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張氏醫通

《張氏醫通》,清·張璐撰,十六卷,刊於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系一部以雜病為主的綜合性醫著,初名《醫歸》,為反映張氏學術思想的代表著作。體例仿王肯堂《證治準繩》,分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證治,並附驗案。卷一至卷七為內科部分;卷八為五官科;卷九為外科;卷十至卷十一為婦科;卷十二為小兒疾病;卷十三至十六為方劑。以病集方,方有方解,辨析配伍。本書內容豐富,刊行以後流傳頗廣,人稱“誠醫學正宗也。”

基本信息

成書背景

張氏撰寫此書,曾參考歷代醫籍近130種,並向當時醫家尤乘、李用粹、馬元儀等40餘人徵詢意見,歷時50年,易稿10次。《張氏醫通》之體例與證類,主要依照王肯堂之《證治準繩》,主治方藥多參薛己醫案與張介賓《景岳全書》,對前人醫論薈萃綜合,考古驗今,結合本人心得予以潤色闡發。

流傳版本

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張璐之子張以柔將《張氏醫通》《診宗三昧》《傷寒緒論》等書進呈康熙,三年後又上奏,康熙御批:“是即發裕德堂,另為裝訂備覽,欽此。”其後上述諸書又被編入《四庫全書》中。現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刻本及多種清刊本以及日本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作者簡介

張璐(1617~1698),字路玉,號石頑老人,吳江(今屬江蘇吳縣)人(《清史稿》載江南長洲人)。祖父張少峰曾在明代為官。張璐少年時攻舉子業,後因明亡清兵南下,避戰亂於太湖“洞庭山中十餘年”(《清史稿·卷五零二》),因此棄絕科舉而專心於醫藥學,至1659年(順治己亥)返回故里行醫與著述。
張璐將《傷寒論》體例重加酌定,參考喻昌《尚論篇》、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及各家對《傷寒論》之注釋與論述,結合本人心得,於公元1667年編撰成《傷寒纘論》與《傷寒緒論》各二卷。“纘者,祖仲景之文;緒者,理諸家之紛紜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清史稿》)。
張氏對脈學很有研究並富有經驗,認為“入門宗派不慎,未免流於異端”,懷著“吾當以三昧水滌除塵見”之宗旨,於公元1689年撰成《診宗三昧》(又名《石頑老人診宗三昧》)一卷。刊行後曾多次再版,其內容被後世一些醫家所引用。周中孚在《鄭堂讀書記·醫家類》中評價此書為“與李氏《瀕湖脈學》同一精密之作”。
張氏的醫著中影響最大者為《張氏醫通》,據作者自序說,從甲申(1644)開始撰寫,至己亥(1659)完成初稿,取名《醫歸》,但“自惴多所未愜,難以示人”,復因其中一部分書稿散佚,因此經多年進行補充修改,令其子張以倬重修《目科治例》、張以柔重輯《痘疹心傳》,至康熙乙亥(1695)才最後定稿,後以《張氏醫通》書名刻印刊行。張氏寫作此書,曾參考歷代醫籍近130種,並向當時醫家尤乘、李用粹、馬元儀等40餘人徵詢意見,歷時50年,易稿10次,可見寫作之認真。
張氏參考《本草綱目》寫作方法,於康熙乙亥(1695)撰成《本經逢原》四卷,分為32部,載藥700餘種,記述藥名、產地、性味、炮製、《本草經》原文、發明、治法等,論述中有不少是作者本人見解。
此外,張氏於康熙戊寅(1698)撰成刊行《千金方衍義》,對《千金方》各種版本進行校勘考訂,並對其中方劑注釋發揮。

書評序言

自序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道之興廢,靡不由風俗之變通。非達道人,不能達權通變,以挽風俗之弊也。今夫醫道之變至再至三,豈特一而已哉。餘生萬曆丁巳,於時風俗雖漓,古道未泯。業是道者,各擅專科,未嘗混廁而治也。甲申世變,黎庶奔亡,流離困苦中病不擇醫,醫隨應請,道之一變,自此而始。當是時也,兵火孑遺,托跡靈威丈人之故墟,賴有醫藥種樹之書消磨歲月。因循十有餘載,身同匏繫,聊以著書自娛。歲己亥賦歸故園,篋中輯得方書一通,因名《醫歸》。大都吻合準繩,其間匯集往古傳習諸篇,多有不能暢發其義者,次第以近代名言易之。草創甫成,同人速予授梓。自揣多所未愜,難以示人,僅以傷寒纘緒二論先行問世,頗蒙宇內頷之。壬寅已來,儒林上達,每多降志於醫,醫林好尚之士,日漸聲氣交通,便得名噪一時。於是醫風大振,比戶皆醫,此道之再變也。嗟予固陋,不能與世推移,應機接物而外。時與先聖晤對一堂,無異手提面命。遞年已來,穎禿半床,稿凡十易,惜乎數奇不偶。曩因趨赴孝伯耿公之招,攜至川公署,失去目科一門。先是內侄顧惠吉,持去痘疹一冊,久假不歸,竟成烏有。知機不偶,已將殘編置之高閣,無復行世之心矣。近聞懸壺之士,與垂簾之侶,互參恆德之術。聖門之教無違,炎黃之德不顯,道之三變,匪特自今。吾於志學之年,留心是道,迄今桑榆入望,歷世頗多。每思物壯則老,時盛必衰,欲挽風俗之弊,寧辭筆削之罪知。因是仍將宿昔所述之言,從頭檢點,爰命倬兒補輯目科治例,柔兒參入痘疹心傳,足成全編,易以通名,標諸簽額。書未竟,適逢客至,隨手開函而語予曰,在昔《韓氏醫通》名世已久,今子亦以是名,得無名實相混之慮乎?予謂不然,吾聞元氏集名長慶,白氏之集亦名長慶,二集並驅。後世未嘗因名混實,奚必拘拘於是耶。客莞然而退,遂以醫通定名。迨夫三變之術,法外之法,非可言語形容也。
康熙乙亥季夏石頑張璐時年七十有九

章節目錄

卷一,中風門
卷二,諸傷門
卷三,寒熱門
諸氣門上
卷四,諸氣門下
諸嘔逆門
卷五,諸血門
諸痛門
卷六,痿痹門
諸風門
神志門
卷七,大小府門
卷八,氣竅門上
七竅門下
卷九,瘡瘍門
雜門
卷十,婦人門上
卷十一,婦人門下
嬰兒門上
嬰兒門下
卷十三,專方
卷十四,專方
卷十五,專方
卷十六,祖方
附張介賓八略總論

內容簡介

《張氏醫通》十六卷,內容包括內、婦、兒、外及五官各科。此書所引的醫學文獻,上自《靈》《素》下迄清初,達一百三十種之多,並還參入了作者的畢生學驗。究其宗旨,務在廣搜歷覽,由博反約,將“千古名賢至論,統敘一堂,八方風氣之疾,匯通一脈。”

《醫通》在各科病症之前,首列《內經》病機、《金匱》治例,但因其文辭質奧,所以詳加釋義,以明其旨,其間不乏真灼之見,如解《素問·咳論》“五藏六府皆令人咳”,以為:“雖言五藏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而尤重在‘外內合邪’四字,人身有外邪,有內邪,有外內合邪,此雲五藏之久咳乃移於六府,是指內邪郁發而言,若外邪入傷肺合而咳,原無藏府相移之例也。”其所論述,是發人深省的。又解“少火”“壯火”,以為“火在丹田之下者是為少火,離丹田而上者是為壯火,少火亢極則為壯火。”他將少火指為真火,壯火指為邪火,也頗有見地。它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一句,張璐認為“即此一語,可證風從內發”,確實見解不凡。後來葉桂所謂“陽化內風”,不離此意。

《醫通》還保存了一些罕見的醫學文獻,如《潔古要略》、《製藥秘旨》、《黃安道讀宣明論說》、《丹溪或問》、邵元偉《醫學綱目》、盛啟東《醫林黃冶》、陸麗京《醫林新論》、劉默生《治驗》等等。《醫通》所引,多屬精采之論,如劉默生論吐血有血絡隔膜傷破說,以為:吐血一證,人惟知氣逆血溢、火升血泛,不知血絡膈膜之傷破。已傷之膜復有損傷,其吐必多,隔膜傷處有瘀血凝定,血來則緩。若陰火驟衝破瘀積之血,則血如潮湧,面赤如醉,脈亦急疾。少頃火退神清,面白氣平,血亦漸止,用藥須乘此時。瘀積盪盡,緩緩清理,徐徐調補,然不可驟壅,亦不可用耗氣之藥。悉知此義,治血有本矣。又如陸麗京《醫林新論》論內傷有三:一為勞役傷脾,二為饑飽傷胃,三為負重傷血,指出血傷在胃口則咳嘔血腥,痞滿少食,隔間隱隱刺痛,脈必氣口見弦,飽食賓士人多有此。主張用犀角地黃加酒大黃,以奪其勢,然後因病制宜用藥。凡此等等,多能開人眼界,益人心智。

張璐對病證的認識絕不偏執一說,他曾說:“讀古人書須要究其綱旨,以意逆之,是謂得之;若膠執其語,反成窒礙。”如昔人有“西北為真中風,東南為類中風”之說,張氏以為此說只為後人開一“辨別方宜”之大綱。告訴人們東南水土孱弱,卒倒昏迷,多屬元氣疏豁,虛風所襲,不可峻用祛風猛劑,而並不是說西北之人絕無真氣虛而中風者。只是西北資稟剛暴,風火素盛,加以外風猛厲易襲,故西北中風倍劇於東南。據其經驗,五十年來歷診西北之人中風不少,驗其瘖痱遺尿,亦屬下元虛憊;?辟不遂,總是血脈之廢。反之,東南之人類中也有六經形證見乎外、便溺阻隔見乎內,而宜用續命湯、三化湯者。然而大體言之,張氏認為中風多“外似有餘,中實不足”,尤其以腎虛為主,他曾說:“中風之脈皆真氣內虧,風邪得以斬關直入。即南方類中卒倒,雖當分屬氣屬火屬痰,總由腎氣衰微,不能主持。”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張氏治腎氣虛虧的中風,多用地黃飲子加竹瀝、薑汁等取效。

對於疾病的診療,張璐強調“須隨所稟形色之偏勝、病氣之盛衰而為調適,全在機用靈活,不可專守成則。”這在其臨床實踐中亦有所反映,如治濕熱證,認為蒼黑肥盛之人及酒客皆多濕熱,主張在無病之時即宜常服調氣利濕之藥,如六君子加黃連、澤瀉之類,使濕熱之邪日漸消弭。若五旬內外氣血向衰,漸至食少體倦,或胸腹痞滿,或肢體煩疼,不時舉發;或偶有所觸而發,忽然胸高喘脹,煩悶嘔逆,甚至上下不通。主張乘初起元氣未衰,急投控涎丹十餘粒,如不下,少頃再服。控涎丹是專攻濕熱痰涎之藥。另若瘧疾的治療,時醫必先禁止飲食,概用疏風發散,兼消克痰食、寬膈破氣之劑,以至胃氣愈傷,濁邪愈逆。張璐治久瘧壞證,每令續進稠飲,繼與稀糜,使胃氣輸運,可行藥力,然後施治。《醫通》中說:“如此挽回者未遑枚舉。”

據《醫通》可知,張璐善用《內經》及仲景方藥,以之取效於臨床。如陶氏子勞傷咳血,勢若湧泉,服生地汁、墨汁不止。張氏門人投以熱童便暫止。璐診其脈象弦大而虛,自汗喘乏,入夜煩擾。遂於當歸補血湯而熱除。患者時覺左脅刺痛有聲,乃少年時喜酒負氣,毆鬥所致。與澤術麇銜湯加生藕汁調服,大便即下累累紫黑塊,數日未盡。後與四烏賊骨一藘茹為末,入黃雌雞中煮食,留藥蜜丸,盡劑而廖。澤術麇銜湯及四烏賊骨一藘茹丸為《內經》方,前者治酒風,後者治血枯,移用於此,愈見其妙。又顏女患虛羸寒熱,腹痛里急,自汗,喘嗽吐血,脈左微弦,右虛澀不調。張璐投以黃芪建中加當歸、細辛。其處方宗《金匱》黃芪建中之法,更兼《千金》內補建中湯之制。張氏指出,方中“加當歸以和營血,細辛以利肺氣,毋慮辛燥傷血也。,藥後血止,即用桂枝人參湯除腹痛、寒熱,後以六味丸將棗仁易萸肉,並間進保元湯、異功散等調理而安。《醫通》記載,張璐治虛損,認為“審系陰虧,則壯水以制陽;陽虛,則培土以厚載。”在臨床上每以“扶脾益肝建功”,則實得力於仲景。此外,張氏還認為仲景瀉心湯諸法,為“濕熱治本之方”,在於祛逆上之濕熱。觀其醫案,所治者獲效良多。

張氏在《醫通》中,對疾病的論治頗多創見。書中立痰火一門,為方書所罕載,在其前雖有梁仁甫《國醫宗旨》論之,然皆泛引膚辭,方藥亦難切於病。張氏於此,不僅發明其義,而且專制方藥,以資運用。他說:“夫所謂痰火者,精髓枯涸於下,痰火憑臨於上,有形之痰、無形之火交固其中。”病因勞思傷神,嗜欲傷精,加以飲食不節,血肉之味蘊釀為痰為火,變動為咳為喘。然此症雖外顯哮喘之狀,而內實有類於消中,總由外內合邪,兩難分解,故溫之燥之,升之攝之,皆非所宜。張氏玉竹飲子為治療痰火之專方(玉竹、茯苓、甘草、桔梗、橘皮、紫菀、川貝母、生薑、白蜜。氣虛加人參,虛火加肉桂,客邪加細辛、香豉,咽喉不利唾膿血加阿膠、藕汁,頭額痛加蔥白,便溏用伏龍肝,氣塞磨沉香汁。)此方有滋養肺胃之陰的作用,如其所說:“須知治痰先治火,治火先養陰,此為治痰治火之的訣。”願勿嫌其輕淡而忽之。

《醫通》所載有不少關於急症的治療,單就張璐本人的急症治驗而言,也是很有指導意義的,茲舉數例:韓晉度患腹痛泄瀉下血,服香連丸後飲食艱少,少腹急結,小便癃閉,晝夜去血五十餘度,瘀晦如莧汁。張璐投以理中湯加肉桂二錢,一劑溺通,再劑血減,四劑而瀉止。後與補中益氣加炮姜調理而痊。楊松齡夏月感冒,服發散藥後大小便俱閉濇不通,復服硝、黃,致膀胱不化,溺積不通,法在不救。張璐審其形神未槁,胃氣尚存,即用濟生腎氣湯大劑灌之,服後探吐,小便即時如注,更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在昔丹溪治癃閉多用吐法,或用補中益氣湯,今張氏以濟生腎氣湯灌吐,又補充了一種急救的方術。

另王庸若嘔逆水腫,溲便涓滴不通,醫或用五等、八正不應,六脈沉細如絲。張氏與金液丹五十丸,服後溺如湧泉,其勢頓平,後以濟生腎氣培養而愈。總之,張氏救治急症,療效卓著,這在《醫通》中時有所見。

張氏學驗不勝枚舉,治血證心得尤多,《醫通》載:《千金翼》治吐血,用生地汁半升,煎之兩沸,調生大黃末一方寸匙,分三服,治熱毒吐血有效。又認為:脫血,用大劑人參益氣以固血,惟血色鮮明或兼紫塊者宜之,若見晦淡者,為血寒而不得歸經,須兼炮黑乾薑,或大劑理中溫之。同時還指出:失血後頭暈發熱,往往有之,此是虛火上炎外擾之故,不可誤認外感而用風藥。

另若瘀血的診治,《醫通》有不少警語,如說:“蓄血成脹,腹上青紫筋起,或手足有紅縷赤痕,小水利,大便黑……或有產崩血虛,或瘀血不散,亦成腫脹,其人必脈澀、面黑,不可作水濕治之。”又說:“瘦弱人陰虛發熱,脅下痛,多怒,必有瘀血”;“虛人雖有瘀血,其脈必芤,必有一部帶弦。宜兼補以去其血”;“前後心脹,喉中有血腥氣,氣口脈澀,此膈間有瘀血也。”張璐還記載了膈間或胃脘瘀血的一種診斷法,“試法:呷熱薑湯作呃者,瘀血也”,可作參考。凡此論說,多屬經驗之談,對臨床家是大有裨益的,不可等閒觀之。

在《醫通》中尚有目科一門,其原稿佚後由璐子飛疇補寫。篇中有《金針開內障論》、《造金針法》等敘述頗詳。醫案七例,是張璐用金針撥治內障的真實紀錄,案中涉及患者十餘人,大多收“一撥即明”之效,並雲針後眼痛作嘔,服烏梅可止。於此足見,張氏的眼科手術是極其高超的,甚至在歷代醫家中也不可多得,可稱佼佼者。

《醫通》的各門論治中,還載有不少丹方,包括許多食療劑。其13至16卷,載專方、祖方,共千餘首。諸家方藥琳琅滿目,作者的議論卓識紛披,業醫者若能手置一編,含咀而決擇之,必將有不少可喜的收穫。

影響評價

《鄭堂讀書記》評價說:“其選擇方論,於文氣有不續處,略加片語以貫之;辭氣有不達處,聊易數字以暢之。一切晦滯難明者,雖出名賢,概不置錄。務在廣收歷覽,由博返約,俾後世修岐黃之學者,昭然其由,可謂用心切而為力勤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