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

《鶯鶯傳》

《鶯鶯傳》作者元稹,原題《傳奇》。《太平廣記》收錄時改作現名並沿用至今。因傳中有賦《會真詩》的內容,亦稱《會真記》。主要講述的是貧寒書生張生對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悲劇故事。此傳因為客觀藝術效果和作者主觀議論評價的巨大矛盾引起了後世戲曲的再創作動力,對後世戲曲影響很大,著名的《西廂記》就是改寫於此。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創作背景

國畫鶯鶯傳國畫鶯鶯傳
唐代傳奇,元稹撰,原題《傳奇》,《異聞集》載此篇,還保存原題,收入《太平廣記》488卷,收錄時改作《鶯鶯傳》,沿用至今,又因傳中有賦《會真詩》的內容,俗亦稱《會真記》。其篇末說:“貞元歲九月,執事〔友〕李公垂(李紳字)宿於予靖安里第,語及於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今考出是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元稹將故事講給李紳聽,李紳作《鶯鶯歌》,元稹寫了這篇傳奇。

內容梗概

《鶯鶯傳》寫張生與崔鶯鶯戀愛,後來又將她遺棄的故事。起始張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時發生兵亂,出力救護了同寓寺中的遠房姨母鄭氏一家。在鄭氏的答謝宴上,張生對表妹鶯鶯一見傾心,婢女紅娘傳書,幾經反覆,兩人終於花好月圓。後來張生赴京應試未中,滯留京師,與鶯鶯情書來往,互贈信物以表深情。但張生終於變心,認為鶯鶯是天下之“尤物”,認為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只好割愛。一年多後,鶯鶯另嫁,張生也另娶。一次張生路過鶯鶯家門,要求以“外兄”相見,遭鶯鶯拒絕。當時人們還稱讚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是“善於補過”小說顯然是站在張生的立場,美化張生,為他的薄倖行為辯護。

藝術特色

《鶯鶯傳》成功地地塑造了崔鶯鶯的經典形象。她是位出身於沒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內心充滿了情與禮的矛盾。小說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養給鶯鶯帶來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徵,細緻地描繪這位少女在反抗傳統禮教時內心衝突的過程。鶯鶯悲劇性格既單純又豐富,她最後拒絕張生的求見,體現出性格由柔弱向剛強的轉變。鶯鶯的悲劇性格既有獨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歷史上無數個女性受封建禮教束縛、遭負心郎拋棄的共同命運。在中國文學史的人物畫廊中,崔鶯鶯、杜麗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愛情,勇於向封建禮教挑戰女性,她們都是處於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內涵的光輝婦女形象,而列在畫廊榜首則是崔鶯鶯。相比之下,張生的形像則寫得較為遜色。尤其是篇末,作者為了替張生遺棄崔鶯鶯的無恥行徑辯解開脫,竟藉其口大罵崔鶯鶯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於人”,這就不僅使得人物形像前後不統一,也造成了主題思想的矛盾。誠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

原文

鶯鶯傳鶯鶯傳
唐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従游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詰者識之。無幾何,張生游於蒲,蒲之東十餘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適有崔氏孀婦,將歸長安,路出於蒲,亦止茲寺。崔氏婦,鄭女也;張出於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従母。是歲,渾瑊薨於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於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財產甚厚,多奴僕,旅寓惶駭,不知所託。先是張與蒲將之黨有善,請吏護之,遂不及於難。十餘日,廉使杜確將天子命以總戎節,令于軍,軍由是戢。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復謂張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攜幼稚,不幸屬師徒大潰,實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猶君之生,豈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禮奉見,冀所以報恩也。"命其子,曰歡郎,可十餘歲,容甚溫美。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久之辭疾,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不然,爾且擄矣,能復遠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艷異,光輝動人。張驚為之禮,因坐鄭旁。以鄭之抑而見也,凝睇怨絕,若不勝其體者。問其年紀,鄭曰:"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於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張生稍以詞導之,不對,終席而罷。張自是惑之,願致其情,無由得也。崔之婢曰紅娘,生私為之禮者數四,乘間遂道其衷。婢果驚沮,腆然而奔,張生悔之。翼日,婢復至,張生乃羞而謝之,不復雲所求矣。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張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紈綺間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張大喜,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是夕,紅娘復至,持彩箋以授張曰:"崔所命也。"題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亦微喻其旨,是夕,歲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逾焉,達於西廂,則戶半開矣。紅娘寢於床,生因驚之。紅娘駭曰:"郎何以至?"張因紿之曰:"崔氏之箋召我也,爾為我告之。"無幾,紅娘復來,連曰:"至矣!至矣!"張生且喜且駭,必謂獲濟。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明之於母,則背人之惠,不祥;將寄與婢僕,又懼不得發其真誠。是用托短章,願自陳啟,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非禮之動,能不愧心,特願以禮自持,無及於亂。"言畢,翻然而逝。張自失者久之,復逾而出,於是絕望。數夕,張生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並枕重衾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復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床。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従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於茵席而已。是後又十餘日,杳不復知。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未畢,而紅娘適至。因授之,以貽崔氏。自是復容之,朝隱而出,暮隱而入,同安於曩所謂西廂者,幾一月矣。張生常詰鄭氏之情,則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無何,張生將之長安,先以情喻之。崔氏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將行之再夕,不可復見,而張生遂西下。數月,復游於蒲,會於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屬文,求索再三,終不可見。往往張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覽。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於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艷幽邃,恆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異時獨夜操琴,愁弄悽惻,張竊聽之,求之,則終不復鼓矣。以是愈惑之。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當去之夕,不復自言其情,愁嘆於崔氏之側。崔已陰知將訣矣,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歔欷,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連,趨歸鄭所,遂不復至。明旦而張行。明年,文戰不勝,張遂止於京,因貽書於崔,以廣其意。崔氏緘報之詞,粗載於此。曰:"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雖荷殊恩,誰復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嘆耳。伏承使於京中就業,進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何言?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為語笑,閒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離憂之思,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一昨拜辭,倏逾舊歲。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於終始之盟,則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婢僕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托。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嘆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如或達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托清塵。存沒之誠,言盡於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兼亂絲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里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張生髮其書於所知,由是時人多聞之。所善楊巨源好屬詞,因為賦《崔娘詩》一絕云:"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銷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河南元稹,亦續生《會真詩》三十韻。詩曰。微月透簾櫳,螢光度碧空。遙天初縹緲,低樹漸蔥朧。龍吹過庭竹,鸞歌拂井桐。羅綃垂薄霧,環佩響輕風。絳節隨金母,雲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會雨濛濛。珠瑩光文履,花明隱繡龍。瑤釵行彩鳳,羅帔掩丹虹。言自瑤華浦,將朝碧玉宮。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東。戲調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蟬影動,回步玉塵蒙。轉面流花雪,登床抱綺叢。鴛鴦交頸舞,翡翠合歡籠。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氣清蘭蕊馥,膚潤玉肌豐。無力傭移腕,多嬌愛斂躬。汗流珠點點,發亂綠蔥蔥。方喜千年會,俄聞五夜窮。留連時有恨,繾綣意難終。慢臉含愁態,芳詞誓素衷。贈環明運合,留結表心同。啼粉流宵鏡,殘燈遠暗蟲。華光猶苒苒,旭日漸瞳瞳。乘鶩還歸洛,吹簫亦上嵩。衣香猶染麝,枕膩尚殘紅。冪冪臨塘草,飄飄思渚蓬。素琴鳴怨鶴,清漢望歸鴻。海闊誠難渡,天高不易沖。行雲無處所,蕭史在樓中。張之友聞之者,莫不聳異之,然而張志亦絕矣。稹特與張厚,因徵其詞。張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於時坐者皆為深嘆。後歲余,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適經所居,乃因其夫言於崔,求以外兄見。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張怨念之誠,動於顏色,崔知之,潛賦一章詞曰:"自従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竟不之見。後數日,張生將行,又賦一章以謝絕云:"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自是絕不復知矣。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予常於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貞元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於予靖安里第,語及於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崔氏小名鶯鶯,公垂以命篇。 李紳鶯鶯本傳歌伯勞飛遲燕飛疾,垂楊綻金花笑日。綠窗嬌女字鶯鶯,金雀姬鬟年十七。黃姑天上阿母在,寂
素蓮質。門掩重關蕭寺中,芳草花時不曾出。杜舍人牧之次會真詩三十韻。鸚鵡出深籠,麒麟步遠空。拂牆花,透戶月朧朧。暗度飛龍竹,潛挨宿鳳桐。松篁搖夜影,錦繡動春風。遠信傳青鳥,私期避玉童。柳煙輕漠漠,花氣淡濛濛。小小釵簪鳳,盤盤髻綰龍,無言欹寶枕,面背銀。姑射臨仁闕,嫦娥降月宮。精神絕趙北,顏色冠浦東。密約千金直,靈犀一點通。修眉娥綠掃,媚臉粉相蒙。燕隱凝香壘,蜂藏芍藥叢。留燈垂繡幕,和月簌簾櫳。弱體花枝顫,嬌顏汗顆融。筍抽纖玉軟,蓮襯采頤豐。笑吐丁香舌,輕搖楊柳躬。未酬前恨足,肯放此情松。幽會愁難再,通宵意未窮。錦裳溫未暖,玉漏滴將終。密語重言約,深盟各訴衷。樹交連理並,蒂結合歡同。煙篆銷金獸,燈花落玉蟲。殘星光閃閃,曙色影瞳瞳,別淚傾江海,行雲蔽華嵩。花鈿留寶靨,羅帕記(一作寄)新紅。有夢思春草,無因系斷篷。傷心別怨鶴,仁目送歸鴻。厚德難酬報,高天可徑沖。寸誠言不已,封在錦箋中。王性之傳奇辨證(汝陰王)嘗讀蘇內翰贈子野詩云:“詩人老去鶯鶯在。”注言,所謂張生乃張籍也。仆按:微之所作傳奇,鶯鶯事在貞元十六年春。又言“明年、生文戰不利”,乃在十七年。而唐登科記張籍,以貞元十五年商郢下登科。既先二年,決非張籍明矣。每觀斯文,撫卷嘆息,未知張生男為何人。意其非微之一等人不可當也。會清源莊季裕為仆言,友人楊阜公嘗讀微之所作姨母鄭氏墓誌云:“其既喪夫,遭軍亂。”微之為保護其家備至。則所謂傳奇者,蓋微之自敘,特假他姓以避就耳。仆退而考微之《長慶集》,不見所謂鄭氏志文,豈仆家所收未完,或別有他本。然細味微之所敘,及考於他書,則與李裕之所說皆合。蓋昔人事有悖於義者,多托之鬼神夢寐,或假自他人,或雲見別書,後世猶可考也。微之心不自抑,既出之翰墨,姑易其姓氏耳。不然,為人敘事,安能委曲詳盡如此。按樂天作微之墓誌,以太和五年薨,年五十三,則當以大曆十四年己未生,至貞元十六年庚辰,正二十二歲(傳奇言生年二十二未知女色)。又韓退之作微之妻韋叢志文:“作婿韋氏時,微之始以選為校書郎”,正傳奇所謂“後歲餘生亦有所娶也”(貞元十八年,微之始中書判拔萃,授校書郎,年二十四)。又微之作陸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鄭濟。”白樂天作微之母鄭夫人志,亦言鄭濟女。而唐崔氏譜,永寧(一作定)尉鵬,亦娶鄭濟女。則鶯駕者乃崔鵬之女,於微之為中表。正傳奇所謂鄭氏為異派之從母者也。非特此而已。仆家有微之作元氏《古艷詩》百餘篇,中有春詞二首,其間皆隱駕字(傳奇言,生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不書諱字者即此意)。及自有《鶯鶯詩》、《離思詩》、《雜憶詩》,與傳奇所載,猶一家說也。又有《古決絕詞》、《夢遊春詞》,前敘所遇,後言舍之以義,及敘娶韋氏之年,與此無少異者(《夢遊春詞》云:當年二紀初,佳節三星度,韋門正全盛,出入多歡裕。二紀初,謂二十四歲也)。其詩多言雙文,意為二鶯字為雙文也。並書於後,使覽者可考焉。又意,《古艷詩》多微之專因鶯鶯而作無疑。又微之《百韻詩》寄樂天云:山岫當階翠,牆花拂面枝,鶯聲愛嬌小,燕翼玩透迤。註:昔於賦詩云。“為見牆頭拂面花”,時惟樂天知此事。又雲,幼年與蒲中詩人楊巨源友善。日課詩(傳奇云:生髮其書於所知,予亦聞其說,生所善楊巨源為賦崔娘一絕)。凡是數端,有一於此可驗,決為微之無疑。況於如是之眾耶。然必更以張生者,豈元與張受姓命氏本同所自出耶(張姓,出元氏之後,元姓亦然。為跋氏,至後魏有國,改姓元氏),仆喜討論,考契約異。每聞一事,隱而未見,及可見而不同,如瓦礫之在懷,必欲討閱,歸於一說而後己。嘗謂:“讀千載之書,探千載之跡必須盡見當時事理,如身履其間,絲分縷解,終始備盡,乃可以置議論;若略執一言一事,未見其餘,則事之相戾者多矣。”又謂:“前世之事,無不可考者,特學者觀書少而未見爾。微之所遇合,雖涉於流宕自放,不中禮義,然名輩流鳳(流風一作風流)餘韻,照映後世,亦人間可喜事。而士之臻此者特鮮矣。雖巧為避就,然意微而顯見於微之其他文辭者,彰著又如此。故反覆抑揚,張而明之,以信其說。他時見所謂姨母鄭氏志文,當詳載於後雲。”元微之古艷詩詞《春詞》二首:春來頻到宋家東,垂袖開懷待好風。鶯藏柳暗無人語,惟有牆花滿樹紅。其二:深院元人草樹光,嬌鶯不語趁陰藏。等閒弄水浮花片,流出門前賺阮郎。《鶯鶯詩》一首:殷紅淺碧舊衣裳,取次梳頭雅淡妝。夜合帶煙籠曉日,牡丹經雨泣殘陽。依稀似笑還非笑,仿佛聞香不是香。頻動橫波嬌(一作嗔)不語,等閒教見小兒郎。《雜思》五首:自愛殘妝曉鏡中,釵鏝簪綠絲叢。(饅一作漫)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酥鏇欲融。其二: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其三:紅羅著壓逐時新,杏子花紗嫩麴塵。第一莫嫌才地薄,些些紕縵最宜人。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口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其五: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枝葉度殘春。《春曉詞》一首: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蛙(一作娃)兒撼(一作感)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古決絕詞》三首: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願為庭前紅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見,故心終不移。哪能朝開暮飛去,一任東西南北吹。分不兩相守,恨不兩相思。對面且如此,背面當何知。春風撩亂怕勞語,此時拋去時,握予苦相問,竟不言後期。君情即決絕,妾意亦參差。借如死生別,安得長苦悲。其二:噫春冰之將泮,何余懷之獨結?有美一人,於焉曠絕。一日不見,比一日於三年,況三年之曠永別。水得風兮小而已波,徇在苞兮高不見節。矧桃李之當春,竟眾人之攀折。我自顧悠悠而若雲,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感破鏡之分明,睹淚痕之餘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終不我奪。已焉哉!織女嫁黃姑,一年一度暫相見,彼此隔河何事無。其三:“夜夜相抱眠,幽恨尚沉結。哪堪一年事,長遣一宵說。但感久相思,何暇暫相悅。虹橋薄夜成,龍駕寢晨列。生憎野鵲性遲回,死恨天雞識時節。曙色漸瞳,華星次明滅。一去又一年,一(一作年)年何時(一作可)徹。有此迢遞期,不如死生別。天公隔(一作既)是妒相憐,何不便教相決絕。《雜憶》五首:今年寒食元月光,月色才侵已上床。憶得雙文通內里,玉龍深處暗聞香(聞當做焚)。其二:花籠微月竹籠煙,百尺絲繩拂地縣。憶得雙文人靜後,潛教桃葉送鞦韆。其三:寒輕夜淺繞迴廊,不辨花叢暗辨香。憶得雙文籠月下,小樓前後捉迷藏。其四:山榴似火葉相兼,亞枝低牆半拂檐。憶得雙文獨披掩,滿頭花草倚新簾。其五:春冰消盡碧波湖,漾影殘霞似有無。憶得雙文衫子薄,鈿頭雲映褪紅酥。《贈雙文》一首:艷極翻含態,憐多轉自嬌。有時還自笑,閒坐更無聊。曉月行看墮,春酥鏇欲消。何因肯垂手(一作首),不敢望回腰。《夢遊春詞》一首:昔歲夢遊春,夢遊何所遇?夢人深洞中,果遂平生趣。清冷淺漫溪,畫肪蘭篙渡。過盡萬株桃,盤鏇竹林路。長廊抱小樓,門牖相回互。樓下雜花叢,池叢繞鴛鷺。池光漾彩霞,曉日初明煦。未敢上階行,頻移曲池步。烏龍不作聲,碧玉曾相慕。漸到簾幕問,徘徊意猶懼。閒窺東西閣,奇玩參差布,格子碧油糊,駝駒紫金鍍。逡巡日漸高,影響人將寢。鸚鵡飢亂鳴,嬌娃睡猶怒(娃一作蛙)。簾開侍兒起,見我遙相諭。鋪設繡紅茵,施張鈿妝具。潛寨翡翠帷,瞥見珊瑚樹。不見花貌人,空驚香若霧。回身夜合偏,斂態晨霞聚。睡臉桃破風,汗妝蓮委露。叢梳百葉髻(時世髻也),金蹙重台履(踏殿樣也)。紕軟殿頭裙(瑟瑟也),玲瓏合歡褲(夾纈也)。鮮妍脂粉薄,暗淡衣裳故。敢似紅牡丹,雨來春欲暮。夢魂良易驚,靈境難久寓。夜夜望天河,無由重沿沂。結念心所期,返如撣頓悟。覺來八九年,不向花回顧。雜洽兩京春,喧聞眾禽護。我到看花時,但作懷仙句。浮生轉經歷,道性尤堅固。近作夢仙詩,亦知勞肺腑。一夢何足雲,良時自昏娶。當年二世初,佳節三星度。朝玉佩迎,高松女蘿附。韋門正全盛,出入多歡裕。《樂天和微之夢遊春詩序》云:“斯言不可使不知吾者知;知吾者亦不可使不知,知樂天知吾者,吾不敢不使吾子知。即辱斯言,三復其旨。大抵悔既往而悟將來也。”正謂此事,非張籍益明也。鴛鴛傳跋予向在武林日,於一友人處,見陳居中所畫唐崔麗人圖。其上有題云:並燕鶯為字,聯徽氏姓崔。非姻宜采畫,秀玉勝江梅。薄命千年恨,芳心一寸灰。西廂舊紅樹,曾與月徘徊。予丁卯春三月,銜命陝右,道出於蒲東。普救之僧舍所謂西廂者,有唐麗人崔氏女遺照在焉,因命畫師陳居中繪摹真像。意非登徒子之用心,迨將勉情鍾終始之戒,仍拾四十言,使好事者和伯勞之歌以記雲。泰和丁卯林鐘吉日,十洲種玉大志宜之題。延庚申春二月,余傳命至東平,顧市鬻雙鷹圖。觀久之,弗見主人而歸。夜宿府治西軒,夢一麗人,綃裳玉質,逡巡而前曰:“君玩雙鷹圖,雖佳,非君幾席間物。妾流落久矣,有雙鷹名冠古今,願托君為重。”覺而怪之,未卜其何祥。遲明欲行,忽主人攜鷹圖來,且四軸。余意麗人雙鷹,符此數耳。繼出一小軸,乃夢所見,有詩四十字,跋語九十八。識曰:泰和丁卯出蒲東普救僧舍,繪唐崔氏鶯鶯真,十洲種玉大志宜之題。”畫、詩、書皆絕,神品也。余驚詫良久。時有司群官吏環視,因縮不自,托以跋語佳勝贖之。吁!物理相感,果何如也。豈法書名畫自有靈耶?抑名不朽者隨神耶,遇合有定數耶?余嘗謂,關睢碩人,姿德兼備,君子之配也。琴心雪句,才艷聯芳,文士之偶也。自詩書道廢,丈夫弗學,況女流乎。故近世非無秀色,往往脂粉腥穢,鴉鳳莫辨。求其仿佛待月章之萬一,絕代無聞焉。此亦慨世降之一端也。因歸於我,義弗辭已。宜之者,蓋前金趙愚軒之字,曾為鞏西簿。遺山謂泰和有詩名,五言平淡,他人未易造,信然。泰和丁卯,迨今百十四年。雲其月二日,壁水見士思容題。右共五百九字。雖不知壁水、見士為何人,然二君之風韻可見。俟因俾嘉禾繪工盛懋臨寫一軸,適舅氏趙公待制雍,見而愛之,就為錄文於上。按,唐元微之傳奇鶯鶯事,以為張生寓蒲之普救寺,適有崔氏孀婦亦止茲寺。崔氏婦,鄭氏也。生出於鄭,視鄭則異派之從母。因丁文雅軍擾掠蒲人,鄭惶駭不知所措。生與將之靈善,請吏護之,不及於難。鄭厚生德,謂曰:“姨之弱子幼女,當以仁兄之禮奉承。”命鶯鶯出拜,顏色艷異,光輝動人。生問其年紀,鄭曰“十七歲矣。”生自是私禮鶯鶯之侍婢紅娘,間道其意,既而詩章往復,遂酬所願。中間離合多故,然不能終諧伉儷。說者以為生即張子野。宋王性之著《傳奇辨證》,按微之作姨母鄭氏墓誌云:其既喪夫遭軍亂,微之為保護其家。又作陸氏志云:餘外祖睦州刺史鄭濟。白樂天作微之母鄭氏志,亦言鄭濟女。而唐崔氏譜,永寧尉鵬娶鄭濟女。則鶯鶯乃崔鵬之女,於微之為中表也。傳奇言生年二十二,樂天作微之墓誌,以大和五年死,年五十三,即當以大曆十四年己未生,至貞元庚辰,正二十二歲。凡此數端,決為微之無疑,特托他姓以避耳。事具《候靖錄》中。

譯文

《鶯鶯傳》崔鶯鶯
唐代貞元年間,有位張生,他性格溫和而富於感情,風度瀟灑,容貌漂亮,意志堅強,脾氣孤僻。凡是不合於禮的事情,就別想讓他去做。有時跟朋友一起出去遊覽飲宴,在那雜亂紛擾的地方,別人都吵鬧起鬨,沒完沒了,好像都怕表現不出自己,因而個個爭先恐後,而張生只表面上逢場做戲般敷衍著。他從不參與始終保持穩重。雖然已是二十三歲了,還沒有真正接近過女色。與他接近的人便去問他,他表示歉意後說:“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卻留下了不好的品行。我倒是喜歡美麗的女子,卻總也沒讓我碰上。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凡出眾的美女,我未嘗不留心,憑這可以知道我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問他的人這才了解張生。過了不久,張生到蒲州遊覽。蒲州的東面十多里處,有個廟宇名叫普救寺,張生就寄住在裡面。當時正好有個崔家寡婦,將要回長安,路過蒲州,也暫住在這個寺廟中。崔家寡婦是鄭家的女兒,張生的母親也姓鄭,論起親戚,算是另一支派的姨母。這一年,渾瑊死在蒲州,有宦官丁文雅,不會帶兵,軍人趁著辦喪事進行騷擾,大肆搶劫蒲州人。崔家財產很多,又有很多奴僕,旅途暫住此處,不免驚慌害怕,不知依靠誰。在此以前張生跟蒲州將領那些人有交情,就托他們求官吏保護崔家,因此崔家沒遭到兵災。過了十幾天,廉使杜確奉皇帝之命來主持軍務,向軍隊下了命令,軍隊從此才安定下來。鄭姨母非常感激張生的恩德,於是大擺酒席款待張生。在堂屋的正中舉行宴飲,又對張生說:“我是個寡婦,帶著孩子,不幸正趕上軍隊大亂,實在是無法保住生命,弱小的兒子年幼的女兒,都是虧你給了他們再次生命,怎么可以跟平常的恩德一樣看待呢?現在讓他們以對待仁兄的禮節拜見你,希望以此報答你的恩情。”便叫她的兒子拜見。兒子叫歡郎,大約十多歲,容貌漂亮。接著叫她女兒拜見:“出來拜見你仁兄,是仁兄救了你。”過了好久未出來,推說有病。鄭姨生氣地說:“是你張兄保住了你的命,不然的話,你就被搶走,還講究什麼遠離避嫌呢?”過了好久她才出來。穿著平常的衣服,面貌豐潤,沒加新鮮的裝飾,環形的髮髻下垂到眉旁,兩腮飛紅,面色艷麗與眾不同,光彩煥發,非常動人。張生非常驚訝她的美貌急忙跟她見禮,之後她坐到了鄭姨的身旁。因為是鄭姨強迫她出見的,因而眼光斜著注視別處,顯出很不情願的樣子,身體好像支持不住似的。張生問她年齡,鄭姨說:“現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歲了。”張生慢慢地用話開導引逗,但鄭的女兒根本不回答。宴會結束了只好作罷。張生從此念念不忘,心情再也不能平靜,想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卻沒有機會。崔氏女的丫環叫紅娘張生私下裡多次向她叩頭作揖,趁機說出了自己的心事。丫環果然嚇壞了,很害羞地跑了,張生很後悔。第二天,丫環又來了,張生羞愧地道歉,不再說相求的事。丫環於是對張生說:“你的話,我不敢轉達,也不敢泄露,然而崔家的內外親戚你是了解的,為什麼不憑著你對她家的恩情向他們求婚呢?”張生說:“我從孩童時候起,性情就不隨便附合。有時和婦女們在一起,也不曾看過誰。當年不肯做的事,如今到底還是在習慣上做不來。昨天在宴會上,我幾乎不控制自己。這幾天來,走路忘了到什麼地方去,吃飯也感覺不出飽還是沒飽。恐怕過不了早晚,我就會因相思而死了。如果通過媒人去娶親,又要‘納采’,又要‘問名’,手續多得很,少說也得三四個月,那時恐我也就不會在人世了。你說我該咋辦呢?”丫環說:“崔小姐正派謹慎很注意保護自己,即使所尊敬的人也不能用不正經的話去觸犯她。奴才的主意,就更難使她接受。然而她很會寫文章,常常思考推敲文章寫法,怨恨“思的情形常持續很久。您可以試探地做些情詩來打動她,否則,是沒有別的門路了。”張生非常高興,馬上做了兩首詩交給了紅娘。當天晚上,紅娘又來了,拿著彩信紙交給張生說:“這是崔小姐讓我交給你的。”看那篇詩的題目是《明月三五夜》,那詩寫道:“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也微微地明白了詩的含義,當天晚上,是二月十四日。崔鶯鶯住房的東面有一棵杏花樹,攀上它可以越過牆。陰曆十五的晚上,張生於是把那棵樹當作梯子爬過牆去。到了西廂房,一看,門果然半開著,紅娘躺在床上,張生很吃驚。紅娘十分害怕,說:“你怎么來了?”張生對她說:“崔小姐的信中召我來的,你替我通報一下。”不一會兒,紅娘又來了,連聲說:“來了!來了!”張生又高興又害怕,以為一定會成功。等到崔小姐到了,就看她穿戴整齊,表情嚴肅,大聲數落張生說:“哥哥恩德,救了我們全家,這是夠大的恩了,因此我的母親把幼弱的子女託付給你,為什麼叫不懂事的丫環,送來了淫亂放蕩詞?開始是保護別人免受兵亂,這是義,最終乘危要挾來索取,這是以亂換亂,二者相差無幾。假如不說破,就是保護別人的欺騙虛偽行為,是不義;向母親說明這件事呢,就辜負了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讓婢女轉告又怕不能表達我的真實的心意。因此借用短小的詩章,願意自己說明,又怕哥哥有顧慮,所以使用了旁敲側擊的語言,以便使你一定來到。如果不合乎禮的舉動,能不心裡有愧嗎?只希望用禮約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亂的泥潭。”說完,馬上就走了。張生愣了老半天,不知道怎樣才好,只好又翻過牆回去了,
《鶯鶯傳》元稹故居
於是徹底絕望。一連幾個晚上,張生都靠近窗戶睡覺,忽然有人叫醒了他。張生驚恐地坐了起來,原來是紅娘抱著被子帶著枕頭來了,安慰張生說:“來了!來了!還睡覺乾什麼?”把枕頭並排起來,把被子搭在一起,然後就走了。張生擦了擦眼睛,端正地坐著等了半天,疑心是在做夢,但是還是打扮得整整齊齊,恭恭敬敬地等待著。不長時間紅娘就扶著崔鶯鶯來了。來了後崔鶯鶯顯得妖美羞澀,和順美麗,力氣好像支持不了肢體,跟從前的端莊完全不一樣。那晚上是十八日,斜掛在天上的月亮非常皎潔,靜靜的月光照亮了半床。張生不禁飄飄然,簡直疑心是神仙下凡,不認為是從人間來的。過了一段時間,寺里的鐘響了,天要亮了。紅娘催促快走,崔小姐嬌滴滴地哭泣,聲音委婉。紅娘又扶著走了。整個晚上鶯鶯沒說一句話。張生在天蒙蒙亮時就起床了,自己懷疑地說:“難道這是做夢嗎?”等到天亮了,看到化妝品的痕跡還留在臂上,香氣還留在衣服上,在床褥上的淚痕還微微發亮、晶瑩。這以後十幾天,關於鶯鶯的訊息一點也沒有。張生就作《會真詩》三十韻,還沒作完,紅娘來了,於是交給了她,讓送給崔鶯鶯。從此鶯鶯又允許了,早上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進來,一塊兒安寢在以前所說的“西廂”那地方,幾乎一個月。張生常問鄭姨的態度,鶯鶯就說:“我沒有辦法告訴她。”張生便想去跟她當面談談,促成這件事。不久,張生將去長安,先把情況告訴崔鶯鶯。崔鶯鶯仿佛沒有為難的話,然而憂愁埋怨的表情令人動心。將要走的第二天晚上,鶯鶯沒有來。張生於是向西走了。過了幾個月,張生又來到蒲州,跟崔鶯鶯又聚會了幾個月。崔鶯鶯字寫得很好,還善於寫文章,張生再三向她索要,但始終沒見到她的字和文章。張生常常自己用文章挑逗,崔鶯鶯也不大看。大體上講崔鶯鶯超過眾人,技藝達到極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談敏捷雄辯,卻很少應酬;對張生情意深厚,然而卻未用話表達出來;經常憂愁羨慕隱微深邃,卻常像無知無識的樣子;喜怒的表情,很少顯現於外表。有一天夜晚。 獨自彈琴,心情憂愁,彈奏的曲子很傷感。張生偷偷地聽到了,請求她再彈奏一次,卻始終沒彈奏,因此張生更猜不透她的心事。不久張生考試的日子到了,又該到西邊去。臨走的晚上,張生不再訴說自己的心情,而在崔鶯鶯面前憂愁嘆息。崔鶯鶯已暗暗知道將要分別了,因而態度恭敬,聲音柔和,慢慢地對張生說:“你起先是玩弄,最後是丟棄,你當然是妥當的,我不敢怨恨。一定要你玩弄了我,又由你最終娶我,那是你的恩惠。就連山盟海誓,也有到頭的時候,你又何必對這次的離去有這么多感觸呢?然而你既然不高興,我也沒有什麼安慰你的。你常說我擅長彈琴,我從前害羞,辦不到。現在你將早走了,讓我彈琴,就滿足您的意願。”於是她開始彈琴,彈的是《霓裳羽衣曲》序,還沒彈幾聲,發出的悲哀的聲音又怨又亂,不再知道彈的是什麼曲子,身邊的人聽了哭了起來,崔鶯鶯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淚流滿面;急步回到了母親處,再沒有來。第二天早上張生出發了。第二年,張生沒有考中,便留在長安,於是寫給崔鶯鶯一封信,要她把事情看開些。崔鶯鶯的回信,粗略地記載於此,信中說:“捧讀來信,知道你對我感情很深厚。男女之情的流露,使我悲喜交集。又送我一盒花勝,五寸口脂。你送我這些是想使頭髮增彩,使嘴唇潤澤,雖然承受特殊的恩惠,但打扮了又給誰看呢?看到這些東西更增加了想念,這些東西更使悲傷嘆息越來越多罷了。你既接受了到京城參加考試的任務,而進身的途徑,就應該在長安安下心來。只遺憾怪僻淺陋的我,因為路遠而被丟棄在這裡。是我的命該如此,還能說什麼呢?從去年秋天以來,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麼。在喧鬧的場合,有時勉強說笑,而在清閒的夜晚自己獨處時,怎能不偷偷流淚。甚至在睡夢當中,也常感嘆嗚咽。想到離別憂愁又纏綿,真覺得我們相處的時間太短,雖然很短可又很不平常。秘密相會沒有結束,好夢突然中斷了。雖然被子的一半還使人感到溫暖,但想念你更多更遠。好像昨天才分別,可是轉眼就過去一年了。長安是個行樂的地方,不知是什麼牽動了你的思緒,還想著我這個微不足道的人。可是我卻想念你沒有邊沒有沿,只是我低下卑微的頭,無法向你答謝什麼。至於我們的山盟海誓,我從來沒有改變。我從前跟你以表親關係相接觸,有時一同宴飲相處。是婢女引誘我,於是就在私下與你誠心。青春男女的心不能自我控制,你有時借聽琴來挑逗我,我沒有象投梭那樣的拒絕。等到與你同居,情義很濃,感情很深,我愚蠢淺薄的心,認為終身有了依靠。哪裡想到見了您以後,卻不能成婚!以致給我造成了的羞恥,不再有光明正大的做妻子的機會。這是死後也會遺憾的事情,我只能心中嘆息,還能說什麼呢?如果仁義的人肯盡心盡力, 體貼我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那么即使我死去了,也會像活著的時候那樣高興。或許是通達的人,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隨便,忽略小的方面,而只看大的方面,把婚前結合看作醜行,把脅迫訂的盟約看作可要挾的條件,那么我形體雖然消失,但誠心也不會泯滅。憑著風借著露,我的靈魂還會跟在你的身邊。我生死的誠心,全表達在這信上面了。面對信紙我泣不成聲,感情也覺得抒發不出來。只是希望你千萬愛惜自己,千萬愛惜自己。玉環一枚是我嬰兒時帶過的,寄去權充您佩帶的東西。‘玉’取它的堅固潤澤不改變。‘環’取它的始終不斷;加上頭髮一縷,文竹茶碾子一枚。這幾種東西並不值得被看重,我的意思不過是想讓您如玉般真誠,也表示我的志向如環那樣不能解開。淚痕落到了竹子上,愁悶的情緒像纏繞的絲。借物表達情意,永遠成為相好。心近身遠,相會沒有機會了。內心的憂鬱也許會與你千里相會合。請你千萬愛惜保護自己。不要把我老放在心上。”張生把她的信給好朋友看了,由此當時有很多人知道了這事。張生的好友楊巨源好寫詩填詞,他就把這事作了一首《崔娘》絕句詩:“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銷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河南的元稹亦接著張生的會真詩又作才三十韻。詩寫道:微微的月光透過窗欞與帘子照入室內,天空也被月色映得有些明亮。在月光之下遙遠的天空顯得模糊,低處的樹木也略露出青翠的顏色。風吹拂著院中的竹子,聲如龍吟,鸞鳥的歌聲穿過了井旁的桐樹。羅綃飄曳像薄霧,身上佩帶的玉飾在輕風中發出響聲。儀仗隨著‘西王母’,雲中托著‘玉童’。夜晚人靜無聲,早晨相會時卻下著僇僇細雨。繡鞋上嵌著珠玉一類的飾物,光閃閃的,並繡有不明顯的龍形花紋。行走時頭上的鳳形首飾顫動著,羅做的披肩勝過紅色的虹霓。從‘瑤華浦’去到‘碧玉宮’。因到洛城北面遊覽,偶然的機會遇見了‘宋玉的東鄰女’。調戲時,開頭還微微拒絕,實際上心中已默許。低頭時像蟬翼似的髮髻微微顫動,回來的時候,腳上落了一層灰塵。轉過臉來如花之美,如雪之白,上床抱著絲綢被子。像鴛鴦那樣脖子相貼舞動,又像翡翠鳥那樣聚在一起歡樂。眉上的黛色因羞澀而聚向一邊,嘴唇上的紅色因溫暖已融化。呼出的氣像蘭花的蕊那樣香,皮膚滋潤,美好的肌肉很豐滿。沒有力氣懶得移動手腕,呈現多種嬌態,喜歡縮著身子。流出的汗聚成了一串串汗珠,頭髮散亂,呈現閃閃綠色。正為千載難逢的相會高興,卻突然聽見已到五更。戀戀不捨時產生遺憾,情意纏綿難以結束。懶洋洋的臉色露出憂愁的神態,用美麗的語言發誓,說 出了肺腑之言。贈送玉環表明命運永遠相合。留下同心結象徵兩心相同。夜晚照鏡梳妝,眼淚把臉上的粉都衝掉了,昏暗的燈火下,聽得到遠處蟲子鳴叫的聲音。化妝後依然光彩很鮮明,而早晨的太陽也漸漸出來了。乘著野鴨回歸洛水,吹簫的人也登上了嵩山。衣服上像沾上了麝香,枕頭上滑膩膩還留有紅色。密密的塘邊上的草,輕輕飄飛就像沙洲的蓬草。彈奏素琴像鶴,仰望天上盼鴻雁歸來。大海寬闊難以飛渡,天高,也難飛。像朝為行雲的巫山神女一樣沒有固定處所。只有蕭史一個人留在樓中(弄玉已經不知何住)”張生的朋友聽到這事的,沒有不感到驚異的,然而張生的念頭斷了。元稹與張生特別有交情,便問他關於這事的想法。張生說:“大凡上天差遣的特出的東西,不禍害他自己,一定禍害別人。假使崔鶯鶯遇到富貴的人,憑借寵愛,能不做風流韻事,成為潛於深淵的蛟龍,,我就不能預測她會變成什麼。以前殷朝的紂王,周代周幽王,擁有百萬戶口的國家,那勢力是很強大的。然而一個女子就使它垮台了,軍隊崩潰,自身被殺,至今被天下恥笑。我的德行難以勝過怪異不祥的東西,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斷絕關係。”當時在座的人都為此深深感嘆。以後一年多,崔鶯鶯嫁給了別人,張生也娶了親。一次張生恰好經過崔鶯鶯住的地方,就通過崔的丈夫轉告崔鶯鶯,要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見。丈夫告訴了崔鶯鶯。可是崔鶯鶯始終也沒出來。張生怨恨思念的誠意,在臉色上表現得很明顯。崔鶯鶯知道後,暗地裡寫了一首詩:“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最後也未見張生。後來又過了幾天,張生將要走了,崔鶯鶯又寫了一篇斷絕關係的詩:“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從此以後徹底斷絕了音信。當時的人大多讚許張生是善於彌補過失的人。我常在朋友聚會時,談到這個意思,是為了讓那些明智的人不作這樣的事;做這樣事的人不被迷惑。貞元年九月,朋友李公佐,留宿在我們靖安里住宅里,我談起了這件事。李公佐覺得這件事非常出奇,連連稱道。於是我便作了《鶯鶯歌》來傳播這件事。崔氏小名叫鶯鶯,公佐就以此為篇名。

作者簡介

《鶯鶯傳》崔鶯鶯
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行九,世稱元九。祖籍洛陽,六世祖遷居長安。稹生亂世,八歲喪父,家貧,但父輩藏書頗富。他隨母親居鳳翔,在那裡度過童年。十五歲在長安應試明經科及第。貞元十九年(803),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同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元和元年(806),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試,名列第一,授左拾遺。他為官一直仕宦坎坷,升沉不定。唐穆宗時被擢為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並曾為宰相(三個月)。53歲暴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其生前死後,人們對他的人品、官品評價頗不一。或謂其正直、勤政、愛民;或謂其"工於投機取巧"、"巧宦熱中"、"勾結宦官"、損人利己。元稹著述頗豐,生前曾多次自編詩文集,後總匯為《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北宋歐陽修曾見過。但其後陸續有所散佚,今存六十卷本。元稹是位早熟的作家,他不僅寫詩歌,還寫小說,駢、散文章也頗有名氣。他與白居易李紳韓愈劉禹錫柳宗元白行簡張籍王建李防等著名文學家都有交往。文學史上歷來以"元、白"並稱。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人和代表作家之一,他寫作新樂府詩早於白居易。其樂府詩現存四卷,五十餘首。他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是唐傳奇中的優秀之作,對後世說唱文學影響較大。元稹還是著名的愛情詩人。貞元十五年(799)冬,21歲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後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然而貞元十九年在長安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後,與太子賓客韋夏卿之女韋叢(成之)結婚,蒲城女子遂被拋棄。婚後六載,韋叢病故。不到兩年,納妾安氏。後又續娶裴淑(柔之)。他以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體驗,寫作了一些愛情詩和悼亡詩,現存八十餘首。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云:"微之自編詩集,以悼亡詩與艷詩分歸兩類。其悼亡詩即為元配韋叢而作。其艷詩則多為其少日之情人所謂崔鶯鶯者而作。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情感,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可多見,而影響及於後來之文學者尤巨"(第四章《艷詩及悼亡詩》)。的確,在元稹以前,中國正統文人的詩歌較少寫自己的愛情。愛情詩往往出自民歌,如《詩經》的"風"詩,兩漢、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在唐代,元稹是李商隱之前唯一一位大量寫作愛情詩的詩人,也是唐代唯一一位既大膽寫自己的戀愛生活,又寫夫妻愛情及悼亡之情的詩人。然而後人對其愛情、婚姻生活與其愛情作品的關係問題,也多有批評。這套《文人情侶叢書》, 是企圖通過選擇時代的著名文人與女子或男子的情感交往為主要線索,以人物的生平研究和文學創作研究為主要材料,通過傳記體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寫出一段懷感經歷,寫活一對人物,再現一種社會風貌。所選擇的人物,在那個時代都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元稹作《會真記》(又名《鶯鶯傳》)就有一定的生活原型,能夠典型地表現出唐代文人的婚戀觀念,故事演化成後來的《西廂記》,生動地表明了古人情愛觀的演變。李清照與趙明誠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為難得的一對恩愛夫妻,他們的愛情又被置於宋代理學逐漸興盛、婦女情愛觀驟然改變以及南北宋社會大動盪的背景之下。趙孟*既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又是亡國的王孫貴族,在元代異族統治的社會背景之下,婚戀觀念有著某種變異,可以窺見中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進程。馮夢龍生活在類似近代資本因素萌芽、市民意識覺醒、追求聲色享樂的明代社會,一生注意婦女題材,他的作品是明人婦女觀、情愛觀的集中體現。侯慧卿嫁人後,馮夢龍不但屢屢寫詩懷念,而且從此足不踏青樓。冒辟疆與董小宛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際,他們的情愛連線著一個時代的巨變,冒辟疆為董小宛獨創的“憶語體”情詩,被後人津津樂道。 但是,古代這樣一對對產生過戀情、愛情的男女,他們流傳下來的資料各自不同。往往是因為其中一人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功,而使他們的情愛史也變得膾炙人口,廣為人們所傳播。情愛關係中的另外一位,則隨之而家喻戶曉。具體到這一套叢書之中,元稹李清照趙孟*、馮夢龍冒辟疆都有大量的作品傳世,個人生平資料也比較豐富,另外的一半,資料就相對匱乏。所以,叢書在寫作過程中,必然對其中某一人有所偏重。 凡此種種,都足以展現中國古代婚戀觀念的曲折演變過程,展現其五彩繽紛的表現形式。叢書追求通俗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風格。同時,這套叢書也是對特定作家文學創作的一次新的深入理解。叢書作者企願廣大讀者在興趣盎然中領略歷史,獲得審美愉悅,從而對建立健康的婚戀觀念有所裨益。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生於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於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他8 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歷通州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僕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並於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余《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緻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一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一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遣悲懷三首》表達對亡妻的不盡思念,寫得悲氣襲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其中第二首的結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世所熟誦。微之其集與居易同名長慶,今編詩二十八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作品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離思五首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蘇鏇欲融。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遣悲懷三首謝公最小偏憐女,嫁與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皆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
《鶯鶯傳》元稹詩集
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春鳩春鳩與百舌,音響詎同年。如何一時語,俱得春風憐。猶知化工意,當春不生蟬。免教爭叫噪,沸渭桃花前。芳樹芳樹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憐團團葉,蓋覆深深花。游蜂競鑽刺,斗雀亦紛拏。天生細碎物,不愛好光華。非無殲殄法,念爾有生涯。春雷一聲發,驚燕亦驚蛇。清池養神蔡,已復長蝦蟆。雨露貴平施,吾其春草芽。兔絲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絲蔓,依倚榛與荊。荊榛易蒙密,百鳥撩亂鳴。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縱橫。樵童斫將去,柔蔓與之並。翳薈生可恥,束縛死無名。桂樹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鶻度海食,應龍升天行。靈物本特達,不復相纏縈。纏縈竟何者,荊棘與飛莖。種竹昔公憐我直,比之秋竹竿。秋來苦相憶,種竹廳前看。失地顏色改,傷根枝葉殘。清風猶淅淅,高節空團團。鳴蟬聒暮景,跳蛙集幽闌。塵土復晝夜,梢雲良獨難。丹丘信雲遠,安得臨仙壇。瘴江冬草綠,何人驚歲寒。可憐亭亭乾,一一青琅玕。孤鳳竟不至,坐傷時節闌。蟲豸詩·蜘蛛(三首)蜘蛛天下足,巴蜀就中多。縫隙容長踦,虛空織橫羅。縈纏傷竹柏,吞噬及蟲蛾。為送佳人喜,珠櫳無奈何。網密將求食,絲斜誤著人。因依方紀緒,掛罥遂容身。截道蟬冠礙,漫天玉露頻。兒童憐小巧,漸欲及車輪。稚子憐圓網,佳人祝喜絲。那知緣暗隙,忽被齧柔肌。毒腠攻猶易,焚心療恐遲。看看長祆緒,和扁欲漣洏。蟲豸詩·浮塵子(三首)可嘆浮塵子,纖埃喻此微。寧論隔紗幌,並解透綿衣。有毒能成痏,無聲不見飛。病來雙眼暗,何計辨雰霏。乍可巢蚊睫,胡為附蟒鱗。已微於蠢蠢,仍害及仁人。動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哀哉此幽物,生死敵浮塵。但覺皮膚憯,安知瑣細來。因風吹薄霧,向日誤輕埃。暗齧堪銷骨,潛飛有禍胎。然無防備處,留待雪霜摧。分流水古時愁別淚,滴作分流水。日夜東西流,分流幾千里。通塞兩不見,波瀾各自起。與君相背飛,去去心如此。西還悠悠洛陽夢,鬱郁灞陵樹。落日正西歸,逢君又去。遣晝密竹有清陰,曠懷無塵滓。況乃秋日光,玲瓏曉窗里。旬休聊自適,今辰日高起。櫛沐坐前軒,風輕鏡如水。開卷恣詠謠,望雲閒徙倚。新菊媚鮮妍,短萍憐靃靡。掃除田地靜,摘掇園蔬美。幽玩愜詩流,空堂稱居士。客來傷寂寞,我念遺煩鄙。心跡兩相忘,誰能驗行止。紅芍藥芍藥綻紅綃,巴籬織青瑣。繁絲蹙金蕊,高焰當爐火。翦刻彤雲片,開張赤霞裹。煙輕琉璃葉,風亞珊瑚朵。受露色低迷,向人嬌婀娜。酡顏醉後泣,小女妝成坐。艷艷錦不如,夭夭桃未可。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將墮。結植本為誰,賞心期在我。采之諒多思,幽贈何由果。和樂天秋題牡丹叢敝宅艷山卉,別來長嘆息。吟君晚叢詠,似見摧頹色。欲識別後容,勤過晚叢側。月臨花(臨檎花)臨風颺颺花,透影朧朧月。巫峽隔波雲,姑峰漏霞雪。鏡勻嬌麵粉,燈泛高籠纈。夜久清露多,啼珠墜還結。寒江瘴節候暖,臘初梅已殘。夜來北風至,喜見今日寒。扣冰淺塘水,擁雪深竹闌。復此滿尊醁,但嗟誰與歡。別孫村老人(寒食日)年年漸覺老人稀,欲別孫翁淚滿衣。未死不知何處去 ,此身終向此原歸。和樂天劉家花閒坊靜曲同消日,淚草傷花不為春。遍問舊交零落盡,十人才有兩三人。褒城驛二首容州詩句在褒城,幾度經過眼暫明。今日重看滿衫淚,可憐名字已前生。憶昔萬株梨映竹,遇逢黃令醉殘春。梨枯竹盡黃令死,今日再來衰病身。代杭人作使君一朝去二首使君一朝去,遺愛在人口。惠化境內春,才名天下首。為問龔黃輩,兼能作詩否。使君一朝去,斷腸如銼檗。無復見冰壺,唯應鏤金石。自此一州人,生男盡名白。和裴校書鷺鷥飛鷺鷥鷺鷥何遽飛,鴉驚雀噪難久依。清江見底草堂在,一點白光終不歸。夜池荷葉團圓莖削削,綠萍面上紅衣落。滿池明月思啼螿,高屋無人風張幕。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三首昔在京城心,今在吳楚末。千山道路險,萬里音塵闊。天上參與商,地上胡與越。終天升沉異,滿地網羅設。心有無眹環,腸有無繩結。有結解不開,有環尋不歇。山嶽移可盡,江海塞可絕。離恨若空虛,窮年思不徹。生莫強相同,相同會相別。襄陽大堤繞,我向堤前住。燭隨花艷來,騎送朝雲去。萬竿高廟竹,三月徐亭樹。我昔憶君時,君今懷我處。有身有離別,無地無岐路。風塵同古今,人世勞新故。人亦有相愛,我爾殊眾人。朝朝寧不食,日日願見君。一日不得見,愁腸坐氛氳。如何遠相失,各作萬里雲。雲高風苦多,會合難遽因。天上猶有礙,何況地上身。妻滿月日相唁十月辛勤一月悲,今朝相見淚淋漓。狂風落盡莫惆悵,猶勝因花壓折枝。感逝(浙東)頭白夫妻分無子,誰令蘭夢感衰翁。三聲啼婦臥床上,一寸斷腸埋土中。蜩甲暗枯秋葉墜,燕雛新去夜巢空。情知此恨人皆有,應與暮年心不同。夢成之燭暗船風獨夢驚,夢君頻問向南行。覺來不語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聲。哭小女降真雨點輕漚風復驚,偶來何事去何情。浮生未到無生地,暫到人間又一生。合衣寢良夕背燈坐,方成合衣寢。酒醉夜未闌,幾回顛倒枕。夜閒(此後並悼亡)感極都無夢,魂銷轉易驚。風簾半鉤落,秋月滿床明。悵望臨階坐,沉吟繞樹行。孤琴在幽匣,時迸斷弦聲。病減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韻病與窮陰退,春從血氣生。寒膚漸舒展,陽脈乍虛盈。就日臨階坐,扶床履地行。問人知面瘦,祝鳥願身輕。風暖牽詩興,時新變賣聲。飢饞看藥忌,閒悶點書名。舊雪依深竹,微和動早萌。推遷悲往事,疏數辨交情。琴待嵇中散,杯思阮步兵。世間除卻病,何者不營營。歲日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淒涼百年事,應與一年同。秋相望檐月驚殘夢,浮涼滿夏衾。蠨蛸低戶網,螢火度牆陰。爐暗燈光短,床空帳影深。此時相望久,高樹憶橫岑。新竹新篁才解籜,寒色已青蔥。冉冉偏凝粉,蕭蕭漸引風。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叢。惟有團團節,堅貞大小同。象人被色空成象,觀空色異真。自悲人是假,那復假為人。晚秋竹露滴寒聲,離人曉思驚。酒醒秋簟冷,風急夏衣輕。寢倦解幽夢,慮閒添遠情。誰憐獨欹枕,斜月透窗明。嘉陵水爾是無心水,東流有恨無。我心無說處,也共爾何殊。夏陽亭臨望,寄河陽侍御堯望遠音書絕,臨川意緒長。殷勤眼前水,千里到河陽。 日高睡隔是身如夢,頻來不為名。憐君近南住,時得到山行。雪天故鄉千里夢,往事萬重悲。小雪沉陰夜,閒窗老病時。獨聞歸去雁,偏詠別來詩。慚愧紅妝女,頻驚兩鬢絲。與吳侍御春遊蒼龍闕下陪驄馬,紫閣峰頭見白雲。滿眼流光隨日度,今朝花落更紛紛。晚春晝靜簾疏燕語頻,雙雙斗雀動階塵。柴扉日暮隨風掩,落盡閒花不見人。古寺古寺春餘日半斜,竹風蕭爽勝人家。花時不到有花院,意在尋僧不在花。觀心處滿坐喧喧笑語頻,獨憐方丈了無塵。燈前便是觀心處,要似觀心有幾人。使東川·江花落日暮嘉陵江水東,梨花萬片逐江風。江花何處最腸斷,半落江流半在空。靖安窮居喧靜不由居遠近,大都車馬就權門。野人住處無名利,草滿空階樹滿園。使東川·嘉陵驛二首(篇末有懷)嘉陵驛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聲。仍對牆南滿山樹,野花撩亂月朧明。牆外花枝壓短牆,月明還照半張床。無人會得此時意,一夜獨眠西畔廊。醉別盧頭陀醉迷狂象別吾師,夢覺觀空始自悲。盡日笙歌人散後,滿江風雨獨醒時。心超幾地行無處,雲到何天住有期。頓見佛光身上出,已蒙衣內綴摩尼。折枝花贈行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別後相思最多處,千株萬片繞林垂。送致用淚沾雙袖血成文,不為悲身為別君。望鶴眼穿期海外,待烏頭白老江濆。遙看逆浪愁翻雪,漸失征帆錯認雲。欲識九迴腸斷處,潯陽流水逐條分。長灘夢李紳孤吟獨寢意千般,合眼逢君一夜歡。慚愧夢魂無遠近,不辭風雨到長灘。宿石磯石磯江水夜潺湲,半夜江風引杜鵑。燈暗酒醒顛倒枕,五更斜月入空船。鄂州寓館嚴澗宅(時澗不在)鳳有高梧鶴有松,偶來江外寄行蹤。花枝滿院空啼鳥,塵榻無人憶臥龍。心想夜閒唯足夢,眼看春盡不相逢。何時最是思君處,月入斜窗曉寺鐘。春詞山翠湖光似欲流,蜂聲鳥思卻堪愁。西施顏色今何在,但看春風百草頭。夜坐雨滯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風涼。古城樓影橫空館,濕地蟲聲繞暗廊。螢火亂飛秋已近,星辰早沒夜初長。孩提萬里何時見,狼藉家書滿臥床。寄樂天無身尚擬魂相就,身在那無夢往還。直到他生亦相覓,不能空記樹中環。寄樂天二首榮辱升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雷陳。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山入白樓沙苑暮,潮生滄海野塘春。老逢佳景唯惆悵,兩地各傷何限神。論才賦命不相干,鳳有文章雉有冠。羸骨欲銷猶被刻,瘡痕未沒又遭彈。劍頭已折藏須蓋,丁字雖剛屈莫難。休學州前羅剎石,一生身敵海波瀾。酬樂天三月三日見寄當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銷。獨倚破簾閒悵望,可憐虛度好春朝。酬樂天寄生衣秋茅處處流痎瘧,夜鳥聲聲哭瘴雲。羸骨不勝纖細物,欲將文服卻還君。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茅檐屋舍竹籬州,虎怕偏蹄蛇兩頭。暗蠱有時迷酒影,浮塵向日似波流。沙含水弩多傷骨,田仰畲刀少用牛。知得共君相見否,近來魂夢轉悠悠。平地才應一頃餘,閣欄都大似巢居。入衙官吏聲疑鳥,下峽舟船腹似魚。市井無錢論尺丈,田疇付火罷耘鋤。此中愁殺須甘分,惟惜平生舊著書。哭鳥晝飛人少見,倀魂夜嘯虎行多。滿身沙虱無防處,獨腳山魈不奈何。甘受鬼神侵骨髓,常憂岐路處風波。南歌未有東西分,敢唱淪浪一字歌。荒蕪滿院不能鋤,甑有塵埃圃乏蔬。定覺身將囚一種,未知生共死何如。飢搖困尾喪家狗,熱暴枯鱗失水魚。苦境萬般君莫問, 自憐方寸本來虛。和樂天重題別東樓山容水態使君知,樓上從容萬狀移。日映文章霞細麗,風驅鱗甲浪參差。鼓催潮戶凌晨擊,笛賽婆官徹夜吹。喚客潛揮遠紅袖,賣壚高掛小青旗。賸鋪床蓆春眠處,乍捲簾帷月上時。光景無因將得去,為郎抄在和郎詩。寄樂天莫嗟虛老海壖西,天下風光數會稽。靈氾橋前百里鏡,石帆山崦五雲溪。冰銷田地蘆錐短,春入枝條柳眼低。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酬樂天雪中見寄知君夜聽風蕭索,曉望林亭雪半糊。撼落不教封柳眼,掃來偏盡附梅株。敲扶密竹枝猶亞,煦暖寒禽氣漸蘇。坐覺湖聲迷遠浪,回驚雲路在長途。錢塘湖上苹先合,梳洗樓前粉暗鋪。石立玉童披鶴氅,台施瑤席換龍鬚。滿空飛舞應為瑞,寡和高歌只自娛。莫遣擁簾傷思婦,且將盈尺慰農夫。稱觴彼此情何異,對景東西事有殊。鏡水繞山山盡白,琉璃雲母世間無。織婦詞織夫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蠶神女聖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征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繅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檐前裊裊遊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西涼伎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艷青旗朱粉樓。樓下當壚稱卓女,樓頭伴客名莫愁。鄉人不識離別苦,更卒多為沉滯游。哥舒開府設高宴,八珍九醞當前頭。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躑霜雪浮。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一朝燕賊亂中國,河湟沒盡空遺丘。開遠門前萬里堠,今來蹙到行原州。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縣內半沒為荒陬,西涼之道爾阻修。連城邊將但高會,每聽此曲能不羞。夜別筵夜長酒闌燈花長,燈花落地復落床。似我別淚三四行,滴君滿坐之衣裳。與君別後淚痕在,年年著衣心莫改。南家桃南家桃樹深紅色,日照露光看不得。樹小花狂風易吹,一夜風吹滿牆北。離人自有經時別,眼前落花心嘆息。更待明年花滿枝,一年迢遞空相憶。山枇杷山枇杷,花似牡丹殷潑血。往年乘傳過青山,正值山花好時節。壓枝凝艷已全開,映葉香苞才半裂。緊搏紅袖欲支頤,慢解絳囊初破結。金線叢飄繁蕊亂,珊瑚朵重纖莖折。因風鏇落裙片飛,帶日斜看目精熱。亞水依岩半傾側,籠雲隱霧多愁絕。綠珠語盡身欲投,漢武眼穿神漸滅
《鶯鶯傳》《鶯鶯傳》
。穠姿秀色人皆愛,怨媚羞容我偏別。說向閒人人不聽,曾向樂天時一說。昨來谷口先相問,及到山前已消歇。左降通州十日遲,又與幽花一年別。山枇杷,爾托深山何太拙。天高萬里看不精,帝在九重聲不徹。園中杏樹良人醉,陌上柳枝年少折。因爾幽芳喻昔賢,磻溪冷坐權門咽。所思二首(一作劉禹錫詩,題作有所嗟)庾亮樓中初見時,武昌春柳似腰肢。相逢相失還如夢,為雨為雲今不知。鄂渚蒙蒙煙雨微,女郎魂逐暮雲歸。只應長在漢陽渡,化作鴛鴦一隻飛。鶯鶯詩殷紅淺碧舊衣裳,取次梳頭暗淡妝。夜合帶煙籠曉日,牡丹經雨泣殘陽。低迷隱笑原非笑,散漫清香不似香。頻動橫波嗔阿母,等閒教見小兒郎。斑竹(得之湘流)一枝斑竹渡湘沅,萬里行人感別魂。知是娥皇廟前物,遠隨風雨送啼痕。箏莫愁私地愛王昌,夜夜箏聲怨隔牆。火鳳有凰求不得,春鶯無伴囀空長。急揮舞破催飛燕,慢逐歌詞弄小娘。死恨相如新索婦,枉將心力為他狂。寺院新竹寶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踴。亭亭巧於削,一一大如拱。冰碧林外寒,峰巒眼前聳。槎枒矛戟合,屹仡龍蛇動。煙泛翠光流,歲餘霜彩重。風朝竽籟過,雨夜鬼神恐。佳色有鮮妍,修莖無擁腫。節高迷玉鏃,籜綴疑花捧。詎必太山根,本自仙壇種。誰令植幽壤,復此依閒冗。居然霄漢姿,坐受藩籬壅。噪集倦鴟烏,炎昏繁蠛蠓。未遭伶倫聽,非安子猶寵。威鳳來有時,虛心豈無奉。竹部(石首縣界)竹部竹山近,歲伐竹山竹。伐竹歲亦深,深林隔深谷。朝朝冰雪行,夜夜豺狼宿。科首霜斷蓬,枯形燒餘木。一束十餘莖,千錢百餘束。得錢盈千百,得粟盈斗斛。歸來不買食,父子分半菽。持此欲何為,官家歲輸促。我來荊門掾,寓食公堂肉。豈惟遍妻孥,亦以及僮僕。分爾有限資,飽我無端腹。愧爾不復言,爾生何太蹙。憶雲之為魚實愛泉,食辛寧避蓼。人生既相合,不復論窕窕。滄海良有窮,白日非長皎。何事一人心,各在四方表。泛若逐水萍,居為附松蔦。流浪隨所之,縈紆牽所繞。百齡頗跼促,況復迷壽夭。芟發君已衰,冠歲予非小。娛樂不及時,暮年壯心少。感此幽念綿,遂為長悄悄。中庭草木春,歷亂遞相擾。奇樹花冥冥,竹竿鳳褭褭。幽芳被蘭徑,安得寄天杪。萬里瀟湘魂,夜夜南枝鳥。遣病十首服藥備江瘴,四年方一癘。豈是藥無功,伊予久留滯。滯留人固薄,瘴久藥難制。去日良已甘,歸途奈無際。棄置何所任,鄭公憐我病。三十九萬錢,資予養頑暝。身賤殺何益,恩深報難罄。公其萬千年,世有天之鄭。憶作孩稚初,健羨成人列。倦學厭日長,嬉遊念佳節。今來漸諱年,頓與前心別。白日速如飛,佳晨亦騷屑。昔在痛飲場,憎人病辭醉。病來身怕酒,始悟他人意。怕酒豈不閒,悲無少年氣。傳語少年兒,杯盤莫迴避。憶初頭始白,晝夜驚一縷。漸及鬢與須,多來不能數。壯年等閒過,過壯年已五。華發不再青,勞生竟何補。在家非不病,有病心亦安。起居甥侄扶,藥餌兄嫂看。今病兄遠路,道遙書信難。寄言嬌小弟,莫作官家官。燕巢官舍內,我爾俱為客。歲晚我獨留,秋深爾安適。風高翅羽垂,路遠煙波隔。去去玉山岑,人間網羅窄。檐宇夜來曠,暗知秋已生。臥悲衾簟冷,病覺支體輕。炎昏豈不倦,時去聊自驚。浩嘆終一夕,空堂天欲明。秋依靜處多, 況乃凌晨趣。深竹蟬晝風,翠茸衫曉露。庭莎病看長,林果閒知數。何以強健時,公門日勞騖。朝結故鄉念,暮作空堂寢。夢別淚亦流,啼痕暗橫枕。昔愁憑酒遣,今病安能飲。落盡秋槿花,離人病猶甚。壓牆花野性大都迷里巷,愛將高樹記人家。春來偏認平陽宅,為見牆頭拂面花。舞腰裙裾鏇鏇手迢迢,不趁音聲自趁嬌。未必諸郎知曲誤,一時偷眼為回腰。白衣裳二首雨濕輕塵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半含惆悵閒看繡,一朵梨花壓象床。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閒倚屏風笑周昉,枉拋心力畫朝雲。桃花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魚中素重疊魚中素,幽緘手自開。斜紅餘淚跡,知著臉邊來。新秋旦暮已淒涼,離人遠思忙。夏衣臨曉薄,秋影入檐長。前事風隨扇,歸心燕在梁。殷勤寄牛女,河漢正相望。贈雙文艷極翻含怨,憐多轉自嬌。有時還暫笑,閒坐愛無憀。曉月行看墮,春酥見欲消。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春別幽芳本未闌,君去蕙花殘。河漢秋期遠,關山世路難。雲屏留粉絮,風幌引香蘭。腸斷迴文錦,春深獨自看。恨妝成曉日穿隙明,開帷理妝點。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柔鬟背額垂,叢鬢隨釵斂。凝翠暈蛾眉,輕紅拂花臉。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贈劉采春新妝巧樣畫雙蛾,謾里常州透額羅。正面偷勻光滑笏,緩行輕踏破紋波。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惱人腸斷處,選詞能唱望夫歌。寄贈薛濤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聞樂天授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創.贈柔之窮冬到鄉國,正歲別京華。自恨風塵眼,常看遠地花。碧幢還照曜,紅粉莫咨嗟。嫁得浮雲婿,相隨即是家。逢白公遠路事無限,相逢唯一言。月色照榮辱,長安千萬門。過東都別樂天二首君應怪我留連久,我欲與君辭別難。白頭徒侶漸稀少,明日恐君無此歡。自識君來三度別,這回白盡老髭鬚。戀君不去君須會,知得後回相見無。春遊酒戶年年減,山行漸漸難。欲終心懶慢,轉恐興闌散。鏡水波猶冷,稽峰雪尚殘。不能辜物色,乍可怯春寒。遠目傷千里,新年思萬端。無人知此意,閒憑小欄乾。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奮迅君何晚,羈離我詎儔。鶴籠閒警露,鷹縛悶牽鞲。蓬閣深沉省,荊門遠慢州。課書同吏職,旅宦各鄉愁。白日傷心過,滄江滿眼流。嘶風悲代馬,喘月伴吳牛。枯涸方窮轍,生涯不繫舟。猿啼三峽雨,蟬報兩京秋。珠玉慚新贈,芝蘭忝舊遊。他年問狂客,須向老農求。感石榴二十韻何年安石國,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酸辛犯蔥嶺,憔悴涉龍沙。初到摽珍木,多來比亂麻。 深拋故園裡,少種貴人家。唯我荊州見,憐君胡地賒。從教當路長,兼恣入檐斜。綠葉裁煙翠,紅英動日華。新簾裙透影,疏牖燭籠紗。委作金爐焰,飄成玉砌瑕。乍驚珠綴密,終誤繡幃奢。琥珀烘梳碎,燕支懶頰塗。風翻一樹火,電轉五雲車。絳帳迎宵日,芙蕖綻早牙。淺深俱隱映,前後各分葩。宿露低蓮臉,朝光借綺霞。暗虹徒繳繞,濯錦莫周遮。俗態能嫌舊,芳姿尚可嘉非專愛顏色,同恨阻幽遐。滿眼思鄉淚,相嗟亦自嗟。連昌宮詞連昌宮中滿宮竹,歲久無人森似束。又有牆頭千葉桃,風動落花紅蔌蔌。宮邊老翁余泣,小年進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闌乾立。樓上樓前盡珠翠,炫轉熒煌照天地。歸來如夢復如痴,何暇備言宮裡事。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然燭。春嬌滿眼睡紅綃,掠削雲鬟鏇裝束。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錄續。李謨擫笛傍宮牆,偷得新翻數般曲。平明大駕發行宮,萬人歌舞塗路中。百官隊仗避岐薛,楊氏諸姨車鬥風。明年十月東都破,御路猶存祿山過。驅令供頓不敢藏,萬姓無聲淚潛墮。兩京定後六七年,卻尋家舍行宮前。莊園燒盡有枯井,行宮門閉樹宛然。爾後相傳六皇帝,不到離宮門久閉。往來年少說長安,玄武樓成花萼廢。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門開暫相逐。荊榛櫛比塞池塘,狐兔驕痴緣樹木。舞榭欹傾基尚在,文窗窈窕紗猶綠。塵埋粉壁舊花鈿,烏啄風箏碎珠玉。上皇偏愛臨砌花,依然御榻臨階斜。蛇出燕巢盤斗栱,菌生香案正當衙。寢殿相連端正樓,太真梳洗樓上頭。晨光未出簾影黑,至今反掛珊瑚鉤。指似傍人因慟哭,卻出宮門淚相續。自從此後還閉門,夜夜狐狸上門屋。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眼見為君說。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相公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祿山宮裡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今皇神聖丞相明,詔書才下吳蜀平。官軍又取淮西賊,此賊亦除天下寧。年年耕種宮前道,今年不遣子孫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廟謀休用兵。一至七言詩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前豈堪夸。

鑑賞

《鶯鶯傳》《鶯鶯傳》
《鶯鶯傳》文筆優美﹐描述生動﹐於敘事中注意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較好地塑造了崔鶯鶯的形象。崔鶯鶯是一個在封建家庭的嚴格閨訓中長大的少女。她有強烈的愛情要求﹐但又在內心隱藏得很深﹐甚至有時還會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態。本來﹐通過她的侍婢紅娘﹐張生與她已相互用詩表達了愛情。可是﹐當張生按照她詩中的約定前來相會時﹐她卻又“端服嚴容”﹐正言厲色地數落了張生的“非禮之動”。數日後﹐當張生已陷於絕望時﹐她忽然又採取大膽的叛逆行動﹐主動夜奔張生住所幽會﹐“曩時端莊﹐不復同矣”。崔鶯鶯的這種矛盾和反覆﹐真實地反映了她克服猶豫﹑動搖而終於背叛封建禮教的曲折過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終未能徹底擺脫社會﹑出身﹑教養所加給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認為私自戀愛結合是不合法的﹐“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遺棄以後﹐就只能自怨自艾﹐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又表現了她思想性格中軟弱的一面。作品中對這一形象的刻畫﹐傳神寫態﹐有血有肉﹐異常鮮明。相比之下﹐張生的形像則寫得較為遜色。尤其是篇末﹐作者為了替張生遺棄崔鶯鶯的無恥行徑辯解開脫﹐竟藉其口大罵崔鶯鶯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於人”﹐這就不僅使得人物形像前後不統一﹐也造成了主題思想的矛盾。誠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儘管如此﹐讀者從作品的具體描述中卻仍然感到崔鶯鶯令人同情﹐而張生的負心﹐則令人憎惡。作品的客觀藝術效果與作者的主觀議論評價是不一致的。  讀《鶯鶯傳》在《書香心影一:綠毛水怪》中,我列舉了一些愛情,“其實,孩子的愛情位階很高,它超越很多成人的愛情,比如:衛斯理與白素(太虛假,不過難怪,通俗讀物嘛);張生崔鶯鶯元稹《鶯鶯傳》。令人作嘔,中國男性的無恥表露無遺。);船頭愛茶煲(太中國)。”有些需要解釋一下,比如“船頭愛茶煲”,是指香港電影“秋天的童話”,而張生崔鶯鶯,所謂“令人作嘔,中國男性的無恥表露無遺”,就指《鶯鶯傳》中最後幾句話,張生說:“天下的美女,有的身為妖孽 ,有的使別人中魔,我的德行不能戰勝妖孽,因而忍耐住了自己的情感。”一個男人,無恥到這種程度,令現代人咋舌,事實上,是匪夷所思的,於是,很多人為他開脫,於是陳寅恪考證說,鶯鶯假託崔姓,來自社會底下階層。故張生(元稹化身)“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毫無懺悔之心,當時人也不以張生為薄情寡義。“蓋唐代社會承南北朝之舊俗,通以二事評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 (陳寅恪《元白詩箋徵稿.讀鶯鶯傳》)。而鄭振鐸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認為《會真記》太不近情理,不是悲劇,而是“怪劇”。由金人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開始將故事的結局改為大團圓,這本是中國戲曲的痼疾之一,鄭卻大加讚賞了:“這裡和《會真記》大不同者,乃在結局的團圓。《會真記》的結果,太不近人情。張生無故的拒絕鶯鶯,自從寄書之後,便不再理會她。反以君子善於改過自詡。以後男婚女嫁,各不相知。實是最奇怪的結局。這不能算是悲劇,實在‘怪劇’。像《董西廂》的崔、張的大團圓,當是世俗的讀者們所歡迎的,且也較合情理。”他們都無法接受自己的祖先曾是這么一副嘴臉,為其諸多開脫,我則傾向於簡單直接地認為他們就是這么無恥,沒有任何理由。倪匡寫的衛斯理故事中,常有古人(或其“魂魄”)來到現代的情節,而這種情形,無論來的是皇帝,還是英雄,總被他寫得像是叢林中的猛獸突然來到城市的感覺,而我認為,基本上,這抓住了感覺。事實上,雖然你可能從未想到,他們確實是另一種動物,與我們完全不同。就像中國古代從未有過民主一樣,我認為“愛情”一樣缺貨。因為中國沒有“平等”這種東西,而平等是一切關係的要義,管他是民主還是愛情。沒有平等,就沒有契約,沒有契約,就沒有民主,其它亦是如此。現代人與古人的最大差別即在於群己權界的確認,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戮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一個男人,在引誘了一個女人後,還能說出這么一番“道理”,引起別人的欽敬,於是,一切的責任就歸於女方了,而他渾身上下照舊籠罩著聖潔的光環。如同馬嵬坡前,國家弄得一團糟,士兵也只是要求一個女人為這一切負責,天底下的女人既然不能把自己弄成母夜叉,總去考驗男人的意志力,真是活該了。好幾年前,看過幾本張中行的書,其中一篇提到,偶然看到電視上無處不在的“清宮戲”,一個皇帝,看到自己喜歡的一個宮女,欲前不前,大演其臉紅心跳,惴惴不安,看得張老先生不禁失笑,皇帝這種動物,是永遠沒有體會到這種患得患失的感覺的幸福的。也就是說,他是沒有“愛情”的。“皇帝”不過是一種極限化狀態,其實,任何男人都是如此。還是那句話,平等是一切關係的基礎,愛情也不例外,如果不說尤其如此的話。

小評《鶯鶯傳》

《鶯鶯傳》《鶯鶯傳》
《鶯鶯傳》之悲,悲在人物之矛盾,悲在鶯鶯之求不得轉而不允許自己去求,悲在張生之所求不能兩全轉而棄情忍情。《西廂記》之悲,悲在環境之不容,悲在張生不能獲得老夫人的認可,悲在鶯鶯的命運先是取決於老夫人,而後取決於張生。俗語說女人的世界是男人,男人的世界是世界,即使崔鶯鶯這樣內心強大、具有強烈自由意志的女性,也免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她最後的自由意志體現在與張生的訣別之上。這世上最不可求的是情,最不可挽回的是心,既然看透了張生,那么不如隨他去吧,其實,不隨他去又能如何?既張生另有所求,那么,她也只能好好地過自己的日子罷了。“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一章謝絕之辭,時過境遷之悲,求而不得之怨,理直氣壯之詰,語重心長之勸,無可奈何之縱,百味雜陳。崔氏是受禮教影響很深的少女,《紅樓夢》中的薛寶釵與《鶯鶯傳》中的崔氏心態類似。寶釵未必不愛寶玉,但是她非但不主動接近寶玉,反而“總遠著寶玉”,並且心裡慶幸寶玉黛玉纏綿住,可見已經避嫌到了矯枉過正的地步。原作中用了“幸虧”兩字,仿佛寶玉疏遠自己是求而不得之事,這種用深刻的避嫌意識已經化為了寶釵內心的一股力量,使她處處向著真實心意的相反面行動。 即使是相較之下率真得多的黛玉,也有著避嫌疑的時刻。當寶玉以張生自比,而把黛玉比作崔鶯鶯時:林黛玉聽了,不覺帶腮連耳通紅,登時直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說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帶腮連耳通紅”、“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顯然不是扭捏作態,而是出自真心。可見,對於舊時的貴族女子而言,禮教實實在在是滲入骨髓的觀念。 《鶯鶯傳》的人物內心總有兩股相互衝突的力量,崔氏的情與禮,張生的情與功名。崔氏之想愛而不允許自己愛,張生之愛而不能得遂心愿於是絕望,崔氏之想不愛亦無法不愛,張生之絕望而後莫名其妙得遂心愿。崔氏之願廝守而不得不別離,張生之浮名鏇遣輕分散,崔氏之雖欲求而明知求不得於是死心,雖然死心卻仍不能不放下一切自尊寫信去求。張生之雖愛崔氏卻更愛功名因此求功名而舍崔氏,雖求得功名而仍不能忘懷崔氏,崔氏之雖然仍愛張生,卻看透即使故事重來一萬次,自己仍會是張生捨棄的棋子,因此愛又如何不愛又如何。在人物關係的每一次變化中,人物都是和自己發生衝突的,因此故事才有了千迴百轉的面貌,“小小情事,淒婉欲絕”。

後世影響

《鶯鶯傳》在唐傳奇的發展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它之前小說,如《離魂記》、《任氏傳》、《柳毅傳》等反映愛情生活的作品,都多少帶有志怪的色彩。《鶯鶯傳》寫的則是現實世界中婚戀人情。自它開始,陸續出現了《李娃傳》、《霍小玉傳》,使唐人傳奇中這類題材創作達到了頂峰。《鶯鶯傳》是唐人傳奇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傳奇作品之一,故事廣泛流傳,北宋以降,士大夫“無不舉此以為美談,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當時,李紳就受其影響,寫了《鶯鶯歌》,宋代有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鶯鶯傳》話本、《鶯鶯六么》雜劇,金代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元代有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明代有李日華《南調西廂記》、陸采《南西廂》,清代有查繼祖《續西廂》雜劇、沈謙《翻西廂》傳奇等。直到今天,活躍在電影、電視以及各種劇目中的西廂故事,《鶯鶯傳》仍是其源頭。

人物考證

張生

關於張生的原型,舊有張籍(文昌)、張珙(君瑞)、張先(子野)三說﹐皆誤。
宋代王銍在《〈傳奇〉辯證》考證張生為元稹本人,今無異說。
宋代趙令畤在《侯鯖集》第五卷,《辯傳奇鶯鶯事》中論證最為詳細。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鶯鶯傳》者,……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

鶯鶯

關於崔鶯鶯的原型,王銍認為鶯鶯是元稹姨母鄭氏與永年縣尉崔鵬之女崔氏,即元稹的表妹。
近人陳寅恪從元稹詩集一首《曹十九舞綠鈿》,假定“曹十九”是“曹九九”的訛誤,又說“九九”二字古音與鶯鳥鳴聲相近,認為崔鶯鶯應是名叫“曹九九”的“酒家胡”,“此女姓曹名九九,殆亦出於中亞種族”,因“中亞胡人善於釀酒”,得出曹九九是“酒家胡”的結論。
還有一些其它說法,今人卞孝萱在《元稹年譜》中指出,“‘工於投機取巧之才人’元稹,怎么忽然蠢起來,把一個社會地位低下的‘酒家胡’,說成自己的姨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