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簪》

《碧玉簪》

《碧玉簪》明朝時,禮部尚書李廷甫女秀英,許婚玉林。秀英表兄曾求婚彼拒,買通媒婆,涯得秀英之碧王簪,並偽造情書,乘秀英洞房花燭夜暗置洞房。玉林見信,疑妻不貞、忽而離去。自此對秀英時加辱罵,秀英抑鬱成疾。丫環小翠告張母,張瑞華親至玉林質問,真相大白。其表兄畏罪而死。玉林向秀英賠禮、夫妻和好。

基本信息

粵劇《碧玉簪》

《碧玉簪》《碧玉簪》

陳鴻進 飾 陸 氏 招石文 飾 王 裕
高 麗 飾 李夫人 阮兆輝 飾 李廷甫

劇情簡介

吏部尚書李廷甫的獨生女秀英,秉性聰穎,容顏秀麗,父母愛若掌上明珠。李廷甫壽辰之日,翰林王裕偕子玉林前來祝壽。李見玉林才貌雙全,就將獨女秀許配為妻。秀英表兄顧文友因求親不遂,懷恨在心,暗中勾結孫媒婆偷得秀英玉簪一支,連同一封假造之情書,置於新房之中。玉林中計,疑秀英不貞,婚後備加冷落。

滿月之期秀英歸寧,玉林懷疑秀英與文友有約,迫令其當日原轎而回,秀英滿心期望夫妻重歸於好,委曲地匆匆趕回。是夜,深秋時份,天氣漸寒,秀英怕夫受涼,為其蓋衣,本是一番好意,誰知玉林醒後,反怪秀英存心不善,將其毆辱一場。

李夫人對秀英歸寧當日原轎而回,心中疑惑,遂修書與夫。廷甫聞信連夜趕回,到王府責問,玉林出示情書、玉簪,廷甫無言以對,一怒拔劍斬女,幸得陸氏勸阻,問明原因,並將孫媒婆拘審,事情終於大白。玉林見鑄成大錯,悔恨有加,大比之年,玉林高中狀元,親捧鳳冠至岳丈家賠禮,在兩家長輩勸慰下,夫妻重歸和諧。

演員介紹

吳仟峰
十一歲拜陳非儂為師,十八歲當正印文武生,是粵劇名小武顧天吾的弟子。後隨陳鐵英、北派劉洵學藝,後自組日月星劇團。吳氏造功精湛細膩、表演認真,除了演才子佳人戲外,尤擅演性格突出之人物,唱功備受讚賞。

南鳳
一九八二年拜王粵生門下習唱,復隨譚珊珊、粉菊花學習粵劇做功及北派功架,近年隨賀夢梨老師深造劇藝。八十年代加入頌新聲劇團與林家聲、陳好逑合作。九四年於鳳笙輝劇團擔任正印花旦,亦經常參加龍嘉鳳、漢風、東升、新鳳凰等劇團的演出。

陳鴻進
粵劇新晉演員,於漢風粵劇研究院學藝,為梁漢威之入室弟子,並蒙郭錦華、劉洵及許堅信等名師前輩悉心指導。現積極參與各劇團之演出,出任醜生。無論扮演男醜女醜、鬚生、淨角或老旦之角色,皆受觀眾讚賞。

招石文
自小醉心粵劇,曾拜金擎山為師,工作時亦不忘參與各業餘演出。期後,再投張醒非門下學習武生角色,亦曾得任大勛老師指導。在雛鳳鳴擔任二武時,蒙靚次伯親授坐車工架及罪子唱腔。現經常參與各大劇團的演出。

《碧玉簪》《碧玉簪》《碧玉簪》

高麗
最初隨鳳凰女學藝,後活躍於香港粵劇壇,曾參與鳳凰女及麥炳榮組成的大龍鳳、鳳求凰劇團,擔任二幫花旦;及後回港發展,多度被龍嘉鳳、劍新聲、兆儀、漢風等劇團邀為二幫花旦。

阮兆輝
初隨名宿新丁香耀學習粵劇,後拜名伶麥炳榮為師。一九九一年榮獲香港藝術家年獎,九二年獲頒授勳銜,同年應邀卦倫敦作御前演出。阮氏致力推廣傳統戲曲,九三年創立「粵劇之家」,製作的名劇有《趙氏孤兒》、《十五貫》、《玉皇登殿》、《醉斬二王》等,又與教育署及各大學合作,把戲曲知識推廣至各學校。

越劇《碧玉簪》

越劇《碧玉簪》傳統劇。明朝吏部尚書李廷甫將女兒秀英許配翰林王裕之子玉林。秀英的表兄顧文友因求婚不成,便買通孫媒婆向秀英借得玉簪一支,連同偽造的情書,在秀英成婚之日,暗置於新房之中,玉林果然中計,疑秀英不貞,備加冷落和凌辱。廷甫聞女被虐,趕往王府責問,玉林方出示情書、玉簪,遂使真相大白。然秀英已被折磨成疾。玉林悔恨不已,上京赴考中魁,請來鳳冠霞帔向秀英認錯賠禮。

劇本來歷

《碧玉簪》《碧玉簪》
1918年,男班藝人馬潮水、張雲標根據《李秀英寶卷》和《碧玉簪全傳》等書的故事,再參照東陽班(婺劇)《碧玉簪》的情節編成全劇,於同年7月20日首演於上海華興戲園,由張雲標飾王玉林,費翠棠李秀英馬潮水飾李廷甫,金千法飾李夫人,姚方松飾王夫人。後成為各越劇團演出的藍本。

婺劇本原名《三家絕》,系秀英被父踢死,表兄顧文友送官問斬,玉林悔恨碰死,是三家絕後的大悲劇結局,馬潮水卻改成玉林高中送鳳冠大團圓結局。1954年,華東戲曲研究院編審室根據越劇舊本及振奮越劇團演出本整理,弘英執筆,屠杏花、竺素娥任藝術顧問,黃沙導演,項管森、曉舟音樂整理,蘇石風舞美設計。華東越劇實驗劇團於是年7月9日首演於大眾劇場。金採風飾李秀英,丁賽君飾王玉林,任棣華飾李廷甫,余彩琴飾李夫人,沈紅笑飾陸氏。1956年,浙江佘惠民也作改編,由杭州越劇團首演,張琴娟飾李秀英,安素芳飾王玉林,汪如亞飾玉林娘。1957年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獲劇本二等獎。劇本於1957年由東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上海越劇院攜該院整理本於1960年赴香港演出,1961年訪問朝鮮演出。1962年,該劇由海燕電影製片廠和香港大鵬影業公司攝製成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吳永剛導演。金採風飾李秀英,陳少春飾王玉林,周寶奎飾陸氏,錢妙花飾李廷甫,姚水娟飾李夫人。該劇為上海越劇院保留劇目,金採風代表作之一。其藝術樣式為悲喜劇,既悲得催人淚下,又喜得令人捧腹。

《碧玉簪》《碧玉簪》
《三蓋衣》、《歸寧》、《送鳳冠》3場戲唱、做俱佳,常作為單折演出和教學之用。該劇暴露了封建的倫理道德對婦女精神上的束縛與摧殘,但演出後在評論界引起了爭鳴:一種意見認為該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是思想性、藝術性都很堅實的優秀傳統劇目;另一種意見認為這齣戲是宣揚封建道德的壞戲;再有一種認為該劇是精華與糟粕混雜在一起的最典型的劇目之一。

它既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統治階段的罪惡,又同時宣揚與維護了封建道德。該劇劇本1960年由香港萬里書店編入《越劇精華》第二集,196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編入《越劇叢刊》第二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該劇的單行本。該劇主要唱段分別由中國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音帶發行(包括小白玉梅、邢月芳、張雲霞、王杏花、施彩花等演唱的《送鳳冠》、《三蓋衣》、《勸女》的唱片在內)。解放前,該劇被灌制的唱片還有大中華、麗歌等唱片公司出版的由徐玉蘭、傅全香、姚水娟、王文娟等演唱的《送鳳冠》等唱段。20世紀80年代,香港藝聲公司出版了小白玉梅邢月芳演唱的《送鳳冠》密紋唱片。香港瑪麗莎公司出版了金採風、陳少春演唱的《碧玉簪》密紋唱片

觀後感

趙啟賢中了他人之計,懷疑妻子,既不明說,又不給妻子分辨的機會,到最後真相大白,又負荊請罪,言歸於好。“何前倨而後恭也!”包袱則出在郎石林的胡媒婆身上。頭裡拍陸少莊的馬屁,說趙啟賢“他哪兒有您長的這么……合格呀?!”頓挫之間,發託賣相,幽默效果就出來了。後面用了兩個新詞兒,一次是“您不但會寫情書,還會發簡訊呢!”最後連外語都出來了:被抓去見張尚書,問明真相,捉拿問典,一出來,說,“這回,一個字兒,全完!……噢,SORRY,倆字兒!”被捉拿的時候跟家院推搡,說“幹嘛呀你這是,不知道男女授受不親嘛!”相貌與言語的反差,也頗讓人發噱。三個長輩之間也有個包袱趙啟賢受了冤枉,請張玉貞替他辯白,張玉貞附在她媽旁邊兒耳語,她媽又耳語給她婆婆聽,結果趙老太太奔著張尚書就去了,也要耳語,張尚書一擺手,還是找自己的老婆聽去了——這樣三番四抖得一來,笑默就出來了。幾個演員這么一饒騰,靠這種編排之中的參差錯位,就能製造包袱。

京劇旦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

《碧玉簪》
《打龍袍》
《鳳還巢》
《貴妃醉酒》
《廉錦楓》
《穆桂英掛帥》
《秋江》
《生死恨》
《太真外傳》
《宇宙鋒》
《紅娘》
《桃花村》
《打焦贊》
《目連救母》
《女起解》
《棋盤山》
《擋馬》
《拾玉鐲》
《鎖麟囊》
《佘賽花》
《春草闖堂》
《串龍珠》
《大英傑烈》
《謝瑤環》
《小上墳》
《楊排風》
《雛鳳凌空》
《遇皇后·打龍袍》
《悅來店·能仁寺》
《狀元媒》
《打櫻桃》
《春秋配》
《樊江關》

《青霜劍》
《法門寺》[傳統劇目]
《罷宴》
《三擊掌》
《櫃中緣》
《三進士》
《三堂會審》
《彩樓配》
《紅樓二尤》[京劇]
《洪母罵疇》
《武昭關》
《浣紗記》
《漢明妃》
《辛安驛》
《行路訓子》
《香羅帕》
《春閨夢》
《雁門關》
《賣水》
《英台抗婚》
《得意緣》
《赤桑鎮》
《梅妃》
《對花槍》
《活捉三郎》
《蘇三起解》
《勘玉釧》
《紅拂傳》
《李逵探母》
《別宮祭江》
《斷橋》
《望兒樓》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賀後罵殿》
《墨黛》
《摩登伽女》
《黛玉葬花》[京劇]
《穆桂英大戰洪州》[京劇]
《穆天王》
《火燒余洪》
《能仁寺》[京劇劇目]
《扈家莊》
《乾坤福壽鏡》
《八珍湯》
《花田錯》[京劇]
《花木蘭》[京劇]
《黛諾》
《泗州城》
《霍小玉》
《盜仙草》
《活捉王魁》
《盜庫銀》
《杜十娘》[京劇]
《紅線盜盒》
《三休樊梨花》
《佘塘關》
《花舫緣》
《天女散花》[京劇]
《棒打薄情郎》
《挑簾裁衣》
《鴻鸞禧》[京劇]
《虹橋贈珠》
《文姬歸漢》
《望江亭》[京劇]
《五龍祚》
《祭塔》[京劇]
《無底洞》[京劇]
《小放牛》[京劇]
《荊釵記》[京劇]
《香羅帶》
《鋦大缸》
《百花贈劍》
《荀灌娘》
《孔雀東南飛》[京劇]
《孝義節》
《西施》[京劇]
《謝小娥》
《風流棒》
《孝感天》
《八仙過海》[京劇]
《六月雪》[京劇]
《魚藻宮》
《洛神》[京劇]
《楊門女將》[京劇]
《一捧雪》
《游六殿》
《林四娘》
《霸王別姬》[京劇]
《搖錢樹》[京劇]
《改容戰父》
《釣金龜》[京劇劇目]
《賺文娟》
《竹林記》
《珍珠烈火旗》
《戰金山》

楚劇經典劇目概覽

楚劇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鹹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