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行

旦行,京劇的主要行當之一,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按照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旦行又可以劃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等專行,有的專行還有分支。

簡介

旦行,京劇的主要行當之一,是在戲曲中扮演不同年齡、身份、性格的女性的角色。其中包括正旦(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幾種行當。

旦行起初分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刀馬旦等等,後來隨著老旦形成了單獨的流派,加之彩旦往往由醜行演員客串,所以一般情況下提起旦行指的就是正旦、花旦和刀馬旦。

根據梅蘭芳的觀點,旦角的開山祖師要數陳寶山胡喜祿,同時還有梅巧齡;第二代則要數時小福余紫雲陳德霖田桂鳳余玉琴田際雲王瑤卿朱文英等承上啟下身懷絕技的前輩;第三代就是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四大名旦和於連泉(筱翠花)、徐碧雲閻嵐秋以及南方的黃玉麟(綠牡丹)、黃桂秋了。之後還有前後四小名旦四大坤旦等,可謂流派紛呈。今天追溯起來,真正可以與梅、尚、程、荀四派並稱的,就是四小名旦中的張君秋了。

分類

正旦

又名“青衣”,重唱工,念韻白,多扮演端莊賢淑、賢妻良母類型人物。年齡由青年到中年。表演深沉,行動穩重。

典型的青衣戲,如《白蛇傳·祭塔》的白素貞,《祭江》的孫尚香,《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蓮等。也有些唱、念、做並重的青衣戲,如《宇宙鋒》的趙艷容,《三擊掌》的王寶釧,《失子驚瘋》的胡氏,《寶蓮燈》的王桂英等。在封建社會,婦女的行動被禮法約束很嚴,要求目不斜視,笑不露齒,所以在舞台上,一般青衣演員或坐、或站、或走,一隻手都要橫在胸前,捂著胸口,因此青衣俗名抱肚子旦

花旦

花旦與青衣的情況不同,其服裝大多是短褂子,短褲子,或是短襖子,短裙子。主要扮演青年女性。以做工和說白為主,說白又以京白為多。人物性格比較活潑開朗,動作比較伶俐敏捷。

花旦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狹義的花旦,指扮演性格活潑爽朗,舉止輕盈伶俐的青年婦女角色,其中又以丫環為多,如《紅娘》的紅娘,《打櫻桃》的平心,《花田錯》的春蘭,《春草闖堂》的春草等。此外,《紅鸞禧》的金玉奴,《得意緣》的狄雲鸞等角色也由花旦扮演。

廣義的花旦的範圍,包括比較廣,有這樣幾種:一種是閨門旦,主要扮演未婚少女,以做工、念白見長,如《拾玉鐲》的孫玉姣,《櫃中緣》的劉玉蓮等。有些角色唱做皆重,表演穩重類似青衣,例如《釵頭鳳》的唐蕙仙,《梅玉配》的蘇玉蓮,《二度梅》的陳杏元等,也劃入閨門旦範圍。第二種是玩笑旦,扮演好打好鬧、好說好笑的角色,多出現在喜劇或鬧劇里。表演特點是詼諧風趣,重做工與說白。與玩笑旦搭配的多為小丑與小生,所以這類喜劇又名“三小戲”。有些來自民間的歌舞小戲,如《小放牛》、《小上墳》、《打花鼓》等,其中的旦角也可以劃入玩笑旦範圍。第三類叫潑辣旦,扮演性格潑辣,舉止放蕩不羈,說話鋒利尖刻的角色,重做工與說白,例如《坐樓殺惜》的閻惜姣,《翠屏山》的潘巧雲,《武松殺嫂》的藩金蓮等。《巴駱和》(全部名《龍潭鮑駱》或《宏碧緣》)的巴九奶奶,是典型的潑辣旦角色。再有一種叫刺殺旦,名詞來自崑曲。但崑曲里的刺殺旦,主要扮演為了復仇而刺殺仇人的女性角色,如《貞娥刺虎》的費貞娥,《相梁刺梁》的鄔飛霞等。而京劇里的刺殺旦,則指被刺殺的角色,如《戰宛城》的鄒氏,以及前述的一些潑辣旦角色,如潘金蓮、潘巧雲、閻惜姣等。

至於在京劇里為了復仇而刺殺奸惡仇人的女性,如《審頭刺湯》的雪艷娘,《青霜劍》的申雪貞等,則都由青衣來扮演。因此實際上,京劇的刺殺旦與潑辣旦已合而為一,刺殺旦就不復存在了。

武旦

是以武打為主的,多是扮演穿箭衣的女英雄。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白蛇傳》中的青蛇等。

刀馬旦

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

武旦、刀馬旦是扮演一些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武旦是概稱,包括短打、長靠兩類。短打武旦亦簡稱武旦,重武功、說白、翻撲、打出手,不大注重唱與表演。如《打焦贊》的楊排風,《泗州城》的水母,《打店》的孫二娘,《搖錢樹》的張四姐,《三岔口》的店主婆等都是。長靠武旦習慣稱為刀馬旦,除重武功外,還要長於表演、說白、工架,有的戲還要能唱。例如《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的穆桂英,《佘塘關》的佘賽花,《棋盤山》的竇仙童,《馬上緣》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的雙陽公主,《劉金定》的劉金定,《扈家莊》的扈三娘等。這個行當要求技藝全面,文武全材。

花衫

花衫是旦行里的重要行當,是介乎青衣、花旦、刀馬旦之間的一種行當。

青衣偏重唱,花旦偏重做,刀馬旦偏重武,但是單純的唱、做、武,在反映生活的時候,總是比較單調,表現生活的內容比較狹窄,受到限制。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愈益豐富,人物的性格和行動,也日益複雜,在舞台上表現的形式也就要求多種多樣,對演員的要求也希望他們多知多能。花衫的行當就這樣應運而生。

花衫的名稱大約出現於二十年代,行當的創始人是王瑤卿。在王瑤卿以前有個余紫雲(京劇老生余叔岩的父親),清末時期已經兼演青衣和花旦,當時青衣與花旦是不宜兼演的,余紫雲覺得專演青衣或花旦太單調了,就兩種行當的戲都演,民眾很歡迎。不過他演的戲不多,花衫的行當還沒有形成。王瑤卿的技藝精湛,學問淵博,有卓見遠識,許多著名演員,包括四大名旦都出自他的門下。王瑤卿看到旦角的表演藝術必須擴大表現範圍,豐富充實,增強表現能力。所以在他的舞台實踐中,就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伶俐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各種不同的表演藝術,都熔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行。這種行當出現不久就風行開來,人們給它起了個新的名稱“花衫”。從這以後,四大名旦在這個基礎上又不斷發展,他們新編的劇目,大部分都屬於花衫範疇。例如梅蘭芳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廉錦楓》、《花木蘭》、《太真外傳》、《西施》、《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掛帥》等;程硯秋的《紅拂傳》、《風流棒》、《碧玉簪》、《賺文娟》、《梅妃》、《花舫緣》、《鴛鴦冢》、《春閨夢》、《鎖麟囊》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雲的《謝小娥》、《乾坤福壽鏡》、《漢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珍珠烈火旗》等;荀慧生的《釵頭鳳》、《香羅帶》、《霍小玉》、《杜十娘》、《荊釵記》、《荀灌娘》、《魚藻宮》、《紅樓二尤》等;以及大家都演的《白蛇傳》、《玉堂春》、《四郎探母》、《打魚殺家》等,都是屬於花衫範疇的戲。

自從花衫行當出現,旦行的表演藝術向前躍進了一大步,旦行劇目也越來越豐富,只是四大名旦的新編劇目,就近二百出,為京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老旦

老旦是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其表演特點是唱、念都用本嗓(真聲)。但由於是女性,唱腔和潤腔的方法,不能像老生那樣平、直、剛勁,而應該像青衣那樣婉轉迂迴。《釣金龜》的康氏,《赤桑鎮》的吳妙貞,《望兒樓》的竇太真,《打龍袍》的李後等,都是唱工老旦。《清風亭》的賀氏,《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是做工老旦。

彩旦

俗稱醜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實際是用丑角來應工的。簡單說彩旦是重說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說京白,以做工為主,表演、化妝都很誇張,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的角色。

這類角色並不全是壞人,有的是用來諷刺愚蠢和自作聰明的人,比如《鳳還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東施等。還有一些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獷、豪放的婦女,例如《串龍珠》里的花婆,《四進士》里的萬氏,《鐵弓緣》里陳秀英的母親等等,還有的是塑造了風趣、詼諧的藝術形象,例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京劇流派知識介紹

流派,是藝術發展的一種必然產物。流派的多樣化,是藝術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京劇藝術自不例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