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凡》

《思凡》是川劇傳統經典折子戲,是川劇名家競華、沈鐵梅的看家戲,其中“下得山來好快活”唱段,是川劇名段,廣為傳唱。

基本信息

劇情

小尼姑色空不堪空門寂寞之苦,嚮往人間生活。一次,趁庵中無人,脫掉袈裟,悄悄逃下山去。該劇是川劇腔的典劇目,其唱腔是一大看點。

出處

川劇《思凡》川劇《思凡》

關於《思凡》的出處,明人戲曲選本中所言五花八門,共有四種說法:一、《升仙記》(《八能奏錦》);二、《思婚記》(《玉谷新簧》);三、《救母記》(《時調青昆》);四、《孽海記》(《綴白裘》)。現存兩部名為《升仙記》的傳奇,其間均沒有《思凡》內容。

與《僧尼會》的比較

川劇《思凡》川劇《思凡》

有劇種將《思凡》和《僧尼會》的內容合起來演,但《思凡》作為一出旦行應工的獨角戲,一直到晚清及近現代都頗風行。乾隆末年成書的《消寒新詠》卷二贊李玉齡演《思凡》時說到:“《思凡》之戲,一人出台,若不能刻苦求工,未免太寂。”說明《思凡》通常仍是獨角戲。民間俗稱所謂“大思凡”,有眾多人物出場,但觀音、善財、龍女、韋馱、羅漢等均為陪襯角色,如《綴白裘》中所記錄,不像《僧尼會》一直由兩人主演。從清代宮廷演戲檔案可知,鹹豐朝以後清代宮廷里經常演《思凡》,由一人主演。宮廷里也演《下山相調》,但演得相對較少,由二人主演。
看來,《思凡》和《僧尼會》同題材但來源不同。關於它們的流變,相信隨著更多材料被發現,它們的來龍去脈會更加清楚。

沈鐵梅的表演

沈鐵梅《思凡》壓軸 梨園有句行話:“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思凡》是旦角最難演的戲。大段的戲只有主角一個人在台上,唱念做打功夫非常繁

川劇《思凡》川劇《思凡》

重,對演員壓台的功力也有很高要求。而且都有珠玉在前,一批批前輩名家曾經都演繹過這些名段。 只見沈鐵梅扮演《思凡》中的小尼姑“色空”登場,甩著上身袈裟,翹起蘭花指,亮出好身段:手握一隻拂塵,嫵媚嫣然,風情萬種。一把拂塵貫穿始終,千變萬化,隨著情緒的變化和內心波動,更做出變幻無窮的動作。《思凡》落幕時劇場一片沸騰,鼓掌再鼓掌,叫好再叫好,激賞和讚嘆毫不吝惜送給了女主角。 中國戲曲學院文化交流專業研究生鍾馨說:“對於《思凡》,我都數不清看過多少名家演出過多少遍了,今天太高興了,沈鐵梅完全改變了北方觀眾一提起川劇就是‘吼喊聲腔加變臉加噴火特技’的固有印象,川劇也完全可以優雅地展現。”

在劇目《思凡》中,沈鐵梅用徒歌式的高腔、幫打唱和的風格,將一個年方二八的小尼姑不堪佛門寂靜,幻想人間喜樂生活的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令全場觀眾不自覺地拍手叫絕,嘆服川劇的神奇魅力。

楚劇經典劇目概覽

楚劇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鹹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