促進肩關節活動範圍增加。在壓痛部,可用醋酸強的松龍作局部封閉,每次劑量;醋酸強的松龍25mg+0.5%普魯卡因4~5ml,每周1次,共3~4次。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在短期內,儘量不要與水接觸,不能洗冷水澡,在能忍受疼痛範圍內進行肩關節運動,運動應以自動為主,輔以被動。功能鍛鍊常藉助康復鍛鍊器材。目的都是為了增加頸肩臂膀肌肉和骨骼的協調性運動,比如跳繩、拉力器、按摩車和金至康按摩帶。現簡單介紹一下金至康按摩帶鍛鍊操:第一步,雙臂平伸,由頸椎開始依次向下至尾椎,每兩個椎骨間隔平行伸拉15次;第二步,左臂抬高,右臂放低,使按摩帶與身體呈45度角,上下移動斜拉30次;第三步,左右臂換姿勢,右臂抬高,左臂放低,使按摩帶與身體呈45度角,上下移動斜拉30次;第四步,單臂背後向下,另一臂上舉,使按摩帶與身體呈平行狀態左右伸移動拉30次;第五步,以方便夠達的姿勢左右手換持金至康按摩帶對頸肩腰背做恢復按摩鍛鍊5分鐘。每天早晚各鍛鍊一次,堅持20天。

治療方法

孔氏驗方類風濕康復湯

基本方:處方制氏草200g、制草禾20g、制尖白15g、制工草15g、青風藤20g、海風藤20g、地龍15g、防己15g、桂枝15g、川牛膝15g、甲珠15g、白芷20g、白蘚皮15g、甘草15g、關節發熱者加漏蘆30g、關節發涼者加附子10-30g(先煎一小時)、麝香1、羚羊骨6g、坎炁5g(研沖)。
用法:每付藥先泡3個小時左右,臨煎藥時把藥壓實,水超過藥1厘米左右,煮開後再煮30分鐘左右,第2次,第3次加水與藥平即可;連續煎3次,倒在一塊,分3次喝,每日喝2-3次,20付是一個療程。
療效:從根本上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疾病,運用平衡陰陽、補益肝腎等法扶正,加強單元神經細胞組織營養,提高人身機體的免疫能力;運用祛風、清熱、逐濕、活血等祛邪方法,殺死和阻斷風濕因子再生,達到標本兼治。

痛點靶向治療

痛點在中醫又叫阿是穴、天應穴、不定穴、敏感點等。凡無固定的位置和名稱,以病痛局部或壓痛點作治療的方法就統稱為痛點靶向療法或阿是穴靶向療法。阿是穴的主治病症為痛症,其作用以近治作用為主,從古至今阿是穴套用廣泛,其鎮痛作用的主要機理是對痛點疏通瘀滯、調理氣血,經絡氣血通暢,通則不痛。該類穴在調理氣血方面彌補了十四經穴和經外奇穴的不足。根據阿是穴的特點製成的磁可貼由位於貼膏中央的釹鐵硼生物永磁體產生擴張血管的作用配合膏貼內的有效藥物成分滲入穴位,圍繞磁體中央產生效果。

與細菌的關係

在其歷時三年完成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人類骨關節炎發病可能與糧食中真菌毒素(DON,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有密切關係,DON可能與遺傳、增齡和負荷一起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李群偉採用流行病學類比的方法,比較骨關節炎與大骨節病的時空、人群分布特點,病理特點,發病機制等異同之處,提出了全新的骨關節炎的病因假設,即骨關節炎與大骨節病一樣是由穀物中的真菌毒素所引起的,在真菌毒素的長期慢性作用下,軟骨受到損害,繼而出現一系列病理性變化。而衰老、機械損傷等則是骨關節炎發生的重要的相關因素。關節炎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起病較急,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者占85%,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
其次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關節少見。關節病變呈多發性和遊走性,關節局部炎症明顯,表現有紅、腫、熱、痛、壓痛及活動受限,持續時間不長,常在數日內自行消退。關節炎症消退後不留殘疾,復發者少見。從臨床套用上看,如果是輕度患者,建議吃幾片阿司匹林,不過切記:只能吃幾次,這個藥藥效雖然很強,但是很傷身體,而且會產生依賴性。如果時間較長,超過1年以上的患者,最科學的做法是採用中藥治療,才能達到治根治本的效果。目前在中藥裡面,從療效上面來看,首推的藥品是華佗脈通,這個藥在臨床套用中治療效果和口碑是比較好的。

預防保健

1.加強鍛鍊,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鍊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鍊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疼痛,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本病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覆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常見的風濕病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質疏鬆症骨質增生、生性關節炎關節周圍炎紅斑狼瘡、後風頑固性腿痛骨神經痛乾燥綜合徵等。

注意事項

(1)居住的房屋要通風、向陽,保持空氣新鮮。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
(2)洗瀨宜用溫水,睡前洗腳,最好將雙足浸入中藥洗方湯藥中,不但可以促使下肢血流通暢,還可以消腫痛,除風濕。
(3)風濕病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要臥床休息2-3周,[u虛[/[u椎病[/者忌性生活。
(4)患者出汗較多時,須用乾毛巾及時擦乾,衣服汗濕後應及時更換,避免受風寒濕侵體。
(5)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6)風濕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按自己所患病症的輕重,遵照醫囑,調理飲食和忌口。
(7)風濕病在病情控制後可以參加一些省力的日常勞動,並堅持體育鍛鍊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8)風濕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慮。
運動鍛鍊是腰腿痛的重要保守治療方法,也是防止腰腿痛復發的重要措施。但多數人都認為,提提腿、伸伸腰、做做操,或按一些保健手冊運動運動即可,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因為保健手冊是對普遍人群而言,而患者的病情千差萬別,盲目運動極可能適得其反。有一位患者,腰腿痛4年,自己按照保健書鍛鍊腰肌。兩周后,疼痛加重,後經拍片發現,這位患者“腰5椎弓根峽部裂伴椎體滑脫”,到該醫院接受治療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鍛鍊,才好轉出院。專家提醒說,只有科學的鍛鍊才能真正起到預防及防治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