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

侯喜瑞

侯喜瑞(1892年2月23日-1983年2月22日),京劇淨角。幼入喜連成科班(後來改為富連成)喜字科,先學梆子老生,又從蕭長華、韓樂卿學架子花臉。他出科後拜黃潤甫為師,都得實授,頗能再現黃派的神韻。他曾與楊小樓、高慶奎、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孟小冬眾多名家合作,曾經在富連成社擔任武生淨行教師,晚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市戲曲學校任教,許多學生都得到他的教益。

基本信息

代表劇目

他會戲很多,如《群英會》、《長坂坡》、《陽平關》中的曹操,《青風寨》、《丁甲山》中的李逵,《法門寺》中的劉瑾,《下河東》中的歐陽芳、《空城計》中的司馬懿等,都是他的拿手戲。

藝術特色

演出風格

侯喜瑞 侯喜瑞

他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在黃派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侯派”的獨特藝術風格。

人物刻畫

他武功根底紮實,扮演《伐子都》中的穎考叔、《取金陵》中的赤福壽、《取洛陽》中的馬武等都能夠應付裕如。唱工純依黃的平直規矩的架子花唱法,他嗓音沙啞,故常用炸音和立音,口勁狠,字音準,唱時不尚花腔,但強調音節的頓挫,形成鏗鏘遒健的特殊韻味,於磅礴中顯細緻。念白吐字清楚,句中常以爆發式的高音來強調重點語句,以增強氣氛。侯喜瑞幼功紮實,腰腿功夫極好,故身段與工架的豐富、優美為人所不及。他的做工非常細膩,刻畫人物極其精細,善於區分同類型人物。

特色概述

侯喜瑞一生在舞台上塑造了眾多的,栩栩如生的,被觀眾所喜愛的藝術形象,但他的創作原則只有兩個:一是"裝龍象龍";二是"發於內而行於外",他曾經用於一句很通俗的辯證語言講到,"扮戲不是我,上台我是誰"。第一句話,是說當演員應當管得住自己的感情,不能高興了演戲就精彩,不高興了演戲就烏塗;至於"上台我是誰",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演員表演的是角色,必須"發於內行於外"。侯喜瑞對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分大小,主演或配角他都是這樣認真的進行創作,尋找角色內在情感,塑造生動鮮明的舞台形象。侯喜瑞有活曹操之稱,他幾十年扮演的曹操這一舞台人物形象,可以說每演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感受,更有一次新的創作。廣大京劇觀眾稱讚他"侯喜瑞的曹操可以說出神入化,活靈活現。"

侯派藝術

其一

"侯派"的工架,侯喜瑞的表演身段注重矯健、靈活,力感強,在基本功方面他對手、身、步十分講究,要求"膀如弓,腰如松,胸要腆,腕要扣,腿起重,落該輕"。總的來說他的花臉反對鬆懈,強調"力"和"勁", 注意"力"的美感。他更重視的是"眼"法,他認為"眼是心中苗",以此強調眼睛在表演中的重要性,以上這些表演的基本原則使之更好的根據人物不同的性格、身份、處境和遭遇來表現他們。

其二

"侯派"的唱 他在注重念白的同時也講究唱工。他吐字功深力厚,使"唱"別有韻味,他唱的特色是偏重於"沙、低、沉、寬、厚",異常動聽,每句唱都有準確的表現目的,抒發人物情懷,他完美的展現了自己從喉部深處發音的特點,使侯派的唱腔深沉而有啞音,但卻寬厚,獨具風韻,別具一格。

其三

"侯派"的念白 在舞台念白中,侯喜瑞也是運用前面說到的原則,念白處理張弛結合,舒疾自如,運用的得心應手,不論大小戲,大小人物,他對台詞都是逐字逐句的分析,語氣、吐字有稜有角,富於一種韻律美,聽起來讓人有一種"繞樑三日而不絕"之感。

概述

侯派藝術唱、念、做、打是個和諧的整體,在金少山挑班時期,侯喜瑞依然活躍於舞台,毫不遜色,與郝壽臣並駕齊驅,不分先後,侯喜瑞曾在天津挑大軸,演出《連環套》、《戰宛城》連連爆滿。此時"金"、"郝"、"侯"三派鼎立,開創了京劇淨行一個嶄新的時代,侯喜瑞在舞台上是一個流派的創始人,但從不爭角色,不爭地位,不爭名利,謹守職業道德,德高望重,傳為美談。

侯喜瑞曾在北京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任教,他把"精、氣、神"作為架子花表演的三字經,傳授給廣大學生,也概括了他藝術風格的精髓,人們讚譽他"藝高、壽高、德高",侯喜瑞壽至九十二歲高齡,無疾而終。

人物生平

侯喜瑞 侯喜瑞

侯喜瑞最為吃重的,是《紅拂傳》里的虬髯公。這齣戲又名《風塵三俠》,就指李靖、張凌華(紅拂)、張仲堅(虬髯公)三個人的風塵遇合。虬髯公在第二場上,先唱[悶簾導板]“一劍隨身過太行(音杭)”,上來趟馬,接唱五句[流水],再報家門,表白。上徐洪客(曹二庚飾),兩人登山,話白,約定太原相見,徐洪客先下,虬髯客前去尋仇人,唱兩句[搖板]下。最精彩是第九場的三俠相會:李靖(最早為郭仲衡,後易王少樓)紅拂已結合後,離了西京,行至山西靈石縣投店。進店後,李靖先去刷馬,紅拂更衣,梳妝,唱一段[南梆子]。虬髯公上,唱兩句[搖板],投店,直入廳堂仰臥(在大邊),這時紅拂正在對鏡(小邊),李靖在門外站立(大邊,門外)。三個人的神情是:虬髯公不知室內有人,不期而遇,驚艷。李靖怒其無禮,憤怒拔劍欲入。紅拂初則微愕,繼而鎮靜,背向虬髯對鏡中擺手,示李靖以稍安毋躁。三個人同時做戲,神情可以入畫,妙到毫巔。然後虬髯亦自覺魯莽,徐徐起立,紅拂亦自座中站起,兩人開始寒暄。再引入李靖,三俠相會。這一場戲地位的嚴,以花臉為中心人物。有一年侯喜瑞去上海短期演出,程硯秋貼出《紅拂傳》,臨時約郝壽臣客串一次,結果不靈,把戲都沒有做出來,程硯秋多花了戲份,賠上面子,而失望叫苦。從此,《紅拂傳》非侯喜瑞合作不唱。後來程身體日益發福,最後一場舞劍不大靈活了,也就把《紅拂傳》掛起來了。

再一出由老戲《牧羊卷》,增益首尾改編的《朱痕記》,在趙錦堂進入席棚回話,跪唱到“配兒夫朱春登……”時,侯喜瑞的李仁,由下場門跑出來,拔刀要殺,趙錦堂驚慌,朱春登中間攔阻,這時候三個人的動作是:李仁搓步往前趕,趙錦堂跪步往後躲,朱春登中間阻攔,對李仁瞪眼申斥後,李仁又搓步後退,趙錦堂跪步上來,朱春登把李仁斥退,李仁無可奈何地下場。也是程硯秋、侯喜瑞、王少樓三個人的戲。動作緊湊而嚴,每次必得滿堂彩。但這一連串動作,卻要由花臉主動“起范兒”,他出來的時候早了不成,晚了也不成;步子起得快了不成,慢了也不成。把“尺寸”拿得正合適,就全憑火候了。侯喜瑞曾說“程四爺此戲不給包銀我都唱”,想見其得意。這一場戲除了他們三人外,以後看多少次別人的《朱痕記》,都不理想。

《青風寨》是一出架子花臉的輕鬆小武戲,李逵扮新娘的故事。主角李逵,配角燕青,雖是《水滸》人物,這段情節卻不見於《水滸》原文。李逵出場以前,悶簾念聲“走哇!”聲音嘶啞,可是卻清楚地送入觀眾耳鼓,台下未見其人,就會投以滿堂彩。因為這是黃三的念法,非有丹田之氣,字咬得準,是念不出來的。然後李逵隨武生扮的燕青上,武生唱[搖板]“山寨奉了大哥命”,花臉接唱“巡營哨要小心”,報家門“俺,浪子燕青”,“咱(使炸音),黑鏇風李逵”,又有彩聲。下面稍事表白,然後李逵念:“燕小哥,你我抬頭觀看哪!”燕青蹲矮姿勢,李逵左手扶按燕青右肩膀,右腳立地,左腳抬起來,右手也抬起來,那個架子的邊式,帶上神氣,台底下觀眾好像都隨著他往前看了。所謂唱做“入戲”,好演員不但自己“入戲”,能把觀眾也帶進戲裡去,侯喜瑞就有這個本事。第二場進了莊院,員外問他二人姓名,李逵剛說出個“李”字,燕青怕他說出真姓名,急忙攔阻,說:“他叫李二!”這時候侯喜瑞用京白接過來說:“對啦!賣炒豆的李二格就是我嗎(讀如媚)!”邊說邊把左腿放上右腿,兩手一抱,那種灑脫,自然而流利的帥勁兒,令人拍案叫絕。以後改扮新娘的種種插科打諢,更都不在話下。總之,《青風寨》雖然是只演二刻(半小時)的小戲,卻被侯喜瑞演得諧趣橫生,輕鬆活潑,使人百看不厭。因此,凡他所搭的班兒,管事的都願在前場派他這齣《青風寨》,真能多叫進一兩百人來。在北平,一周內他唱幾回《青風寨》(在不同的班裡)是常事。最高峰是一天晚上趕場唱兩次《青風寨》。時在民國十七年一月八日,他先在開明戲院,尚小雲的協慶社,開場唱《青風寨》。然後下來趕中和戲院,梅蘭芳的承華社,唱開場第二出的《青風寨》。開場第一出是慈瑞泉的《入侯府》,這齣玩笑戲可以在場上耗一點時間來等他。開明的大軸是尚小雲初演《全本雙官誥》,馬連良的薛保,王又宸的薛廣,壓軸筱翠花《打花鼓》。中和這邊,大軸梅蘭芳、王鳳卿、龔雲甫、陳德霖的《探母回令》,壓軸尚和玉初演《二本竊兵符》。雙方隱然有打對台的意思,卻都派出侯喜瑞的《青風寨》來,就可見他這齣戲是如何吃香了。

侯喜瑞的唱工,雖然嗓音啞,但是字咬得準,音送得足,使你聽來簡練雋永,字字入耳。他喜歡墊字,卻都恰到好處,而畫龍點睛。譬如《青風寨》第二場出來,燕青唱“走了一程又一程”,李逵接唱“家家戶戶‘就’掌了燈”,這個“就”字是他加的。《打魚殺家》的倪榮,第二場李俊上唱“閒來無事江邊走”,倪榮唱“海水滔滔向東流”,李再唱“手搭涼棚用目瞅”,下面倪再接一句,侯的詞兒是“柳林之下‘有’一小舟”,這個“有”字墊得單擺浮擱,灑脫俏皮,而且寫景如畫,於是彩聲自然就上來了。

主要弟子

他的入室弟子有關鴻賓、馬崇仁、袁國林、李榮威、尚長榮等,票友中有王竹忱等。

人物簡歷

侯喜瑞,男,京劇淨角。字靄如,河北衡水人,生於北京。回族。父名金貴,有二子,侯喜瑞為長,次子殿奎。

5歲時,其母病故,父子三人相依為命,生活甚是淒涼。9歲時經勾順亮介紹進入喜連成科班。喜連成科班當時只是籌建階段,學生僅有二十幾人,社址就設在宣南的西南園葉春善社長的自家宅內。侯老入科後排名“喜瑞”,初從勾順亮學秦腔老生,並從蕭長華習小花臉。在半年多的時間內,便學會了秦腔《殺廟》、《打御街》、《三疑計》等十幾齣戲,丑角戲《打砂鍋》、《打灶王》、《紫荊樹》等三十多出戲。最後工架子花臉。師從韓樂卿、羅春友等,打下紮實的基礎。當年富連成科班演於廣和樓,侯喜瑞很快便嶄露頭角,在當年的戲單上,早已印有“侯喜瑞”之名,在富連成的淨行演員中,首推侯喜瑞是內外界眾所公認的。當他16歲出科時,恰逢“倒倉”,便留在科班內執教,一直教了七年之久。

出科後遇倒倉、回功期,但他仍刻苦勤練,經蕭長華的提攜與舉薦,又拜黃潤甫為師。一日蕭老特意帶他到中和園觀看黃潤甫與德珺如合演的《取洛陽》,當時他心中不解其意,心想此戲是自己常演的戲,而且是深受觀眾稱讚的。也曾多次看過別人的演出,怎么今天還要去看此戲?其中必然有因。待到那裡從黃潤甫扮演的馬武出場開始,便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全神貫注地簡直入了神。蕭老在一旁偷眼觀察他的神情,面帶笑容地暗暗點頭。看罷之後使他大開眼界,從未見過如此高超的表演,自己絕對無法相比,這才明白蕭老用心良苦。散戲後蕭老又帶他到後台看望黃三先生,待相見後,竟使他目瞪口呆,剛才台上那威武的馬武,其扮演者竟是一位身矮體肥的老者,是大於自己四十多歲的長輩,使自己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此次觀摩絕非一般,可以說是侯喜瑞關鍵的里程碑,為他後來享名劇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自此他深深地迷上了黃派藝術,促使他更加勤學苦練,暗自私淑黃先生的表演技藝。每遇黃潤甫演出,總是想方設法觀看偷學,儘量默記在心。回來後反覆摹仿黃老的一招一式,力求相似。後來竟有機會得以侍奉黃老演出,因黃晚年視力減弱,也常讓喜瑞代筆勾臉,侯也從中獲益不淺。他是多么渴望拜入這位享有“活曹操”美譽的黃老門下為徒,但黃三先生是從不收徒的。侯喜瑞的心情,蕭長華先生一清二楚,便設法從中周鏇。這次蕭老特意請黃老來看侯喜瑞演《東昌府》的郝世洪,黃邊看邊點頭,喜形於色越看越高興,蕭老也看透了黃的心思,連忙問道:“您看他學得像不像?”黃笑道:“像!真像!”蕭老趁熱打鐵又道:“好!我看您挺喜歡他,就開山門收下這個徒弟吧!”黃三先生雖有此意,當時未表態,為的是再進一步考察,後蕭老帶著喜瑞連續六次到嵩祝寺黃府拜訪,黃老終於為之感動,破例收下了這個徒弟。

侯喜瑞 侯喜瑞

侯喜瑞如魚得水,自此稍有空暇必不離黃師左右,不僅學了唱念、表情、台步、身段、臉譜及服飾等,還學了用長神、長氣、長腰、縮小肚子和臀部肌肉來增高、增大型體,彌補天賦矮小的絕竅。不僅台上學了相當數量的黃派代表劇目,達到酷似乃師的藝術境界,就連日常私下言談語吐、生活習慣、處事等,都竭力仿效,可見他對恩師崇拜到何等地步。由於為人誠實穩重,又極有事業心,尤其對黃派藝術的執著追求,深使黃師感動,認為這徒弟收的對、收的好,師徒相處極為融洽,黃師不但藝術傾囊相授,就連自己的傑作《連環套》的秘本總講,也贈給了愛徒。當時感動得侯喜瑞熱淚橫流,身不由己地趴在地下給師父磕了三個響頭。侯老在嚴承師教的基礎上,又根據自身的條件揚長避短,在即保留了黃派藝術風格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即為世人所稱的“侯派”。與身材魁梧的金少山、郝壽臣三足鼎力,有“南金北郝老侯爺”之譽。在回族的京劇演員中,又與馬連良、雪艷琴被譽為“回族三傑”。

侯派劇目中有大段唱工的不多,僅《坐寨·盜馬》等數出,大部分劇目均屬於念、做並重者。

他曾與楊小樓、余叔岩、高慶奎、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孟小冬、馬連良眾多名家合作,有綠葉襯紅花之妙,各班爭相聘請。

1949年後,受聘於北京戲曲研究所,並在中國戲校、北京戲校執教,許多學生都得到他的教益,但能得其真諦者不多。偶爾作示範演出。在70高齡時,還能主演《馬踏青苗》這樣身段繁複的重頭戲。1960年口述了藝術經驗,由張胤德整理成《學戲和演戲》一書。

侯喜瑞毫無“角兒”的惡習,當年經常出入崇外的“青山居茶社”,清唱後常謙虛地爭求茶客們的意見。在藝術上始終保持廣師博求、不恥下問的高尚情操。在崇外東花市大街有座“穆德國小校”,是座回民學校,在侯喜瑞的發起下,有馬連良等回族名家積極回響,遂成了該校的董事,曾為該校舉行義演《法門寺》等戲。侯喜瑞還曾為當地的清真寺,親自送去“幔帳”,表示一名回族演員的一片心意。

侯喜瑞一生演出過數百出戲,忠於藝術,對觀眾負責,不論大小角色,從不懈怠。奸雄奸臣戲刻畫地極為深刻,英雄豪傑演的更有氣魄。張飛、馬武、劉瑾、竇爾墩等馳名劇壇,《打漁殺家》的倪榮、《朱痕記》的李仁、《寶蓮燈·打堂》的秦燦、《弓硯緣》的鄧九公、《風流棒》的石總兵、《鳳還巢》的周監軍、《荒山淚》的楊得勝等極為精彩。他還曾扮演一向由底包去的小角色,曾在於連泉的《探親家》中,扮傻小子,穿紅彩褲,赤背光穿胖襖,頭戴白氈帽外露小辮兒。滿臉揉黑鼻下兩道白,形象似乎不洗臉,還常流鼻涕,還要演出傻小子的性情。戲中還串用花臉京白來抓哏。還曾在雪艷琴的《荷珠配》中扮演“菸袋”(員外),並沒有什麼表演,只是楞磕磕手拿鐵方梁當拐杖坐在場上,但那出奇的臉譜卻惹人大笑。藍色的臉上畫一大白十字,當年朱斌仙的趙旺曾抓哏說:“吆!這不是一座教堂嗎?”他演《翠屏山》的楊雄,可稱一絕無人能比。本應由二路老生扮演,他卻以花臉應工。原來早年梆子班的楊雄就是由花臉扮演。戲中有時用韻白,有時念京白,還用花臉的鼻音。

侯喜瑞留下的音響影視資料不多,早年灌制的唱片有《長坂坡》曹操一張,一面為念白,一面為唱腔;《九龍杯》黃三泰為半張一面,《紅拂傳》虬髯客為半張一面,此兩戲唱片別無他人。雖都僅為半面,卻極為珍貴。另有《盜御馬》竇爾墩、《陽平關》曹操均為半張一面。錄音有與雷喜福等的《打嚴嵩》、《群英會》的黃蓋亦為珍品。電影僅有1956年程硯秋拍攝的彩色影片《荒山淚》,特邀侯爺扮演楊德勝,這是惟一留下的影像。侯老一生僅著有《學戲和演戲》一書,為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編輯,北京出版社1961年出版,由張胤德整理,梅蘭芳為此書寫了序言。該書是一本珍貴的表演藝術經驗談。侯老演了一輩子戲,也教了一輩子戲,桃李遍及全國。其弟子有關鴻斌、馬崇仁、袁園林、許德福、李榮威、馬名群、張關正、齊嘯雲、李連元、劉大昌、李吉慶、張金波、尚長榮等及票界的王竹忱等,裘盛戎、袁世海、劉連榮、孫盛文等均受其教益。課徒是據其所長因人而異,如馬崇仁適演馬武、馬謖等,就授其《取洛陽》、《失街亭》、《斬馬謖》等戲。尚長榮的《取洛陽》等,便是侯老在西安傳授的。受益最多的是袁國林,也許是爺倆有緣份,得知國林也是苦孩子出身,對他更加另眼看待。尤其通過“文革”,感情進一步加深,竟到捨不得他離開的境地,國林也對師娘改為叫“媽”了。師娘也親熱地稱他“林子”,以致家裡人給國林起了個“眼前花”的綽號。侯老每有演出,必帶國林同去。1961年國林曾一度住在侯師家達三個月之久,侯師傾囊相授,國林隨師二十九年,得師親傳之戲有《戰宛城》、《取洛陽》、《連環套》、《法門寺》、《長坂坡》、《陽平關》、《雙李逵》、《丁甲山》、《青風寨》等,就連《打漁殺家》、《朱痕記》、《鳳還巢》、《胭脂虎》等配角戲,也認真傳授。其中《胭脂虎》國林就曾傍劉長瑜演出過。當侯老給國林、李光說《連環套》時,侯老因當年曾與楊小樓多次合作此戲,故教李光時,竟學楊的唱念來說天霸之戲。

侯喜瑞娶花臉蔣少奎之姐效芳為妻,生有四女一男,長女早夭;次女玉蓉,1986年因患乳腺癌病故:三女玉華;小女玉青;子侯英山,排行為四,亦工淨行,得其父真傳,後為照顧侯老演出,便脫離了舞台。英山原配為李香勻之妹,生女侯夢蘭,工旦行,為北京市戲曲學校第一屆畢業生,曾拜於連泉學花旦,因輩份關係,雖為師徒卻稱“師爺”。其愛人尉中謙,亦為北京市戲曲學校畢業生,原習老生後改小生。夢蘭母病故後,英山續室生有三女一男,均未從藝。

侯老寓所位於崇文門外手帕胡同14號(後改為56號,今已拆除),宅第坐北朝南,共有三層院落,前院較大,能搭台唱戲,馬連良等曾在此演出過。北房三間為侯老夫人及次女居室;南房三間為英山住房;東房三間為四女及廚房、洗澡間;西房三間為“經房”。前院北房有穿堂門,東側有夾道,均可通中院,裝飾極為講究。中院僅有北房三間,房前廊柱均有鐵皮包裹,侯老住此院,因清靜便於說戲與會客,後院不大僅有南房七間,為存放行頭、道具等物之用。

1983年因病在其寓所與世長辭,享年92歲。在他彌留之際,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給領導添麻煩,死後喪事從簡,要節省開支,不必開追悼會,今後家中生活,要靠勞動自養。”侯老仙逝後,在自宅內停靈三天,來自本市、外地乃至香港的親友、弟子、學生及有關單位的領導數百餘人前來弔唁,瞻仰侯老的遺容。2月24日上午,侯老遺體送到附近的西花市清真寺內。由寺內最有身份的年長阿訇為侯老遺體淨身,按回族殯葬習俗入殮,後由靈車送往回民墓地安葬。一代名淨至此安息在京西臥龍崗。

出生:1892年2月23日,光緒十八年(壬辰)正月廿五日

逝世:1983年2月22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

其人軼事

其一

某年王教主壽誕,眾弟子合演<兒女英雄傳>祝壽,其鄧九公一角非侯爺莫屬.管事的來請侯爺,侯爺開口便道:"好辦!戲份一百!"管事愕然:王大爺做壽竟要戲份!回稟之後,王大爺派管事的立即送去一百塊戲份.侯爺接過一百塊戲份,又掏出一百塊,正色道:"王大爺生日,我出二百塊份子!煩您帶回去吧."

其二

某次沈玉斌先生於新僑飯店召開北京京劇工作者聯合會之籌備會,梅尚程荀,馬譚楊奚,李袁葉杜眾人俱在,單單不見侯爺.直至開會時間將到,忽有人報告沈先生,門外攔擋一鄉下老者,打問籌委會沈主任何處開會.眾人聞之大笑,異口同聲道:"侯爺來了!"少時但見侯爺一身中式舊竹布褂,悠悠然緩步進門,眾人皆笑道:"侯先生,您是得換身行頭了."

其三

五十年代中期,某次中和戲院上演大合作之<戰宛城>,侯爺之曹操,孫毓堃之張繡,筱翠花之鄒氏.演至末場曹軍大敗,亂軍中張郃與曹操牽馬,曹欲帶鄒氏同行,張郃道:"軍中不帶婦人."侯爺之曹操現場抓哏:"別介!這是我師弟,得帶他一塊走才是."台下轟然大笑.

活動年表

1920年9月18日,農曆庚申年八月初七日:張勛1920年堂會第一天

張勛在天津英租界耀華里自辦大型堂會第一天。名角薈萃,陣容整齊。余叔岩、楊小樓、梅蘭芳、陳德霖、劉景然、羅福山、尚和玉、龔雲甫、郝壽臣、侯喜瑞、王鳳卿、慈瑞全等都參與演出。

演出劇目

倒第三《連環套》(楊小樓,郝壽臣)

壓軸《木蘭從軍》(梅蘭芳,王鳳卿)

大軸《罵曹》(余叔岩)

1920年9月19日,農曆庚申年八月初八日:張勛1920年堂會第二天

張勛在天津英租界耀華里自辦大型堂會第二天。名角薈萃,與第一天出場一樣。兩天堂會戲結束後,張勛設宴款待藝人,席間給每個演員發紅包。余、楊、梅“三大賢”拿的是第一等戲份,每場一千零七十元,所帶配角,戲份另開。

倒第三《林沖夜奔》(楊小樓)

壓軸《木蘭從軍》(梅蘭芳,王鳳卿)

大軸《定軍山》(余叔岩)

1922年10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演於亦舞台,同行有羅癭公、榮蝶仙、吳富琴、李多奎、侯喜瑞等。

在上海,程艷秋在羅癭公陪同下拜訪了康有為、陳散原、袁伯夔、周梅泉、樊樊山、陳叔通、金仲蓀、吳昌碩等前輩。

後因上海警察找余叔岩麻煩,小報也散布流言蜚語,余叔岩隻身返回北京,使得頭牌空缺。於是程艷秋改掛頭牌,特邀王又宸助演。

1922年12月16日,農曆壬戌年十月廿八日:中和園1922年12月16日演出

演出劇目

大軸:《寶蓮燈》帶“打堂”(尚小雲飾王桂英,馬連良飾劉彥昌,侯喜瑞飾秦燦)

1923年,農曆癸亥年:天津李士偉家堂會

天津李士偉家堂會,壓軸言菊朋、章小山、侯喜瑞《寶蓮燈》,大軸程艷秋、程繼先《奇雙會》。

1923年3月10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艷秋首演《紅拂傳》

程艷秋於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紅拂傳》。程艷秋飾紅拂,侯喜瑞飾虬髯公,郭仲衡飾李靖。

1923年8月18日,農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艷秋首演《風流棒》

程艷秋於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風流棒》。程艷秋飾李珠英,王又荃飾荊瑞草,侯喜瑞、榮蝶仙、郭仲衡、張春彥合作演出。

1924年8月8日,農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艷秋組鳴盛社

程艷秋改組和聲社為鳴盛社,社長為其岳父果湘林。因羅癭公病逝;編劇金仲蓀,羅之未竟遺作《碧玉簪》,由金仲蓀接手完成。“鳴盛社”的班底有李洪春、曹二庚、慈瑞泉、文亮臣、張春彥、侯喜瑞、王又荃、吳富琴等原和聲社老夥伴;王瑤卿先生則退出,搭入尚小雲、譚富英的重慶社。在北京三慶戲院演出。

1925年8月20日,農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鳴盛社改為鳴和社

在鳴盛社支持一年有餘後,社長果湘林先生不勝勞煩,程艷秋亦不忍老岳受累,決定自行出面組班,特聘梁華亭先生任社長,經理內外社務,改組鳴盛社為鳴和社,班底成員有郝壽臣、侯喜瑞、曹二庚、慈瑞泉、郭仲衡、文亮臣、金仲仁、王又荃、周瑞安、李洪春、張春彥、董俊峰、李多奎等原和聲社老夥伴。請高登甲先生抱本子任後台管事,文武場面則有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陳鴻壽及錫子剛等。由金仲蓀任編劇,程艷秋掛頭牌自兼編導和唱腔身段設計。

1925年9月12日,農曆乙丑年七月廿五日:尚小雲首演《林四娘》

協慶社在中和園打炮。其中《林四娘》為初次公演。

演出劇目

《貪歡報》(尚富霞)

《殷家堡》(九陣風,茹富蘭)

《馬上緣》(小翠花)

《林四娘》(尚小雲,言菊朋,侯喜瑞)

1925年12月3日,農曆乙丑年十月十八日:言菊朋自協慶社辭班

協慶社在三慶園夜戲,尚小雲貼演《紅綃》,侯喜瑞、朱素雲、范寶亭、尚富霞演出。譚小培、王長林在壓軸合演《天雷報》,而把言菊朋與尚富霞的《胭脂虎》派在倒第三。言菊朋演完辭班。

1925年12月4日,農曆乙丑年十月十九日,晚:1929年12月4日三慶園演出

協慶社在三慶園演出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鬧府》(譚小培)

大軸:《巴駱和》(尚小雲,茹富蘭,王長林,侯喜瑞)

1925年12月12日,農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文姬歸漢》

程艷秋於北京三慶園日場首演《文姬歸漢》。程艷秋飾蔡文姬,王又荃、王瑤卿、郭仲衡、貫大元、周瑞安、侯喜瑞、曹二庚合作演出。

1925年12月17日,農曆乙丑年十一月初二日,晚:1925年12月17日三慶園演出

協慶社在三慶園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賣馬》(譚小培)

大軸《寶蓮燈》(帶“打堂”)(尚小雲,馬連良,侯喜瑞)

1925年12月20日,農曆乙丑年十一月初五日:1925年12月20日三慶園演出

協慶社在三慶園日場。

演出劇目

倒三:《黃鶴樓》(譚小培,朱素雲,茹富蘭,侯喜瑞)

壓軸:《盜宗卷》(馬連良,劉景然,王長林)

大軸:《貞女殲仇》(尚小雲)

1926年2月,農曆乙丑年:楊小樓重組忠慶社

楊小樓、余叔岩之雙慶社報散。楊小樓重組忠慶社,演於新明戲院,言菊朋應邀短期搭入。

2月5日,新明夜戲,壓軸言菊朋《法場換子》,大軸楊小樓、侯喜瑞、錢金福、九陣風《戰宛城》。

1926年2月4日,農曆乙丑年十二月廿二日,晚:小翠花首演《貂蟬》

又興社在開明夜戲。其中《貂蟬》為初次公演。

演出劇目

壓軸:《打漁殺家》(言菊朋,玉幼卿,王長林)

大軸:《貂蟬》(小翠花,孫毓堃,侯喜瑞,劉景然,李洪春)

1926年2月20日,農曆丙寅年正月初八日:1926年2月20日開明戲院演出

又興社在開明戲院白天戲。因為《汾河灣》是言菊朋的招牌戲,大戲《戰宛城》甘居壓軸。

演出劇目

壓軸:《戰宛城》(小翠花,孫毓堃,侯喜瑞)

大軸:《汾河灣》(言菊朋,王幼卿)

1926年5月28日,農曆丙寅年四月十七日:1926年5月28日吉祥園演出

協慶社在吉祥園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鬧府》(馬連良,侯喜瑞)

大軸:《奇雙會》(尚小雲)

1926年5月29日,農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沈雲英》

程艷秋於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沈雲英》。程艷秋飾沈雲英,王又荃、文亮臣、郭仲衡、吳富琴、周瑞安、侯喜瑞、曹二庚合作演出。

1926年11月27日,農曆丙寅年十月廿三日:1926年11月27日開明戲院演出

玉華社在開明戲院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失街亭》(馬連良,侯喜瑞)

大軸:頭二本《梅玉配》(小翠花,水鮮花)

1926年11月28日,農曆丙寅年十月廿四日:1926年11月28日開明戲院演出

玉華社在開明戲院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打嚴嵩》(馬連良,侯喜瑞)

大軸:三四本《梅玉配》(小翠花,水鮮花)

1927年4月30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艷秋首演《朱痕記》

程艷秋於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朱痕記》。程艷秋飾趙錦棠,張春彥飾朱春登,侯喜瑞飾李仁,文亮臣飾朱母,曹二庚飾宋成,李四廣飾宋母,慈瑞泉、慈少泉飾兩衙役。

1928年1月13日,農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第一舞台“窩窩頭會”義務戲。

演出劇目

《大回朝》(裘桂仙)

《馬鞍山》(時慧寶)

《收關勝》(尚和玉)

大軸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老生三傑(余、高、馬)等名伶合演的全本《紅鬃烈馬》:

《彩樓配》(王琴儂)

《三擊掌》(陳德霖,貫大元)

《母女會》(王幼卿,松介眉)

《投軍別窯》(李萬春,程玉菁)

《誤卯三打》(周瑞安)

《趕三關》(馬連良,朱琴心)

《武家坡》(余叔岩,程艷秋)

《算軍糧》(荀慧生,高慶奎)

《銀空山》(王鳳卿,於連泉,朱素雲)

《大登殿》(楊小樓,梅蘭芳,尚小雲,李多奎,侯喜瑞,張春彥)

1928年12月3日,農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

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配演的有貫大元、郭仲衡、侯喜瑞,演於新市場大舞台。從12月3日到12日,演出了《花舫緣》、《玉堂春》、《紅拂傳》、《鴛鴦冢》、《紅髻烈馬》等新老劇目。程艷秋首次來武漢,大受歡迎,天天滿座。

1928年12月14日,農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艷秋為鄂北工賑會義演

12月14日至12月16日三天,程艷秋與一同首次赴武漢演出的貫大元、郭仲衡、侯喜瑞等為鄂北工賑會義演。

1929年2月21日,農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艷秋二次赴武漢演出

因為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賣座太好,剛過春節,漢口民樂園內舉辦“中華國貨展覽會”,又聘請其來演出一個月。這次隨來的有譚小培、侯喜瑞,武旦九陣風。

1929年4月,農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戲山西賑災會募款義演

第一舞台夜戲山西賑災會募款義演。梅蘭芳、余叔岩、楊小樓、高慶奎、荀慧生、程艷秋、王又宸、馬連良、尚和玉、侯喜瑞、閻嵐秋等名伶參加演出。

演出劇目

壓軸《游龍戲鳳》(梅蘭芳,余叔岩)

大軸《八蜡廟》(楊小樓反串張桂蘭,梅蘭芳反串黃天霸,余叔岩反串朱光祖,程艷秋反串賀人傑,馬連良反串關泰,閻嵐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費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壽臣反串小老媽,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壽山反串丫鬟,諸茹香反串秦義成)

其中余叔岩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脫脫一位極好的開口跳。特別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個大頂,又直又乾淨,前後台都服了。後來,譚富英在北京,楊寶森在香港,均按余叔岩的路子反串過朱光祖。

1929年5月18日,農曆己巳年四月初十日,晚:1929年5月18日中和園演出

徐碧雲的雲慶社在中和園演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失街亭》(言菊朋,侯喜瑞)

大軸:《盧小翠》(徐碧雲,程繼仙,蕭長華)

1929年8月3日,農曆己巳年六月廿八日,晚:楊小樓首演《野豬林》

楊小樓的永勝社在第一舞台夜戲,新排首演《野豬林》(頭本《林沖發配》),侯喜瑞飾魯智深。壓軸言菊朋《失街亭》,錢金福的馬謖,裘桂仙的司馬懿。

1929年8月4日,農曆己巳年六月廿九日,晚:楊小樓首演《山神廟》

楊小樓的永勝社在第一舞台夜戲,新排首演《山神廟》(二本《林沖發配》),侯喜瑞飾魯智深。壓軸言菊朋的《鬧府》,錢金福的煞神,裘桂仙的葛登雲。

1930年,農曆庚午年,年初:斌慶社於廣德樓演出最後一場戲

斌慶社於廣德樓演出最後一場戲。

演出劇目

《群英會》(王文源,俞步蘭,侯喜瑞,陳富瑞,王斌芬,朱斌仙)

《貴妃醉酒》(雪艷琴,朱素雲,曹二庚)

《青石山》(俞振庭,徐碧雲,王斌芬,范斌祿,俞贊庭,蘇斌泰,朱斌仙)

1930年1月30日,農曆庚午年正月初一日:1930年1月30日廣德樓演出

廣德樓由斌慶社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雙搖會》(王盛意)

《彩樓配》(俞步蘭)

《草橋關》(裘桂仙)

《連環套》(耿長春)

《蟠桃會》(俞振庭)

《定軍山》(劉又萱,王文源,孫毓堃)

《陽平關》(侯喜瑞,陳富瑞,曹璽彥)

《御碑亭》(雪艷琴,郭仲衡,朱素雲,雪艷舫,曹二庚)

1931年8月,農曆辛未年:程艷秋首演《春閨夢》

程艷秋於北京中和園首演《春閨夢》。程艷秋飾張氏,俞振飛飾王恢,哈寶山飾曹襄,吳富琴飾李氏,文亮臣飾劉氏,蘇連漢飾趙克媽,曹二庚飾李信,李四廣飾孫氏,侯喜瑞飾公孫瓚,慈少泉飾丫鬟。

1935年4月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李多奎外,新增小生俞振飛。

當時漢口市戲劇審查委員會規定,要先登記辦證,然後才準上演。又因程硯秋缺少便裝照片,刁難不給辦證。程硯秋過江去武昌謁見了行轅主任張學良和省主席張群,又親自去戲審會拜客,這樣才獲準於4月11日先上演後補發登記證。

在程硯秋下榻的東方旅館,有某報記者請他題字。有位本地的“聞人”在旁插嘴說:“就題‘受寵若驚’這四個字吧!”程硯秋正色說:“我並沒有驚啊!”於是提筆書寫“戲有益”三字。語云:“勤有功,戲(玩耍,一作嬉)無益”。程硯秋把“無”字換了個“有”字,強調戲曲的移風易俗教育作用,為戲曲藝人爭取社會地位。

1935年4月11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第一天打炮戲為《玉堂春》。

1935年4月1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第二天打炮戲為全本《柳迎春》。

1935年4月1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第三天打炮戲為全本《碧玉簪》。

1935年4月2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最後一天

期滿,共演12天。最後三天為滿足觀眾要求加售站票。

此後鳴和社赴湖南演出。6月,由湖南北返路過武漢,新市場大舞台挽留了5天。

1935年10月28日,農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硯秋首演《亡蜀鑒》

程硯秋於北京中和園首演《亡蜀鑒》。程硯秋飾李氏,侯喜瑞飾鄧艾,曹二庚飾馬邈。此戲僅演兩場後即遭禁演。

1936年3月12日,農曆丙子年二月十九日:言菊朋與楊小樓在天津對台

言菊朋赴天津演於北洋大戲院。同行有周瑞安、侯喜瑞等。同時,楊小樓演於國泰,形成對台。

1937年2月4日,農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

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余叔岩、程硯秋、侯喜瑞、俞振飛、吳彥蘅等名伶都參加演出,是晚余叔岩演《托兆碰碑》,唱做念打不減當年,特別是後場幾個軟刀花及碰碑之身段,無處不美觀。工夫之深,足以超越儕輩。

1937年4月9日,農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費宮人》

程硯秋於上海黃金大戲院首演《費宮人》。程硯秋飾費貞娥,俞振飛飾崇禎帝,侯喜瑞飾李闖,鍾喜久飾李過,吳富琴飾公主。

1937年4月21日,農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組秋聲社

程硯秋組秋聲社,社長吳富琴。程硯秋與王少樓並掛頭牌,成員有曹二庚、慈瑞泉、李四廣、侯喜瑞、程繼先、鮑吉祥、哈寶山、李多奎、蘇連漢、鍾喜久、鐘鳴岐、扎金奎、俞振飛、劉永利、張蝶芬;司鼓白登雲,琴師周長華、任志林,大鑼高文誠,舞台監督高登甲。不久崑曲音樂家韓子和亦加入,俞振飛八月份脫離返滬由顧珏蓀易之。張春彥代鮑吉祥和哈寶山,慈瑞泉年邁以慈少泉繼之,以孫甫亭代已故老旦文亮臣;當年新搭入的有葉盛茂、李克昌。

編劇事宜雖由金仲蓀先生統籌,由於金主持中華戲校、戲曲研究所和《劇學月刊》常務,勢難分身,遂先後延聘杜穎陶、陳墨香,特別是翁偶虹先生參與新劇的編撰工作。

1956年8月28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廿三日:天津市京劇團成立演出舉行

天津市京劇團舉行成立演出。首場楊寶森大軸《失空斬》,特邀資深名淨侯喜瑞配演馬謖,厲慧良前面以《鍾馗嫁妹》壓軸;第二場厲慧良以《挑滑車》大軸,楊寶森則以《擊鼓罵曹》壓軸。楊、厲輪流挑梁,劇團欣欣向榮。

1959年6月3日,農曆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馬連良收梁益鳴為徒

馬連良收梁益鳴為徒,授業拜師典禮舉行,參加者有張夢庚、馬富祿、李洪春、貫大元、於連泉、曾平、梅蘭芳、張仲翰、侯喜瑞、李桂春、蕭長華、郝壽臣、馬彥祥、馬少波、李多奎、徐蘭沅、錢寶森、茹富華、於永利、周益瑞、言少朋、馬崇仁、李慕良、魏靜生、雪艷琴、譚富英、張君秋、葉盛章、劉連榮、袁世海、裘盛戎、栗金池、李少春等。

1961年2月13日,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劇團舉行春節聯歡晚會

北京京劇團全體演員、樂隊以及舞美等工作人員為歡度佳節,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春節聯歡晚會,演出了一台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歌舞、雜技、戲法外,精彩的大軸戲是全團藝術家通力合作,聯袂演出反串京劇《大八蜡廟》。這齣戲的舞台監督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侯喜瑞老先生。演出陣容是:扮演費德功的是馬連良(老生反串武花臉),扮演朱光祖的是譚富英(老生反串武丑),扮演金大力的是張君秋(青衣反串大花臉),扮演小張媽的是裘盛戎(銅錘花臉反串彩旦),扮演黃天霸的是趙燕俠(青衣花旦反串武生),扮演賀仁傑的是李世濟(青衣反串武小生),扮演褚彪的是小王玉蓉(花旦反串武生),扮演秦義成的是李多奎(老旦反串老生),扮演施士倫的是馬富祿(小花臉反串老生),扮演費興的是陳少霖(老生反串小花臉),扮演關泰的是李毓芳(青衣反串大花臉),扮演來龍的是趙麗秋(花旦反串武花臉),扮演竇虎的是李淑玉(花旦反串武二花),扮演張桂蘭的是張洪祥(架子花臉反串武旦),扮演小姐的是周和桐(架子花臉反串青衣)。《大八蜡廟》的演出中間,還有戲中串戲:男旦青衣任志秋學唱名家時慧寶先生的《硃砂痣》京劇唱段,著名京胡演奏家唐在炘清唱了《鎖麟囊》中“春秋亭”一場的選段。

這場京劇大反串,雖說是劇團內部的辭歲的大聯歡,對外“封箱”不售票,但由於名家薈萃、雲集一堂,使得能容納1300多位的劇場座無虛席,就連樓上樓下兩旁的走道都宣告“客滿”。

侯喜瑞 侯喜瑞

下午5點半,馬連良先生就來到後台,同後台的人們寒暄一陣之後,就去化妝室扮戲。當年馬連良雖已年逾花甲,但其精氣神非常飽滿,沒有多大功夫就勾完費德功的臉譜。他很謙虛地對站在身旁的周和桐說:“勾臉戲我在富連成科里唱過,但演反面人物,我還是頭一回來,這,您得替我兜著點啊!”馬連良先生扮演的費德功一出場就獲得了熱烈的“碰頭好”。他從亮相、台步、身段到眼神,都非常準確地把費德功的陰險、毒辣、貪戀酒色的大惡霸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尤其手裡那把特別的大扇子,耍得又溜又帥,幾乎全身都是戲。待到“雙膀臂力壓泰山,全憑袖箭鎮淮安,結交綠林英雄漢,誰不聞名心膽寒”四句定場念白剛一結束,觀眾席里即發出一片震耳的喝彩聲。

譚富英先生反串的武丑朱光祖,更是堪稱一絕。當年譚先生已近花甲之年,其扮相不僅俏、美、邊式,而且一招一式均不失“開口跳”的架勢,即真是抬腿有尺寸,舉手是地方。“探莊”那場戲裡,不僅“走邊”動作優美,而且“鸞帶”踢得乾淨利落,踢腿能到鼻尖,上桌時的一個“高台”亮相,台底下立即就是“炸窩”的滿堂好。不難看出這也是老先生幼年在科班奠定的紮實武功基礎。據譚元壽先生講:“反串武丑戲,這也是譚門的祖傳,從前只要是名角大反串,我老祖(譚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老先生)就專來武丑這一行。”

反串黃天霸的趙燕俠更有獨到之處,她扮相英俊,功架漂亮。出場的“馬趟子”和“跑圓場”,還真有大武生的氣勢和派頭。她穿三寸高的厚底,一個穩健的“垛泥”,就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同譚元壽(扮演費府家將)的刀槍開打,不僅配合默契,套路嫻熟,而且又沖又快,甚是火爆。

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當年已是60開外的人了,在奔走公堂告狀的路上,突然來了一個離台板一尺多高的“吊毛”,這個動作對年輕演員不算什麼,但對年過六旬的李老卻不是件鬧著玩的事。他唱了一輩子老旦戲,還從來沒有起過這么高“吊毛”的“范兒”。當時台上台下的觀眾,都替他捏了把汗,站在下場門看戲的裘盛戎趕緊走過去,既親切又半開玩笑地說:“多爺!您今晚怎么玩上老命了?是不是不打算過年啦?”李老面帶笑容,很幽默地對大伙兒說:“別看我歲數大點,可腰腿還算靈活,說真的,沒有兩手絕的,也不敢應今兒晚上這個活兒!”

侯喜瑞

熱愛藝術勞動

以九十二歲的高齡病逝的侯喜瑞,是近代梨園中享壽最高,藝術最精,最受廣大觀眾歡迎的藝術家,他的一生有很生動的事跡:

京劇最大的科班,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北京宣武門外,前鐵廠七號成立的喜連成科班(後易名富連成)。第一科喜字輩共有學生七十三人,侯喜瑞是這七十三位“喜連成”最早的學生中的一人。他九歲入科學藝,一九一二年離開科班,首次搭班在東安市場(今東風市場)吉祥園(今稱吉祥劇場),陪武生王二墨演《青石山》劇中的周倉,只拿一吊錢(合銅元十枚)的戲份。但他並不因此氣餒,無論演什麼角色,都全力以赴,認真地去演,很快引起台下觀眾的注意。迨一九一四年為老生吳鐵庵配演“失空斬”的馬謖時,戲份已漲了十倍。由於他有高度的藝術責任感,不論角色大小,戲碼排前排後,他都賣力。因而各班都樂於約他演戲,很快就成了京中趕包最忙的人。據說他曾經日夜趕過八個場子,往往是這家戲院唱完,趕到那家戲院,時間趕不過來,致使戲園不得不臨時墊一出小戲。

全盛時期

二十年代,是侯喜瑞的全盛時期,打開當時北京的大小報紙,凡是戲院廣告,無論那位的名角演出,十九有侯喜瑞的名字在內。有什麼原因呢?一、他演戲認真負責,藝術全面,甘當綠葉扶紅花;第二觀眾愛看他的戲,很有一部分觀眾,是專為看他的戲而來。例如:一九二四年他在北京新明大戲院和楊小樓、余叔岩、荀慧生合作。這是近代京劇史上有歷史意義的一次演出。楊、余、荀三個人的戲,他都配得上,由於有他這樣一位花臉,使他們的演出更加生色不少。如演《戰宛城》,楊飾典韋,余飾張繡,荀飾鄒氏,侯演曹操,在“馬踏青苗”一場中的走馬、勒韁、鳩起馬驚的大趟馬,幾個轉身,幾次馬鞭打靴尖,真是精彩紛呈,不讓楊、余專美於前。還有一齣好戲;余叔岩的《定軍山》代斬淵(錢金福飾夏侯淵)接演《陽平關》代五截山。楊小樓的趙雲,侯也是演曹操。他在坐帳時的哭人頭(哭夏侯淵)表演得淋漓盡致。到了五截山一場,曹操在山上觀戰時,唱到“莫不是常山的趙子龍,他又來了”時,一驚、一喜,在龍字耍了個腔,利用唱腔表達了曹孟德當時的心情,令人拍案叫絕,難怪他有“活曹操”的外號了。照說京劇里的架子花臉,只有生行(武生和老生)配戲,才能夠發揮作用:譬如當年侯喜瑞與楊小樓配《連環套》的竇爾敦、《落馬湖》的李佩、《惡虎村》的武天虬,可謂牡丹綠葉,相得益彰然而侯的架子花臉在表演藝術上,突破了這一界線,即使“四大名旦”中的梅、程也都非他不可,因為梅派戲也好,程派戲也好,有他參加就能起烘雲托月的作用。試舉數例:梅蘭芳一九二四年在北京,排演了一至四本的《太真外傳》。侯喜瑞在劇中飾安祿山,有幾場戲很瘟,但是經他一演,如同畫龍點晴,台下的觀眾就此振奮起來。後來侯喜瑞脫離了梅的“承華社”,梅蘭芳索性不演這部戲了。

侯派的行成

京劇中分生、旦、淨、末、醜五行,淨行就是花臉,花臉又分銅錘、架子、武二花等類。從清朝內廷供奉的花名冊上看,當時最有名的銅錘(演姚期、包拯一類戲的)是金秀山,架子花(演張飛、牛皋一類戲的)是黃潤甫,武二花(演楊七郎、青面虎一類戲的)是錢金福。侯喜瑞是黃潤甫弟子,他的戲屬於黃的一派,黃派不重於唱,以表演細膩、刻劃人物取勝。侯的天賦並不好,拙於嗓,體型也瘦小,既沒有郝壽臣那樣響亮的歌喉,也沒有金少山那樣雄偉的身材,何以能自成一派而與郝、金成鼎足之勢呢?必須介紹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清末民初,都中以演架子花臉馳名的,除黃潤甫,尚有何桂山、李連仲等。郝壽臣在一九一三--一九一四年已露頭角,梅蘭芳組“文社”時代(1914年)郝已與梅蘭芳、楊瑞亭、瑞德寶、孟小如同台演出了。那時候,金雖已出台,聲譽均不及郝。一九二一年前後,黃潤甫、何桂山相繼退出舞台,金少山早已南下,侯喜瑞脫穎而出。各班都爭先約他加入。他並不因為紅了而驕傲自滿。相反為人謙虛隨和。

從學戲到教戲

如前所述,侯喜瑞是黃潤甫的弟子,但他的開蒙老師是富連成科班總教師蕭長華。由於蕭老師發現他是架子花臉的可造之才,就帶他到後台去看望黃潤甫,繼之又登門拜訪,連續六次之多。黃潤甫看到他的一片真誠,這才開山門收他為徒。侯喜瑞一生念念不忘這兩位老師對他的教誨,譬如老師對他說“藝術高不能性情高”,這促使他成為一個謙虛好學的人,而能對藝術精益求精,千錘百鍊。他更記得老師經常對他說的話:“誰是老師,不是我,是觀眾。”他從來不把觀眾當作外行,他說:“因為觀眾看得多,見得廣,有比較,是發給我們證書的人。你的藝術再好,觀眾不批准也領不到文憑。”侯喜瑞一生藝術的成就,拿他的話來說,是在一個“學”字上,不管學什麼,他都用心學,他把台上演,也看成是“學”。由於他演得多,也就學得多了。無論演大小角色,他首先把角色(人物)“琢磨透了,研究到家”,他學戲時,就是什麼都學,所以他才能什麼角色都演。他善於為人配戲,可從不搶戲,也不胡來,更不能沒戲,又不能演壞。如何對待這些問題呢?首先要注意對方的戲,把對方的戲先亮出來,對方表演完了,挨到自己表演時要儘量發揮。做到配角不能爭戲,但要有戲這才算稱職,這番話也可以說,就是侯喜瑞成功的秘訣。他還說過:“學戲要會學,教戲要會教。”他的老師曾經問他:“你可會教戲?”說教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坐在椅子上不動工,只耍嘴皮子,這種教法學生是無從領會的。一種是現身說法,一招一式地比劃給學生看,這樣教不但學生容易明白,也能從學生身上看出自己的毛病。如有缺點,可以立即改正,也就是現在所謂的以身示範的教學方法。

唱片專輯

專輯明細

序號 劇目 唱片 唱詞 年代 公司 演員
1 長坂坡 唱片 唱詞 1928年 勝利2面 侯喜瑞飾曹操
2 九龍杯 唱片 唱詞 1928年 勝利1面 侯喜瑞飾黃三太
3 紅拂傳 唱片 唱詞 1928年 勝利1面 侯喜瑞飾張仲堅
4 陽平關 唱片 唱詞 1928年 勝利1面 侯喜瑞飾曹操
5 盜御馬 唱片 唱詞 1928年 勝利1面 侯喜瑞飾竇爾墩
侯喜瑞 侯喜瑞
侯喜瑞 侯喜瑞
侯喜瑞 侯喜瑞

走近京劇淨角演員

淨角是京劇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花臉。從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袁世海
金少山
方榮翔
郝壽臣
孟廣祿
裘盛戎
尚長榮
陳霖蒼
鄧沐瑋
顧謙
錢金福
侯喜瑞
舒桐
何桂山
楊赤
金秀山
康萬生
方旭[京劇演員]
李連仲
劉大可
劉魁魁
婁振奎
李榮威
劉連榮
李嘉林
李永利
李慶春[京劇演員]
馬連昆
馬永安
穆鳳山
陳漢文
齊嘯雲
郭元汾
裘桂仙
韓盛信
裘少戎
孫盛文
蘇維明
孫正琦
孫元坡
陳真治
何佳山
蘇連漢
唐元才
田有亮
吳鈺璋
王正屏
魏積軍
夏韻龍
徐世光
安平
袁小海
楊東虎
袁金綿
董俊峰
袁國林
趙炳嘯
張宏逵
張德華
陳俊傑
黃潤甫
陳富瑞
韓富信
馬阿龍
馬崇仁[京劇淨角]
韓巨明
陳鴻喜
裘繼戎
金少臣
景榮慶
鉗韻宏
高明博
裘世戎
錢寶森
任廣平
榮富華
劉喜益
李壽山
時玉奎
宋富亭
耿露
宋昌林
高盛虹
蘇富憲
沈福山
陸洪瑞
李廣仁
梁連柱
沈三玉
陳長慶
郭正發
王益芳
王嘉慶
厲慧福
王泉奎
李小培
程世傑
許德義
高卓
翟富夔
奚延宏
范福泰
李欣[京劇演員]
方鎮泉
殷元和
楊燕毅
厲慧斌
尹松濤
楊占坤
楊博森
李長春[京劇演員]
劉元漢
於鳴奎
趙永泉
劉永春
張世桐
范寶亭
張達發
趙永墩
張連祥
趙文奎
張韻斌
張關正
馬世嘯
張洪祥
張鳳台
孟喜平
田春喜
賀永華
陸鴻春
童慧荃
王文祉
王連奎
萬正明
麻穆子
牟金鐸
李壽安
王盛芝
常春生
王連浦
吳松岩
毛盛榮
牛征良
王正森
王應立
彭福林
黃福天
薛盛忠
蕭盛瑞
夏福通
郝盛群
郎德山
羅盛遠
葉盛富
葉忠定
葉慶先
葉福海
錢盛川
於元海
陸喜春
景璉璉
高德祿
慶春圃
蔣少奎
錢雙蓮
李慧來
黃彥忠
蔡松春
楊榮樓
劉硯亭
朱玉峰
朱正為
侯海林
梁再勝
韓樂卿
劉世臣
張連庭
梁益順
鍾喜玖
馮連恩
段富寰
沈世啟
鍾連鳴
梅榮齋
陸景春
周和桐
周慧江
張喜廣
朱正雷
劉永奎
趙喜魁
胡學禮
張金波
孫斌武
朱世業
陳世鼎[京劇淨角]
陳世鋒
尹小峰
費玉策
馮金壽
蘇延奎
孟俊泉
張德武[京劇演員]
牛春化
何佩亭
陳玉申
余元龍[京劇淨角]
翁思可
李世慶
楊光[京劇淨角]
葉盛茂[京劇淨角]
孫玉奎[京劇淨角]
陳宇[京劇淨角]
趙世璞[京劇淨角]
蘇敬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