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

《紅娘》

《紅娘》又名《西廂記》。見唐元稹《會真記》,金董解元《弦索西廂》,元王實甫《西廂記》及明李日華《南廂記》。陳水鍾、荀慧生始編為京劇演出,以紅娘為主,至“拷紅”止。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紅娘》《紅娘》

《西廂記》為家喻戶曉的名著,《佳期》、《拷紅》等折,還活躍在南、北崑曲舞台上。曲藝節目中,也有不少演唱西廂故事者。荀慧生在《西廂記》中,最喜愛紅娘。這個人物善良、正直,爽朗、熱情,反抗性也很強烈。崔、張的結合,藉助於紅娘之力不小。崑曲《拷紅》一折,即是重點強調紅娘這一人物,歌頌她的勇敢、沉著和機智。

京劇早年本無演《西廂》故事的劇目,為彌補這一缺陷,乃著手創編。因最喜紅娘其人,遂參照王本《西廂》和崑曲《拷紅》編寫成《紅娘》一劇,以張生、鶯鶯情事為綱,以紅娘一角為主,歌頌這一見義勇為、成人之美的青年女性。劇本於一九三六年編成,同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北京首次演出。自飾紅娘,何佩華飾崔鶯鶯,高維廉飾張君瑞,何盛清飾崔夫人,張春彥飾白馬將軍。演出後,深得好評。此後數十年,率演不衰。其後又根據演出心得、體會,對於劇情和唱、做,隨時加工改進。尤其解放後,重新加以整理,使主題更為突出。此劇唱腔和表演身段,皆有獨特創造:如《琴心》一場的“反漢調”,《佳期》一場的“反四平”,以及《逾牆》一場紅娘手持棋盤引入張生的身段等等,都不見於其他戲中。這些創造,因密切結合人物性格,久已膾炙人口。

作品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今保定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故事起源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亦相傳為元稹假借張生的自傳體小說或故事。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歷史沿革 

《紅娘》《紅娘》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將結局改變,宋代以後,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良(一說為董琅)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主要角色

紅娘:旦

張珙:小生

崔鶯鶯:旦

崔夫人:老旦

法本:生

法聰:醜

惠明:淨

孫飛虎:淨

杜確:生

琴童:醜

中軍:老生

人物形象

《紅娘》《紅娘》

紅娘這個人物“成名”於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西廂記》的故事,原出於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北宋以後,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士大夫“無不舉此以為美談,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宋趙令畤《〈蝶戀花〉鼓子詞序》)。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秦觀毛滂曾用《調笑轉踏》,趙令畤曾用《商調蝶戀花鼓子詞》歌詠這一故事。到了南宋被民間藝人改編為話本《鶯鶯傳》和官本雜劇《鶯鶯六么》。

金代董解元進一步把這個故事改編為《西廂記諸宮調》(俗稱《董西廂》)。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在歷史上流傳的崔、張故事,特別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的再創造。紅娘這個人物在崔、張故事中以一個婢女的身份出現,在元稹的《鶯鶯傳》中雖有其名,但並不十分重要,是一個平凡的女婢,從唐到宋的流傳過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廂》起,才對這個形象進行了成功的創造,使之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為不朽的藝術形象,進入許多中國人的心中,卻是始於王實甫的《西廂記》。

戲劇情節

《紅娘》《紅娘》

唐,貞元年間,西洛書生張珙進京應試,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二人一見傾心。張珙乃搬入寺內,居住西廂之側,以期俟機與崔鶯鶯相近。河中叛將孫飛虎,知崔鶯鶯貌美,兵圍普救寺,欲掠之。崔夫人於危急中誓言:“有人能退去賊兵,願倒賠妝奩,將鶯鶯之為妻。”張珙有摯友白馬將軍杜確,統兵鎮守蒲關,乃修書一封,命寺僧惠明下書往邀杜確前來解圍。

杜確剿滅孫飛虎之後,張珙本思與崔鶯鶯結成夫婦,豈知崔夫人嫌其為白衣秀士,悔卻前言,借詞推託。張珙與崔鶯鶯兩心怏怏,紅娘乃往來傳書遞柬,先使二人在花園相會,繼之更促成二人婚事,共度佳期。事為崔夫人聞知,怒笞紅娘。紅娘據理申辯,並責崔夫人出爾反爾之過,終使崔夫人張口結舌,無言以對,依紅娘之見,準張珙與崔鶯鶯結親,但須張珙赴試高中之後,始允成禮。張珙遂離河中,取路入都。至此,張珙與崔鶯鶯之事,告一段落。

語言特點

《紅娘》《紅娘》

《西廂記》是我國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一部傑作,它誕生於盛產戲曲的元代,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性和精湛優美的藝術性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裡描寫的崔張愛情故事簡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而作品的藝術風格,尤其是它那璀璨優美的語言藝術,更令歷代各階層人士,包括自視甚高的歷代文人墨客都為之扼腕讚嘆不已。正是由於這部作品的出現,作者王實甫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

這位來自社會平民階層的人士與當時另一位戲曲大師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燦的元曲辭彙,成為我國戲曲史上所謂“文采派”的最傑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戲曲評論家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稱《西廂記》:“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本文擬就《西廂記》里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語言藝術,試為論述二三,管窺之見,淺陋在所難免。

思想內容

《紅娘》《紅娘》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裡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症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主要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相關評價

《紅娘》《紅娘》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京劇旦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

《碧玉簪》
《打龍袍》
《鳳還巢》
《貴妃醉酒》
《廉錦楓》
《穆桂英掛帥》
《秋江》
《生死恨》
《太真外傳》
《宇宙鋒》
《紅娘》
《桃花村》
《打焦贊》
《目連救母》
《女起解》
《棋盤山》
《擋馬》
《拾玉鐲》
《鎖麟囊》
《佘賽花》
《春草闖堂》
《串龍珠》
《大英傑烈》
《謝瑤環》
《小上墳》
《楊排風》
《雛鳳凌空》
《遇皇后·打龍袍》
《悅來店·能仁寺》
《狀元媒》
《打櫻桃》
《春秋配》
《樊江關》

《青霜劍》
《法門寺》[傳統劇目]
《罷宴》
《三擊掌》
《櫃中緣》
《三進士》
《三堂會審》
《彩樓配》
《紅樓二尤》[京劇]
《洪母罵疇》
《武昭關》
《浣紗記》
《漢明妃》
《辛安驛》
《行路訓子》
《香羅帕》
《春閨夢》
《雁門關》
《賣水》
《英台抗婚》
《得意緣》
《赤桑鎮》
《梅妃》
《對花槍》
《活捉三郎》
《蘇三起解》
《勘玉釧》
《紅拂傳》
《李逵探母》
《別宮祭江》
《斷橋》
《望兒樓》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賀後罵殿》
《墨黛》
《摩登伽女》
《黛玉葬花》[京劇]
《穆桂英大戰洪州》[京劇]
《穆天王》
《火燒余洪》
《能仁寺》[京劇劇目]
《扈家莊》
《乾坤福壽鏡》
《八珍湯》
《花田錯》[京劇]
《花木蘭》[京劇]
《黛諾》
《泗州城》
《霍小玉》
《盜仙草》
《活捉王魁》
《盜庫銀》
《杜十娘》[京劇]
《紅線盜盒》
《三休樊梨花》
《佘塘關》
《花舫緣》
《天女散花》[京劇]
《棒打薄情郎》
《挑簾裁衣》
《鴻鸞禧》[京劇]
《虹橋贈珠》
《文姬歸漢》
《望江亭》[京劇]
《五龍祚》
《祭塔》[京劇]
《無底洞》[京劇]
《小放牛》[京劇]
《荊釵記》[京劇]
《香羅帶》
《鋦大缸》
《百花贈劍》
《荀灌娘》
《孔雀東南飛》[京劇]
《孝義節》
《西施》[京劇]
《謝小娥》
《風流棒》
《孝感天》
《八仙過海》[京劇]
《六月雪》[京劇]
《魚藻宮》
《洛神》[京劇]
《楊門女將》[京劇]
《一捧雪》
《游六殿》
《林四娘》
《霸王別姬》[京劇]
《搖錢樹》[京劇]
《改容戰父》
《釣金龜》[京劇劇目]
《賺文娟》
《竹林記》
《珍珠烈火旗》
《戰金山》

歷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第一屆 《紅色娘子軍》 | 第二屆 《李雙雙》 | 第三屆 《吉鴻昌》《淚痕》《小花》 | 第四屆 《廬山戀》《天雲山傳奇》《七品芝麻官》 | 第五屆 《喜盈門》《鄉情》《白蛇傳》 | 第六屆 《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 | 第七屆 《咱們的牛百歲》《十六號病房》、《不該發生的故事》 | 第八屆 《高山下的花環》、《人生》、《紅衣少女》 | 第九屆 《咱們的退伍兵》《少年犯》《日出》 | 第十屆 《芙蓉鎮》《血戰台兒莊》《孫中山》 | 第十一屆 《紅高粱》《老井》《原野》 | 第十二屆 《春桃》《寡婦村》《共和國不會忘記》 | 第十三屆 《開國大典》《本命年》《巍巍崑崙》 | 第十四屆 《焦裕祿》《龍年警官》《老店》 | 第十五屆 《大決戰》《周恩來》《過年》 | 第十六屆 《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楊貴妃》 | 第十七屆 《鳳凰琴》《重慶談判》《炮兵少校》 | 第十八屆 《被告山槓爺》《留村察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 | 第十九屆 《紅櫻桃》《七·七事變》《混在北京》 | 第二十屆 《紅河谷》《大轉折》《離開雷鋒的日子》 | 第二十一屆 《甲方乙方》《鴉片戰爭》《長征》 | 第二十二屆 《男婦女主任》《紅娘》《一個都不能少》 | 第二十三屆 《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國歌》 | 第二十四屆 《生死抉擇》《漂亮媽媽》《芬芳誓言》 | 第二十五屆 《25個孩子一個爹》《大腕》《法官媽媽》 | 第二十六屆 《衝出亞馬遜》《英雄》《鄧小平》 | 第二十七屆 《手機》 | 第二十八屆《張思德》 | 第二十九屆 《集結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