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

張伯駒

張伯駒(1898—1982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1918年畢業於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歷任安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陝西督軍公署參議,鹽業銀行董事、總稽核,華北文法學院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市美術分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1982年2月26日病逝於北京。藝術大師劉海粟曾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鑑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基本信息

經歷簡介

張伯駒幼年入私塾,後就讀天津新學書院。1916年入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學習,畢業後曾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提調參議等職(皆名譽職)。因不滿軍閥混戰,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歷任鹽業銀行總管理處稽核,南京鹽業銀行經理、常務董事。秦隴實業銀行經理等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度去西安,後致力於寫詩填詞。抗戰勝利後,曾任國民黨第11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議、河北省政府顧問、華北文法學院國文系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美術分會理事長等職。1947年6月在北平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臨時委員會委員,參加北大學生會助學運動、反迫害反飢餓運動、抗議槍殺東北學生等愛國民主運動。北平解放後曾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副社長、北京京劇基本藝術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藝研究社理事兼總幹事、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北京古琴研究會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公私合營銀行聯合會董事、第1屆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財務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委員、聯絡委員會委員。

195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誣陷。

1972年周恩來得悉後,指示聘任他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晚年還擔任過北京中山書畫社社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京華藝術學會名譽會長、北京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崑曲研習社顧問、民盟中央文教委員等職。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1958年劃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

心繫國寶

張伯駒張伯駒
張伯駒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於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志。如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 ,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等。經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自云:“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製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遊春圖卷》使他從豪門巨富變為債台高築,甚而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也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晉陸機《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則是傳世最早的捲軸畫,也是最早的獨立山水畫,合為雙璧。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在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於斥巨資購藏並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綠山水畫家)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1965年,張伯駒將《百花圖》以及所剩的其他古書畫總計三十多件藏品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時,當時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員,他握住張伯駒的手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而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杜牧《張好好詩》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痴迷京劇

張伯駒先生在京劇藝術方面的造詣和聲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愛京劇,曾自言八歲時在下天仙戲院看楊小樓九陣風的戲。青年和中年時,正值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後看余叔岩戲並向余的琴師李佩卿學戲一年內即能彩唱。並從錢寶森、王福山習武工。《別母亂箭》為常演劇目。曾與田桂鳳、梅蘭芳同台演出,楊小樓、余叔岩、程繼先、王鳳卿等曾為其傍演《失·空·斬》。1930年與李石曾齊如山梅蘭芳余叔岩馮耿光等組織“國劇學會”。

張伯駒學京劇嚴守傳統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調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亂無所不學,但他對余叔岩的劇藝,卻是薰陶得比直接學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紀夢詩》也記載他學戲的情況,“歸來已是曉鐘鼓,似負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亂皆不擋,未傳猶有太平橋。”為什麼“未傳猶有太平橋”呢?余叔岩曾對張伯駒說過:“過橋一場,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敵將一槍刺前胸,須兩手持槍硬殭屍摔下。飾敵將者,檢場者皆須在行,否則易出危險。”所以這場有危險的戲未傳張伯駒,可見余叔岩對其傾盡心力,備極愛護。

民國二十六年他四十歲生日,為了賑災所演的一出《失空斬》可謂是他在京劇上最出名也是最難得的一次演出。他飾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楊小樓的馬謖、王鳳卿的趙雲、程繼仙的馬岱、陳香雪的司馬懿、錢寶森的張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軍帶報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館,當天盛況真是空前。許多外地戲迷遠道趕到北京為看這齣藝壇絕響,人譽之以杜詩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此劇曾拍攝了紀錄電影,傳聞原版後流入美國,不知確否。

詩詞書法

張伯駒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一部《古文觀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歲時便已讀完了兩遍。354卷的《資治通鑑》他可以從頭講到尾,如數家珍。唐詩宋詞,脫口而出的,便有一兩千首。紮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由於他天資超逸,而又翕然塵外,便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

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游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和《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注》、《洪憲紀事詩注》及《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畫錄》、《素月樓聯語》等。

張伯駒是個“視勛名如糟粕,看勢利如塵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詞,按周汝昌先生的話說,“則李後主、晏小山、柳三變、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張伯駒先生詞集序》)”,多寫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細膩,自然超逸。長調則哀感頑艷,婉麗淒清。小令則格高韻遠,極盡纏綿秀雋之致。用自然之眼觀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為現代詞家之楷模。

有人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這樣的人再也不會有了。
周汝昌: 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史樹青:我們近代沒(接觸)出過這樣高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涵養的人。
國畫大師劉海粟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鑑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藝術作品

《平復帖》

為西晉大文人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是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篇鼻祖”。它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 “中華第一帖”。

《遊春圖》

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遊春圖》畫卷長二尺有餘,運筆精到,意趣無限,素有“天下第一畫卷”的美稱。

《百花圖》

宋代楊婕妤(jié yú)的作品,為素絹本,畫卷長3米24,分為十七段,每段畫一種花卉或景物,畫筆精麗,書法俊秀。這幅畫卷被認為我國繪畫史上保存下來的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被歷代宮廷和大收藏家視為絕代珍品,張伯駒本人也對其加蓋的收藏印章。

《上陽台帖》

為李白所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先生等鑑藏印。

活動年表

1931年 農曆辛未年:《近代劇韻》出版

余叔岩張伯駒合著《近代劇韻》一書發行。後叔岩怕貽笑大方,緊急收回,但已有部分流傳在外。及至《戲劇周刊》發行後,伯駒以個人名義,易名《亂彈音韻輯要》在該刊發表。

1931年 5月,農曆辛未年:國劇學會創辦梅蘭芳、余叔岩、齊如山、張伯駒等人創辦國劇學會。

1931年 11月,農曆辛未年:國劇學會開學典禮演出,在余叔岩、梅蘭芳發起成立的“國劇學會”開學典禮上,演出的大軸戲為反串《八蜡廟》,梅反串武老生褚彪,張伯駒演黃天霸,武旦朱桂芳反串費得功。此乃梅氏自演戲以來戴髯口之第一次。演出前數日,梅即在家練習甩髯口,直至熟練。至登台之夕,果然成功。脫褶子乾淨利落,舞刀、搶背均不弱武生。

1937年 農曆丁丑年正月:張伯駒四十歲生日堂會,張伯駒40歲生日,在北京東四隆福寺街福全館舉辦堂會。

其他演出劇目

開場:《回營打圍》(郭春山)
《臨江會》(程繼仙)
《女起解》(魏蓮芳)
《魚腸劍》(王鳳卿)
《英雄會》(楊小樓,錢寶森)
《醜榮歸》(於連泉,王福山)

大軸:《空城計》(張伯駒飾諸葛亮,王鳳卿飾趙雲,程繼仙飾馬岱,余叔岩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陳香雲飾司馬懿,錢寶森飾張郃,蕭長華、馬富祿飾二老軍)四大將的起霸在當時被稱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張氏當場請人把演出實況攝成電影。

1958年 農曆戊戌年:張伯駒堂會《失空斬》電影被毀

因為極左思潮的抬頭,記錄張伯駒1937年40歲時生日在北京東四隆福寺街福全館舉辦堂會大軸《失空斬》的電影,被北影當局在清倉時當成廢品,與其它一些被視為無用之物的膠片一把火燒掉。這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十分珍貴的一部京劇文獻資料,就如此輕易地灰飛煙滅了。劇中張伯駒飾孔明,余叔岩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王鳳卿飾趙雲,程繼先飾馬岱。四大將的起霸在當時被稱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主要事跡

醉心收藏

張伯駒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
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於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志。如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等。經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自云:”一件《遊春圖卷》使他從豪門巨富變為債台高築,甚而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不惜代價、甚至置性命於不顧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於愛國至誠,也是基於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與由衷的酷愛。張先生慧眼識寶,所藏書畫件件堪稱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晉陸機《平復帖》是中國傳世書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則是傳世最早的捲軸畫,也是最早的獨立山水畫,合為雙璧。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等,都是在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對於斥巨資購藏並用心血保護的法書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綠山水畫家)並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
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1965年,張伯駒將《百花圖》以及所剩的其他古書畫總計三十多件藏品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時,當時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員,他握住張伯駒的手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
而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杜牧《張好好詩》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還珠於民”

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
“張伯駒先生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電視紀錄片《故宮》的策劃之一、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由衷地感慨,章宏偉說,為故宮做捐獻的最頂尖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陸機的《平復帖》,是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山鼻祖”。雖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的《遊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這幾樣東西父親隨便留給我們一件,就夠我們幾代人吃不完的,那可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啊!”張伯駒與潘素惟一的女兒、73歲的張傳彩老人笑咪咪地說。父親在後海留下的惟一一所老宅因年久而修繕,她與老伴樓宇棟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大早便冒雨搭公共汽車來約定地點接受採訪。從外套後面不小心露出來掛著月票的紅繩,讓人很難想像眼前這位衣著樸素的七旬老人,曾經是鼎盛時期在北京擁有數處院落、那個顯赫而富有的張家大小姐。
“我記得有一天晚上睡覺前聽父母討論,說最後這一部分字畫怎么辦。我們那時年輕,也從來不過問父親的事情。但知道他眼睛很厲害,收藏的東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1955年底,政府發行公債,號召人民踴躍購買。張伯駒也對這個新生的政府產生了信賴與熱忱,“他跟我們說這個政府可不像國民黨,我們應該要重視、要熱愛”,一向游離於政治之外的張伯駒還曾通過當時的統戰部部長徐冰,把自己珍藏的李白真跡《上陽台帖》捐獻給喜歡書法的毛澤東(1958年由毛澤東轉給故宮收藏)。所以張伯駒在動員大會回來後就跟夫人潘素商量買公債之事。“當時家裡生活是沒什麼問題,但沒有多少現錢,因為錢都買了字畫,哪還有錢啊!”於是張伯駒與夫人商量,將30載所收藏的8件精品捐獻出來,成為故宮的永世藏品。政府為此獎勵的20萬元,被張伯駒婉言謝絕。“他說得很簡單,‘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雲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裡,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件寶物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國土上。’”張伯駒的女婿樓宇棟回憶。“很多人不理解父親,把好大一座房子賣了,換了一個帖子,再把這個帖子捐出去,到底為的是什麼?但我能理解他,我真的能理解他。”張傳彩老人很平靜地說:“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愛國家的人,他認為這些文物首先是屬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只要國家能留住他們,他付出多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據當代資深山水畫家、國畫理論家關瑞之[3]先生回憶:1980年夏,他陪同張伯駒、關松房[3]、啟功、魏龍驤等老人同游頤和園時,河南的一位領導問關松房、張伯駒兩位老人:當今很多名人都在考慮建博物館、灌唱片將自己的藝術作品傳世,您們是不是也有考慮?張老回答:“我的東西都在故宮裡,不用操心了”。張老的回答令在場的所有人無不對其肅然起敬,這是張伯駒先生1982年過世前對個人收藏的一次公共感言。
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親筆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了一個褒獎令,這張薄薄的紙片,被張家仔仔細細地保存著,它也見證了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為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所做的偉大貢獻。

收藏壯舉

《平復帖》是其中最典型一例。
張伯駒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賑災書畫會上見到《平復帖》的,當時歸溥儒(溥心畲)所有。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之孫。溥儒在1936年將所藏的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賣於他人,後流於海外。這件事情讓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據王世襄回憶,張伯駒深恐《平復帖》蹈此覆轍,因此委託琉璃廠一家老闆向溥儒請求出售。但溥儒索價20萬元,張伯駒力不能勝而未果。第二年又請張大千也向溥儒求購,同樣在20萬元的要價前止步。 一直對此念念不忘的張伯駒後來偶然得知溥儒喪母,急需錢財為母發喪,經傅沅叔斡鏇,以4萬元購得。張伯駒後來得知,另一位白姓字畫商人聽說此事後,也想拿到此帖賣給日本人,出價便是20萬。慶幸的是,《平復帖》已在張伯駒手裡。張伯駒後來寫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宿願,亦吾生之一大事”。
在張伯駒眼裡,這些蘊含了中國文化的字畫的價值,甚至超過自己的生命。 1941年,上海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綁架案,被綁架者正是張伯駒。 “我父親每個月都要到上海分行去開會,一早飛機下來以後,我們的車去接父親。”像往常一樣,一輛汽車開在前面,張伯駒乘坐的那輛車跟在後面。誰知一進胡同口,張伯駒很快被一輛黑色小汽車上下來的人帶走。 綁架者的身份和底細也很快成了上海灘公開的秘密——他們是汪偽特工總部的“76號”特務組織,他們向張伯駒夫人潘素索要300萬(偽幣),否則撕票。綁架者明顯是衝著張伯駒的錢財來的,但張家的錢其實大部分都變成了那些珍貴的字畫了。“我父親的叔叔跟我母親到處借錢,因為家裡沒有錢,他們有錢都買了字畫。”張傳彩回憶,最簡單可行的辦法是變賣字畫,拿錢贖人。潘素後來設法去看了張伯駒一次,丈夫卻偷偷告訴她,家裡那些字畫千萬不能動,尤其那幅《平復帖》!
“父親說,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緊,這個字畫要留下來,他說不要以為賣掉字畫換錢來贖我,這樣的話我不出去。”如是僵持了近八個月,張伯駒寧可冒著隨時被“撕票”的危險,卻始終不肯答應變賣一件藏品。直到綁匪妥協,將贖金從300萬降到40萬,潘素與張家人多方籌借,才將張伯駒救出。
張伯駒很快離開上海,取道南京、河南來到西安,潘素將年幼的張傳彩托給西安的一位友人,自己一人先回北京,後來的幾年裡,張傳彩只記得父母親一次次往返於北京和西安之間,長大後才知道那時候北京已經淪陷,母親潘素為了不讓像《平復帖》那些國寶級的字畫出任何意外,將它們偷偷地縫在被子裡,一路擔驚受怕地帶出北京。 張伯駒與《遊春圖》,是另一段值得被永遠銘記的佳話。30年代溥儀到東北當偽滿洲國皇帝時,帶走故宮1200件珍貴文物,1945年,隨著日本的戰敗,一些珍貴字畫開始流於市面。“吾人即建議故宮博物院兩項辦法:一、所有賞溥傑單內者,不論真贗,統由故宮博物院作價收回;二、選精品經過審查價購收回。”時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的張伯駒認為,那批文物中有價值的精品約四五百件,按當時價格,不需太多經費,便可大部收回。 1946年,北平古玩界傳出訊息:琉璃廠一位叫馬霽川的老闆正為一幅古畫尋找買主,這幅古畫正是稀世珍寶《遊春圖》。張伯駒原本建議故宮博物院出面買下,並表示如果經費不夠,自己“願代周轉”,但故宮方面仍未有回應,無奈之下張伯駒決心個人出面。

人物傳奇

“張伯駒”這個名字以及他獨特的價值,因為那段特定的歷史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被遮蔽。有關這位傳奇人物的那些並不算老的往事被逐漸開掘出來,即便只是流年碎影,但它折射出來的那種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歷史的塵煙,綻放一種耀眼的光芒,也溫暖著一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
“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製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張伯駒在《叢碧書畫錄序》中自述。張伯駒似乎是注定為收藏而生的。收藏有兩大要件:一為財,二為才,前者自不必提,至於後者,天生聰慧的張伯駒有令人驚嘆的過目不忘的本領。他自己曾回憶,在友人家裡偶翻一書,過若干天后,還能將其中詩句背誦下來,而持有此書的友人卻毫無印象。有人曾經描寫他所見到的張伯駒,面龐白皙,身材頎長,肅立在那裡,平靜如水,清淡如雲,舉手投足間,不沾一絲一毫的煙火氣。張伯駒那時所經歷的生活,被人形容為中國現代最後的名士生活圈。而對世俗的生活相當淡漠的張伯駒,好像也一直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張伯駒的老朋友孫曜東回憶,雖然擁有偌大一份家業,但張伯駒在生活上樸素得令人難以置信,“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也從不穿得西裝革履,長年一襲長衫,而且飲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餚了。他對汽車的要求是,只要有四個車輪而且能轉就行了,絲毫不講派頭。”但對看中的文物,張伯駒卻是一擲千金。“那時很多字畫商人都喜歡和他打交道,因為人家開出的價,他從來不還。”張傳彩說。 張伯駒散淡的個性,著名紅學家周汝昌曾有很傳神的描述:“我到了張先生那裡,去熟了以後,我不理張先生,張先生也不理我,我要回學校了,我也不告辭,我出了門就走,擺脫俗念,我們那個關係沒人理解。”1945年,王世襄參與了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工作,得以與張伯駒結交。王世襄後來回憶,他一直想研究《平復帖》,但想到東西實在太珍貴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張家看上一兩次,“沒想到我一說,他就說‘你拿回家看去’,這下倒給我添了負擔了”,“到家之後,騰空了一隻樟木小箱,放在床頭,白棉布鋪墊平整,再用高麗紙把已有錦袱的《平復帖》包好,放入箱中。每次不得已而出門,回來都要開鎖啟箱,看它安然無恙才放心。觀看時要等天氣晴朗,把桌子搬到貼近南窗,光線好而無日曬處,鋪好白氈子和高麗紙,洗淨手,戴上白手套,才靜心屏息地打開手卷。”王世襄回憶自己拿到這幅“稀世之寶”時的心情。“《平復帖》在我家放了一個多月才畢恭畢敬地捧還給伯駒先生,一時頓覺輕鬆愉快,如釋重負。”

藝術成就

文學功底

張伯駒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一部《古文觀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歲時便已讀完了兩遍。354卷的《資治通鑑》他可以從頭講到尾,如數家珍。唐詩宋詞,脫口而出的,便有一兩千首。紮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由於他天資超逸,而又翕然塵外,便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叢碧詞》、《春遊詞》、《秦游詞》、《霧中詞》、《無名詞》、《續斷詞》和《氍毹紀夢詩》、《氍毹紀夢詩注》、《洪憲紀事詩注》及《亂彈音韻輯要》、《叢碧書
畫錄》、《素月樓聯語》《京劇音韻》等。
張伯駒是個“視勛名如糟粕,看勢利如塵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詞,按周汝昌先生的話說,“則李後主、晏小山、柳三變、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張伯駒先生詞集序》)”,多寫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細膩,自然超逸。長調則哀感頑艷,婉麗淒清。小令則格高韻遠,極盡纏綿秀雋之致。用自然之眼觀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為現代詞家之楷模。

人物評價

有人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這樣的人再也不會有了。
周汝昌: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史樹青:我們近代沒(接觸)出過這樣高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涵養的人。
國畫大師劉海粟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鑑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1995年5月,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出版畫冊,其中有一幅“大家張伯駒先生印象”——1982年初,黃永玉攜妻兒在莫斯科餐廳吃飯,“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漠,坐於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麵包果醬,小碟黃油兩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4片麵包細心裹就,提小包自人叢緩緩隱去……”
王世襄也感慨:實在使人難以想像,曾用現大洋4萬塊購買《平復貼》、黃金170兩易得《遊春圖》,並於1955年將8件國之重寶捐贈給國家的張伯駒先生、夫人竟一貧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讚賞黃永玉為張伯駒下的論斷——“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真大忍人也!”

編著作品

《張伯駒詞集》

收錄作者1927——1975年間詞作500餘首。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鑑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張伯駒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稱為“民國四公子”。

《遊春社瑣談、素月樓聯語》

本書為“文玩鑑賞叢書”之一,實際上《春遊社瑣談》和《素月樓聯語》是兩本書,前者是由張伯駒先編輯。“春遊社”成員均為當時中國化界中的一批員老精英,是各文化領域享有盛譽的代表人物如:葉恭綽、盧慎之、張潤普、於省吾、周汝昌等人,文章多是關於金石、書畫、歷史、軼聞、風俗、遊覽、考證、掌故等方面的隨筆,也有少部份遊記、散文,這些文章能使人較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底蘊,看到高品位的中華人文文化。後者則是張伯駒先生編著的對聯賞析知識的著作,其特點是選輯對聯博而精,評述言簡意賅且既故事性。

人物語錄

“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則是予所願也!今還珠於民,乃終吾夙願!”
“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民國四公子

姓名
親屬關係


愛好事跡
身卒年份
溥侗
溥儀的族弟 後齋 號西園,別署紅豆館主 自幼鑽研琴、棋、書、畫,收藏金石、碑帖,精於治印,酷愛劇藝。 1877年1950年
袁克文 袁世凱的次子 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 號寒雲,又署龜庵 長於詩文,工書法,能演唱崑曲,著名票友,愛好藏書和古玩,精於鑑賞。 1889年1931年
張學良 張作霖之子 漢卿 號毅庵 好色風流,主要事跡:改旗易幟西安事變
1901年2001年
張伯駒 張鎮芳之子 家騏 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 痴迷京劇造詣超群,詩詞超逸書法見工,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 1898年1982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