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

關節炎

關節炎(arthritis)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由炎症、感染、退化、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為數十種。我國的關節炎患者有1億以上,且人數在不斷增加。臨床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關節炎的病因複雜,主要與炎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關節炎一般分為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以及其他等類型。

基本信息

病因詳情

關節炎的病因複雜,主要與炎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

症狀

1、疼痛是關節炎最主要的表現。

2、腫脹。是關節炎症的常見表現,與關節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關。

3、功能障礙、關節疼痛及炎症引起的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慢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

4、體徵。不同類型的關節炎體徵也不同,可出現紅斑、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紅腫、滲液、骨性腫脹、骨擦音、壓痛、肌萎縮肌無力、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及神經根受壓等體徵。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

2)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抗環狀瓜氨酸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3)遺傳標記HLA-DR4及HLA-DR1亞型。

2、影像學檢查

1)X線片關節X線片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及病情進展後的關節面囊性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

2)CT檢查包括關節CT和胸部CT檢查。

3)MRI檢查關節的MRI檢查對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關節病變很有幫助。

4)超聲關節超聲是簡易的無創性檢查,對於滑膜炎、關節積液以及關節破壞有鑑別意義。

3、特殊檢查

1)關節穿刺術對於有關節腔積液的關節,關節液的檢查包括:關節液培養、類風濕因子檢測等,並做偏振光檢測鑑別痛風的尿酸鹽結晶。

2)關節鏡及關節滑膜活檢對關節炎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很有價值。

診斷鑑別

風濕性關節炎

1、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徵。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

2、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

3、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覆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類風濕關節炎

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包括吸菸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的診斷條件(≥4條可以確診):

1、晨僵至少持續1小時(≥6周)。

2、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6周)。

3、手關節(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受累(≥6周)。

4、對稱性關節炎(≥6周)。

5、有類風濕皮下結節。

6、手部關節X線片改變(表現為關節及其鄰近骨質疏鬆或明顯的脫鈣現象,關節間隙的狹窄)。

7、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

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多見於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於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是嘌呤代謝異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導致的代謝性疾病。腎功能異常時由於腎臟的尿酸清除率下降也會引起尿酸水平上升。血漿中的尿酸達到飽和,導致尿酸單鈉結晶沉積在遠端關節周圍相對缺乏血管的組織中。這種結晶的出現可導致單關節或者多關節的急性炎性滑膜炎。

痛風在男性中較為多見,拇趾是最常見的受累區域,50%~70%初次發病發生於此。90%的痛風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會發生第一跖趾關節受累。其他可能受累的足部區域有足背部、足跟以及踝部。

強直性脊柱炎

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以中軸關節如骶髂脊柱關節受累為主,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並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疼痛。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感染性關節炎

與細菌感染有關。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鏈球菌結核桿菌。發病機制包括直接細菌感染所致和感染過程中細菌釋放毒素或代謝產物致病包括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後關節炎等。直接細菌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並出現關節功能障礙。下肢負重關節不對稱受累。

治療詳情

1、藥物治療
關節炎關節炎

1)非甾體抗炎藥。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青黴胺、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進軟骨的合成、抑制關節軟骨的分解,同時還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富含的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軟骨基質的必需成分之一。此類藥物能夠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長期服用(2年以上)還能夠遲滯關節結構的破壞。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較慢,但藥物安全性佳,適合作為基礎治療用藥長期服用。

3)慢作用抗風濕藥。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4)細胞毒藥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金獨春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藥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5)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抗炎、抗過敏藥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套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6)抗生素。等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藥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積極有效的抗結核或抗真菌藥物治療。

7)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包括大劑量非甾體抗炎藥或者秋水仙鹼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降尿酸藥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的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的苯溴馬隆。

2、外科療法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等。

3、骨髓移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確實有顯著的療效。通過恢復免疫系統功能來促使患者痊癒的自身骨髓移植法,治療兒童風濕性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4、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致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淨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套用於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症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濕關節炎。

5、其他治療

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物理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藥物離子導入、低頻脈衝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康復、職業訓練以功能鍛鍊及生活方式的調整為重點。

預防詳情

1、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潮濕的環境有助於某些病原菌生長,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鏈球菌傳播。易感人群應避免強紫外線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

2、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吸菸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明顯升高,戒菸已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3、適量運動,保持心情愉悅,提高機體免疫力。免疫系統的穩定與情緒具有相關性。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經歷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出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態,有利於預防由自身免疫病引起的關節炎。

外科病症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